![必修第七章机械能全章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9/0C/wKhkGWZm5HuAXpy2AAI4_PE2N5I338.jpg)
![必修第七章机械能全章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9/0C/wKhkGWZm5HuAXpy2AAI4_PE2N5I3382.jpg)
![必修第七章机械能全章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9/0C/wKhkGWZm5HuAXpy2AAI4_PE2N5I3383.jpg)
![必修第七章机械能全章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9/0C/wKhkGWZm5HuAXpy2AAI4_PE2N5I3384.jpg)
![必修第七章机械能全章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9/0C/wKhkGWZm5HuAXpy2AAI4_PE2N5I33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一节追寻守恒量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二)过程与方法会分析动能与势能间的相互转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教学难点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体会能量守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体会“能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列举实例。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情况,引出课题。(二)进行新课1、对能量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让一位学生大声朗读教材开头费恩曼的话,让学生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课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实验”,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得出“能量”的概念。2、对势能、动能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动画展示,建立势能和动能的概念,并让学生感受到“势能和动能”是可以转化的,但总和是不变的。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能量的观点,解释“小球”释放后为什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高度。点评: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不采用能量的概念,用我们以前的语言能否解释这个实验?这种描述具有什么局限?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点评:教师求追不舍,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欲望。(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关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分析[例]以竖直上抛的小球为例说明小球的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存在着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解析:竖直上抛运动的小球,首先由动能转化为势能,达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势能达到最大,在下落时,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在小球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节功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2.知道功是标量。过程与方法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教学重点】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cos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3.正功、负功(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当0°≤α<90°时,cosα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当90°<α≤180°时,cosα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功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课堂训练】A、功的计算方法:(1)恒力的功,直接利用W=Flcosα来计算,其中F应是恒力,l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α是F和l方向之间的夹角,Fcosα是F在l方向上的分力,lcosα是l在F方向上的分位移。例1.如图2-2-1所示,木块A放在木块B的左上端,用恒力F将A拉至B的右端.第一次将B固定在地面上,F做的功为W1;第二次让B可以在光滑的地面上自由滑动,F做的功为W2.比较两次做功,应有()2-2-1A.
B.
C.
D.无法比较.
2-2-1分析:根据功的定义,力F做的功只与力的大小及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的乘积有关,位移的大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在没有指定参考系时,一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A物相对于B的位移在两种情况下是一样的,但在第一种情况中,B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第二次A对地的位移大于第一次A对地的位移,即第二次做功多一些.正确选项为A.点评:功的计算公式中的位移l一般均是以地球为参考系(2)合外力的功:一是先求合外力,再求总功;二是分别求各个力的功,再求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W2+W3+……2-2-2例2.如图2-2-2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体上,当斜面与木块保持相对静止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的各个力分别做功多少?合力的功是多少?
2-2-2分析:木块发生水平位移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共有三个力,重力mg,支持力,静摩擦力,根据木块的平衡条件,由这三个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及力与位移的夹角.即可由功的计算公式算出它们的功.解答:沿斜面建立直角坐标将重力正交分解,由于物体相对斜面静止而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斜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θ2-2-3θNFNG支持力与位移s间的夹角为θ2-2-3θNFNG摩擦力与位移s的夹角为α,则摩擦力做功为重力与位移的夹角为90°,则重力做的功为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即点评:可以看出,斜面对物体的弹力有的不做功、有的做功(如在本题中),关键在于物体在这个弹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不能简单的说斜面的弹力对物体不做功。本题合力做的功也可以先计算出合力,再求出合力的功。B.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其正负的方法:(1)看力F与l夹角α——常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例3.如图2-2-3所示,小物体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从地面上看,在小物体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体的作用力()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解析:由于斜面是光滑的,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只有支持力N,方向一定垂直于斜面。若斜面固定不动,物体沿斜面运动时,支持力N与物体位移方向垂直,不做功,但当斜面不固定时,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同时,在N的反作用力作用下,斜面要向后退,如图2-2-3所示,物体参与了两个分运动:沿斜面的下滑;随斜面的后移,物体的合位移l与支持力N的夹角α大于90°,故支持力N对物体做负功,做功不为零。选项D正确。(2)看力F与v方向夹角α——常用于曲线运动情形。若α为锐角做正功,若α为直角则不做功,若α为钝角则做负功。例4.下面列举的哪几种情况下所做的功是零()A.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引力对卫星做的功B.平抛运动中,重力对物体做的功C.举重运动员,扛着杠铃在头上的上方停留10s,运动员对杠铃做的功D.木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支持力对木块做的功解析:引力作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力与卫星运动速度方向垂直,所以,这个力不做功。杠铃在此时间内位移为零。木块的支持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故A、C、D是正确的。C.分析摩擦力做功不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既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能不对物体做功。力做功是要看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在哪个过程中做的功,而不是由力的性质来决定的。力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要看这个力是动力还是阻力。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也可能与位移方向垂直。例5.质量为M的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2-2-4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m,而木板前进Sm.若滑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问:(1)摩擦力对滑块所做功多大?2-2-4(2)摩擦力对木板所做功多大?2-2-4解:(1)滑块受力情况如图2-2-5(甲)所示,摩擦力对滑块所做的功为:Wm=-μmg(s+L)(2)木板受力情况如图2-2-5(乙)所示,摩擦力对木板2-2-5所做的功为:WM=μmg·s2-2-5D.求变力的功(1)化变力为恒力:①分段计算功,然后用求和的方法求变力所做的功例6.以一定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速度为h,空气的阻力大小恒为F,则从抛出至落回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A.0B.-FhC.-2FhD.-4Fh解析:从全过程看,空气的阻力为变力,但将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小球在每个阶段上受到的阻力都是恒力,且总是跟小球运动的方向相反,空气阻力对小球总是做负功,全过程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等于两个阶段所做功的代数和,即FβBAαHFβBAαH2-2-6②用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例7.如图2-2-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F=100N的作用下从A点运动到B点,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及绳、滑轮间的摩擦,H=2.4m,α=37°,β=53°,求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解析:绳的拉力对物体来说是个变力(大小不变,方向改变),但分析发现,人拉绳却是恒力,于是转换研究对象,用人对绳子做的功来求绳对物体所做的功W=F·l=F()=100J(2)若F是位移l的线性函数时,先求平均值,由求其功。例8.用铁锤把小铁钉钉入木板,设木板对钉子的阻力与钉进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已知铁锤第一次将钉子钉进d,如果铁锤第二次敲钉子时对钉子做的功与第一次相同,那么,第二次进入木板的深度是A、B、C、D、解:∴(3)作出变力变化的F-l图象,图象与位移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变力做的功。sF02-2-7Kd+d′d+d′kddCABD在F-l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sF02-2-7Kd+d′d+d′kddCABD铁锤两次对钉子做功相同,则三角形OAB的面积与梯形ABCD的面积相等,即解得E.关于相互作用力的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数值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两个力均不做功;可以一个力做功,另一个力不做功;也可以一个力做正功,另一个力做负功;也可以两个力均做正功或均做负功。【课堂小结】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节功率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2.理解功率的导出式P=F·v的物理意义,并掌握其用法,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3.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通过功率的定义过程,体会应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2.学会求解各种不同的功率。3.运用功率的不同表达式分析和解决动力机械的运动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严密思维的习惯。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2.知道功率的种类及其计算。【教学难点】1.功率的表达式P=F·v的物理意义和运用。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快慢的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快慢的差异。)预测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1、人上高楼(如8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2、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3、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4、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5、……(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建筑工地上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把1t的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方式一:搬运工分批搬运,需时间3h方式二:用一台起重机提升,需时1min方式三:用另一台起重机提升,需时30s上述三种情况下,把货物由地面运到三楼时,请思考以下问题:1、用不同的方式,对货物所做的功是否相同?2、所用时间不同,三种方式中做功的快慢是否相同?结论:对重物所做的功相同,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做功快慢不同。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教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认识:1、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2、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3、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4、……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新课推进一、功率的含义1.定义: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板书)2.定义式:P=W/t(板书)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板书)4.单位:(板书)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定义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板书)W→功→单位:焦耳(J)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换算关系:1kw=1000w1w=1J/s(板书)说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对象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像我们已经研究过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的。5.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板书)6.讨论与交流:小实验:把一段粉笔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粉笔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粉笔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提示:(1)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粉笔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2)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7.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1)汽车发动机5×104W~15×104W
(2)摩托车约2×103W
(3)喷气客机约2×108W
(4)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W左右(5)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W
(6)万吨巨轮106W以上(7)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8)人的平均功率约1×102W(9)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二、功率P与力F、速度v的关系(板书)1.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推导(板书)教师: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2)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3)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4)……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答案(1)。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教师: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2.公式:P=Fv(F与位移s或v同方向)(板书)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总结:v是平均速度,P是平均功率(F为恒力,且F与同向)(板书)P=Fvv是瞬时速度,P是瞬时功率(板书)说明: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教师: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行驶到达坡顶。(2)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行驶到达坡顶。(3)……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P=Fv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2)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1)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2)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应如何做?(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就必须加大油门,增大输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3)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为什么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越大,起吊速度就越大?(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由于牵引力与重物的重力相等,即牵引力保持不变,发动机输出的功率越大,起吊的速度就越大。)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教师:由P=W/t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P=W/t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P=W/t求出的功率是平均功率。教师: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教师: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m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m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m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说明: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教师:你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以及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是怎样理解的?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容易将机械损坏。机车启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③平均功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做功功率的平均值叫平均功率。通常用定义式P=W/t描述,只有当物体匀速运动时,才等于瞬时功率。④瞬时功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功率叫做瞬时功率。通常用P=Fv表示,必须注意F、v与P的同时性。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课件展示)(1)当牵引力F一定时,功率P和速度v之间有什么关系?(2)当速度v一定时,牵引力F和功率P之间关系如何?(3)当输出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和速度v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课件展示下列关系:F一定时,P∝v(板书)据P=Fv可得v一定时,P∝F(板书)P一定时,F∝(板书)3.推广式:P=Fvcosα(α为力F与瞬时速度v方向间的夹角)说明:(1)当F为合外力时,P为合外力做功的功率;当F为某一外力时,P为该力做功的功率;(2)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一类问题中,式中P为发动机的实际功率,F为发动机的牵引力,v为汽车的瞬时速度。4.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教师: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预测学生的实验方案可能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方案5:……说明:(1)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2)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3)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可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4)通过亲身的实验活动,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应用物理规律时,不仅要做巩固性练习,而且要结合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方案设计的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课后安排学生测功率。)三、例题讲解1、功率的计算例1、从空中以40m/s的初速度沿着水平方向抛出一个重为10N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1)在抛出后3s内重力的功率。(2)在抛出后3s时重力的功率(设3s时未落地)。解析(1)3s内的功率是指平均功率,3s内重力做功,故。(2)3s时的功率是指瞬时功率,应用求解,结合平抛知识得mg·gt=10×10×3=300W。例2、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长度为L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重力做功的功率?解析:本题所求重力做功的功率,应为瞬时功率P=mgvcosα,而速度v是沿着斜面向下的。如图2-3-1,设斜面的倾角为θ,根据而α=(90○-θ),所以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瞬时功率的计算,要求同学们对三角关系理解通彻,并且灵活运用公式.θθ2-3-1课题:第四节重力势能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二、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三、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演示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板书课题:重力势能二、新课教学(一)重力势能1.教师举例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学生:上升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下落过程中,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教师: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2.上边我们定性分析了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下边我们再来分析一个例子:①用投影片出示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②学生求解得到: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Δh=mg(h1-h2)③教师: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板书:EP=mghEP物体的重力势能焦(J)m→物体的质量千克(kg)g→重力加速度→(米每二次方秒)s2/mh→物体的高度→米(m)④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1kg·m/s2·m=1N·m=1J∴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并把上述板书补充完整.⑤重力势能是标量3.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①教师:我们用来表示物体在初位置的重力势能,用来表示物体在末位置的重力势能,则②学生讨论得到: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h2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因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1-h2)是一定的.教师:由此得到:重力所做的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学生:3mgh;mgh;2mgh.教师: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的值呢?学生: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教师: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平面叫参考平面,第一位同学以一楼地面为参考水平面得到物体的重力势能为3mgh,第二位同学是以三楼地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为mgh,同理第三位同学是以二楼地面作为参考平面,得到的重力势能为2mgh.板书:①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②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③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三)弹性势能1.演示装置如图所示:将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观察现象.取一个硬弹簧,一个软弹簧,分别把它们压缩相同程度,观察现象.2.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实验一中:当弹簧压缩程度越大时,弹簧把木块推的越远.实验二中:两根等长的软、硬弹簧,压缩相同程度时,硬弹簧把木块弹出的远.3.上述实验中,弹簧被压缩时,要发生形变,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木块做功,我们说弹簧具有能,这种能叫弹性势能.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4.教师:同学们能举几个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学生:卷紧的发条,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拉弯的弓、击球时的网球拍或羽毛球拍、撑杆跳高时的撑杆等.5.教师分析上述各例中弹性势能和形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得到: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也越大.6.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习了两种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对于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对于弹性势能,其大小由形变程度决定,而形变程度不同,发生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得到:①势能也叫位能.②势能具有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共有的,弹性势能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共有的.三、巩固练习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1.关于重力做功和物体的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C.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有一个确定值D.重力做功的多少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2.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为50J,则A.重力做功为50J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JC.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50JD.重力做了50J的负功3.以4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经过t秒后,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动能的3倍,g=10m/s2,则t的大小为A.2秒 B.3秒 C.4秒 D.5秒参考答案:1.ABD2.BD3.A【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1.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由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决定.2.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3.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4.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板书设计】1.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1.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EP=mgh2.重力势能是标量,是状态量3.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常称为物体的重力势能.4.重力势能是具有相对性(相对于参考平面)5.单位:焦(J)6.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初、末位置有关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做功,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2.弹性势能与形变大小有关教学反思课题: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意义,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1、猜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科学预测的能力。2、体会计算拉力做功的方法,体会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在物理学上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弹性势能公式的探究过程和所用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体味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探究弹性势能公式的过程和所用方法。【教学难点】推导拉伸弹簧时,用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求解拉力所做功的表达式。【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演示:装置如图所示:将一木块靠在弹簧上,压缩后松手,弹簧将木块弹出.分别用一个硬弹簧和一个软弹簧做上述实验,分别把它们压缩后松手,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并叙述实验现象现象一:同一根弹簧,压缩程度越大时,弹簧把木块推得越远.现象二:两根等长的软、硬弹簧,压缩相同程度时,硬弹簧把木块弹出得远.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上述实验中,弹簧被压缩时,要发生形变,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木块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撑杆中的弹性势能》),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请同学们再举几个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学生活动:观察课件演示,体会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思考并举例:a.卷紧的发条b.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c.击球的网球拍d.拉开的弓[导入]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新课讲解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弹性势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弹性势能应该从弹力做功的分析入手。点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活动:当弹簧的长度为原长时,它的弹性势能为零,弹簧被拉长或被压缩后,就具有了弹性势能,我们只研究弹簧拉长的情况。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次解决那几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把这几个问题找出来。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出探究过程中要依次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探究的思路。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进一步引导。(1)重力势能与高度h成正比,弹性势能是否也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成正比?说出你的理由。(2)在高度h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对于不同的弹簧,其弹性势能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3)对弹性势能的猜测,并不能告诉我们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样的猜测有没有实际意义?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那么,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重力是恒力,重力做功等于重力与物体在竖直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那么,拉伸弹簧时,拉力做功该怎样计算?阅读课本,并在练习本上自己画图,写出拉力在整个过程中做功的表达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拉力做功的计算方法。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点评:通过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探求变力做功的方法,初步形成微分求解变量的物理思想方法。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投影学生的求解过程,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计算拉力做功的求和式?是否可以用F-l图象下一个梯形的面积来代表功?在练习本上写出拉力做功的表达式。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作F-l图象,推导拉力做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点评: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曾利用v-t图象下梯形的面积来代表位移;这里利用F-l图象下的面积来代表功,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但要搞清弹簧长度和伸长量的区别,l表示伸长量,则F-l图象下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来代表功。【课堂训练】一、对弹性势能的理解[例1]一竖直弹簧下端固定于水平地面上,小球从弹簧的正上方高为h的地方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如图所示,经几次反弹以后小球最终在弹簧上静止于某一点A处,则()A.h愈大,弹簧在A点的压缩量愈大B.弹簧在A点的压缩量与h无关C.h愈大,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愈大D.小球第一次到达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比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大解析: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通过受力分析,小球受自身重力与弹簧的弹力作用,由弹力公式F=kl,即可得出弹簧在A点的压缩量与h无关,弹簧的弹性势能与h无关。答案B二、关于不同能量间的转化[例2]如图所示,表示撑杆跳运动的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试定性地说明在这几个阶段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阶段,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人和杆的动能;起跳时,运动员的动能和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和撑杆中的弹性势能,随着人体的继续上升,撑杆中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使人体上升至横杆以上;越过横杆后,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课堂小结】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弹性势能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二、弹性势能的表达式Ep=1/2kl2,和重力势能进行比较.教学反思课题: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阅读教材,提出方法(1)实验装置:见右图。配套器材:课本方案装置(2)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3)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学生思考,提出预案(1)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2)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略。师生研讨,初定方案1、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师生互动)互动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1)探究中,我们是否需要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不需要。因为实验是以倍增的思想方法设计,若橡皮筋第一次做功为W,则橡皮筋第二次做功为2W,…、橡皮筋第n次做功为nW。且实验巧妙地将倍增的物理方法应用于变力做功。(2)为了达到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成倍增加,即实现倍增,对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有什么要求?你想出了什么办法?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必须相同。若使小车在橡皮筋的变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相同,就要有相同的运动起点。具体方法是:以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前(或后)端的位置为基准,垂直运动方向在木板上作出一条水平线。以后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时,小车前(或后)端仍以此位置为基准(均从静止)运动。(3)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小车在橡皮筋作用结束后,做匀速运动。找出纸带中点距相等的一段。求出点距相等一段的平均速度,即为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即小车加速后获得的速度。(4)是否一定需要测出每次加速后小车速度的数值?可以怎样做?不一定需要。(当然,也可以测出每次加速后小车速度的数值)设第一次小车获得的速度为v,小车在第一次、第二次、…、第n次实验中的速度为:若令则即小车在第二次以后实验中获得的速度可以用第一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的倍数来表示。(5)实验完毕后,用什么方法分析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图像法。(6)如何在坐标纸上建立两轴物理量?如何确定适当的标度?纵坐标表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横坐标表示小车获得的速度。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纵轴的单位长度(必须用),可以用第一次实验时的速度v为横轴的单位长度(也可以根据各次实验中的最大速度值、坐标纸的最大格数来确定),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2、确立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初步的实验步骤:A.先将木板置于水平桌面,然后在钉有钢钉的长木板上,放好实验小车。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纸带一端夹紧在小车的后端,打点计时器接电源。C.过两钉中垂线上的适当位置作两钉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O点,作为小车每次运动的起始点。D.使用一根橡皮筋时,将小车的前端拉到O点,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打点,释放小车,小车离开木板前适时使小车制动,断开电源,取下纸带。重复本项前面的过程,选出点迹清晰的纸带。(求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暂不求)E.换用同样材料、粗细、长度的两根、三根、…六根橡皮筋,依照D项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得出各次实验中小车分别获得的速度。暂不求)F.以功为纵轴(第一次橡皮筋做的功为纵轴的单位长度),以速度为横轴(第一次小车的速度为横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图像,看看是否是正比例图像,若不是,功与速度的哪种相关量(的变化量)是正比的,功就与速度的这种相关量(的变化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学生实验,教师指导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初步实验。(首先完成实验操作方案的前四步)2、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1)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可以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具体操作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将小车(车后拴纸带)放到木板上,轻推小车,小车运动,观察纸带的点距。调节木板的倾角,观察纸带的点距,直到点距相等,表明恰平衡摩擦力(若用气垫导轨,调节导轨的倾角,若挡光条遮光的时间通过数字毫秒计显示时间相等,即恰平衡摩擦力)。(2)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是如何变化的?点距是否均匀?问题出在哪里?若恰能平衡摩擦力,试分析小车会做何种运动?应该采用哪些点距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不均匀(不是匀加速)。没有平衡摩擦力。就要用到补偿法。先加速(但非匀加),后匀速。应采用小车做匀速运动那一段的点距来计算速度。因为匀速的速度就是橡皮条对小车作用的最终速度;由于小车在橡皮条变力作用下做非匀加速运动,最终速度不能用匀变速运动纸带的处理方法得到,但可以用匀速运动纸带的处理方法得到。(3)使木板略微倾斜,调节木板的倾角,经检验恰好平衡摩擦力。可以做一系列地平行线,选适当的位置作为A,重新标出小车运动的初始位置A。(体现完善实验的过程)(4)确立可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A.先将木板置于水平桌面,然后在钉有钢钉的长木板上,放好实验小车。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纸带一端夹紧在小车的后端,打点计时器接电源。C.使木板略微倾斜,调节木板的倾角,测量纸带点距直到相等,表明恰好平衡摩擦力。D.过两钉中垂线上的适当位置作两钉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A点,作为小车每次运动的起始点。E.使用一根橡皮筋时,将小车的前(或后)端拉到A点,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打点,释放小车,小车离开木板前适时使小车制动,断开电源,取下纸带。重复本项前面的过程,选出清晰的纸带。记下点距相等后t=0.1s的位移m,求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0m/s。F.换用同样材料、粗细、长度的两根、三根、…六根橡皮筋,依照D项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记下各次实验中点距相等后t=0.1s的位移m,求出小车分别获得的速度m/s。G.以功为纵轴(用第一次橡皮筋做的功为纵轴的单位长度),以速度为横轴(可以用适当的速度值为单位长度,也可以用第一次小车的速度为横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图像,看看是否是正比例图像,若不是,功与速度的哪种相关量(的变化量)是正比的,功就与速度的这种相关量(的变化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处理数据,得出规律 采集橡皮条分别为一根、两根……、六根时的数据(匀速运动阶段,例如在0.1s内的位移),记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记录数据的方式示例示例一-―数据关系123456W/×WJ123456X/×10-2mX1X2X3X4X5X6v/vV1V2V3V4V5V6示例二――倍数关系123456W/×WJ123456X/×10-2mX1X2X3X4X5X6v/vv(X2 /X1)v(X3/X1)v(X4/X1)v(X5/X1)v(X6/X1)v3.转化成Excel数据,利用数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示例一-―数据关系x/(cm)04.115.537.078.209.109.98W/WJ0123456v/(m/s)00.410.550.710.820.911.00W/WJ0123456v平方00.170.300.500.670.831.00W/WJ0123456v三次方00.070.130.360.550.751.00W/WJ0123456V1/2次方00.640.740.840.910.951.00W/WJ0123456示例二――倍数关系示例二――倍数关系次数123456W/×WJ123456X/×10-2m4.115.537.078.209.109.98 速度的一次方v/vv(X2 /X1)v(X3/X1)v(X4/X1)v(X5/X1)v(X6/X1)v倍数1.001.351.721.992.212.42 速度的二次方v2/v2v2(X2 /X1)2v2(X3/X1)2v2(X4/X1)2v2(X5/X1)2v2(X6/X1)2v2倍数1.001.822.963.964.885.86 速度的三次方v3/v3v3(X2 /X1)3v3(X3/X1)3v3(X4/X1)3v3(X5/X1)3v3(X6/X1)3v3倍数1.002.465.087.8810.7914.17 速度的1/2次方v1/2/v1/2v1/2(X2 /X1)1/2v1/2(X3/X1)1/2v1/2(X4/X1)1/2v1/2(X5/X1)1/2v1/2(X6/X1)1/2v1/2倍数1.001.161.311.411.491.56分析得:只有速度的平方具有倍数关系。示例二――倍数关系次数123456W/×WJ123456v2/×v2倍数1.001.822.963.964.885.86结论: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本实验为便于探究,设初速度为零。)结论推广:初速度不为零时,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量成正比。课堂练习1、本课实验应用倍增思想得到了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变力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使我们想到:恒力对物体做的恒力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你如何应用倍增思想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课堂总结(1)本实验用倍增思想设计,探究变力做功与速度的相关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探究过程采用的物理方法-倍增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实验是非常精妙的。(2)但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纸带的分析、速度的测量、力的平衡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3)实验探究能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并通过亲身实践,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4)本课的主线,是分析论证实验预案、确定完善课本方案并在实验操作中改进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课题: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时二)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进行新课1、动能表达式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点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活动:投影: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功的表达式为:提出问题,教材上说“”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帮助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km/s,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2、动能定理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就可以写成其中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列举实例;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点评:通过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动能定理的应用范围。教师活动:投影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对动能定理的应用h/10h[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钢珠从高出地面h处由静止自由下落,落到地面进入沙坑h/10h(1)钢珠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2)若让钢珠进入沙坑h/8,则钢珠在h处的动能应为多少?设钢珠在沙坑中所受平均阻力大小不随深度改变。解析:(1)取钢珠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整个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WF+WG=△EK=0。取钢珠停止处所在水平面为重力势能的零参考平面,则重力的功WG=mgh,阻力的功WF=Ffh,代入得mghFfh=0,故有Ff/mg=11。即所求倍数为11。(2)设钢珠在h处的动能为EK,则对钢珠的整个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WF+WG=△EK=0,进一步展开为9mgh/8—Ffh/8=—EK,得EK=mgh/4。点评:对第(2)问,有的学生这样做,h/8—h/10=h/40,在h/40中阻力所做的功为Ffh/40=11mgh/40,因而钢珠在h处的动能EK=11mgh/40。这样做对吗?请思考。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课题: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时二)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动能定理的应用一、动能定理应用的思路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l、m、v、W、Ek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学问题时,可以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由于只需从力在各段位移内的功和这段位移始末两状态动能变化去研究,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又由于功和动能都是标量,无方向性,无论是对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计算都会特别方便。当题给条件涉及力的位移效应,而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时,用动能定理求解一般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简便。用动能定理还能解决一些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难以求解的问题,如变力作用过程、曲线运动等问题。二、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②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③找出研究过程中物体的初、末状态的动能(或动能的变化量)④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2-7-5例题评讲:2-7-51、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例1如图2-7-5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解答:物体在从A滑到C的过程中,有重力、AB段的阻力、BC段的摩擦力共三个力做功,WG=mgR,fBC=umg,由于物体在AB段受的阻力是变力,做的功不能直接求。根据动能定理可知:W外=0,所以mgR-umgS-WAB=0即WAB=mgR-umgS=1×10×0.8-1×10×3/15=6(J)点评: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例2电动机通过一条绳子吊起质量为8kg的物体。绳的拉力不能超过120N,电动机的功率不能超过1
200W,要将此物体由静止起,用最快的方式将物体吊高90m(已知物体在被吊高90m以前已开始以最大速度匀速上升),所需时间为多少?(g取10m/s2)解答起吊最快的方式是:开始时以最大拉力起吊,达到最大功率后维持最大功率起吊。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m/s2=5m/s2,末速度
m/s=10m/s,上升时间s=2s,上升高度m=10m。在功率恒定的过程中,最后匀速运动的速度为m/s=15m/s,由动能定理有,解得上升时间t2=5.75s。所以,要将此物体由静止起,用最快的方式将物体吊高90m,所需时间为
t=t1+t2=2s+5.75s=7.75s。2-7-62、应用动能定理解多过程问题2-7-6例3一个物体从斜面上高h处由静止滑下并紧接着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测得停止处对开始运动处的水平距离为S,如图2-7-6,不考虑物体滑至斜面底端的碰撞作用,并设斜面与水平面对物体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求动摩擦因数μ.解答设该斜面倾角为α,斜坡长为l,则物体沿斜面下滑时,重力和摩擦力在斜面上的功分别为:物体在平面上滑行时仅有摩擦力做功,设平面上滑行距离为S2,则对物体在全过程中应用动能定理:ΣW=ΔEk.所以mglsinα-μmglcosα-μmgS2=0得h-μS1-μS2=0.式中S1为斜面底端与物体初位置间的水平距离.故点评本题中物体的滑行明显地可分为斜面与平面两个阶段,而且运动性质也显然分别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依据各阶段中动力学和运动学关系也可求解本题.比较上述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不难显现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例4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k<1)倍,而小球与地面相碰后,能以相同大小的速率反弹,求:(1)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能够反弹起的最大高度是多少?(2)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解答:(1)设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能够反弹起的最大高度是h,则由动能定理得:mg(H-h)-kmg(H+h)=0解得(2)、设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S,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kmgS=0解得点评: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小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此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则使问题简化。例5、如图11所示,斜面足够长,其倾角为α,质量为m的滑块,距挡板P为S0,以初速度V0沿斜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求滑块在斜面上经过的总路程为多少?解答:滑块在滑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其机械能不断减少;又因为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所以最终会停在斜面底端。V0S0V0S0αP图11得3、利用动能定理巧求机车脱钩问题S2S1LVS2S1LV0V0图13解答:此题用动能定理求解比用运动学、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简便。对车头,脱钩后的全过程用动能定理得:对车尾,脱钩后用动能定理得:而,由于原来列车是匀速前进的,所以F=kMg由以上方程解得。教学反思课题:第九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3、会判定具体问题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2、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领悟机械能守恒规律解决问题的优点,形成科学价值观。【教学重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与建立,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2、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内所具有的机械能,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1\*GB1⒈机械能包括能和能,重力做功能和能可以转化,弹力做功能和能可以转化。=2\*GB1⒉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做功的物体系统内,与可以而总的保持不变。=3\*GB1⒊一个小球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另一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在粘滞性较大的液体中匀速下落,它们都由高度为h1的地方下落到高度为h2的地方。在这两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相等吗?重力势能各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量?=4\*GB1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线上线下融合品牌推广电子商务合同4篇
- 仓储保管合同:出租条款详解
- 光伏发电项目安装施工合同
- 停建工程安全监管责任合同书
- 城市综合体建筑合同书
- 工程中标合同范本集锦
- 企业高级财务人员聘任合同模板
- 单位住房转让及交接合同
- 蔬菜种植基地租赁合同
- 工程项目合同(中英版)
- 2024年亳州市蒙城县县级公立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策略与博弈杜塔中文版
- 2024李娜一建管理讲义修订版
- GA/T 1280-2024银行自助设备安全性规范
- 2024预防流感课件完整版
- 2025天猫服饰春夏趋势白皮书
- 2025届陕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人教版九上《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2)作业设计
- 2025届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GB/T 44895-2024市场和社会调查调查问卷编制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