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改良版_第1页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改良版_第2页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改良版_第3页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改良版_第4页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改良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4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原始文献摘录改良版以下列出了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1中选择的章节,为了提高明晰性,略有修订并增加了解释性文字。222 为了使本文件前后一致,删除了原文中的章节编号和交叉引用,并对版式做了细微调整。1 EisenhauerEA,TherasseP,BogaertsJ,etal.New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rs:RevisedRECISTguideline(Version1.1).EurJCancer2009;45:228-47.定义在基线时,将肿瘤病灶/淋巴结分类为可测量或者不可测量两类,如下所述。a. 可测量肿瘤病灶肿瘤病灶。肿瘤病灶必须至少在一个维度上能准确测量(记录测量面的最长直径),且最小尺寸为:● CT或MRI扫描为10mm(CT/MRI扫描层厚≤5mm)● 通过临床检查的10-mm测径器测量(无法采用测径器准确测量的病灶应记录为非可测量病灶)● 20mm,测量方法为胸部X光片。恶性淋巴结。当采用CT扫描(建议CT扫描的层厚不超过5mm)进行评估时,淋巴结短径必须≥

15mm,才能认为是病理性肿大且可测量。在基线和随访时,仅对短径进行测量和跟踪。有关淋巴结测量的信息,也见以下有关“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基线记录”的注解。b. 不可测量肿瘤病灶不可测量的肿瘤病灶包含多个小病灶(长径<10mm或短径≥10mm且<15mm的病理性淋巴结)以及确实不可测量的病灶。真实的不可测量病变包括:软脑膜疾病、腹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乳房炎性疾病、皮肤或肺部淋巴管受累、体格检查中发现,无法通过可重现的影像学技术测量的腹部肿物/腹部器官巨大症均为不可测量。c. 病灶可测量性的特殊考虑需特别注意骨病灶、囊性病灶和既往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详见下文描述。骨病灶:• 骨扫描、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或X平片不能作为测量骨病变的合适影像学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可用于证实骨骼病灶的出现或者消失。● 溶解性骨病灶或混合性溶解-增生病灶具有可辨认的软组织成分,可通过断层成像技术(如CT或MRI)测量,因此如果软组织成分满足可测量标准,则可认定为上述可测量病灶。● 成骨病灶属不可测量病灶。囊性病灶:● 符合放射学定义的单纯性囊肿的病灶不应认为是恶性病灶(既非可测量的,也非不可测量的),因为按照定义它们是单纯性囊肿。● 被认为代表了囊性转移灶的囊性病灶如果符合以上描述的可测量性定义,则可被认为是可测量病灶。然而,如果在同一例患者中存在非囊性病灶,首选这些病灶作为靶病灶。既往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 若病灶位于既往接受过放射治疗的部位,或位于经其他局部区域性治疗的部位,则一般不作为可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出现明确进展。研究方案中应详细描述此类病灶被视为可测量的条件。靶病灶:各测量方法说明a. 病灶测量如果采取临床评估,则采用测径器以公制单位记录所有测量值。应尽量接近治疗开始时间实施基线评价,且不得超过治疗开始前4周。b. 评价方法在基线时和研究期间应采用相同的评估方法和相同的技术描述每一确定和报告的病灶。应始终首选基于影像学的评价。临床病灶。如果临床病灶表浅,并且用测径器测量直径≥10mm,才认为具有可测量性(例如皮肤结节)。X线胸片。当进展作为重要终点时,应优先使用胸部CT扫描,因为CT比X光更敏感,尤其对于鉴别新发病灶而言。然而,如果X胸片下的病灶境界清楚并被充气的肺组织所包绕,可认为是可测量病灶。CT,MRI。CT是目前用来测量靶病灶进行有效性评估的最可靠且重复性最好的方法。本指南中,基于CT扫描层厚度为5mm或5mm以下的假设,定义了CT扫描时病灶的可测量性。当CT扫描的层厚超过5mm时,可测量病灶的最小尺寸应为层厚的2倍。MRI也是可接受的。如果入选研究前,已知患者因过敏或肾功能不全,不能接受静脉(IV)造影剂增强的CT扫描,必须根据研究的肿瘤类型和解剖位置决定是否在基线期和研究期间通过非增强CT或MRI(无静脉造影剂)来评价患者。对于在实施了基线增强CT后出现了造影剂禁忌症的患者,也应根据肿瘤类型和病灶的解剖学部位决定是否实施非增强CT扫描或者MRI扫描(增强或者非增强的)检查。应与放射学家讨论每一种情况,决定是否用其他方法替代上述方法,若无法替代,则此后患者视为不可评价。由于同一病灶在采用新模式时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大小,对采用不同模式的靶病灶测量以及非靶病灶或者新病灶的解释应谨慎。超声。超声不用于肿瘤大小评估,不是肿瘤大小测量方法。内窥镜、腹腔镜、肿瘤标志物、细胞学和组织学。通常不建议将这些技术用于客观肿瘤评价。肿瘤缓解评估肿瘤总负荷和可测量疾病的评估为评价客观缓解或之后的进展,需评价基线期总肿瘤负荷情况,并将其与随后的测量结果比较。如上述描述,可测量疾病是指存在至少一个可测量病灶的疾病。附录4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原始文献摘录改良版(续)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基线记录当基线时有1个以上可测量病灶时,代表所有累及器官的最多5个病灶(每个器官最多2个病灶)应认定为靶病灶,并在基线时进行记录和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在只累及一个或两个器官部位的患者中,仅分别记录最多2个(一个部位)和4个(两个部位)病灶。这些器官的其他病灶应记录为非靶病灶(即使CT扫描结果显示尺寸大于10mm)。应该根据病灶尺寸(最长径病灶)选择能够代表所有累及器官的靶病灶,并且这些病灶在反复测量过程中可再现。直径最长的病灶有时可能不具有测量重复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测量重复性好的下一个最长径病灶。淋巴结值得专门说明,这是因为即使无肿瘤累及,通过成像淋巴结也是可见的正常解剖结构。如上文提及,若病理性结节确定为可测量、且可作为靶病灶,则必须符合CT扫描下短径≥15mm的标准。只有这些淋巴结节的短径总和才可作为基线总和。放射科医生通常基于淋巴结的短轴判断该结节是否已有肿瘤转移。通常采用二维测量法记录影像平面的淋巴结大小(CT扫描一般为轴平面,MRI采集面可为轴平面、矢状面或冠状面)。这些测量值中较小者为短轴。举例说明,报告为20mmx30mm的异常淋巴结的短轴为20mm,将其判定为可测量的恶性淋巴结。在这个例子中,20mm必须记录为淋巴结测量结果。其他所有病理性结节(短径≥10mm但<15mm)均应当作为非靶病灶。对于短径<10mm的结节应作为非病理性结节,并无需记录或随诊。在治疗周期1第1天前3周内接受放射的病灶不得计为靶病灶。将计算所有靶病灶的直径总和(对于非结节性病灶,则为长径,对于结节性病灶,则为短径),并报告为基线直径总和。如果在总和中包括淋巴结,那么,如上所述,只将短径加到总和中。基线直径总和将被用作参考值,以进一步在可测量病灶尺寸上确定任何客观肿瘤缩小特征。附录4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原始文献摘录改良版(续)所有其他病灶(或病变部位)包括病理性淋巴结作为非靶病灶,也应在基线评价时记录。这些病灶无需测量,但应随诊,以记录其“存在”、“消失”、或少数病例出现“明确进展”。另外,在病例报告表中,可以将累及同一器官的多发性非靶病灶记录为单项事件(例如“骨盆多个淋巴结肿大”或“多发性肝转移”)。缓解标准a. 靶病灶评价本章节用于确定靶病灶达到客观肿瘤缓解的标准定义:● 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结(不论是靶病灶还是非靶病灶)的短径必须缩小到<10mm。● 部分缓解(PR):以基线的直径总和为参照,靶病灶的直径总和下降至少30%● 疾病进展(PD):以研究中直径总和的最小值为参照(这包括基线),靶病变的直径总和增加至少20%除直径总和相对增加20%外,直径总和的绝对增长必须至少为5mm。出现1处或多处新的病灶也被视为疾病进展。● 稳定疾病(SD):以研究中的直径总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缩小程度不符合部分缓解,增大程度不符合疾病进展。b. 靶病灶评估的特别注意事项淋巴结。对于确定为靶病灶的淋巴结,应当始终记录实际的短径测量结果(在与基线检查相同的解剖学平面上测量),即使结节在研究中缩小到10mm以下。这表明,当淋巴结作为靶病灶时,即使达到完全缓解标准,病灶“总和”也可能不会等于零,因为正常淋巴结的定义为:短径<10mm。附录4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原始文献摘录改良版(续)太小以致无法测量的靶病灶。在研究中,对基线记录的所有病灶(结节性和非结节性)均应当在其后每次评价时记录其实际测量结果,即使其非常小(例如2mm)。但是,基线按靶病灶记录的病灶或淋巴结在CT扫描下有时会变得非常模糊,以致骨病灶骨扫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像术(PET)扫描或X平片不能作为测量骨病灶的合适影像学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可用于证实骨骼病灶的出现或者消失。伴有可识别的符合上述可测量标准的软组织病变的溶骨性或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如果可用断层成像技术(如CT或MRI)评估,则可作为可测量病灶。成骨性病灶是非可测量病灶。附录5

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续)囊性病灶符合影像学定义的单纯性囊肿病灶不应视为恶性病灶(既非可测量病灶,也非不可测量病灶),因为按照定义它们是单纯性囊肿。如果囊性病变代表囊性转移,且满足上述可测量性标准,则可视为可测量病灶。然而,如果在同一例患者中存在非囊性病灶,首选这些病灶作为靶病灶。既往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若肿瘤病灶位于以往照射区域、或者位于接受过其它局部治疗的区域,则通常不将其视作可测量病灶,除非病灶已显示有进展。研究方案应该详细描述此类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的情况。B. 肿瘤缓解评估B.1 靶病灶/非靶病灶的定义靶病灶当基线时有1个以上可测量病灶时,代表所有累及器官的最多5个病灶(每个器官最多2个病灶)应认定为靶病灶,并在基线时进行记录和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在只累及一个或两个器官部位的患者中,仅分别记录最多2个(一个部位)和4个(两个部位)病灶。这些器官的其他病灶应记录为非靶病灶(即使CT扫描结果显示尺寸大于10mm)。靶病灶应根据病灶长径大小来进行选择(长径的病灶),应当代表所有累及的器官,另外,还应当能够准确重复测量结果。直径最长的病灶有时可能不具有测量重复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测量重复性好的下一个最长径病灶。淋巴结值得专门说明,这是因为即使无肿瘤累及,通过成像淋巴结也是可见的正常解剖结构。如上文提及,若病理性结节确定为可测量、且可作为靶病灶,则必须符合CT扫描下短径≥15mm的标准。只有这些淋巴结节的短径总和才可作为基线总和。放射科医生通常基于淋巴结的短轴判断该结节是否已有肿瘤转移。通常采用二维测量法记录影像平面的淋巴结大小(CT扫描一般为轴平面,MRI采集面可为轴平面、矢状面或冠状面)。这些测量值中较小者为短轴。举例说明,报告为20mmx30mm的异常淋巴结的短轴为20mm,将其判定为可测量的恶性淋巴结。在这个例子中,20mm必须记录为淋巴结测量结果。其他所有病理性结节(短径≥10mm但<15mm)均应当作为非靶病灶。对于短径<10mm的结节应作为非病理性结节,并无需记录或随诊。附录5

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续)在治疗周期1第1天前3周内接受放射的病灶不得计为靶病灶。非靶病灶所有其他病灶(或病变部位)包括病理性淋巴结作为非靶病灶,也应在基线评价时记录。不要求测量。在病例报告表中,可能将累及同一器官的多发性非靶病灶记录为单项事件(例如“骨盆多个淋巴结肿大”或“多发性肝转移”)。在基线后,非靶病灶的变化仅纳入完全缓解评估中(即仅所有肿瘤病灶,包括非靶病灶完全消失时,达到完全缓解),不用于评估疾病进展。新病灶研究期间,基线后确认和记录的所有新病灶必须在所有肿瘤评估时间点进行评估。还必须对新病变的可测量性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与基线期采用的靶病变前瞻性评估标准(根据RECIST)相同(例如非淋巴结病灶必须≥10mm;参见新的淋巴结病灶的备注)。最多5处新的病灶(每个器官最多2个病灶),在所有时间点均进行测量,且可被纳入肿瘤缓解评估中。根据RECIST标准不属于靶病灶的新病灶类型不纳入肿瘤缓解评估中。在此之后,如果未达到最多5处可测量的新的病变,将首次出现时不可测量,但后续时间点满足可测量性标准的新的病变,纳入最长直径总和(SLD)。附录5

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续)B.2 直径总和的计算将计算所有靶病灶的直径总和(非结节性病灶的长径,结节性病灶的短径)作为肿瘤负荷的测量值。在基线时以及在每次为分类肿瘤缓解情况进行肿瘤评估时计算直径总和。基线时的直径总和:在第1天治疗前的基线时确定所有靶病灶的直径总和。肿瘤评估时的直径总和:对于按照方案或者根据临床指征在研究期间收集的每一肿瘤评估,将采用肿瘤影像学扫描计算肿瘤评估时的直径总和。基线时选择的所有靶病灶和基线后出现的共5个新的可测量病灶(每个器官最多2个新病灶)被纳入肿瘤评估时的直径总和。因此,每次采用改良版RECIST评估获得的各肿瘤负荷的净百分数变化解释了原有和新病灶(如出现)的大小和生长动力学。注:如果出现新的淋巴结,必须遵照可测量性的RECISTv1.1(等同于基线靶病灶选择)。如果首次出现新的淋巴结病灶短径≥15mm,则被视为新的可测量病灶并对其进行随诊,且纳入SLD。之后,在后续时间点测量淋巴结病灶,并将测量结果纳入SLD,即使短径缩短至<15mm(或甚至<10mm)。然而,如果在后续时间点缩短至<10mm,且无法检出其他所有病灶(或淋巴结短径缩短至<10mm),则缓解情况评估结果为CR。如果首次出现新的淋巴结病灶短径≥10mm且<15mm,则淋巴结不可测量,但仍被视为新病灶。该病灶将不纳入SLD,除非之后可测量(短径≥15mm)。如新的淋巴结直径<10mm,则不被视为病理性病灶,且不被视为新病灶。附录5

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续)B.3 缓解标准时间点缓解假设在每个研究方案指定的时间点均进行缓解评估。表1提供了基线期出现可测量疾病的患者中,每个时间点的总体缓解状态的计算概要。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和非靶病灶消失。短径缩小至<10mm的淋巴结被认为是正常淋巴结。部分缓解(PR):在无CR的情况下,采用基线直径总和作为参照,所有目标和非目标可测量病变的总和至少减小30%。备注:将新的可测量病灶的出现作为总肿瘤负荷的因素,但并不自动符合进展性病变的标准,除非这些直径总和与直径总和的最小值相比增加了≥

20%。疾病稳定(SD):采用研究期间直径总和最小值作为参照,既未充分缩小至符合PR标准,也未充分增加至符合PD标准。疾病进展(PD):采用研究期间的最小总和作为参照(SLD最小值;包括基线总和,如果其为研究期间的最小值),所有靶病灶和选定的新可测量病灶直径总和至少增加20%。除直径总和相对增加20%外,直径总和的绝对增长必须至少为5mm。新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