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诗经三首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诗经三首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诗经三首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诗经三首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诗经三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三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风雅颂”的内容

2.掌握“赋比兴”的内涵

3.掌握“复沓”的概念

4.了解诗歌中的动植物、河流、地域

(二)能力目标

1.能辨别并运用赋比兴的表达手法

2.能辨别并运用复沓的表达手法

3.能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素质目标

1.培养诗歌的审美素养

2.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赋比兴、复沓的表现手法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精妙作用

3.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

4.三首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5.四言为主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1.诗中众多的动植物

2.诗歌来源

四、教学内容

(―)作者小传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

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诗”,或者取其整数叫“诗三百”,从

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

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

教”。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

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仅留下诗歌。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的。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

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即“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邺风》《邮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

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这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雅”是

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

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小雅》中有《南陵》《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不记在篇目之内)。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

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

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

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齐人辕固生传齐诗,鲁人

申培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鲁人(一说赵人)毛亨、毛装传毛诗。齐诗、鲁

诗、韩诗今已失传,今天看到的《诗经》,为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

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铺陈直叙,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

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

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开启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

重章叠句(复沓)。《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

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

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

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写作背景

《采葛》是一首采自东周洛邑的诗。关于诗歌主题,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中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

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但近代则多主恋歌说,闻一多指出''采

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一日不见,如三月、三

秋、三岁,表现的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

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褰裳》是一首采自郑国的诗歌。郑国习俗,每年仲春(一说三月上巳展出),

少男少女们齐聚凑委河畔。在这气氛热烈的聚会上,一位颇有心眼的辣妹子向着

河对岸的小伙子发动了攻势。“子惠思我,褰裳过河”。辣妹子不说自己想别人,

却说别人心里有她。一首短短的小诗,鲜明的刻画出一个辣妹子的形象,诗篇不

用肖像描写,不用行动描写,也不进行心理刻画,仅仅选取几句颇有性格的语言,

笔墨之经济,令人赞叹。

《诗序》言:“《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

美之,故作是诗也。”认为西周初年,武王崩,周公当国后,奉成王之命兴师东

征。他诛管叔、杀武庚,流放蔡叔与霍叔。三年后全师而归,奖励将士。大夫赞

赏他,故作《东山》。其实这种说法是对古代封建统治者使“民忘其死以忠于上”

的曲解和掩盖。如此悲喜交集辛酸漫溢的作品,应是东征归来的劳士所作。

(三)内容评述

《采葛》的成功之处是将热恋情人的分离之苦用有悖于常理的比喻夸张巧妙

地传递出来。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

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

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

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思恋情人愈来

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

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

诗意境相吻合。后人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一日”如“三月”

“三秋”“三岁”的这种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

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

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褰裳》是一首辣妹子的感情告白,可以看作是她对恋人打情骂俏的话,也

可以看作是她责备戏谑恋人的话,还可以看作是她恣意任性的表达。

郑国,地处黄河中游,介于齐楚、晋楚之间,交通比较发达,思想比较活跃。

,秦消二川,流经境内,风景宜人。“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之辰,两水之上招魂续魄,

拂除不详。”(《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内传》)当此节目,青年“男女聚

会,讴歌相感”(《五经异义鲁论》)0在这气氛热烈的聚会上,一位辣妹子向着

河对岸的小伙子发动了攻势。“子惠思我,褰裳过河”。辣妹子不说自己想别人,

却说别人心里有她。“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她说这话时一点也不脸红,还理

直气壮。“你若不爱我,难得没有别人了吗?”一副挑战者的架式,其实那不过

是一种戏谑的性的挑逗语言。这种挑逗性的语言,既具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

此时河对岸的小伙子已别无选择,要么爱,要么放弃,没有回旋的余地。“狂童

之狂也且”。姑娘也真够泼辣的,话已讲到这份上了,还稍带骂一句,“你这个

坏小子也太坏了"。余冠英先生把“狂童”翻译成“傻小子”,半是奚落,半是

亲昵,传神生动。

一首短短的小诗,鲜明的刻画出一个辣妹子的形象,诗篇不用肖像描写,不

用行动描写,也不进行心理刻画,仅仅选取几句颇有性格的语言,笔墨之经济,

令人赞叹。郑振铎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一种媚态,

一种美趣。”(《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古代的远戍和行役,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许多反映这些社

会问题的诗作便应运而生,《东山》这首行役诗是其中佳作。《东山》描写一位新

婚不久就出外远征三年才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了对

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战后归来的复杂感情。

第一章: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写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辛

与久戍得归的悲喜心情。

我徂东山,悟恪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濠。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我东日

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娟蜗者躅,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

下。

《诗序》言:“一章言其完也。”“我徂东山,T舀帼不归。”想起当年我到东山

去征战,离乡背井已经好多年。作品一开篇就点出了征人赴战已久,远离家乡的

痛苦心情。“我来自东,零雨其濠。”现在我终于返回家园,天空却正洒落着濠濠

细雨。凄清缠绵的景象使征人的心更加沉郁,不提“愁”字不画情,悲去U从中来。

“我东日归,我心西悲。”士卒身在东山,心却早已西归回家。诗句朴实无华,

却有力的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归乡之情。”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征人一想到早

已准备好的家居衣裳,便为再也不用行军衔枚而感到喜悦。可“蜗蜗者蟠,烝在

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却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了艰苦的东山之役。山蚕

久在桑野,不正是我征人在野外战车下蜷曲独宿的写照吗?

首章通过对行役生活的回忆描述,表现了征战士卒“完”而得归,返乡途中

悲喜交集的心情。久役而归,是征人之“喜”;而战事的艰苦和对家乡强烈的思

念又让他“悲”不能禁。这一“喜”一“悲”,巧妙的反映出频繁的战争给百姓

带来的离之痛苦、思之悲哀。

第二章:写战士归途中想象中家乡的荒凉景象。

《诗序》言:“二章言其思也。”此章前四句与首章始四句同。其后“果赢之

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蠕峭在户。町唾鹿场,熠熠宵行。”出征多年,家乡

如何?迷蒙的归途中,征人不禁神思:瓜篓的果实也该爬到檐下了吧?然而转念

一想,常年战乱不息、徭役不止,家园还能在吗?于是,诗人在悲喜犹疑的心境

中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土鳖爬满阴湿的屋子,蛛网布满残破的门窗,宅院已成

野鹿禽兽践踏之地,夜里还有幽幽飘闪的鬼火。久别后重回故园,本应在兴奋之

余生出无限美好遐想。然而征人心里的家园却是荒凉衰败、惨不忍睹的。可见社

会的混乱已到了何等地步!随处可见的凄凉荒芜,早已在征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

阴影,他又怎敢去奢想自己的家园能美丽依旧。一幅用朴素细致的写实之笔描绘

出的衰败图,深刻再现了当年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但即使如此,征人也“不

可畏也,伊可怀也二荒凉虽然可怕,但征人不能怕,只因心中难舍的牵挂。''畏"

“怀”两字,写尽了古时征人的辛酸悲喜。如此情景交融,怎不触人心弦?

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裹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写战士想象妻子在家里的凄苦情景。

我徂东山,恪恪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濠。鹳鸣于埃,妇叹于室。洒扫穹

室,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诗序》言:“三章言其室家之望汝也。”此章前四句与首章始四句同。其后

“鹳鸣于连,妇叹于室。洒埔穹窒,我征聿至。”屋外鹳雀在土堆上鸣叫,房内

妻子在悲伤长叹。她一定在洒扫庭院,为了迎接她快要归来的丈夫。征人通过对

妻子言行心理的想象,一波三折地表达了彼此的思恋。“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

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

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

经》不无道理。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诗经•小雅•采薇》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

别有深情,不可言喻。”其实《东山》此章虽为想象,却亦为真情感伤!

这裹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去鬓湿,清辉玉

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第四章:写征夫回忆新婚时喜庆美好,表达对妻子的想念。

我徂东山,恪恪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濠。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

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继,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末章,《诗序》言:“乐男女之得及时也。”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

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麽的

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

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

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

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

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宋之问《渡汉江》:“近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都是不着一字,尽得悲情。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

有很大不同。

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

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薮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

《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

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凄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

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

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四)艺术特色

三首诗共同具有诗经具有诗经艺术的一般特点,如擅用起兴,如反复咏唱,

如重言叠句等等,但又体现出着力点不同的艺术特色。

《采葛》一诗但它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于对心理时间作递进式的夸饰

与扩张,这不仅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了后代习用的成语,而且使这首诗

在《诗经》众多的爱情诗中风姿独具,同时,也给后来的诗歌创作以艺术上的启

示,如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的“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如白

居易《和燕子楼》诗的“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都是以情感改造

时间,或者说从错觉的角度写心理时间,题材或有不同,艺术上却遥接《采葛》

诗的余绪。

《褰裳》最突出的特点是两章均采用赋的写法,以抒情主人公独白的方式铺

陈其事,描绘少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爽快、泼辣、活泼

而感性的女子形象。

《东山》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是作者用真实细

致的笔触所描绘的家庭社会生活画面:征戍生活的孤苦、故乡风物的设想、新婚

燕尔的遐思……征人回忆的是现实中的事物,作者描绘的也是现实中真实的场景。

作者还用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面貌,把握并揭示了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深切向往,具有强

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二是环境的渲染烘托。诗中营造了一个“零雨其濠”的抒情

氛围,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凄迷忧郁的抒情基调,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情随景生,

情景交融。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相近,用在句首,为每章后面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征人在还乡途中想象的景象是由情而生,又与情相融。急切期盼,才会步步不忘

家乡的草木;思恋痛苦,才能听到妻子的叹息,故而悲喜同生。王国维:“一切

景语皆情语也”,如此情景相融,才会有意境,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

是心理刻画细腻。归家时的释然与庆幸、征战时的悲苦与辛酸、怀家思亲时的忐

忑与牵挂,凡此种种,在“零雨其濠”的背景下抽丝剥茧般逐一道来,感人至深。

四是细节表现力强。“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抓住着装改变的细节,写出了解甲

归田之喜;家园荒芜的细节是其征战途中所见场景的再现,以小见大;新婚景象

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对妻子极度的思念,入木三分;另如,以蟠自喻、鹳鸣妇叹等

比兴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章首的反覆咏叹不仅仅是情节与情感的

推进,更如游丝串起了诗中断断续续的想象……

是《东山》一大特色。全诗四章,章首“我徂东山,帼恪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濠”四句叠咏,文字全同,

三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采葛》呈现出缠绵婉约的浓烈的相思之情,《褰裳》

表达的是爽快、泼辣的风格特征,《东山》体现的是凄冷压抑中的憧憬。

(五)拓展延伸

《诗经》诗歌的来源。

1.采诗说:《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

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

下。”是说周王朝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采集诗歌。

2.献诗说:《国语•周语》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

献曲,史献书,师箴,艘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是说周王朝为了考察

时政,命令诸侯百官献诗。

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

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

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是说孔子对《诗经》进行过整理、删改和润

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