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_第1页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_第2页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_第3页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_第4页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1

42岁

左膝疼痛3月病例2

24岁

摔伤

左肩疼痛1天病例3

51岁

右足跟

包块病例4女21岁

骨巨细胞瘤概述: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GCT)称破骨细胞瘤、髓样瘤和出血性骨髓炎,恶性者,称恶性骨巨细胞瘤或巨细胞肉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原发骨肿瘤,临床比较常见,占原发骨肿瘤的11%~14%。在良性骨肿瘤中居第二位。不论良恶性均可恶变为骨肉瘤和纤维肉瘤,局部手术后极易复发。

流行病学多为单发男女比率约1.2:1好发年龄是20~40岁(65%)20~30岁为发病高峰

有9%~13%的GCT发生在50岁以上,只有1%~3%的患者在14岁以下发病部位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70%-90%),闭合以后的骺线处,向关节面下以及干骺端侵犯,发病部位是GCT诊断中的重要特征。

最常发生于膝关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占全部的52%,其次是桡骨远端、股骨近端、胫骨远端、肱骨近端。短管状骨和不规则骨发病率较低。可见于手、足、骶骨、椎体、骨盆。临床症状

局部疼痛、肿胀,逐渐加重,压疼。当疼痛性质改变,

由间歇转为持续,要警惕恶变可能。如果发生骨折,则表现为突然剧痛、肿胀、畸形、不能活动。特殊部位肿瘤有特殊症状。如发病于骶骨者可有尿潴留,发生于脊柱者可出现脊神经或脊髓压迫症状,甚至截瘫。一般无发热、消瘦等全身表现。

组织学

研究结果证明,起源于内皮细胞、骨髓结缔组织间充质细胞、纤维组织细胞或组织细胞、骨的未分化支持结缔组织、单核细胞。多数学者认为GCT起源于骨髓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所以骨巨细胞瘤归为分类不明的骨肿瘤。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为大量单核细胞基质,其内含有弥漫分布的破骨巨细胞成分,所以又称破骨细胞瘤。

病理学

主要由单核细胞、巨细胞和尤其聚合而成侧多核巨细胞。巨细胞虽然在形态上与破骨细胞相似,但无破骨作用。肿瘤破坏正常骨组织仅外缘残留薄层骨壳,在骨干侧,肿瘤与正常骨组织间有薄层纤维组织相隔。Caampanacci分级系统(x线结合组织学):Ⅰ级(静止性)、Ⅱ级(活跃性)、Ⅲ级(侵袭性)。三者并无截然分隔界限。Ennecking分级系统(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

Ⅰ级:无症状,x线有病灶,病理呈良性。Ⅱ级:有症状,x线表现为膨胀性病灶,骨皮质完整,病理呈良性。Ⅲ级:有症状,x线表现为明显侵袭性病灶,骨皮质不完整,具有软组织肿块,病理表现呈良性或恶性。

gct的影像表现、临床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相关性并不确切,组织学表现良性的骨巨细胞瘤亦具备恶变的可能,甚至发生肺转移、淋巴转移。

良恶性判断上必须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方面考虑。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典型表现:长管状骨骨端的偏心性的溶骨性或膨胀性、皂泡样骨破坏,多为单发,有横向生长的趋势。周围无明显骨质硬化,可有纤细的骨嵴。骨破坏可向关节侧侵犯达软骨下骨性关节面。当肿瘤较大并有侵袭性者,

可侵破骨皮质并形成周围软组织肿块。很少有骨膜反应,一般认为GCT不会出现成骨、钙化。

骨巨细胞瘤常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约30%),

当GCT合并ABC,肿瘤内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阶梯状”排列的液-液平面,CT及MR有助于诊断。

MRI表现

在T1WI多为均匀的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在T2WI上常信号不均(出血、坏死),多呈低、等、高混杂信号,病变的边缘显示比较清楚。

MRI更易发现ABC的液-液平面。

约63%的骨巨细胞瘤可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溶骨型男46岁男42岁

特殊类型巨细胞瘤表现影像学改变因部位不同表现各异,但仍然保持囊状扩张性、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的基本影像学特征。儿童或青少年骨巨细胞瘤:少见,多表现为干骺端的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可侵犯骨骺,孤立发生于骨骺者极为罕见。短管状骨GCT:手足短管状骨病变多位于掌骨头或近节指骨的基底部,其膨胀性、溶骨性改变往往比长管骨更明显。

扁骨及不规则骨GCT:

骨盆病变,常发生于相当于骨骺的区域,如髋臼和邻近骶髂关节区,病变可生长至很大。跟骨骨巨细胞瘤发病中心多位于跟骨窦之后,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骨破坏。女,38岁,右髋痛1年,外伤后加剧2月余脊柱骨巨细胞瘤:

脊柱发病率高低依次为骶骨、胸椎、颈椎、腰椎。

病变多起自于椎体(有别于ABC和骨母细胞瘤),可侵及附件。除具有多房、膨胀的特点外,常表现出明显的侵袭性,可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及病理性骨折。骶骨病变常位于骶骨上部(骶1-3)。.男26腰腿痛半月鉴别诊断软骨母细胞瘤:

多发生在10-20岁,病灶多位于骨骺,轻度膨胀,硬化缘较明显,一般不侵破骨皮质,中心偶可见点状、环形或半环形的钙化。骨囊肿:发生在20岁以下,呈囊状骨破坏区,多发病于干骺端,有向骨干方向沿纵轴发展的趋势,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形成典型的“骨片陷落征”左肱骨骨囊肿囊内密度均匀,CT值25Hu

动脉瘤样骨囊肿:

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常表现为发生在干骺端偏心性、多房样囊状骨破坏。

在CT和MRI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并可出现多个液平面,MRI增强囊壁可以强化,无实性成分。

肱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肱骨下段明显膨胀,可见多个液-液平面。脊索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