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阎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糊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斡。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①时复失所。尝游赵州,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后读城西门徐整碑云:“酒流东指。”众皆不识。吾案《说文》,“酒”,古“魄”字也,浅水貌。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游②之形,所以趣民事。故惠遽者称为勿勿。”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鹖。吾曰:“鹞出上党,数曾见之,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思王《鸦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漓雀似鹗而青,出羌中。”《韵集》音“介”,此疑领释。梁世有蔡朗者讳纯,既不涉学,遂呼莼为露葵。面墙之徒,递相仿效。承圣中,遣一士大夫聘齐,齐主客郎李恕问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乡所出。卿今食者绿葵菜耳。”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诸子侍焉。吾问儒行、敏行曰:“凡字与谘议⑧名同音者,其数多少,能尽识乎?”答曰:“未之完也,请导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若遂不知,亦为异事。(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①施安:施行,使用。②游:同“旒”,古代旗子上的飘带。③谘议:即谘议参军,文中指刘灵。儒行、敏行均为刘灵之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憨楚友婿A窦如同B从河州来C得回一青鸟因驯养团爱玩G举俗回呼之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宴,指快乐,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宴”词义相同。B.祖,指以⋯⋯为祖,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的“祖”用法相同。C.所以,表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D.面墙,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与成语“面墙而立”中的“面墙”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之推认为,江南的一些士大夫不肯努力学习,经常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B.颜之推游历赵州时,见到柏人城北无名小河,在读到城西徐整碑文后,通过查阅《说文》来推测河名。C.书信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有人说这是“忽忽”的残缺,颜之推查阅《说文》,发现“勿勿”跟民事有关。D.梁使把莼当作露葵、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

(2)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

14.作者认为做学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

11.C

12.D13.(1)这条河自汉代以来原本就没有名字,(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条浅河的样子看待,或许当时就是用这个“酒”字给它命名吧?(2)于是就给他们解说这个问题,共说出了五十多个字。刘灵的几个儿子感叹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14.①认真严谨,一丝不苟;②眼见为实,亲自求证。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问者曰:“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载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问者曰:“,___,__________?”对曰“申不害,韩略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胸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粮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0.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二者各有用途,缺一不可。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韩国虽多次使用术,也难免让奸臣钻空子。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该重罚的就一定重罚,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D.穰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的实力得以增强,而秦国的土地却并没有增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贵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5分)(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3分)14.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提出的问题。(3分)10.CFG11.D(文中的“道”是遵行、实行之意)12.C(“直接导致”理解有误)13.(1)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本小题共5分。观察点:判断句、任、责、柄、课)(2)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本小题共3分。观察点:擅、一、最后一句)14.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本题共3分。1句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有人问:“申不害、商鞅,这两家的言论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最为急需?”回答说:“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如果一个人不吃东西,十天就会饿死;如果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不穿衣服就会冻死。如果问衣服与食物哪一样是人的急需,应该说这两样都是不能缺少的,它们都是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东西。现在申不害主张的是术而商鞅主张的是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所要掌握的。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确制定,刑罚在民众心中扎根,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惩罚那些触犯禁令的人。这是臣下所要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闯乱子。术和法是一样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有人问:“只有术而没有法,或者只有法而没有术,这为什么不可以呢?”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相。韩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以前的旧法还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产生了;晋国君主的命令还没有收回,而韩国君主的命令又颁布了。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看到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新法后令办事,他们利用了新法、旧法和前令、后令的矛盾从中渔利,那么申不害即使多次让韩昭侯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落实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因此秦国的民众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战时追赶敌人,冒着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富兵强;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即位,秦国的法治还未败坏,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韩国和魏国来谋取他的私利。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甘茂出兵打到周而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魏冉越过韩国、魏国而攻打东边的齐国,打了五年秦国没有增加尺寸土地,他却在定陶的封地上筑起了城墙。范雎攻打韩国八年,成就了他在汝南的封地。从此以后,所有在秦国受到重用的,都是魏冉、范雎一类人物。所以战争胜利了,大臣得到尊宠;扩大的版图,则成了他们私人的封地:君主没有术来知道大臣的奸情。商鞅虽然多次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他变法的成果。山东省日照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入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节选自《史记·乐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天子躬于明堂A临观B而万民C咸荡涤D邪秽E斟酌F饱满G以饰H厥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美色。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合,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2)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14.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10.BEG[解析]“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11.B[解析]“轻去就”中的“去就”是“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的意思。A项“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是“缠绕”的意思;C项“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手法;D项“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的意思。12.C[解析]“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文中无此意。13.(1)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评分标准】4分。恶:憎恶,讨厌;修:修养;正:修正,端正;顺:顺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因此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音乐流行,百姓就会朝向正道了。【评分标准】4分。判断句;所以:用来……;乡:通“向”,朝向;方:正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4.①荀子认为音乐能引导君子心志,愉悦君子内心,使其心志清纯。②司马迁认为音乐能使君子节制欢乐,懂得谦虚退让。【评分标准】3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山东省招远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除奸(清)管同君子与小人不可以并处君子与小人并处非君子去小人则小人必害君子。然自吾观之,自古及今,小人害君子,如善射者然,发十而中者八九;君子欲去小人,发矢者十,幸而中者一二而已。甚矣!小人之难除,而君子之易见伤也。虽然,此何故也?君子持正,不能如小人之善悦其君;孤立无朋,不能如其多羽翼;临事则听命,无金帛货财赂要人而求辅助;直于言而刚于色,不能诡伪欺诈,宛转以求必胜。是数者,皆不及小人,而小人兼之,此胜负之所以不战而分已。而吾以为犹不止此。天下之事,有道焉,有机焉。非道也,无以得事之正;非机也,无以济事之成。自古君子于小人,平时则疾怒之状见于颜色,若不可与朝夕处。一旦欲攻击,则谋之他人。考其事实,迟濡隐忍,不能遽发。至于起而攻之,又必倡言于朝,细数其罪,若结讼而上,以待听断者。然吁吾谋未成,而彼也预防而为之地者,亦已久矣。若夫小人则不然。彼平日自知不为君子喜,朝夕思虑经营,待君子之攻吾而为之备。一旦决发,则骤如雷霆,疾如风雨,巧乎若逢、羿弯弓射跛挛之童稚。彼君子者何其失机,而小人者何其机之捷也!天下之人,死于病者,十仅三四,而死于医者,十常七八。痈疽,大病也,而未尝遽死也,无扁鹊之技而决而溃之,则其人乃立死。世之小人,其始,意止于患得失,彼既知不为君子所容,则日夜谋为自保之计,而倒行逆施,无所不至。且夫遇小人者,不攻则已,欲攻之,则势当必胜。胜之如何?曰:深警捷速,如小人之所以害君子者,而其术得已。夫深警捷速,在小人害君子,则为奸为邪;而君子用以去小人,则为忠为正。呜呼!去小人者,为身耶?为家耶?为一己之名节耶?为君父之忧、国家之患耶?今夫擒虎豹者,毒弓矢、设阱械以求必获,而人不以为非者,除害故也。进猎者而告之曰:是非仁术,汝其袒裼搏之,猎者死而虎豹之害日深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与小人A不可B以C并处D君子与小人E并处F非君子G去小人H则小人I必害君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补益,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B.疾,怒,与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C.经营,筹划,与杜牧《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用法不同。D.遇,对待,与司马迁《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小人则媚上欺下,广结党羽。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使君子更容易为小人所伤害。B.君子以君子之道向小人发起攻击,就好像打官司一样,而小人则往往早已做好准备,反应迅速,发力精准。C.作者以为,只要出于公心,就可以用“深警捷速”的策略来对待小人,要精于技巧,争取一击必中,免留后患。D.作者以为,清除小人跟擒杀虎豹是一个道理,认为应以仁义之道对待小人的看法是迂腐而不合时宜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数者,皆不及小人,而小人兼之,此胜负之所以不战而分已。(2)考其事实,迟濡隐忍,不能遽发。14.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10.DFH11.A12.D13.(1)这几种手段,都赶不上小人,但是小人却兼而有之。这就是胜负不用对战就已经分明的原因。(2)考察他们的事实,又迟缓甚至停滞隐忍不发,不能马上爆发出来。14.①对比论证,文中对比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各种不同表现和方法手段。②举例论证,举逢蒙、后羿弯弓射跛足的孩童的例子,论证小人反击君子的迅疾。③类比论证,用捕猎虎豹需要毒弓矢、设阱械,来类比君子除小人也要深警捷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和小人不可以一起相处。君子与小人一起相处,(如果)不是君子离开小人,那么小人就必定伤害君子。“君子与小人不可以并处”“君子与小人并处”主语一致,都是“君子与小人”,语意转折,是两个独立的句子,所以DF处断开;“非君子去小人”,“君子”为主语,与后面不断开;“则”表结果,前面断开,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不同,“济”,补益;/渡河,渡过。句意:如果没有计谋,就没有补益(帮助)事情成功的办法。/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防御工事。B.正确。不同,“疾”,怒;/快、速,引申为“洪亮”。句意:平时就嫉恨愤怒的情状表现在脸色上。/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C.正确。“经营”,动词,筹划;/动词活用作名词,聚敛的金玉珠宝等物。句意:整天想方设法苦心筹划。/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等宝物。D.正确。句意:那么对待小人的时候。/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应以仁义之道对待小人看法是迂腐而不合时宜的”错,由“进猎者而告之曰:是非仁术”,可知这“非仁术”,不一定就“迂腐而不合时宜”。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者”,几种手段;“不及”,比不上;“所以”,……的原因。(2)“考”,考察;“迟濡”,迟缓,停滞;“遽”,即刻,马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君子持正,不能如小人之善悦其君;孤立无朋,不能如其多羽翼”“小人害君子,如善射者然,发十而中者八九;君子欲去小人,发矢者十,幸而中者一二而已”等内容,使用对比论证,对比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各种不同表现和方法手段。②“一旦决发,则骤如雷霆,疾如风雨,巧乎若逢、羿弯弓射跛挛之童稚”等内容,使用举例论证,举逢蒙、后羿弯弓射跛足的孩童的例子,论证小人反击君子的迅疾。③“今夫擒虎豹者,毒弓矢、设阱械以求必获,而人不以为非者,除害故也。进猎者而告之曰:是非仁术,汝其袒裼搏之,猎者死而虎豹之害日深矣”等内容,使用类比论证,用捕猎虎豹需要毒弓矢、设阱械,来类比君子除小人也要深警捷速。参考译文:君子和小人不可以一起相处。君子与小人一起相处,(如果)不是君子离开小人,那么小人就必定伤害君子。但是在我看来,从古到今,小人陷害君子,像擅长射击的人一样,发十箭中八九箭;君子想离开小人,就像射出十箭,侥幸射中一二箭罢了。唉,小人太难铲除,但是君子容易被伤害啊。虽然这样,但这是什么原因呢?君子保持正义,不能像小人那样擅长取悦他的主人;君子孤立而没有朋友,不能像小人那样有很多党羽;君子遇到事情他们就听天由命,没有金钱财物贿赂重要人物来寻求帮助;君子言辞正直,神情刚毅,不会诡谲虚伪欺骗狡诈,委婉曲折地谋求一定取胜。这几种手段,都赶不上小人,但是小人却兼而有之。这就是胜负不用对战就已经分明的原因。然而,我认为还不只这些。天下的事情,有道义在那里,有计谋在那里,如果没有道义,就不能得到事情的本正,如果没有计谋,就没有用来帮助事情成功的方法。自古君子对于小人,平时就嫉恨愤怒的情状表现在脸色上,好像不能与他们朝夕相处。一旦要攻击小人,就向别人求主意,考察他们的事实,又迟缓甚至停滞隐忍不发,不能马上爆发出来。至于起来攻击他们,又一定要向朝廷倡言,详细数落他们的罪状,就像打官司具状上诉,就只能等待听从决断了。这样,我担心自己的谋划还没有成功,对方有预防留有退路也已经很久了。至于小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平时就知道自己不被君子喜欢,整天想方设法苦心筹划,作为等待君子进攻自己时作为防备,一旦爆发冲突,他们就迅疾得像雷霆像风雨,机巧得像逢蒙、后羿弯弓射跛足的孩童。那些君子是多么错失时机,但是小人抓住机遇又是多么地迅捷啊!天下的人,死于疾病的只有十分之三四,但是死于医疗的,十个常占七八个。发痛长疽,是大疾病,但是不会马上就死掉,没有扁鹊那样的医术却切开痈痘使浓液流出,那么这个人就会立即死掉。世上的小人,开始的时候,内心只是停留在患得患失上,他们知道不被君子容纳后,就日夜图谋保全自己的办法。这样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没有什么坏事不做。那么,对待小人的时候,不攻击就罢了,如果要攻击他们,那么形势上就应当必胜。有人问,如何取胜?回答说:敏捷快速,就像小人陷害君子的那样,他们的办法就是这样。敏捷快速,用在小人陷害君子上面,就叫做奸邪的事;但是君子用来除掉小人,就叫做忠诚正直。唉!除掉小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庭呢?还是为了自己的名节呢?还是为了国君和国家的担忧呢?现在那些擒虎豹的人,涂毒药在弓箭上、设置陷阱、机械来寻求一定有收获,而人们不认为不对,是除害的缘故。进献猎物的人告诉你说:这不是用仁术获得的猎物,你如果脱衣露体与它们搏斗,那么打猎的人就会死掉,但虎豹的祸害就日渐加深了。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C.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D.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答案】10.BDF11.C12.B13.(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

(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4.①孔孟;②扣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韩子因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亦为之颂”前省略主语“韩子”,“为之”修饰“颂”,二者共同作谓语,其后D处断开;“微二子”和“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构成假设关系,中间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使跟随、率领”的意思。句意: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刘邦第二天早晨带领一百多人骑着马去拜见项羽。B.正确。牵住,拉住;敲击。句意: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用手叩击着船舷唱到。C.错误。都指最、甚。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何况我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D.正确。奔赴;朝向,走向。句意:从海边奔赴文王的邦都。/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错误,由原文“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可知,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的是对殷商以及武王伐纣的态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宗”,归,归顺;“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义”,坚持君臣之义。(2)“相”,辅佐;“出”,拯救出来;“元元”,百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理解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文本开篇先以“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引出对伯夷的讨论;①由原文“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可知,文章陈述孔子和孟子这样的圣贤对伯夷的评价,即他们不事暴君,等待天下清平,呼应前文“圣贤辩之甚详而明”。故此处应填“孔孟”;②由原文“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可知,此处是司马迁对伯夷的记述,呼应前文“偏见独识”,故此处应填:扣马而谏,耻食周粟;③由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可知,作者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参考译文:材料一: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穷尽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材料二: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仅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就提出某种说法,使事情失去了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奔赴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里会仅仅是姜太公呢!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材料二: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C.“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D.“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B.韩愈通过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C.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失之偏颇。D.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4分)(2)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4分)14.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G11.B(天下孰不病纣”中的“病”是憎恨、厌恶的意思,表示天下人谁不憎恨纣王;“故病且怠”中的“病”也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困苦疲惫)12.D(王安石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这说明王安石认为伯夷不事纣王是因为纣王不仁,而武王是仁君,伯夷没有理由拒绝侍奉武王)13.(1)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4分,译出大意得2分;“微”“接迹”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4分,译出大意得2分;“使”“烈”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14.①伯夷特别怨恨纣王;②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③伯夷尊奉“仁”。(3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点答到“年事已高”或“路途遥远”均可赋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材料二: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节选自《论衡·语增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2)相比武王,_______________;(3)即便如此,_______________。推断: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BEF11.A12.D13.(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14.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