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开学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开学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开学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开学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开学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等六校联考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

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修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观冈

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其中,《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

体例,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

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同居共爨”

已然成为值得表彰的美德。《宋史•孝义传》就记载了若干个几代同

堂、几百人的大家族。规模达到几百人的一个团体,如何维系秩序?

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各有家丁数千,“远近

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虽然也考科举,“乃假儒也”。可见,

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

析”了,邓家也有衰落迹象,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

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

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而是祝家庄

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

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

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

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

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

“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

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

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

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

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

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他晚年闻知韩佗胄北伐,绝食而死,死后谥

“文节二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

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

“忠襄公”。杨氏家族到了元代开始设立专祠祭祀他们家族中的名人,

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并立碑“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币、

酒仪、设科条于碑阴”,正式变成了祠堂,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

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

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祠堂中立高、

曾、祖、祢四世牌位。祠堂不同于家庙,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

则迁,所以只能祭四代。可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

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

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

转变就是,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

族谱和祠产但由众多独立生活家庭组成的宗族。宗族,就这样由一个

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

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

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

出同祖父的成员,但通声气、济有无的范围却可以远过于五服二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纹一样,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网络结构。而

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

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

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

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

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

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

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

文献资料都反映出,有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

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

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

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

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一,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

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罗志田曾指出士人通过

寓正德于厚生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

“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

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

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

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

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

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

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图片自己房屋中、坟墓上

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

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

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

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

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

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

肯定宗庙的意义。

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

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

淮法中通沱,吃水要人驮二“法”是“法水”,“沱”是“沱河”;“中”

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

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

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

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

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

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

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轮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

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

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

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

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

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一一县城的街巷空场,

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

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

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

死生契阔,氤氯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

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

在,于是,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

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

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

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

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

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

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

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堤茅屋呆久了,

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

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

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

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

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

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

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

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

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

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

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

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

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

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

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

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

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

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

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坪”,乡人们叫做“反”,

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坪”“大坪”,

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土于”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

土堤二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

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

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坪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

if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二

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

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

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

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

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

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

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

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

挤着,废墟的桐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

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

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

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

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

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

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

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

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

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

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注】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

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

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

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

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

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

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

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

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

的景物描写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

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

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

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坪”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

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

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9.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

可乘,一举可破。法日:“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

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

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轶于人。始

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

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

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

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

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

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

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

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

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

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

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

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

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

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

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

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

护前,乃答之曰:“孟起蔺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黑京、彭

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

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给分。(3分)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

才可谁比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

两者用法相同。

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

“矜”字意义不同。

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

文中指孙权。

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

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

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提出让吕蒙留下来。

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

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

才能,而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虑,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之后

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4分)

(2)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4分)

14.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有感

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

长势。

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的“雨”,贴合田家身份,可见春雨

的充足。

C.田父为及时春雨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两者形成

对比。

D.诗中的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

乐性。

16.宋人往往借诗来阐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

句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两句,与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

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3)星宿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颇具浪漫色彩的瑰宝,在

古代文人的名篇中不乏涉及星宿的句子,例如《赤壁赋》中的

“"和《蜀道难》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

八回中,元春于元宵节回贾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一《一

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事;《长生殿・乞巧》表达高处不胜寒

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人生福祸相依,蕴含人生

智慧和超脱精神;《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而言之,

其中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人生无常。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场的

“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

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灯谜所呈现的“悲凉之

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泪”的预感,都照应着“树

倒湖例散”的终局。

曾雪芹用多种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之和贾府命运相互照应。

节日的喜庆气与家族、个人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

力,丰富了《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改变语序、

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红楼梦》中,元春在省亲之后的元宵节,让宫人送来灯谜

让大家猜、同时要求贾府众人也各出一首灯谜附和,贾政看过灯谜之

后,顿感不祥之兆,后来果然一语成谶。请从下面的灯谜中选择一个,

指出谜底并简述它的“谶语”。(4分)

①贾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

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②贾探春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

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棵大树,①?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

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

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

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物,返回

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

个这样的物质循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

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说,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

个②,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处于相对稳定的

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

碳本领与其遗传因素密切相关。③,如:北京地区胸径

20厘米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树,储存的CO2量分别为170.2、

191.9、242.3、419.4、447.2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40多年来,我国大规

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还为全

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

死亡的各阶段。(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上岸”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一般就是指终于通过

了某次考试或终于完成了某项既定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

稳定的大陆;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

个的“任务”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

2024届高三第四次六校联考语文答案

l.D(A.”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

样作用”说法错误。文中举出杨万里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宋元出现

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这一观

点。B.“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说法错

误。文中所谈关系网核心是士绅阶层,“差序格局”的核心是自己,

所以二者内涵不一致。C“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

只是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并非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2.B(B.“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

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

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

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可知,“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

建宗法理论规定的。)

3.C(C.“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说法错

误。从材料二第二段“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

作用”可知,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证明士的行为的

规范榜样作用。)

4.①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让文章内容更丰富(1分),说明

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1分),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

装力量维系秩序(1分)。②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避

免了论述的单调(1分),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名

声显著(1分),意在反映“宋元出现了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设专祠

祭拜的事例”(1分)。(每点2分,每一点中包含三个信息,答到其中

任意两个给2分,意对即可)

(作者在材料一第二段“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中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后一句“但亦非空穴来风”有肯定

了小说中情节也有其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作者通过引述祝家庄的事

例,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

装力量维系秩序。而在第三段中第二次“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

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可知,从宋代到现代,杨

邦义这一英雄人物被人们一直所铭记,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

较深远。同时引入了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说的情节,能够让文章内容更

丰富,也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论述的单调。)

5.①材料一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

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1分),到明中期才允许庶人建祠堂拜先祖(1

分),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1分)。

②材料二强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承担着“礼下庶人”的工作

(1分),侧重从士人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的影响(1分),分析

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1分)。

(材料一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从第三段“历史上,所谓

'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

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

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

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第四段”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

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

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

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

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从突破

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论

述的侧重点则是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

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如第一段中“而士绅阶层处于关

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

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

响”,第二段“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

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

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

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第三段“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

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一,还

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

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等内容都表明了这一点。)

6.D(A项,“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

地下水。“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错,

原文是“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

心生苍凉”,只是说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

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B项,“但因正忧虑于

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作者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

青春的惆怅、酵素自身的戚容等。C项,“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

一路心情舒畅”错,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

中是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

不能确定。)

7.C(“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

和资源的匮乏”错,根据原文“它更像亚马逊河……直到那时候,我

们还用木杵捣衣”可知,作者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逊河,意在

与后文做对比,突出五千年文明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

8.①突出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表明百姓生活的艰辛。②有历史

的悠远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

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来自土地的淹没,

if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上的困境。(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

缓慢,创作这个故事可以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

②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

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③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

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CEG(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

可谁比类。)

11.A(两者用法不同,“骄”是使动用法,“异”是意动用法。)

12.A(“希望吕蒙留下来”于文无据。)

13.(1)(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只致力于向北进军,对我们

吴国没有怀疑。(得分点:“务”“但”“嫌”各1分,句意1分)

(2)于禁等被阁下俘获,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

足以于世长存。(得分点:“见获”“遐迩”“勋”各1分,句意1分)

14.①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所疑

忌;②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答对一点给1分,

答对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

翻译

材料一: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我军没有充分把握将其打败,就要施用谦辞

重礼,使其骄惰,待敌人有隙可乘,便可一举而击破它。兵法说:“以

谦卑示弱,促使敌人骄惰起来。”

蜀将关羽向北进军,活捉魏将于禁,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吴将

吕蒙在陆口声称有病,返回建业休养,陆逊前去与他相会,问:“关

羽最近所占领的地区和你毗邻,你为什么这时远离防区而东下京都,

其后果不堪设想啊!”吕蒙说:“情况正如你所说的,但是我病得很厉

害。”陆逊说:“关羽仗着骁勇的气势,凌驾欺压于人。(他)刚立大功,

心气骄傲放纵,现在一心只图北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他听到你

生病的消息,必定更加不做防备。现在如果在其没料到之时突然出击,

自然可以活捉并制服他。你谒见吴王时,应该就此好生计议。”吕蒙

说:“关羽一向勇猛,不但作战难以对付,而且他已占有荆州,大施

恩信于民,加上新立战功,胆量、气势更足,不容易制服他!”吕蒙

到了吴都去参见孙权,孙权问:“你病了,谁可代替你?”吕蒙答日:

“陆逊谋深虑远,具有堪当重任的才能,看他的筹划和思虑,他终究

是可当大任的。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并不为关羽所畏忌,(要找接

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假若用他,应当告诉他要注意对

外隐藏自己的才能和行迹,对内加强观察形势变化,等待时机,然后

方可战胜关羽。”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军右都督,代替吕

蒙。陆逊赴任到达陆口之后,立刻写信给关羽说:“前不久蒙您观察

敌人衅隙而适时出兵北伐,按照军律用兵,以小的战斗换来伟大胜利,

这是何等的崇高伟大啊!敌国遭到失败,有利于巩固我们两国的联盟,

听到这一胜利消息,我们都击节庆贺,盼望您乘胜前进,席卷中原,

以共扶汉室。鄙人才思不敏,刚刚西来赴任,我一向十分敬仰阁下光

照尘世的业绩,渴望接受您对我的良好教诲。”信中还说:“于禁等已

被阁下擒捉,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可以与世长存,

即使古代晋文公城濮之战中用兵之法、韩信破赵之谋略,都难以超过

将军的功绩。又听魏将徐晃等率步兵、骑兵刚刚赶到,他们也只能观

望将军的麾旗不敢轻动。只是曹操老奸巨猾,气急败坏时难免积邪火

而不顾危险,暗地里增兵,以求实现其南下的野心。虽说魏军已经久

战疲惫,但还有猛将悍卒。而且战胜之军,往往会产生麻痹轻敌的情

绪,古代用兵术常讲军队胜了要更加警惕,我祝愿将军广为筹划,以

争取全部胜利。我不过是一个书生,所见不免疏漏迟钝,勉强陈述我

所懂得不多的事情,如今我军有一个威德兼备的好邻居,乐意讲出心

里话,所讲的不一定合乎兵策,但确是我的一番心意啊!”关羽看了

此信,认为其中有谦逊婉转、请求关照的意思在内,于是放了心,不

再有所疑忌了。陆逊在这时及时把这些情报上送孙权,说目前已经具

备活捉关羽的条件。孙权于是秘密派兵溯江而上,令陆逊和吕蒙为前

锋,东吴大军一到,便迅速攻克公安和南郡。

材料二:

关羽得知马超前来投降,两人过去并不认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

问马超的才能有谁可以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争强好胜,就回答说:

“孟起文武兼备,勇猛过人,是当世的豪杰,是馥布、彭越一样的人,

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也比不上美髯公的超凡绝伦。”关羽须发

很美,所以诸葛亮叫他美髯公。关羽看到书信非常高兴,将信件展示

给宾客看。

15.C(“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错误,诗中“蚕妇低眉忧

茧单”是蚕妇因为这场风雨而担心蚕茧的收成,不是“因思亲而生寂

寞孤单”。)

16.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

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

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

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6分。每点2分,观点、阐述各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张耒主张写诗应“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

琢而丽”(《贺方回乐府序》),此诗正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之

作。夜来南风起,小麦复垄黄。恰恰在小麦灌浆结穗之时一,天公作美,

送来一场贵似油的适量春雨,怎不令农夫喜笑颜开,满怀期望地等待

着收取这丰收的硕果!然而农夫喜雨,蚕妇却恶雨。望着在风雨声中

畏寒簇拥在一起的蚕宝宝,蚕妇紧锁眉头,忧心如焚,唯恐因此结不

出好茧,茧花不发,白辛苦一场!由此,作者感叹道,人生在世,要

求各各不一,且经常相互抵触,总是不能两全其美。公要馄饨婆要面,

这也着实难坏了众生之尊的老天爷了。''人生多求复多怨”的确是普

遍现象。多求不仅体现在因人而异方面,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

也经常会因时而异。假如这场春雨早下一个月,则农夫与蚕妇的喜忧

怕就正好相反。农谚“三月干到沟底白,青草变成麦”,此时下雨,

不利于小麦分蕤发棵,直接影响到夏收的质量,相反,这场及时雨却

能滋润桑树多产桑叶,无异于为春茧的丰收递上了一张保单。事物总

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经常在相互转化,人们要想

“少怨”乃至“无怨”,只有熟悉对象,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照规

律办事,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许

就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吧!

17.(1)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鸿雁长飞光不

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

18.①虽然她在“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中没有出

场,②但这些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③并以“谶语”

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每一分句1分,格式正确、信息点答

对,即可给分。)

19.例①贾元春的灯谜谜底是爆竹(2分)。谶语:前两句隐喻元

春被封为贤德妃后的气场和威势,后两句预示着元春短暂的荣光之后

暴毙身亡,后来果然应验。(2分)

例②贾探春的灯谜谜底是风筝(2分)。谶语:前两句隐喻探春在

清明节的那天命运改变,后两句预示着探春无力反抗封建婚姻,凄惨

远嫁,后来探春果然被迫远嫁南安郡,凄惨离别。(2分)

20.①是怎样帮我们固碳的呢②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③不同树种

的固碳能力不一样(每处2分,意思正确,语句通顺,符合逻辑与事

理即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的能力。第①处,要通读全文,把握住

全文是主要介绍大树是怎样固碳的。如果填“大树是怎样生长的”之

类的,就表明没有把握住整个文章的内容,则不能给分。第②处,根

据后文“这种碳循环”推知,此处说的是“碳循环过程”,由于本句

前半句说的是“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且表示判断,可见此处应

填“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或“连续的碳循环过程”“动态的碳循环

过程”“完整的碳循环过程”等。第③处,根据前句“固碳本领与遗

传因素密切相关”和后句所列举的树的种类可知,此处填写“不同树

种的固碳能力不一样”。)

21.①种子萌发②幼苗生长③植株成熟④衰老死亡(每个1

分,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第二段的第二、三、四句分别

介绍了种子萌发的情况、幼苗生长的过程、植株成熟长成大树的阶段

和最后的衰老死亡阶段,提炼成四字短语即可。)

22.修改示例:近40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保

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

巨大贡献。(每改对一处得1分。)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①“近40多年

来”自相矛盾,删去“近”或“多”;②“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

保护森林活动”谓语残缺,补上“开展了”;③“有效改变了生态环

境”与文意不符,把“改变”改为“改善”。)

23.阅读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