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突破训练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突破训练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突破训练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突破训练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突破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突破训练

考点:

1.张承志《北方的河(节选)》一一河流的象征意蕴

2.李娟《秋渐深》一一富有想象力的比喻

3.(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一一象征

4.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一比喻的相似性

【考点研究】

一、常见组合考点

1.比喻的相似性

2.河流的象征意蕴

3.象征

4.富有想象力的比喻

【考点示例】

一、张承志《北方的河(节选)》一一河流的象征意蕴

【考点解读】

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对“她”的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3.赏析小说第一段划线部分

4.河流的象征意蕴

文本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他出神地凝视着车窗外的黑暗,手指间夹着一支闪着红光的烟。耳朵里还回响着那声惊叫:

“快看,黄一一河!”他看见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

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卵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

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他看见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

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他吐出一口烟,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冈和大地都在玻璃

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

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他看见玻璃上映着一点烟

头的红亮,列车也是一条河啊,他吐出一口烟。这样干地理学可真不错,走向河流,沿着河流,

连我自己也像一条河流。他又吸了一口烟,看着乌蒙的玻璃上又亮起一点红光。

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他缓缓地吐出烟雾。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

更不会喝酒、骑马、在阿勒泰山的雪坡上拖走一根粗大的圆木。那时你在这块灰蒙蒙的玻璃里只

看见一张娃娃脸,看见一双明亮的闪闪的眼睛。那时你没有和红脸后生交朋友的本事。你只是揣

着一颗小兔子般活泼的心,在大千世界的风雨面前坐卧不宁。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

地跳下了这条河。

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你

敢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你从马背上栽下来,

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举地朝挡路的大山攀登。

后来你爱上了边疆,就一直跑到准喝尔,跑到阿勒泰,跑到伊犁。你回来时装着一副大人气,鄙

夷那些只到过大城市的同学的娇气,你绷着晒脱了皮的黑红的脸,昂着头像一阵风走过他们身旁。

你不知道,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一一有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注)在编着完全不同的故事。你那时不懂

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

他看见那扇乌蒙蒙的玻璃上映出一个修长的黑影。他回过头来问道:“还没睡么?”

她微笑着端详着他。天不亮车就要到达北京啦,他就要和我分手,去找他那些地理资料了。

“你去睡一会儿吧,研究生。”她说,“我和列车员说好了,卧铺车厢开着门呢。”

“我不去,这儿挺好。”他说。

“去吧,你还能睡几个小时。”她劝道,“一个卧铺,轮着睡嘛。”

“我不想睡,”他说,“这儿凉快。车里又热又闷。”

那么我也不去。和他一块儿再呆几个小时吧,她想,只有几个小时了。天一亮,等他们走出

拂晓时的北京车站,这个游黄河的小伙子就要离开她了。唉,人就又要各自东西啦。

“说会儿话吧。”她说着坐了下来,把一本书垫在冰凉的铁踏板上。

他们默默地抱着膝坐着,想着心事。摇晃不停的列车抽动着铁踏板,他们的肩头时而碰在一

起。这么近,我这么近地挨着一个男的坐着,她暗自想道,也许这是段挺值得珍惜的友谊呢。而

且互相说了那么多,我和他都讲了关于父亲的事,我还亲眼看着他游过了黄河。走廊间的灯突然

熄了,他们之间只有那只香烟在一下下明灭。而以前那个。哦,我已经忘记那人的名字啦,她想。

那一个和我来往了那么久,也没有这么接近过。

他望着玻璃外面黑薮髅的原野,默默地吸着烟。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在

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河有缘分的活儿干。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马,

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六月的时候野花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

般刺骨的激流。你曾经和三个布尔津城来的打鱼人在冰水中拽着一张拖网。打上来一条二十公斤

重的大鱼占鱼。探亲回北京的时候,你上瘾似的见一条河就横渡一条河。后来一一完全是命里注定,

你横渡了那条黄河。那时你崇拜勇敢自由的生活,渴望获得击水三千里的经历。你深信着自己在

脱胎换骨,茁壮成长,你热切地期望着将由你担承的革命大任。那时你偏执而且自信,你用你的

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他们或爱或憎。你完全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你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一个

十二岁的小姑娘为你修正。

一九八四年

(选自《北方的河》第二章,有删改)

【注】小姑娘与文中的“她”是同一人,小姑娘十二岁时父亲被红卫兵打死,小姑娘独自去为父

亲收尸,而“我”当时也是一个红卫兵。因此,当我听到“她”的经历后,决定对“她”温

柔一点,让“她”感到世间的温暖。

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中融入大量心理描写,细致而深入地展现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将

“他”的形象刻画得真切鲜明。

B.小说于细微处颇见匠心,如多次出现抽烟的细节,烘托人物心情,还巧妙地连缀了情节,结构

上形成照应。

C.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使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进行对话交流,

表现出自我反省的意味。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突破时空的束缚。小说开场的时间是现在,中间不时拉回过去,丰富了

文章的叙述手段,有助于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使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进行对话交流,表现出自我反省的意味”错误,第一、二人称交

替使用并未体现出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在对话交流与自我反省的意味。后半部分第二人称是

指“他”,第一人称是指“她”。

故选Co

问题2下列对“她”的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影子”把“他”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情节由他的心理活动转向现实的对话,再转向“她”

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使内容更丰富。

B.她在那个时代蒙受的痛苦,引发了“他”的内疚和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成长,如

第三段末句“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

C.“她”这一角色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在与“她”的交谈中,“他”得知了“她”的身世,

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希望自己脱胎换骨,衬托出“他”勇敢担当革命大任的形象。

D.“她”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且是那一代人的象征。作者没有给人物姓名,仅以“她”

代之,借以增强代表性,反映了在特定的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他'得知了“她”的身世,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希望自己脱胎换骨,衬托出‘他'勇敢

担当革命大任的形象”错。“他”希望自己蜕变是“那时”之事,“他”从“她”的身世中感受

到了痛苦,是当下之事,是为了引发了“他”当时的内疚和反思。。

故选C。

问题3请赏析小说第一段划线部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

浩荡荡;

②大量使用叠词,如千千万万,滚滚而来,浩浩荡荡等,以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展现了黄河的雄伟

壮阔。

③动词使用精准。“跌”字展现出黄河急驶而下的壮阔景象,“巡视”体现出黄河气势。

④以主人公的视觉、心理感受写出了黄河的壮美,笔触饱含浓郁的诗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把“沟壑”说成是“伸直

了”“跌向”前方的峡谷,运用拟人修辞;“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加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

把“千千万万的黄土山血”比作“浪头”,运用比喻修辞。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

地描写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浩荡荡。雄浑的黄河是本文抒情描写的客

体,此处写“他”眼前看到的黄河浩浩荡荡从天尽头蜿蜒而来的场景。

用“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正面描写,用“千千万万黄土的

山加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侧面衬托,“浩浩荡荡”“千千万万”“滚滚”等叠词的使用,

描摹出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崇敬之情。

“跌”“巡视”等动词的准确运用行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急驶而下的壮阔景象,体现出黄

河气势。让读者感受到黄河的宏伟壮阔,画面感极强,仿佛身临其境。

连续运用了三个“他看见”强化了黄河在作者视觉上的形象特点,在每个视觉之后表述自己对“看

见”的形象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视觉、心理感受两者结合起来,表现出了黄河的壮美。

问题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分点作答。

答案①大河象征了主人公。主人公在大河的滋养下成长,他热爱大河,具有大河不断向前、拼搏进取

的气质。

②大河象征了社会。文中“列车就是一条河”,这条河由人构成,是复杂的社会的河流,展示了

一代青年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的历史过程。

③大河象征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这种人生如河流奔流不息,勇敢向前,主人公虽然背负历史的重

负仍投身河流,乐观自信。

④大河是大自然的象征。主人公横渡大河是和自然的一种对抗,体现出对自我的一种展示和超越,

对青春与生命力量的价值追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中重要物象的意蕴的能力。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象征。

①从“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

你敢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你从马背上栽下

来,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举地朝挡路的大山

攀登。后来你爱上了边疆,就一直跑到准喝尔,跑到阿勒泰,跑到伊犁。你回来时装着一副大人

气,鄙夷那些只到过大城市的同学的娇气,你绷着晒脱了皮的黑红的脸,昂着头像一阵风走过他

们身旁”分析可知,在大河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热爱大河,如河流不断向前、勇敢倔强的人物形

象。所以,大河象征了主人公“他”。

②从“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

着轰隆隆的巨响。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列车也是一条河啊”分析可知,文中“列

车就是一条河”,这条河由人构成,是复杂的社会的河流。所以,大河象征了社会。

③从“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在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

河有缘分的活儿干。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马,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六月的时候野花

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般刺骨的激流。你曾经和三个布尔津城来的

打鱼人在冰水中拽着一张拖网。打上来一条二十公斤重的大鱼占鱼。……你横渡了那条黄河。那时

你崇拜勇敢自由的生活,渴望获得击水三千里的经历。你深信着自己在脱胎换骨,茁壮成长,你

热切地期望着将由你担承的革命大任。那时你偏执而且自信,你用你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

他们或爱或憎”分析可知,人生如河流奔流不息,勇敢向前。所以,大河象征的是一种积极的人

生。

④从“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表现出了主人公敢于对抗自然,想

超越自我,在自己的身上寻找青春的力量和价值的精神和追求,展现了一个不断向前勇敢倔强的

主人公形象。

二、李娟《秋渐深》一一富有想象力的比喻

【考点解读】

1.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2.本文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3.赏析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4.理论应用一一“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

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

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

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

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通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

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

所以就给地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

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

每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

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梗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樟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

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梗上蹲着几只斑斓的

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

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

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

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

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

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

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

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

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

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

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稼。”一直

不知道“越”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

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地叫什么名

字,地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菸”,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

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

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

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梗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娓紫嫣红开遍,

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法”的道理,文字

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

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

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

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

问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

B.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C.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D.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主要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错误,第⑦段依据“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

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可知,作者表达了对童年、亲人、故园这三

者的思念之情。

故选Do

问题2下列本文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展现

了作者沉浸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

B.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上文写树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人生和文字要删繁就简

的人生感怀。

C.文章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简单纯净的人生和文字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

富有想象力。

D.本文题为“秋渐深”,作者借秋意随时间推移而渐浓,告诉我们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是一

个随时间推移渐渐发展的过程,由繁入简、由粗而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A.“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错误。结合“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

“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等分析,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

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

故选A。

问题3请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瓣比作星星,把花香伴着虫鸣比如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瓣之

多,花香袭人。②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如“细细”写出了落花的形态,“潮潮”写出花香如

流水般涌进的特点。③长短句相结合,增强节奏感。④语言风格简洁典雅,细腻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把“花瓣”比作“星星”,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花瓣之多;“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通进窗来,花香袭人”,把花香伴着虫鸣比

如流水,形象地写出花香袭人。

运用叠词。“细细"''一潮潮”等叠词的使用,音律和谐,颇具音韵美;“细细”写出了落花的

形态;“一潮潮”写出花香如流水般涌进的特点。

长短句相结合。“桂花开了”“宛若星星”“花香袭人”“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细腻潮地

通进窗来”等句,长句与断句交错出现,句式富于变化,增强节奏感。

语言风格简洁典雅。“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落花细细香满衣"''花香袭人”等语言,

细腻柔美,优雅生动。

问题4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请结

合文章内容,从选材与语言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1)选材角度:李娟的散文以小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娓娓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比

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样树红叶”“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菸",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

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姿态。

(2)语言角度:李娟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

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

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审准题干,依据题干导向和提示,回归原文,从选材、语言、风格等角度分

析。答题时要注意先表明观点,言之成理。

依据第①段“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第④段“桦树的叶子

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第⑤段”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

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第⑨段“所有的树木

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梗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第⑩段“删繁就简三秋

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等,作者选材上选取秋天常见

之景,以细腻生动、清新凝练的语言写来,以小见大地写出“秋渐深”之感,并联想到文字和人

生,表达了追求简洁纯粹的价值态度,富有理趣和哲思,故考生答第一种观点更容易。如果要答

第二种观念,考生也可从语言过于生活化,选材都太常见,不够新颖,视野不够开阔等角度作答。

【考题对接】

一、(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一一象征

野田黄雀行

(三国)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鹤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对曹植心存疑忌。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廛(yi)等被杀,曹植却无力

相救,深感悲愤。

1.本诗中的“罗家”象征,“黄雀”象征,“少年”则是曹植想象之中的自我形

象的化身。(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少年”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一、(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1.凶残的掌权者(写“强大的恶势力”“以曹丕为首的掌权者”亦可)弱小可怜的被害者(写“无辜的被

害者”亦可)

【解析】本题要求理解“罗家”和“黄雀”的象征意义,结合“不见篱间雀,见鹤自投罗”“罗家得雀喜,

少年见雀悲”可知,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

日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鹤鹰,必欲

驱捕逐得而后快。为罗驱雀的鹤鹰何其凶恶,见鹤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

虽无一字褒贬,而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难于

词句外得之。再结合注释: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对曹植心存疑忌。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廛(yi)

等被杀,曹植却无力相救,深感悲愤。不难理解“罗家”指的是“凶残的掌权者”或“强大的恶势力”或

“以曹丕为首的掌权者”,“黄雀”象征“弱小可怜的被害者”或“无辜的被害者”。

2.①通过环境描写(环境烘托),把“少年”放在风波险恶的环境中,用“罗家”设下罗网、放出鹤鹰这

样的凶险环境,来侧面表现“少年”的反抗精神(或勇敢无畏)。②通过“罗家得雀喜”和“少年见雀悲”

的对比手法,突出“少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③通过“见雀悲”“拔剑捎罗网”等神态、动作描写,

直接描写“少年”斩破罗网、解救黄雀的侠义形象。④通过侧面描写,用黄雀“来下谢少年”这种感恩的

行为,来侧面描写“少年”的侠义形象。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少年’的独特

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

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

者的情感即可。诗中描写“少年”的诗句主要有“不见篱间雀,见鹤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意思是: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鹤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

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把“少年”放在风波险恶的环境中,用“罗家”设下罗网、

放出鹤鹰这样的凶险环境,来侧面表现“少年”的反抗精神(或勇敢无畏)。“罗家得雀喜”和“少年见

雀悲”,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少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见雀悲”“拔剑捎罗网”,作者通过神态、

动作描写,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描写“少年”斩破罗网、解救黄雀的侠义形

象。“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黄雀”来下谢少年”这种

感恩的行为,来侧面描写“少年”的侠义形象。

【注释】

①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②悲风:凄厉的寒风。

③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④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⑤结友:交朋友。

⑥何须:何必,何用。

⑦鹤(ya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⑧罗:捕鸟用的网。

⑨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⑩捎:挥击;削破;除去。

⑪飞飞:自由飞行貌。

年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

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鹤却又撞

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

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赏析】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

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橘

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

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

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

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

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

兄弟”(《论语•颜渊》)。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今天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

母,出门靠朋友”,都是强调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

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从曹集中《赠徐干》“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

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

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

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

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这个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受,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因此

他采用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

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受的观点,而实际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

情绪。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然而就

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鹤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

为罗驱雀的鹤鹰何其凶恶,见鹤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虽无一字褒贬,而

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难于词句外得之。

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

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显然,“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作者想象之中自

我形象的化身;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实际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难之后所感

到的轻快和愉悦。诚然,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

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作者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噪《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但就

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从总体上看,

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

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西汉《饶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

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显然。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

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

常见的。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许倒反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