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陈情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陈情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陈情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陈情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表陈李密父兮生我,母兮鞠jū我。拊fǔ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蓼莪(lùé》①兮(xī):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鞠(jū):抚育。拊(fǔ):抚。畜:喜爱。⑤腹:怀抱。昊(hào)、罔(wǎng):昊,形容天的广大;罔,无。顾:照顾。复:借为“覆”,庇护。照顾我,爱护我

·

【译文】“父亲生养我,母亲抚育我。养育我、教育我,照顾我、保护我,进进出出挂念我。应当报答父母的这种养育之恩,比天还大啊!3000年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方位,一定的地方。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2000年前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乌鸟:

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为表反哺之情,恳请容我为祖母终养天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1000年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和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2.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以及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细节来书写感情的写法,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语言表达技巧。3.品味文章蕴含的真切情感,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孝长思亲的传统美德。

263年,魏国派司马昭攻打蜀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这时候,司马昭实际上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国名存实亡。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通过谋杀等方式迫使魏元帝让位,魏国灭亡,西晋建立,司马炎成为晋朝的开国君王。但此时的吴国还没灭亡。活动一:结合上面图示,从历史的角度,大概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活动二:从文本的角度,找寻文章的写作背景

历史战略因素

西晋成立之初,司马炎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司马炎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司马炎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其中包括李密,其在蜀汉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司马炎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司马炎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活动二:从文本的角度,找寻文章的写作背景

1.李密要侍奉祖母。原文“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活动二:从文本的角度,找寻文章的写作背景

2.李密是蜀国旧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他不做官,也是为了表达对前朝皇帝刘禅的忠诚。尽管后人大都认为刘阿斗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但从史书记载上来看,李密-一直认为刘禅“可以齐桓”。原文: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李密传④李密不想做官的原因有哪些?活动二:从文本的角度,找寻文章的写作背景

尽管李密不想做官,但司马炎又逼得很紧。李密陷人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事父为孝,事君为忠;百善孝为先,忠孝难两全。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在封建社会里,违抗皇命,奏表抗旨,将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⑤为何陈情?陈情表陈述、禀报隐情、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情:1.情况(事实);2.衷情(苦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文题解说围绕“如何构思”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活动一:如果你是李密,你应该怎样来写这篇文章,才能避免招来杀身之祸?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陈情表?谁在“陈情”“陈”什么情为何“陈情”向谁“陈情”如何“陈情”再读题目,质疑思考李密晋武帝除臣洗马,辞不就职忠情?孝情?苦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衅xìn夙sù闵mǐn愍mǐn鲜xiǎn祚zuò期jī强qiǎng茕qióng孑jié蓐rù逋bū笃dǔ擢zhuó渥wò桓huán奄yǎn更gēng陈情表李密课文朗读第1段:祖孙情深、家中无人,祖母重病,不能废离。第2段:欲奉诏奔驰,而刘病日笃,进退狼狈。第3段:辞官是为了侍奉祖母,别无他意。第4段:愿陛下矜悯愚诚,保卒余年。回顾全文,梳理思路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悲凉、凄苦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感激、进退两难、狼狈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真挚、恳切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忠诚、期待。四大不幸

父死母嫁

多病孤苦

内外无亲

祖母卧病——凄苦悲凉三种感情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内心无以言表的苦情——感激恳切两对矛盾

仕与不仕的问题

忠孝两全的问题——真挚诚恳一个办法

先尽孝后尽忠——忠诚期待回顾全文,梳理内容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李密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愿意与司马王朝合作,从而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想让皇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俸诏的苦衷,他可能面临哪些怀疑的言论?恃才傲物,不把新朝放在眼里。怀念旧朝,执念个人气节操守。心怀顾虑,刻意采取观望态度。假托尽孝,实则拒绝尽忠朝廷。有意抗拒,破坏武帝怀柔政策。

晋武帝收到他的奏表,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还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情境任务

“作者身份法(指想象作者的创作过程)”视角下的《陈情表》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假如你们是李密、晋武帝,你们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又会有怎样的做法?情境任务一如果你是李密,在写作《陈情表》前,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根据文本内容反推李密的心理活动。

小组合作,根据文本内容和拓展材料还原李密心理活动,注意要找到文本依据进行推测分析。提示:1.角色意识:我是谁(李密的身份、处境);2.读者意识:写给谁。(晋武帝处境和可能存在的想法设想)3.我的写作目的4.我要采用的文体及语言等。理解文本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思考:文章第一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二、文章第一段便写自已遭遇不幸的苦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希望能借此打动晋武帝,博取他的同情;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事实依据,特别是为后文写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提供事实依据;为下文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做好必要的铺垫。天子死曰崩。(山陵崩、千秋、晏驾)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父母死:★怙恃:①依仗,依靠。②代指父母。(《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长辈:见背古人讳言“死”丁忧、丁艰(内母外父)、孤露(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弃养、“失怙”指无父“失恃”指无母理解文本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思考:文章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三、第二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一开始作者就不再诉苦了,而是马上给皇上戴了一个高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歌颂皇上,博取晋武帝的好感,也借此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感激之情。接着作者写地方政府和皇上优礼自己,自己“沐浴清化”的事实;最后写自己也想走马上任,但祖母病情越来越严重,陷人“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国恩难报,君情难违”的困境,为下文留下了悬念。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梳理:

先秦(养士即门客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及以后(科举制)【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汉代选拔官吏制度【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曹丕称帝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地方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人才的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做官。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1.第2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按时间顺序),表明了朝廷征召之殷切。表征召的词: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先郡,次州,后朝廷,先是荐举后是授予官职——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1.第2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感人肺腑。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理解文本思考:文章第三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四、第三段作者又怎样来写,才能解决进退两难的棘手问题?第一层,作者先写晋朝“以孝治国”的治国理念。为自己的辞官行为找到理论依据,说明自己辞官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合法的。第二层,作者又是怎样写?四、第三段作者又怎样来写,才能解决进退两难的棘手问题?第二层,作者又是怎样写?“少仕伪朝”,写自己之前曾经在蜀国做过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经历呢?他不写皇上知不知道呢?皇上不仅知道,而且可能还要质疑他:两年前,你可以在蜀国做官,为什么现在却多次推辞我授予你的官职呢?你是在留恋已故王朝,是“忠臣不事二君"?还是怀疑我,对我不满呢?李密很聪明,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申明自己不出来做官不是因为怀有二心,讲求“名节”,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第三层,作者再次写到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悲苦情况,这有什么作用?四、第三段作者又怎样来写,才能解决进退两难的棘手问题?(3)第三层,作者再次写到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悲苦情况,这有什么作用?作者再次强调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悲苦情况,强调“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做官的唯一原因。犹蒙矜育不矜名节《说文·矛部》:“矛柄也。从矛,今声。”①“矜”的本义为矛柄,读作qín。eg:贾谊《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②读作jīn,是指自夸、自恃。如“自矜”“矜功”。③自恃之人往往喜欢指挥别人,故而引申为挥动、奋起。④又指苦、穷困。eg:人之所以穷困,是因为身处困境,所以引申出凶危、危险义。《诗经·小雅·菀柳》:“曷予靖之,居以凶矜。⑤怜惜②自夸,配合语境翻译为看重,推崇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几个角度来展开的?请具体分析。标志词: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三个角度——朝廷、个人、祖母①找依据: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朝廷——合法)②释误会: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个人——合情)③述苦衷: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祖母——合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三段总结释辞官孝养之疑治国之本(朝廷):从政追求(个人):明述苦衷(祖母):祖母病笃不能远离图宦达,不矜名节孝治天下解释误会,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理解文本思考:文章第四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五、接下来作者是不是马上就可以提出“愿乞终养”的目的呢?我们不妨假设:如果你是皇帝,这时候李密提出了“愿乞终养”的目的或者要求,你还可以怎样来反驳李密呢?祖母重要,我一皇帝,就不重要吗?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虽然符合晋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但不听从君王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仍然会落得一个不忠的罪名。六、第四段作者还要怎样写,才能让皇上接受自己的请求?第一层,通过列数字,用“长”“短”两字做对比,说明孝敬皇上的机会还很多,孝敬祖母的机会却不多了,我先孝敬祖母,以后再更好地孝敬您。忠孝双全,人尽其美。第二层,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做铺垫:动物尚且懂得报恩,更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这时,李密才敢提出自己的写作目的“愿乞终养”。但是,文章还没就此结束。2.忠孝难以两全,如何解决?忠情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揭示矛盾病笃(情)孝治(理)分析矛盾报养短尽节长解决矛盾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分析第四段第四段总结明先孝后忠之心(报养日短)先尽孝:愿乞终养后尽忠: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尽节日长)明确态度,示之以忠,打动武帝情境任务一如果你是李密,在写作《陈情表》前,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根据文本内容反推李密的心理活动。

小组合作,根据文本内容和拓展材料还原李密心理活动,注意要找到文本依据进行推测分析。提示:1.角色意识:我是谁(李密的身份、处境);2.读者意识:写给谁。(晋武帝处境和可能存在的想法设想)3.我的写作目的4.我要采用的文体及语言等。《晋书·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qián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一、角色意识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人尽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máo],其子司马炎后来篡位自立,称晋武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处境: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较诈、生性多疑,又野蛮残暴。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孝闻名于世,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被晋武帝列为笼络的对象。二、读者意识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背景介绍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而李密是个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物。他曾在蜀汉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并且多次出使东吴,能言善辩,受到孙权的赏识。征召李密出仕,既可笼络、安抚蜀汉旧臣,又可吸引东吴官员归心于晋,减少以后政吴的阻力。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第三,李密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少时曾拜当时的名儒谁周为师博览五经,在儒林中有一定的影响。晋武帝重用李密的想法或设想①有留恋蜀汉的因素。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②看重名节。自己的蜀国新亡,怎么能马上到晋国去当官?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在情感上转不过弯。何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篡权,名声很坏;爱惜名节的李密,岂肯应召出仕?③奉养祖母。从李密行止看,他对祖母确实孝顺,以孝辞命并不止在晋朝。他在蜀汉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获免出仕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事亲理由,确实不虚。④现实顾虑。局势未稳。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其间,包含很大奉献。从后来李密在西晋出仕的经历看,虽名誉甚高,“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却也在仕途上受到不少打压,很不得志,这也说明他的现实顾虑是有现实依据。根据材料可知:李密要答应皇帝去做官吗?一个得位不正且面对内忧外患的皇帝面对李密不来做官会有何想法?感想一:李密为何执意不应召?李密不应召,是因为眷恋蜀国?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在乎名节?李密不应召,是因为蔑视新朝?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和祖母的感情很深?感想二:一定要李密亲自照顾祖母吗?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吗?比如:让亲人照顾祖母;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感想一:李密为何执意不来①李密不应召,是因为眷恋蜀国?②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在乎名节?③李密不应召,是因为蔑视新朝?④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和祖母的感情很深?蜀为“伪朝”,晋为“圣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连续26次自称为“臣”,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新朝的臣服,同时连用一系列的敬辞、谦辞以及贱称,在陈情的时候极尽谦卑。第一段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四大不幸,渲染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李密又应该如何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请用原文回答)感想二:一定要李密亲自照顾祖母吗?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吗?比如:让亲人照顾祖母;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李密的“预设的回答”:李密强调自己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亲人,自然也就不能让亲人照顾祖母。至于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也不可行。因为祖母年老多病且气息奄奄,如果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很可能导致祖母“无以终余年”。如果“我”导致祖母“无以终余年”,那么“我”就是不孝顺的人。如果“我”不孝顺,就违背“你”“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李密又应该如何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请用原文回答)三、写作目的原文: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先尽孝】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后尽忠】打消武帝疑虑满足尽忠尽孝活动二:语言生动精粹凝练1、四字骈句: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活动二:语言生动精粹凝练3、比喻句: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成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的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来使人动容。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