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教案全套-单元教学设计 第1-4单元 互联网创新应用-互联网影响_第1页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教案全套-单元教学设计 第1-4单元 互联网创新应用-互联网影响_第2页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教案全套-单元教学设计 第1-4单元 互联网创新应用-互联网影响_第3页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教案全套-单元教学设计 第1-4单元 互联网创新应用-互联网影响_第4页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教案全套-单元教学设计 第1-4单元 互联网创新应用-互联网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信息科技实施年级七年级设计者卫小慧《课程标准》模块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单元名称互联网创新应用单元课时4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单元概述1.1核心概念本单元为《课程标准》“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内容,对应内容要求(5)。涉及的核心概念有网络、信息处理,通过对比、分析互联网创新应用与传统应用,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及相关新技术的本质,发现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功能、潜力和机会,初步体会“互联网+”战略可以让生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1.2内容结构本单元教学围绕在线交流与协作、在线学习、在线生活等内容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1.3教学过程教学围绕主题“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展开。学生通过在线交流调查、分析、讨论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在线协作制订“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方案,借助互联网平台或工具实施帮扶行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在此过程中,对比在线交流、学习与生活的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从互联网视角关注信息科技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学会用互联网创新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创新价值和潜力。1.4育人价值本单元教学以帮扶留守儿童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比传统和在线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分析互联网应用的特征,理解互联网给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体验在线学习、生活和交流等新模式,学生能发现并逐步提炼互联网创新应用中的网络特性,更从容地面对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和新发展;能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在线协作等工具实现与他人的合作。2.单元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都经历过在线交流、学习与生活,对这些模式有初步的认识和直接的感受,因此能从切身体会出发,理解互联网背景下交流、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是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们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互联网+”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3.教学环境微课资源,QQ、微信、腾讯会议等即时交流工具,邮箱、BBS、博客、微博等非即时交流工具,腾讯文档、金山文档、石墨文档等协作文档,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强国、重庆云课堂等网络学习资源,学科学习App,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及网约车平台等,各医院官网、腾讯健康等小程序,淘宝、京东、美团外卖、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全景客等。4.单元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交流;(2)使用在线写作工具或平台创建网络文档、协同写作;(3)熟练利用在线课堂进行线上学习与交流,体验在线学习新模式;(4)通过体验在线生活新应用,分析互联网应用的特征,感受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价值和潜力;(5)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5.教学过程课时(包括课名)任务序号教学主要任务第1课时任务1组织学生运用即时交流工具、非即时交流工具体验在线交流模式,感受“互联网+”环境下交流方式的变革。任务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线交流和面对面交流的区别,即时交流工具的工作原理,即时交流工具、非即时交流工具的特征、作用及适用场合。任务3引导学生合理选用交流方式与工具讨论规划帮扶方案。第2课时任务1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协作文档协同编辑帮扶方案,比较运用在线文档和本地文档进行协同编辑的区别,感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任务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协同编辑中的数据一致性与操作转换算法。第3课时任务1引导学生调查身边同学常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感受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任务2引导学生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重庆云课堂、学科学习工具等进行在线学习,并梳理该平台的特点、使用方法及适用场景,在线协作编辑完善活动方案《在线学习平台及其使用指南》。任务3引导学生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革。(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轻松学习)第4课时任务1引导学生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工具或平台,体验在线购物、交通、医疗、旅游等在线生活新模式,感受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创新价值和潜力。任务2引导选用电子地图规划与父母相聚的出行路线、出行方式、出行时间、换乘方式,在线协作编辑完善活动方案中的《出行安排表》。任务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线购物、交通、医疗、旅游等在线生活方式与传统方式的差异。6.评价建议需要评价的任务评价建议第1课时任务1评价内容:选用合适的交流方式与工具调查帮扶对象情况。评价标准: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恰当的交流方式与工具进行准确调查。评价工具:帮扶对象情况调查记录表评价方法:互评+师评赋值方法:完成度+准确度第2课时任务1评价内容:使用在线文档协同编辑帮扶方案。评价标准:能将以往的经验迁移运用到解决“互联网+”问题中,熟悉在线文档的功能与应用。评价工具:帮扶方案评价方法:互评+师评赋值方法:完成度+准确度第3课时任务2评价内容: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重庆云课堂、学科学习工具等进行在线学习。评价标准:能将以往的经验迁移运用到解决“互联网+”问题中,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与应用。评价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及使用指南评价方法:互评+师评赋值方法:完成度+准确度第4课时任务2评价内容:选用合适的工具或平台体验在线购物、交通、医疗、旅游等进行在线生活。评价标准:能将以往的经验迁移运用到解决“互联网+”问题中,熟悉在线购物、交通、医疗、旅行平台的功能与应用。。评价工具:与父母团聚的出行安排表评价方法:互评+师评赋值方法:完成度+准确度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在线在线交流,讨论帮扶计划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在“互联网+”情境中,体验在线交流的新模式,从互联网视角关注信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会用互联网创新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生活质量,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功能、潜力和机会。2.课时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即时交流工具和非即时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有在线交流的经验,但是很少会去思考这些技术工具背后的工作原理,很少会系统梳理这些工具的特点、适用范围。课时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在在线交流过程中感受互联网对生活带来的便利,并合理应用在线交流工具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4.教学环境微课资源、在线交流工具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别的报道视频学生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及产业振兴等方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一。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大家都在合力探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通过视频引发学生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激发为此行动的动力。体验在线交流与传统交流组织小组讨论确定帮扶对象;(感受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调查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感受在线交流)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分析在线交流和传统交流方式的区别。分析在线交流与传统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线交流和面对面交流的区别,即时交流工具的工作原理,即时交流工具、非即时交流工具的特征、作用及适用场合。对比分析在线交流和传统交流方式的区别。合理运用在线交流与传统交流工具引导学生合理选用交流方式与工具讨论规划帮扶方案。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流工具进行讨论。小结回顾在线文档协作编辑新应用,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对生活带来的便利。6.课时作业设计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交流。第2课时在线协作,编辑帮扶方案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在“互联网+”情境中,体验在线协作的新模式,从互联网视角关注信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会用互联网创新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生活质量,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功能、潜力和机会。2.课时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使用过本地的信息处理工具和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互联网应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迁移应用能力,能尝试将以往的经验迁移运用到解决“互联网+”问题中。大部分同学对互联网应用背后的原理认识比较少,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背后的算法。课时教学目标使用在线写作工具或平台创建网络文档、协同写作;在协同写作过程中感受互联网对生活带来的便利,并合理应用该类平台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4.教学环境微课资源、在线协作文档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导入回顾引出任务:上节课各小组通过讨论已经对帮扶方案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这节课我们就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方案的编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合作编辑呢?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认识在线协作文档学生描述:本地文档进行协同编辑的方法(文档反复传递)。学生思考:该方式带来的不便。新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迁移本地文档的使用方法,自主探究在线文档的使用方法。对比分析在线文档和本地文档进行协同编辑的区别,感受在线文档带来的便利。了解操作转换算法学生思考:来自不同用户的操作有可能在各端有不同的执行顺序,相同的操作,不同的执行顺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案例分析:加上操作转换算法后的协同编辑过程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形象认识操作转换算法小结回顾在线文档协作编辑新应用,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对生活带来的便利。6.课时作业设计能根据需要使用在线文档协同编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3课时在线学习,助力健康成长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在“互联网+”情境中,体验在线学习的新模式,从互联网视角关注信息科技给学习带来的影响,学会用互联网创新工具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学习质量,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功能、潜力和机会。2.课时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经历过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具有了一定在线学习来的经验,而且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平台和工具,学生具有一定的迁移应用能力,能尝试探索新工具、新平台的使用方法。课时教学目标使用在线学习工具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体验在线学习新模式;感受互联网对学习带来的便利,并合理互联网学习平台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4.教学环境微课资源、学习平台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互联网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那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调查分享常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调查身边同学常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感受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试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并分析特点、适用场合引导学生围绕帮扶对象薄弱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小组分工选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重庆云课堂、学科学习工具等进行在线学习,并梳理该平台的特点、使用方法及适用场合,在线协作编辑完善活动方案《在线学习平台及其使用指南》。亲身体验,总结平台特点、使用方法、适用场合。通过对比根需要做出最佳选择。分析在线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革,让学生感受互联网对学习带来的创新价值。分析感受互联网对学习带来的创新价值。小结回顾在线学习新应用,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对学习带来的便利。6.课时作业设计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学习平台,提高学习质量。第4课时在线生活,解决衣食住行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在“互联网+”情境中,体验在线生活的新模式,从互联网视角关注信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会用互联网创新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生活质量,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功能、潜力和机会。2.课时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耳濡目睹父母等成年人网上购物、打车、挂号等,但是对其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不是很清楚。课时教学目标选用合适的网站进行购物、购票,使用在线电子地图合理规划出行方案,使用互联网在线医疗、在线旅行等,体验在线生活新模式;感受互联网对生活带来的便利,并合理互联网学习平台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4.教学环境微课资源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策划一个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活动,先线上旅行,再规划行程。虚拟旅行选用合适虚拟旅行工具进行线上旅行。探索在线旅行工具的使用方法,体验其便利性。制定出行方案引导选用电子地图规划与父母相聚的出行路线、出行方式、出行时间、换乘方式,在线协作编辑完善活动方案中的出行安排表。探索电子地图的功能,体验其便利性。体验在线购物与医疗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平台模拟购物或者购票、挂号,分析资金转账过程,探讨注意事项。模拟购物、挂号,了解其流程和注意事项。对比在线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线购物、交通、医疗、旅游等在线生活方式与传统方式的差异。对比分析,合理选用,提高生活质量。小结回顾在线生活新应用,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对学习带来的便利。6.课时作业设计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生活平台,提高生活质量。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信息科技实施年级七年级下设计者刘若玢《课程标准》模块第四学段(一):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单元名称信息安全与保护单元课时3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单元概述1.1核心概念(1)个人信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2)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3)身份认证: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确认用户身份的过程,只有当用户的真实身份被认证与系统中对应账户一致时,用户才能进入系统或访问受限数据资源。(4)加密:以某种特殊的算法改变原有的信息数据。(5)对称加密:文件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即加密密钥也可以用作解密密钥。(6)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需要两个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与私钥是一对,如果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就只有用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1.2内容结构1.3育人价值近年来,互联网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泄露事件愈演愈烈,不仅侵害了个人权利,也威胁着社会安全。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新一代,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本单元为项目式学习,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为项目背景,要求小组协作完成“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科普活动PPT,并与其他小组同学展示、分享、交流。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与途径,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策略,探究重要数据加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学生才能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2.单元学情分析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也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经过之前的学习,初一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很难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同时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计算机、搜索网站、在线协作文档、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思维导图软件、WPS软件、RAR压缩软件、WindowsBitLocker软件4.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信息安全的发展与影响;(2)知道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及危害,尊重他人知识产权;(3)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措施,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4)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措施做好信息的基本防护;(5)能对重要数据文件和个人隐私信息的保存及传输进行加密。5.教学过程本单元以“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项目为主线,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总结提升4个方面展开活动。首先上网搜集近年来典型的信息安全事件;接着结合自身上网经历,分析个人信息的泄露渠道及危害,讨论在生活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然后从网络账户安全和数据加密两方面着手制订保护策略,完成“个人信息与保护”的主题宣讲PPT。课时(包括课名)任务序号教学主要任务第1课时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活动1搜集典型信息安全事件活动2讨论个人信息泄露途径第2课时身份认证活动3制订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第3课时信息加密活动4探究重要数据加密方法6.评价建议本单元落实新课标的评价建议,要求“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在每个活动之后进行小组展示与交流,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间互评等多评价主体展开,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可参考以下评价内容对学业水平达成情况和核心素养养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三)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2.1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保护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安全与保护》的第一节,基于前置内容的基础,学生在了解了诸多互联网应用后,应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本课时,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开展“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项目活动,分解项目任务、分析实施过程,完成活动1(搜集典型信息安全事件)和活动2(讨论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同时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体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2.课时学情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互联网及相关新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能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在线学习等互联网创新应用。初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然而面对海量网络信息,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很难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缺乏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将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植入心中,了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措施。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及危害;(信息意识)(2)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措施,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社会责任)4.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计算机、搜索网站、在线协作文档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项目案例导入教师:介绍我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及成就,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的活动背景下,引出本单元的项目案例“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分解项目任务、分析实施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我国信息安全的发展,明确项目学习目标、分组制定项目方案。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项目案例,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搜集典型信息安全事件教师: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你知道哪些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请上网搜索近年来影响范围广泛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将事件名称、造成的影响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可参考一下方式完成活动1:搜集典型信息安全事件。①组长使用在线协作软件创建表格“典型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并将其共享给小组成员。②根据年份进行分工,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影响范围广泛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并将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③将事件名称、造成的影响填写在表格中。参考资源:个人信息的概念(知识链接)、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方法与工具)学生通过互联网应用搜集身边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讨论个人信息泄露途径教师:通过活动1搜集了近10年来发生的典型信息安全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有效避免?请小组讨论并分析这些典型案例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提出相应的对策,整理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可参考以下方式完成活动2:讨论个人信息泄露途径。①讨论“活动1”中搜集的案例分别泄露了哪些个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哪些危害?②分析导致其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是什么?讨论相应的保护措施。③记录讨论结果,并利用表格工具进行整理。参考资源:个人信息泄露途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方法与工具)学生通过讨论分析问题,达成共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活动成果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小组成果,并进行总结与补充,同时引导学生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活动1和活动2完成的表格。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能够充分展示成果的平台,促进过程性评价。拓展活动教师:小小的手机应用软件,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秘密?请下载安装一款学习类应用程序,并查看该应用程序获取的权限范围,设置关闭你认为不必要的权限。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拓展活动。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6.课时作业设计1.思考:互联网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安全隐患,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利弊?2.(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行为有()。A.随意丢弃留有电话的快递单B.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站链接C.手机自动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D.发朋友圈时将身份证号、二维码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模糊处理3.(多选题)下列行为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的是()。A.关闭手机软件推荐的个性化广告B.图像采集设备取得用户同意后采集人脸信息C.购物软件针对不同用户显示不同的商品价格D.非法买卖用户个人信息

第2课时2.2身份认证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安全与保护》的第二节,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完成了活动1和活动2,初步树立了信息安全意识,本节课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注册或更改用户信息、设置合理的安全密码,完成活动3:制订个人信息保护策略,帮助学生利用身份验证等措施做好个人信息安全的基本防护。2.课时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和危害,初步树立了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但不清楚实际生活中该怎么做才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因此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措施做好个人信息的基本防护。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身份认证的多种方式;(信息意识)(2)能够互联网平台正确注册账户、更改用户信息,设置合理的安全密码(信息社会责任)(3)能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方式进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信息社会责任)4.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计算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思维导图软件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项目回顾教师:通过活动1和活动2,我们已经梳理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与途径,还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初步达成了通过科普活动增强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目标。活动3将继续完成告诉青少年“怎么做”的任务,制订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策略来避免信息泄露,并从具体操作方面进行演示与讲解。学生:跟随老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活动3的任务内容。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账户注册、登录与管理教师:指导学生以特定的网站为例,自主完成账户注册、登录与管理操作。学生:①选定某个社交或学习网站,完成账户注册,正确设置密码。②体验使用密码登录、短信验证、扫码登录多种登录方式。③查看个人资料,进行个人账号管理,提高账号安全程度。参考资源:注册账户、登录账户、账户管理(方法与工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习得经验,促进知识的记忆与迁移。提炼与总结教师:介绍身份认证的多种方式,强调正确设置密码的方法。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密码登录、短信登录、扫描二维码登录这三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何种情况?学生:①聆听老师的讲解,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归纳在注册账户、设置密码、登录账户、忘记密码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②提炼并总结,协作完成“网络账户安全保护策略”的撰写。参考资源:身份认证(知识链接)活动成果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小组成果,并进行总结与补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活动3完成的思维导图和网络账户安全保护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能够充分展示成果的平台,促进过程性评价6.课时作业设计1.(多选题)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时,为了对个人信息进行安全保护,下列选项可作为身份认证依据的是()A.短信验证码B.指纹识别C.回答三个常识问题D.人脸识别2.下列关于密码的说法有利于保护信息安全的是()A.QQ密码设置采用大小字母与特殊符号混合的方式,同时还会不定期的更换B.为了方便记忆,用身份证号作为大部分网络的个人常用密码C.在公共场所使用互联网应用时,勾选“记住密码”选项。D.为了提高账户安全,不同的网站登录使用不同的密码3.为了保护信息安全,需要设置计算机的开机密码,下列选项中设置的密码最安全的是()A.1235678B.abcdefghC.abcd1234D.Abc_283tg

第3课时2.3信息加密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安全与保护》的第三节,也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节。前两节的教学目标以“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为主,要求学生树立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基本的保护措施。本课时在此前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了解了信息加密技术后,通过文档加密、压缩文件加密及驱动器加密的实践操作,进一步探究互联网中重要信息的加密方法与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2.课时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措施做好个人信息的基本防护,但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数据如何加密保存的方法和必要性还不了解。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加密的概念和常见的加密算法,体会数据加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2)能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对重要数据文件进行加密;(计算思维)4.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计算机、WPS软件、RAR压缩软件、WindowsBitLocker软件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项目回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然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数据也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常用辅助手段,不仅广泛应用在账户密码中,在传输重要信息时,也可以先通过加密算法将信息转换成密文再传输出去,收方收到密文后必须解密才能得到信息内容。本节课将探究互联网中重要信息的加密方法与原理。学生:跟随老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活动4的任务内容。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教师:介绍加密技术和常见算法,演示分别使用文档加密、压缩软件加密和驱动器加密的方法与效果。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观看演示过程。参考资源:什么是加密、早期加密技术——莫尔斯码、现代加密算法(知识链接)文档加密、压缩软件加密、驱动器加密(方法与工具)对于较为复杂的知识点与操作,以教师讲解与演示给予学生学习支持。制作“个人信息与保护”主题宣讲PPT。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主题宣讲PPT。学生:①搜集图片素材,整理表格文档,梳理PPT框架。②制作“个人信息与保护”主题宣讲PPT。③对制作完成的PPT文件进行加密。④使用压缩软件对素材文件夹进行压缩并加密,保存在本地磁盘或U盘中。⑤使用驱动器加密工具对磁盘进行加密。成果展示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小组的成果PPT。学生:参考以下4各方面对小组成果PPT进行展示:①“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活动背景介绍②典型案例及危害分析③个人信息安全相关法律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①PPT内容优点②PPT内容不足③PPT呈现效果④PPT总体评分⑤语言表达清楚、生动⑥我们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能够充分展示成果的平台,促进过程性评价。6.课时作业设计1.(判断题)使用BitLocker工具对驱动器进行加密后,驱动器中的所有文档也都分别被加密保存。()2.(单选题)下列关于加密与解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则称为非对称密码算法B.若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则称为对称密码算法C.非对称加密算法比对称加密算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D.RSA加密算法属于对称密码算法拓展部分:如果使用恺撒密码对明文ILOVECHONGQING进行加密,当密钥为5时,对应的密文是什么?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信息科技实施年级七年级设计者周志鹏《课程标准》模块互联网应用与创新——互联网安全单元名称云端互联网单元课时3(二)单元教学规划1.单元概述1.1核心概念本单元内容为《课程标准》中“互联网创新与应用”下的“互联网安全”模块,对应内容要求(7),主要涉及的核心概念为信息安全、网络,本单元主要从学生身边的云计算技术应用实例入手,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了解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原理、优势以及利用“云端”分享、备份数据时的数据安全性。1.2内容结构本单元以“走街串巷,探寻老重庆记忆之云端分享”为项目案例,用三个活动串联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单元教学知识点结构如下:1.3教学过程从学生身边的云计算应用入手,让学生体会云计算应用,并总结得出云计算的技术特点,从而了解、学习云计算的基本原理。进而通过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云盘,让学生体会云端备份、共享的便利,同时也让学生具备在进行云端资料备份和分享时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首先活动1,通过让学生收集“老重庆”记忆的素材,意识到身边已经很很多云计算技术应用的例子,并亲身体验几个典型的云计算应用,如地图路径实时规划、建立网盘目录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总结云计算技术的特点,由此学习云计算技术的基本原理。接着活动2,通过上传前期采集的资料到云盘,实际体会了通过网盘进行数据备份的过程,由此延伸数据备份的基本知识和方式,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到底哪些数据适合在网盘进行备份,备份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最后活动3,通过同步素材、分享作品,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和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三个活动,覆盖一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更能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创新技术为我们学习、生活所能带来的便利,养成今后能够主动运用这些新技术提升自己学习、生活、工作效率的意识。1.4育人价值本单元育人价值包含三个方面:其一通过项目背景,激发学生对当地文化、历史的兴趣,能够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技术,保护、传播、传承本地优秀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网盘备份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网络活动时的数据安全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第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形成主动运用新技术提高生活、工作、学习效率的意识,养成面对问题能够不断探究最优解的习惯。2.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本身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大多数从小都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的一些应用比较熟悉,且经过前面的学习,对互联网创新应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重体验而忽视原理和深层次的思考,面对本单元内容,体验云计算的相关应用,对学生而言不是难事儿,但是要让学生试着总结分析云计算的特点,并形成善于利用数字工具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却并不容易。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可能已经能够很熟练的使用互联网,但是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缺乏数据安全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渗透。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联网机房或者配备移动终端的课堂均可4.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的云计算应用;(2)了解云计算的技术原理和特点;(3)了解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4)利用网盘应用备份、同步数据;(5)成应用云计算技术时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隐私意识;(6)辩证看待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利弊。5.教学过程课时(包括课名)任务序号教学主要任务第1课时任务1利用地图app查找地点,获取最优路线;利用视频云平台搜索老重庆地标,获取素材资源。任务2注册网盘应用账号,熟悉界面,建立网盘应用备份数据目录。任务3了解云计算技术和应用领域,讨论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利弊。第2课时任务1整理上传数据任务2设置网盘应用同步制定文件夹任务3设置网盘应用同步手机相册第3课时任务1利用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任务2通过网盘应用生成分享链接,分享收集素材和作品任务3讨论适合进行网盘备份的数据类型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6.评价建议本单元主要教学任务涉及实践操作、原理理解、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多个方面,评价也应用几个方面分别开展,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过程行评价和最终项目学习完成后,针对项目的总结性评价。过程行评价: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反馈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时每小节的课后练习,也是进行过程行评价的有效手段。总结性评价:本单元结束前,提供三个评价量表,分别是成果展示、学生交流和学习测评与反思,三个评价量表均针对整个项目学习完成后形成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其中成果展示和学生交流侧重对学生思维过程、方法实现进行评价,学习测评与反思则主要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进行测评。(三)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体验云计算应用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应用,意识到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能够为大家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很多方便。同时通过体验和老师引导,学生能够简单总结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和原理。熟悉网盘界面,能够建立网盘目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2.课时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为应用的体验,选择的应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多次接触的应用,学生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熟悉,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仅仅只是对互联网应用操作比较熟悉,并无法准确认识应用背后的互联网技术,虽然能够通过体验,进行一些总结,但是话语总体上比较稚嫩,缺乏专业且有逻辑的描述,需要教师从这方面加强引导。3.课时教学目标=1\*GB3①能够利用地图app查找地点,规划最佳线路,能够通过在线视频平台,获取资源。(信息意识)=2\*GB3②熟悉网盘界面,根据项目内容,能够建立网盘目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3\*GB3③简单了解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领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4.教学环境连通网络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或者配备移动终端的智慧教室。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前导入教师通过多种资源介绍重庆的历史和城市发展变迁通过学生生活的城市变迁和历史,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创设教师提供多组能够代表“老重庆记忆”地点、建筑、景点或其他人文资源,学生分组选择本组想探究的主题。任务一确定主题或地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或者途径,能够获取到达这些地点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的路线,从而引出地图类app的导航、路径规划功能,并实际体验。任务一,学生通过体验应用,一方面了解了数字化工具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后续对比、分析、总结打下基础。除了实地调研,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素材和资源?归纳学生回答,提炼出“在线视频网站”启发思考以上两类互联网应用有什么特点?提问:地图类app,在手机或者电脑上保存有全部路线吗?在线视频网站上的视频都是本地计算机内存储的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发现云计算技术的基本特点。新知传授结合学生回答,和其他课程资源,简单讲解云计算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任务二实地拍摄的素材和在线获取的资源,为了后续创作作品方便,需要进行存储。但是制作周期长,且场所不一定在学校机房,所以我们应该怎么保存这些素材和资源呢?介绍云计算技术的重要应用——网盘注册网盘、认识界面、并结合后续项目内容,规划建设项目网盘目录。6.课时作业设计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源,课后进一步学习了解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在此领域的突出表现,思考云计算技术除了提供便利,有可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第2课时学习网盘使用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本单元第二节课,主要为网盘应用的具体操作,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据备份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思考,哪些数据适合通过网盘备份,通过网盘备份数据时应该注意什么。同时本节课除了课中学习相关操作,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完成,至关重要。体验云计算带来的跨平台、跨终端、跨地点的特性,只能通过课后完成,课中无法实现。课中+课后才能完整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课时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为应用的体验,选择的应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多次接触的应用,学生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熟悉,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仅仅只是对互联网应用操作比较熟悉,并无法准确认识应用背后的互联网技术,虽然能够通过体验,进行一些总结,但是话语总体上比较稚嫩,缺乏专业且有逻辑的描述,需要教师从这方面加强引导。学生日常在进行互联网活动缺乏数据安全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3.课时教学目标=1\*GB3①学会利用网盘上传数据(数字化学习与创新)=2\*GB3②能够通过网盘保持不同终端文件同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3\*GB3③简单了解数据备份的几种方式(信息意识)4.教学环境连通网络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或者配备移动终端的智慧教室。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任务一将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者小组自己收集的素材,上传到网盘对应目录。任务二在pc端设置网盘同步文件夹,实现pc端文件夹内,文件发生变化,可以自动同步到网盘。任务三设置手机相册同步,自动将手机或其他移动端拍摄的素材上传到网盘。6.课时作业设计指导学生课后,通过其他终端向网盘传输数据;移动终端进行素材采集后,实现自动同步到网盘;小组内成员课后各自上传素材,体会协同工作。

第3课时完成作品并进行分享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为体验利用网盘进行作品,以及对云计算技术、网盘应用的功能特点、带来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树立互联网活动时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2.课时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为应用的体验,选择的应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多次接触的应用,学生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熟悉,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仅仅只是对互联网应用操作比较熟悉,并无法准确认识应用背后的互联网技术,虽然能够通过体验,进行一些总结,但是话语总体上比较稚嫩,缺乏专业且有逻辑的描述,需要教师从这方面加强引导。学生日常在进行互联网活动缺乏数据安全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3.课时教学目标=1\*GB3①能够利用网盘应用,进行作品分享;(数字化学习与创新)=2\*GB3②辩证看待云计算技术;(信息意识)=3\*GB3③树立互联网活动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信息社会与责任)4.教学环境连通网络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或者配备移动终端的智慧教室。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任务推进完成“老重庆记忆”多媒体作品,设置网盘分享链接,并尝试分享和下载。分享展示结合教材单元最后三个评价量表,各小组分别展示本组多媒体组品以及建设的网盘目录和上传的素材。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云计算技术的看法,以及使用网盘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风险和隐私暴露风险,总结适合进行网盘数据备份的数据类型。教师总结对各组本单元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云计算技术的利弊,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鼓励同学们今后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技术,提高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率。6.课时作业设计无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信息科技实施年级七年级设计者刘士勇、苗国洪《课程标准》模块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单元名称互联网影响单元课时3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单元概述1.1核心概念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新资源:指借助于网络环境可以获取和利用的各种资源。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促进了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新社交工具: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网络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社交的工具。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媒体形态,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小红书、喜马拉雅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平台。1.2内容结构1.3教学过程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情况调研”为教学案例,讨论制定调研方案——制定网络调查问卷并发布问卷开展调查——统计、分析、下载调研结果,撰写调研报告并分享调研报告成果。1.4育人价值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信息意识)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掌握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问卷的制作、发布、实施和统计,并用来开展协同工作、知识分享(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关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网络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信息社会责任)2.单元学情分析技能基础:学生有网上学习的经历,对在互联网上做一些基础操作的接收能力强,学习掌握得快,有阅读调研报告经历,但撰写调研报告的经验很少。生活经验:填写问卷的经验丰富,但统计、分析、下载问题调查结果的经验不足。年龄特征:生性活泼,好奇心强,自我管理能力一般,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3.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4.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并使用互联网新资源;(2)能够制作问卷并实施调查;(3)能够使用新媒体分享调研报告;(4)增强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的意识和责任感。5.教学过程课时(包括课名)任务序号教学主要任务第1课时任务1阅读教材、上网查阅,了解互联网新资源及其影响。任务2分组讨论,明确调研主题、调研对象和调研内容。任务3制订调研活动方案。第2课时任务1设计调查题目任务2制作网络问卷任务3发布问卷任务4实施问卷调查(课后)第3课时任务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调研报告的组成部分任务2分析、下载调研报告结果任务3撰写调研报告任务4分享调研报告成果6.评价建议本单元通过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在每堂课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采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各小组根据采集到的评价数据运用WPS表格进行评价并生成评价统计图表。学生评价满分为10分,占比35%;教师评价满分为10分,占比35%;社会评价分值以作品点赞数除以平均点赞数计算,占比30%。各项评价分值相加为最后得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4.1网络新资源及影响——制订调研活动方案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为更多地了解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情况,策划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开展一次调研活动。为完成此次活动,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研活动方案。制定方案之前还需了解互联网有哪些新资源、带来的影响,方案还应该包括调研目的、对象、方式、时间和分工等。2.课时学情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发展,现代初中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互联网使用能力,能够浏览网页、搜索资料、使用各种应用软件等,但在信息的筛选、准确性辨别、网络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技能和意识。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互联网中的新资源及其影响。(2)通过讨论明确调研主题、调研对象和调研内容。(3)制订出调研活动方案4.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师:说一说你了解的互联网新资源有哪些?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教师补充完善(信息类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学堂在线、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工具类资源:AI、“阿里云”服务等;文件类资源:知网、PPT超级市场等。)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互联网新资源和教师介绍的新资源,完成教学目标一。任务驱动互联网新资源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具体的了解掌握影响情况,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新资源,我们准备策划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开展一次调研活动。思考:怎样来完成这一活动呢?(可以参考教材“方法与工具”或上网查询)通过任务驱动,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确定方案的内容包括:目的、对象、方式、分工等。小组分工调研过程有合作,也有分工。整个活动包括:调查内容的设计网络问卷的制作调查的实施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交流演示文稿的制作调研结果在新媒体上的发布等可以根据组内同学的不同特长进行安排。围绕学习任务,利用数字设备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制订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不限于以下方面,只要能达到调研的目标都可)调研目的调研对象调研方式调研时间活动分工:拟定内容、制作问卷、实施调查、统计结果、撰写报告、分享成果方案的表现形式:文本、PPT或思维导图均可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具备应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交流小组之间按照“SCL”教学中的“大使出访”的规则重新分组,进行作品的交流,各小组成员、老师可在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交流完后各小组再次对作品进行修订和完善。“大使出访”重新分组规则:原小组每位同学从1开始编号,重新分组后原各小组第一号同学重新组成第一组,第二号同学重新组成第二组,以此类推。重新分组的作用是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共享。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学会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培养他们倾听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这样的交流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技巧。小组展示并评价各组分别进行展示小组对本小组进行自评、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老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会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6.课时作业设计制订一个调查方案主题:自拟工具:文本、PPT或思维导图均可内容:调研目的、调研对象、调研方式、调研时间等第2课时4.1网络新资源及影响——制作网络调查问卷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在第一课制订好调研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制作网络调查问卷,这是课标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意识地寻求恰当方式检索选择所需信息”的要求。学习内容包括了设计题目、设计问题、制作和发布四方面。2.课时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能明显感觉网络资源对自己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他们在使用网络资源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他们能根据已有的认知来设计题目和问题,对于制作和发布,则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来收集、整理和分析需要的数据,生成有价值的信息。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设计出适合的调查题目和内容。(2)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应用制作网络问卷(3)能够通过网址和二维码发布问卷4.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展示作业教师展示学生上节课优秀作业复习上节内容设计题目调查内容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基础信息和主体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或网上的问卷参考,分小组设计出问卷题目。1.基础信息的采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在数据统计时进行筛选统计。如:你的性别:A.男B.女你的年级:A.七年级B.八年级C.九年级……2.问卷的主体内容:(3)你平均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A.不上网B.2小时以内C.2~5小时D.5~10小时E.10小时以上(4)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多选)A.学习B.看视频C.看小说D.听音乐惇E.看新闻F.交友聊天G.打游戏H.其他:(5)你是否有过为了上网而逃课的经历:A.从来没有B.有过一两次C.偶尔D.经常(6)你认为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好处有(多选):A.解闷,保持愉悦心情B.了解时事新闻C.提高学习效率D.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E.增加友谊或亲情F.其他:(7)你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态度是:A.对成长有利,应多使用网络B.保持一定的使用时间即可C.尽量减少使用网络的时间D.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反对使用网络设计题目,是培养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