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会实务】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_第1页
【税会实务】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_第2页
【税会实务】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_第3页
【税会实务】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_第4页
【税会实务】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税会实务】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流动性不强‚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重组‚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产品。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主要有资产重组原理、破产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其中‚破产隔离是证券化交易的重要特征‚通过破产隔离‚实现“真实出售”。

它是“风险隔离”的一种较强形式‚也是影响会计确认问题的根本所在。

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基本会计问题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披露。其中‚会计确认和计量是根本问题‚它们决定着资产证券化交易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现阶段‚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主要参照了企业会计制度中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的有关规定‚其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这与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公允价值不相符合‚且不能很好地反映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本文将参考国际通行做法特别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

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关键是‚发起人把该项交易视同销售(表内处理)还是作为担保融资(表外处理)。不同的处理对会计报表影响不同‚如下表:

┏━━━━━━━━┳━━━━━━━━━━┳━━━━━━━━━━━━━━┓┃┃担保融资(表内处理)┃销售(表外处理)┃┣━━━━━━━━╋━━━━━━━━━━╋━━━━━━━━━━━━━━┫┃已证券化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转出资产负债表‚列于利润表┃┣━━━━━━━━╋━━━━━━━━━━╋━━━━━━━━━━━━━━┫┃证券化收益或损失┃列入负债┃确认期间损益┃┣━━━━━━━━╋━━━━━━━━━━╋━━━━━━━━━━━━━━┫┃交易成本┃资本化┃计入当期损益┃┗━━━━━━━━┻━━━━━━━━━━┻━━━━━━━━━━━━━━┛

据此‚目前主要有三种会计确认方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

(一)传统会计确认方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是典型的传统会计确认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994年1月公布的《E48征求意见稿》为金融资产的确认提出了主要标准: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根据此标准‚首先明确证券化结构安排中主导性合约的特征‚如果发起人转让了相关资产实质上所有的收益和风险‚则证券化交易视同销售‚进行表外处理;否则‚应视为担保融资‚进行表内处理。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产生早期应用较广‚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它暴露出许多缺陷:

1.该方法与“资产”概念存在内在不一致性。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通过复杂的合约安排‚使得证券化资产的实质控制权与其风险收益相分离。

2.该方法认为金融工具的风险与报酬不可分割‚带有明显的“形式重于实质”的倾向。而由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可知‚证券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已被有效地分解‚并以各种相互独立的合约为载体由各持有者承担。

3.该方法的“实质上所有”的判断定义模糊‚难以定量‚增加了实际操作的主观性‚使会计人员难以确认交易本质。

(二)现代会计确认方法

1.金融合成分析法

资产证券化交易中资产转移的方式日趋复杂化‚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显得力不从心。1996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金融资产转让与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中‚正式提出了运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该方法的核心是资产的控制权决定其归属‚且承认金融资产和负债能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金融合成分析法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根据该方法‚对一项资产证券化交易是否视同销售取决于资产转让方是否放弃了该资产的实质控制权‚明确了转让方拥有金融资产的控制权与保留了多少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转让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则视为转移合约的产物‚应按新的金融工具加以确认。

金融合成分析法倾向于将资产转让作为销售进行表外处理‚同时确认交易产生的新增资产和负债‚将其列示于报表中。该方法能够揭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本质‚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有用性。这克服了传统模式的某些弊端‚表明人们对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金融合成分析法下以“控制权转移”为标准仍存在缺陷。

2.后续涉入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02年发布了《关于IAS39修改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作了重大修改‚提出以“没有后续涉入”代替“控制权转移”‚简称“后续涉人法”‚为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后续涉入法运用了“部分销售”的思想‚只要转让方对被转让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存在任何后续涉入‚与此相关的这部分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处理‚而不涉及后续涉入的那部分资产作销售处理。该方法是金融合成分析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存在以下优势:

“后续涉入法”在资产概念上更具内在一致性。

“后续涉入法”回避了“相对数量”的问题‚只需考查“有没有”‚无需计算“是多少”‚使业务容易定性。

“后续涉入法”在会计处理上易于进行实务操作。

三.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直接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传统的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逐渐被人们摒弃‚以下就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下的会计计量方法作一评述。

(一)金融合成分析法的相关计量问题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转让方应将“剩余利益(remainedinterest)”以账面价值在报表中列示‚而与资产证券化交易直接相关的新增金融工具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初始计量。

这里的“剩余利益”是指转让方在交易中某项资产或负债控制权未改变的部分权利和义务‚因此以账面价值记录(注:此账面价值是分配的账面价值)‚不确认利得或损失。原始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以转让部分和剩余利益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在两者之间分配。

“新增的金融工具”是证券化交易产生的已确认的权利和义务‚一般包括现金和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以公允价值计量。依据非货币性交易的有关规定‚新增的资产或负债可看作是转让资产收到的对价。由此‚一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转让损益可用下式来表示:

转让损益=新增资产的公允价值-新增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的转让资产的账面价值

这部分损益确认为期间损益‚列示于利润表中。可见‚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核心是区分剩余利益和新增的资产负债‚以及正确估价。

(二)后续涉入法的相关计量问题

由于采用了“部分销售”的思想‚后续涉入法下有关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关键问题是‚未终止确认的转让资产的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应以各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分配标准‚分配原始资产的账面价值。未终止确认的转让资产以分配到的账面价值继续在报表中列示‚终止确认的转让资产以公允价值作为销售收入列示于利润表。由此‚一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相关损益计算可用下式来表示:

转让损益:终止确认部分资产的转让收入-终止确认部分资产分配到的账面价值

损益计算的关键是正确估计有关后续涉入的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关于完善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建议

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财政部已于2005年5月16日颁布了《信贷资金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但是鉴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会计人员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本质认识不准确等‚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业务规范开展:

(一)借鉴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准则。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外已经发展了近40年‚在准则制定和实务操作方面都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于某些规定我们可吸收利用‚如“后续涉入法”的应用和对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等‚这样不仅节约成本‚也能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步伐。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认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助于增强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一致性‚减少主观臆断‚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具客观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1.王开国‚《资产证券化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余坚‚《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会计确认问题探讨》‚《会计研究》‚1998.9

5.彭冰‚《美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机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4.朱启明、刘灿辉‚《关于资产证券化及会计处理的探讨》‚《探索与研究》‚2003.10

5.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5号-《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