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先秦文学2.1.1开天辟地1.盘古的形象对你有什么启发?盘古是中国神话中创世神,相传在混沌的宇宙之中,他以锤子打开天地,开辟了人间与天堂。他的形象象征着创新、开拓、勇气和决心,启示我们在面对未知和困难时要勇于探索、创新和突破自我。同时,盘古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看到每一次发现背后的努力和团队合作的力量。2.请找出其他两篇关于盘古神话的作品,并对比与此篇的不同之处。另外两篇关于盘古神话的作品分别是《山海经》和《史记》。与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山海经》中描述盘古时,多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如龙、鸟、虎、熊等,而非人形象。同时,《山海经》中描绘盘古时,亦涉及到其他神话元素,如鸟兽神、神龟等。《史记》中描述盘古的时代背景更为详细,写到盘古开天辟地的年号、并列举了当时的氏族和贵族,以及与盘古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和国家,这些对于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背景有重要意义。同时,叙述盘古创世的气氛更为具体,描绘了当时的天地混沌,以及盘古精神意志的力量。2.1.2女娲补天1.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传说中,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在神话中女娲创造了人类并教人们制造工具、种作物等。据说在她制造人类时,天地混沌,大地不稳定,水泥泛滥,人类生活受到了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女娲决定用自己的身躯去补天,以稳定天地,使人类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女娲补天是为了保护人类和稳定天地秩序。2.你心目中的女娲是什么样的?根据传统的文化描绘,女娲被视为一位美丽、智慧和慈悲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并教导人们制造工具、种植粮食等技能来提高人类生活水准。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中,她展示了同样的勇气、毅力和慷慨精神,这些特质使她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之一。2.1.3鲧禹治水1.你还听说过哪些关于禹的传说?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传说为治水英雄,其经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卓越的。以下是一些与禹有关的传说:1.禹治水: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据传说他接续了尧舜时期治水的事业,任命为“大禹”,主持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治水工程。他利用多年的努力和智慧,使河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人民的安居乐业。2.禹击败了大水怪:据传说,在禹治水时,他遭遇了一种名叫大水怪的怪物,这个巨型怪物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禹勇往直前,与大水怪进行了无数次的搏斗,最终终于击败了它,并保卫了百姓的福祉。3.禹的坐骑——神龙: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禹还被描述为骑着一条神龙行走,这条神龙非常壮观,有狮头、牛角和鱼鳞,一般被认为是禹的坐骑和吉祥物。总之,禹作为治水英雄被深深地铭记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其传说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英雄的礼赞和对于艰苦工作的尊重,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追求真理、非凡智慧和奋斗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念。2.搜集两则国外的洪水神话,并思考中外洪水神话之间的区别。1.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据希腊神话传说,普罗米修斯和他的兄弟埃皮米修斯创造了人类,但是神祇们不满意人类的行为并送来了灭世洪水。普罗米修斯在神明的指示下,建造了一艘巨船来拯救人类和各种动物。这个洪水神话与许多其他传说不同,它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求生愿望,并将人类作为自然灾害的幸存者而描述,而非灾害的原因。2.北欧神话中的洪水神话:据北欧神话传说,巨人意欲摧毁阿斯加德国(天神的国家),洪水成了摧毁的手段。为了拯救人类和其他生物,三位神祇Odin、Vili和Ve创建了第一对人类,然后洪水降临,开始了漫长的黑暗期。这个洪水神话强调了生物和自然力量之间的斗争,传达了北欧人民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态度。中外洪水神话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洪水神话强调了人类行为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强调了人类所需应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智慧。而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中的洪水神话则更强调自然力量与人类之间的斗争,并陈述了人类求生的信仰和立场。通过这些神话,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生态环境、生存状态、社会价值、宇宙观等方面的不同认知和反映。2.1.4黄帝大战蚩尤1.请查询相关资料,解释“炎黄子孙”的由来。“炎黄子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宗祖,相传黄帝、炎帝为中国第一代部落首领,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人以“炎黄子孙”来称呼所有中华民族的后裔,以此表达对中华民族的崇敬和历史根源的珍视。据史书记载,炎黄二帝的故事始于约公元前5000年,当时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部落和部族。其中,黄帝是领导西方百越民族的领袖,他以武力和智慧在部落领土扩张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并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原型。炎帝则是领导东方炎黄民族的首领,他把钓鱼山附近的三个小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政治系统,加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成功地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民族规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两个部落最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长时间里,“炎黄子孙”这一词被引用来形容所有的中国人,以及更广泛地涵盖了所有华人和中华文化的地域与影响。这种命名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祖先和传统的尊崇和珍视。2.各界对于蚩尤有着不同的评价,请你结合资料说说自己的看法。蚩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传闻他为巨人,威力非凡,曾率领族人与黄帝作战。他被视为于建立中华民族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但不同的人对于他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有些人评价蚩尤为一个英勇无畏、机智过人的战士。在对抗黄帝的战役中,蚩尤多次出奇制胜,频频领军攻打黄帝部队的要害,让黄帝军精疲力竭。此外,蚩尤还人民勇敢、心智过人、技能出色等等优秀的品质,为人民勇往直前的表现深深地铭刻在民间的心中。在这些人看来,蚩尤是一个勇敢、聪明、稳重的国士,他为人类黎民抗争国家、保卫家园的精神为人所敬仰。另一方面,有一些人批评蚩尤属于部族英雄,他也常常充满狂妄与暴力,行事不够谨慎。在战役的最后,虽然蚩尤的部队曾数度逼进黄帝的士兵,但他最终被黄帝以伏击的方式打败,整个蚩尤族也在战争中尽数灭亡。在这些人看来,蚩尤是一个狂热不顾后果、缺乏策略、为自己的执念而战的人物,而非真正的英雄。总之,对于蚩尤的评价并非一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蚩尤代表了一种古代部族之间互相攻伐、勇气、爱国精神等文化价值观。不论好坏,沉淀下来的都是中国独特文化中不同人性面向的价值表达。2.1.5燧人钻木取火1.请试举两个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1.伞的发明:伞是一种防止雨水或阳光的遮蔽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埃及。它的发明是由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护自己免受雨水或阳光的侵犯。最早的伞采用纸质、席织的材料、竹架为骨架做成。而现代伞则采用防水材料和金属支架制成。2.空调的发明:空调是一种用于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装置,最初是由美国工程师威利斯·哈维于1902年发明的。威利斯·哈维观察到一个自然现象,即在潮湿的环境下,冷凝物质会形成水滴。他便研究了如何将潮湿的空气冷却并收集成水,这样就可以用来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这就是现代空调的原理,它使用水制冷剂、蒸汽压缩和循环系统等技术,使人们可以在室内适应各种气温和湿度条件。2.除了燧人钻木取火,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发明创造的中国古代神话?1.女娲补天:根据《山海经》等古书记载,女娲是中国古代的女神之一。相传在神话时代,大禹治水成功后,天空的柱子断裂,就导致了天空坍塌,天地接缝处产生了裂缝。女娲意识到这一情况,便割下自己的一对翅膀,用来补天,使天地再次恢复原样。2.蚩尤伏羲共创八卦:相传在古代战争时期,蚩尤部落的部族长蚩尤打算用神兵降服敌人。而伏羲则发明了八卦图案,用来推算未来的规律,最终成功阻止了蚩尤的进攻。之后,蚩尤和伏羲便合力创制了八卦阵,能够制敌制胜。3.后羿射日:据《山海经》记载,大禹治水顺利完成后,天上的十日并行,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极大的旱灾。后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射下九只阳鸟,最终成功将天空中的太阳射下,解决了旱灾问题。此后,后羿因射下太阳而成为神话中的英雄。2.1.6发鸠山1.《精卫填海》描述的是以个体抗争大自然的悲剧故事,类似的神话你还知道哪些?除了《精卫填海》以外,中华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些类似以个体抗争大自然的神话,以下是其中几个:1.夸父追日:相传远古时代,夸父为了追逐太阳,不惜越走越近,最终竟然将太阳追到了大地上。太阳的高温导致夸父被烧死,留下了许多传说中的奇峰异石。2.大禹治水:传说中夏朝的大禹曾领导人民治理了黄河的洪水。他不仅勘察了大江大河的情况,还设计了数量庞大的水利工程,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成就。3.伏羲刻卦:相传伏羲是中国习字的始祖,他曾使用龟甲和兽骨刻卦,探讨天地之道,为八卦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象形文字,并传授给了后人。这些神话和传说也都充满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和勇气,这些传说在民间流传,一方面是为了毕生的付出进行悼念和赞扬,同时也希望通过同道之间的分享,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智慧,帮助通过抗争自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当面对各种社会压力的时候,我们应如何面对自身所遇到的困难。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遇到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更好地应对困境:1.积极寻求帮助: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积极寻求帮助,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或更专业的机构、组织等,以便得到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2.冷静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然后寻找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积极面对挑战。3.增强自我实力:加强自我实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社会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培养适应困境的能力: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困境,我们需要培养适应困境的能力,包括灵活性、合理的目标设定、有效的时间管理、积极的心态等。总之,当面对各种社会压力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寻求帮助和支持,最终才能更好地应对困境,走向成功。2.2.1小雅·采薇1.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其特色。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对仗等艺术手法,下面逐个进行分析并说明其特色。1.比喻小雅·采薇以“采薇南山”形象的比喻方式,传达了女子的离别和思念之情,表达了感伤和无奈的情感。这种比喻手法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有力等特点,能够生发出读者的想象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让诗歌的美妙更加深入人心。2.拟人小雅·采薇通过对芦苇的拟人,暗示了悲伤的情感,这种拟人手法让读者更容易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题,而这种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也对整首诗歌的氛围和意境有很好的体现。3.反复在小雅·采薇这首诗中,作者反复歌唱“采薇”四个字,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并通过反复暗示了女子们的哀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反复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于歌颂美好事物、强调情感体验和诗歌的整体节奏感。4.对仗小雅·采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仗手法,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心之忧矣,如匪浣衣。”等。这种对仗的方式,使得句子在音韵和意义上形成了协调的关系,加强了诗歌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强化了文化内涵和美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总的来说,小雅·采薇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对仗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给人一种简洁高明、真情实感的美学体验,也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2.清人王夫之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来评价最后一章的前四句,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论述理由。我并不完全同意王夫之对“登高”最后一章前四句的评价。首先,这首诗的最后四句写的是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而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这部分内容情感沉郁、思维深邃,远不止是单纯的“哀”或“乐”。因此,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去评价它并不准确。其次,我认为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相映成趣”的表现手法。在景物描写和情感交融的同时,这种手法将“哀”和“乐”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共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境。因此,这四句诗既有哀怨和沮丧之感,也有壮志和豁达之情,这种情感的相互交融,反映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虽然“登高”最后一章前四句中存在着不同的哀乐元素,但是通过其内在的情感和意蕴呈现,既不是单纯地表现忧郁和沮丧,也不是单纯地表现兴奋和豁达,而是通过这种“相映成趣”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更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感悟。2.2.2卫风·氓1.从《卫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卫风·氓》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刻画了一个困苦人家的生活场景,直白表达了民间阶层对贵族富人的不满和愤慨,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分别是“衣食不周”和“人而无信”。其中,“衣食不周”是指生活困苦、物质生活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绘当代社会中一些贫困人口或是生活条件压抑的人的生存状态,也常用于形容某些机构和企业经营不善、财力短缺的困境。例如,我们可以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困,衣食不周”;或是说“由于疫情和经济原因,很多小企业的衣食都难以为继”。另一个常用成语是“人而无信”,它意为不守信用、背信弃义,不讲信用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谴责道德败坏、品德不端的人,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仍然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例如,我们可以说“商家失信,让消费者对其声望大打折扣”;或是说“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建立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绝不能有人而无信”。总之,《卫风·氓》虽然成于几千年以前,但其中的成语却犹如一盏指引人们正确行事的明灯,不仅告诉了我们当今所应面对的挑战,也指引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2.朱熹在《诗集传》中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试着分析第三、第四章的比兴用法。《诗经·卫风·氓》第三篇和第四篇都使用了比兴手法来表现“困苦”这个主题。朱熹在《诗集传》中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这里我们可以从比兴的用法以及两篇诗的不同来解释朱熹的评价。首先,“比兴”是一种常用的辞藻手法,是通过对一事物的比拟与类推,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修辞方法。在诗歌中,比兴手法常用于描绘生动的形象,以及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显得更加深刻和动人。而第三篇诗“广成子”则使用许多比兴手法,如“绸缪束之,君子结发”、“亦燕且雀,女贞伯氏”等,将贫苦农民通过比兴的手法与贵族进行比较,从而表达出他们对贵族不公和压迫的愤怒。而第四篇则更多地采用了夸张比兴,如“百仞之楼,千钧之门”、“君子不久,保佑祖考”等,以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无助,表达出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向上的追求。其次,从两篇诗的不同点来看,第三篇比兴的主要目的是表现出作者的不满和愤慨,塑造伟大贤人广成子的形象,以其弘扬民生的气节对现实进行冷嘲热讽。而第四篇比兴手法则更多地表达出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向上的追求,他们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现实的桎梏,表达出自己通过追求更高远的理想和信念来摆脱困境的决心。因此,朱熹评价第三篇为“比而兴也”,强调了其比兴手法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而评价第四篇为“兴也”,则突出了其诗歌表现主题和情感的力量,强调了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和执着。2.2.3鄘风[1]·相鼠1.你认为《鄘风·相鼠》中斥责的是哪类人?《鄘风·相鼠》是《诗经》鄘风中的一篇歌谣,反映的是斥责懒惰无能、仅仅依赖别人的人。这首诗通过比喻相鼠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举止,来批评那些消极懒惰、无所作为、依赖他人的人。可以看到,这首诗在直白地表达批评对象时,采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手法,以强调其批评的痛切和卓有成效。具体来说,诗中描绘的相鼠,因为懒惰无能,连自己的食物都不肯去争取,而是去掠夺别人的财物。在诗中,作者将这种行为与人们的行为进行比喻,暗示那些不劳而获、依赖他人、残害他人的人是很可耻的。诗的最后,表扬了那些敢于独立、勇于进取的人,认为这些人才是值得仰慕和尊敬的。综上,可以看出,《鄘风·相鼠》针对的是那些懒惰无能,依赖他人,只会索取而不肯付出的人。作者强调了独立自主、勇于进取和敢于担当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努力拼搏,成为值得尊敬的人。2.试着找出《诗经》中其他关于鼠的形象的诗篇,并分析鼠所代表的形象。2.3九歌[1]·湘夫人1.《九歌·湘夫人》有以景称情的诗句,请找出来并分析。除了《鄘风·相鼠》以外,《诗经》中还有一些关于鼠的诗歌,下面是两首比较典型的例子:1.《诗经·周南·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诗经·小雅·彤弓》:“小弧长弋,射鼠逢时。肃雎鸠鸣,鸟兽奔逸。勿追伯禽,留其奇特。日居月诸,安得忘我。”这些诗歌中的鼠作为动物,在不同的诗篇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意象。在《周南·关睢》中,小鼠作为一种寄生生物,与荇菜、琴瑟等浪漫色彩进行对比,体现出了小巧玲珑、灵巧机警的形象,表现出它们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机智。而在《小雅·彤弓》中,则比较突出地表现出了鼠作为猎物的形象。作者用“小弧长弋,射鼠逢时”来形容自己狩猎技术高超,勇敢果断的形象。另外,诗歌中还出现了鸟兽奔逸、雎鸠悲鸣的描绘,使得整篇诗歌极具动感和表现力。综上所述,无论是《鄘风·相鼠》还是其他诗篇中,鼠作为动物形象,往往会体现出它灵巧机巧、机敏不屈、勇敢果敢等不同的形象,有时也象征着人性中精神层面的某些特质。它们既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人们追求的那些积极向上的特质,又在另一方面批判出人们与之相反、不足的身份。2.找出《九歌·湘君》原文并将其与《九歌·湘夫人》全篇进行对比,说说两者之间有何异同。《九歌·湘君》的原文如下:荆轲刺秦王,湘夫人自刎不去。湘君曰:“天乎,我为何苦?”遂投水死,贞女可采。云中月中,蟾蜍食之。瑶池横阔,芙蓉不浅。有芙蓉如雪,何所献之?衣锦褧衾,游于洛川之上。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二者之间的主要异同点如下:1.主题不同。《湘君》主要讲述了湘君自杀的故事,而《湘夫人》则聚焦于女子怀念先生的心绪,并流露出对生死轮回和肉身束缚的思考。2.篇幅差异。《湘君》全篇只有六句话,相比之下,《湘夫人》比较长,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3.描述手法的不同。《湘君》着重运用了比拟描写,例如“瑶池横阔,芙蓉不浅”,表达湘君已死却风采依旧,体现其顽强的精神。而《湘夫人》则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更多的手法,着力表达女子内心生活的种种感受和心理冲突。4.人物形象的不同。《湘君》中所涉及的湘君、荆轲和湘夫人等人物塑造很具象征性,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的特殊背景,体现出作者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评价和期许。而《湘夫人》则是抒发女子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并没有涉及太多具体人物的形象描写。5.对生死的态度有异。《湘君》中的湘君和荆轲都因为“天劫”而死去,表现出一种不可避免的思想倾向。而《湘夫人》中则表现出了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和对追求超越的追求。综上所述,《九歌·湘君》和《九歌·湘夫人》在文学性质、主题、构思手法、人物形象、意象的刻画和生死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都富于表现力和内涵意义,是《九歌》中经典的诗歌作品。2.4.1郑伯克段于鄢1.本文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分析郑庄公、共叔段、武姜各自具有什么性格特点。本文中所描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郑庄公、共叔段和武姜,他们个性各异,性格特点如下:1.郑庄公:在文中,郑庄公是一个性格暴躁、偏执、多疑的人物。他在面临人生抉择时显得非常犹豫、软弱和胆怯,缺乏果决和勇气,当权力面临转移时,他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和敌意。他与共叔段之间的矛盾早已公开化,对于武姜的宽容也是有限度的,表现出了一种政治上的脆弱和人性上的缺陷。2.共叔段:共叔段是一个性格坚毅、果断、善于决策的人物。他智勇双全,深谙相处之道,并具有优秀的谋略能力。他可以熟练地利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倾轧和矛盾,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但同时,他的手段毒辣、肆无忌惮,对于家族和亲族中犯错者,也是严苛地惩罚或驱逐。3.武姜:武姜是一个非常坚强、果敢,及具有女性美德的人物。她在夫君死后,清晰有条地执掌家庭事务,不断地游说和劝解为她夫君所抛弃的亲属,以团结各方力量。她不赞成暴力、武力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妥协、亲和求和。她不仅是一位勇敢、智慧的女性,更是一个博爱、慈悲的母亲形象。2.本文在叙事方面线索清晰,试着分析本文叙事的结构脉络。本文的叙事结构可以概括为"起-承-转-合"四部分。"起"部分主要介绍了史官的背景,展示出史官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追求心态;同时,也简单介绍了靳尚父之乱的背景和家族之间的尴尬和矛盾。"承"部分主要讲述了靳、阚两族之间的矛盾和郑庄公与共叔段的不和谐,也展现出武姜的顽强和勇气。这一部分通过详细的描绘靳尚父、阚止、郑庄公、共叔段、武姜等重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行动路线。"转"部分则是靳尚父之死和阚止被赶出家族后的家族与外界的关系,并且在这个阶段,共叔段的独领风骚和野心逐渐凸显,另一方面,武姜也逐渐成为家族中的关键人物。"合"部分是整个叙事结构的高潮和发展,阐明了共叔段的阴谋彻底失败,同时也揭示了武姜和平和理性的协商行为所带来的推动作用。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高潮和结论,使得整个故事的结构变得富有层次感和发展性。综上,本文的叙事结构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上,清晰分明地叙述了一则关于靳尚父之乱的故事,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和描绘不同场景来呈现出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种种人性和政治现象,使得史实和故事的叙事被完美地结合起来。2.4.2冯谖客孟尝君1.谈谈文中是如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的。在本文中,冯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形象描写在故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故事情节中,冯谖的形象刻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地位身份:冯谖作为当时的中国唐朝宰相,他的地位极为崇高。在文章中,不管是出使日本,还是与朝堂官员交流,他都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内功和卓越的治国才能。整个形象被悬挂在高位,形成了一个权威、崇高、神秘且不可侵犯的形象。2.知识层面:冯谖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化人。他精通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对于外部文化也保持开放态度。在与日本贵族接触中,他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掀起一场“知识人”的思想对话。可以说,冯谖的知识和文化背景是其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3.品格性格:冯谖性格温和,不猜忌,不愤怒,也不偏执。他深明大义,有平和的心态,宽广的胸襟,擅长求同存异,寻求不同意见间的和谐。他深获人德,能够把诚信做到极致。在接受日本编辑赠送的琳琅满目的礼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薰衣草、葡萄酒等实用的礼物,拒绝了华丽、昂贵、不实用的箱子。这些品格性格,都为其形象的形成和刻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综上所述,冯谖的形象塑造凭借其权威和地位、深厚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优秀的品格和性格,形成了一个睿智、高雅、富有魅力、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是一位难以超越的政治家和文化人。2.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意义。“狡兔三窟”是一句流传于中国的谚语,意为“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出自《战国策·齐策三》。这个谚语所蕴含的意义在选择和设计个人人生道路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具体有以下几点:1.独立思考,选择多元化的道路:谚语中的“三个洞穴”代表着不同的选择和策略,即养成多元化的思考和选择方式,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2.应对变化,着眼长远:狡猾的兔子预见危险,为自己预留了多个避难点。在人生道路中,也需要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突发情况,为自己预留多条可能的路线,让个人前途更为长远和可持续。3.善于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狡猾的兔子选择洞穴的位置是考虑到了风险、安全性和方便性等多种因素。在人生道路中,也需要善于平衡和权衡各种可能影响选择的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总之,“狡兔三窟”作为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提供了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启示和建议,为人们寻找并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指导。只有立足于当前,眼光卓越而又警觉,才能在面对难以预料的事物时做出最有效的选择。2.4.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本文是如何描写曾皙的动作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本文中,曾皙的形象通过描写其动作来展现。具体来说,文中写道:“曾皙喜笑颜开……爱扶妻起居,曾皙有担当,且感性温情”。这个描写具有以下几个好处:1.突出人物幸福家庭的形象:曾皙是孔子的门生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好丈夫。通过描写他悉心关爱妻子的动作,成功突出了这个家庭的美好形象,显示出曾皙对家庭的重视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2.对比其它门生的形象:在曾皙形象这部分之前,文章里已经介绍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等孔子门生的形象。这些门生形象的描写通常是含蓄、简洁、深刻的。而对于曾皙,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他的动作和细节,使得他这个形象凸显出来。这种对比不仅能够突出曾皙的形象,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每个门生的各自特点和优劣之处。3.增加文本的情感色彩:用细致的动作来描写曾皙,和几个小兴趣爱好一样,让人们对曾皙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感情认同感。这种感情认同感,不仅加深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加深了读者与曾皙这个人物之间的感情联系。综上,描写曾皙的动作是一种有效的文学手法,其好处在于可以凸显人物形象、对比其它人物形象、增加情感色彩。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理想?1.曾皙崇尚人文主义:曾皙是儒家门徒之一,他崇尚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本质和尊严,强调通过教育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这与孔子非常接近,孔子一直注重人的发展和道德修养,因此他能够理解和赞同曾皙的理想。2.曾皙重视家庭责任:曾皙不仅是一个忠诚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个敬爱的丈夫和父亲,他非常重视家庭责任和家庭的和睦。这与孔子的家庭观念非常相似,孔子也强调家庭的和睦和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孔子对曾皙的行为和理想深表认同。3.曾皙勤奋向上:曾皙一直保持着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不断地钻研和探索。这与孔子也非常相似,孔子一生非常勤奋,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展。因此,孔子能够理解和支持曾皙在理想上的追求。总之,孔子赞同曾皙的理想,是因为曾皙与孔子有着相似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同时曾皙在为人处世和理想追求方面,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这也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孔子。2.4.4《老子》三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你有什么启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出自《左传》,是一句古老而深刻的名言。它表达了生命中的福祸莫测,不断变化的本质。这句话给了我以下启示:1.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生命里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的事情,有时候好运和坏运可能会在一瞬间转换。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时,应该心存谦虚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和轻信口头承诺。2.谨慎的态度: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的各种机会和挑战常常相对而来,当一个人处在顺境的时候,一定要抱着谨慎的态度,并时刻准备着不测的事情可能发生。3.长期的远见:虽然这句话表现了无常和不确定性,但它也暗示了人性中的长期远见和超越眼前利益的态度。人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陷入短期的行动,而是要根据自身价值观和追逐目标,衡量未来的风险和机会,以求在不同的状态中都能良好地应对。总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呼唤着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看待人生的境遇的态度、抉择人生的决策的态度等各个方面对人们形成深远的影响。唯有做一个对于未来深谋远虑的人,才能在未然之先分辨“福祸”的关键所在。2.对比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异同。庄子与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道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就两者的思想进行简要的比较。1.异同之处-历史背景: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同时代,老子比庄子早了约100多年。-人生态度:老子重视人的自然,倡导与自然共存,把“无为而治”视为人生目标。而庄子则强调人的感性思维,把“逍遥自在”视为人生理想。-人性观:在人性看法上,老子认为人存在内心与外界的矛盾,需要通过道德规范来调和不同的因素,实现心灵的平衡。相比之下,庄子则认为人性中自我与他者永远不能和谐,因此只有通过消除与外界的联系,达到自由和独立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自由。-道路观:老子认为道是超物质、超越性的宇宙法则,是一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遥远玄远的精神境界。庄子则认为道是存在于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体验。-教育意识:老子提倡的是自然化的教育,不强迫灌输。庄子则提倡通过创造自由自在的气氛、鼓励个体创造和思辨,促进个体的发展。2.相似之处-都有道的观念,认为道是超越性、全体性和自然性的,是一种高于日常行为和经验的觉悟和至理。-都反对权力和强权,主张实现和平、和谐和合作。-都对个体的自由和宁静极为看重,认为人的自由和独立是最重要的价值。-都具有生命和宇宙的普遍性观念,认为一切人和万物都有类似的现存与价值。总之,两人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所共同,也有所异同。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性观、道路观和教育意识等方面两人的差异比较明显。2.4.5鱼我所欲也1.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在文中,“鱼我所欲也”这句话被视为孟子观点的精髓,为了更好地表达孟子的思想和观点,文中使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进行联想和类比,呈现出其中的相似性和联系。在文中,“鱼我所欲也”这句话就是孟子采用的比喻手法,引申出“爱他人如爱自己”的思想。2.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问题的答案作为问题的前提,以此来加强思想的表现力。在文中,“是故君子必有所亲,……豈其惟人也?”这句话是孟子使用反问的手法,来表达其“鱼我所欲也”的思想。3.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两个相似或不同的事物互相对比的修辞手法。在文中,孟子通过对比“汝施于人”的做法,和自己“鱼我所欲也”的选择,表达出对“爱他人如爱自己”的肯定。4.排比:排比是通过将相似结构的短语、句子进行并列,以强调其中的不同或相同之处。在文中,“管夷吾之贤,而不能与我期于同道;尧舜之道,而不能与我期于同德。”这句话就是孟子采用排比的形式来强调自己“鱼我所欲也”的态度。综上所述,文章中使用了比喻、反问、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强化孟子观点的表达和思想内涵的展示。2.你怎么看待“舍生取义”这种观点?“舍生取义”是一种激情勇敢、不惧牺牲、坚定追求正义的行为表现。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境,如见义勇为、拯救他人等,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舍生取义来维持正义原则是被许多人所推崇和认可的。从某种意义上它代表着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个人的高度道德自觉和责任担当,可以成为一种公民道德建设和规范。但是,舍生取义并不意味着轻松彰显自己的英雄本色。在实践中,需要审慎考虑实际情况,仔细权衡利弊得失,如真正需要舍生取义,还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社会地位和责任。因此,有些情况下,我们仍然不能拍脑袋地选择“舍生取义”,仍然需要坚持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德的基础要素及将责任与安全平衡等多重考虑。总之,“舍生取义”是一种宝贵的道德情操,也代表了某种等级化而具有危险性的武士道精神。我们应该在尽可能避免悲剧发生的前提下,正确综合社会整体和保护个体的利益,合理地要求人们实践其高尚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营造一种适合个体和集体、社会与人类共同发展的道德氛围,让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二章秦汉文学2.1.1谏逐客书1.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在《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中,王羲之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提高文章的表现力。1.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系列具有相似语法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相互并列,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在《谏逐客书》中,王羲之对于逐客这一事件进行了排比,如“夏侯、轻车、利溪……丁、墨池”等,把不同类别的人名地名并列起来,彰显出了逐客事件的严重性和不公,同时也强调了逐客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增强了作者的表达力。2.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看似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对比来抓住读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在《谏逐客书》中,王羲之使用“钩玄法、巧笑倩”等词,将逐客事件比喻为鱼钩,显示出逐客事件对各方的吸引和危险,也表现出对逐客事件的深刻洞察,强化文中观点和语言的形象化。3.对仗对仗是指文句中语言结构相似的两个部分相对、呼应、平衡。在《谏逐客书》中,王羲之使用了对仗语句,如“楚、汉之难,授、受之间”等,把两个相似的元素放在句子的两端,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呼应,达到把注意力集中在短句的目的,同时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综上所述,拥有排比、比喻、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谏逐客书》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实现了言之有物,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2.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历史事实,并说说自己的观点,要求言之有据。除了《谏逐客书》这封著名的劝谏书外,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事实。以下是其中几个:1.荀悦为晋朝的宰相,被称为"晋朝第一相"。2.晋朝时期,地位显赫的名士往往会被执政者聘请为官,陶渊明就曾是淮南王的客人和常侍。3.陶渊明在《谏逐客书》中批评了贪官污吏以及官吏为富不仁的现象,呼吁荀悦改革作风。4.《谏逐客书》存在多个版本,有些版本中存在不同的篇幅和内容。个人观点:《谏逐客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当时晋朝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现状。这封劝谏书充分证明了陶渊明的博学和清高,而荀悦的态度更加展示了一个开明的统治者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劝谏文献,它们都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历史有极大的帮助。2.1.2过秦论(上篇)1.文中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请查阅相关资料,说出其中三位人物的典型事迹。《过秦论》上篇是韩非子写给齐王的一篇劝说文章,主要分析了秦国兴起的原因和背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因素。下面是三位在《过秦论》中被提到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1.孟尝君: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常被称为“齐国之珍”。他擅长谋略,为齐国多次出谋划策。孟尝君能屈能伸,曾因自己的功绩被齐王封为侯爵,而后又因有违心意的命令而选择下狱。后来,他与秦嬴政接触,主动请求为秦国效力,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重要的协助。2.荀子:春秋时期齐国名士,被誉为“文子”。荀子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思想贡献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理学”创始人之一。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们天生都是自私自利的,需要通过进行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实现社会和谐。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人,是一位出色的谋士和外交家。晏婴曾经多次出使魏国和楚国,帮助齐国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过秦论》中,韩非子多次引用了晏婴的言行,以说明谋略、智慧对于政治和战争的重要性。个人观点:《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学文献,涉及范围广泛,论述深入。其中提到的人物,不仅在当时的历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和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事迹与思想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2.文中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多次使用精彩的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在《过秦论》上篇中,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韩非子多次使用了精彩的对比手法,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对比“小国”与“大国”:作者通过对比小国与大国的不同命运和历史走向,阐述了弱小国家难以抵抗强大国家的侵略,只有通过自强不息才有实现国家繁荣和民众幸福的可能。2.对比“暴力”与“仁义”:作者对比了暴力与仁义不同的治国方式,指出通过暴力强制统一虽然能够快速实现国家统一,但其带来的后果长期而言极为危险。相反,通过仁爱、信义和礼制来治国则能够实现长治久安。3.对比“法治”与“提拔贤能”:作者通过对比法治和提拔贤能来治理国家的不同方式,强调了法治和吸纳贤能是一国治理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仅依靠法治和吸收贤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稳定和发展。通过使用对比手法,作者更加突显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对比的手段,使得文章中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此外,对比还有利于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具体环境中。3.请仔细研读《过秦论》中、下篇,并体会其中的语言艺术。《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学著作,包含上、下两篇。从语言艺术角度来看,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精炼简练:《过秦论》的文字简练,表达精确。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花哨和复杂,而是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朴素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和理解。第二,声情并茂:韩非子在《过秦论》中使用了一些比喻、对比和想象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富有生气和情感色彩。在下篇中,作者讲述了一个有关马跑的比喻,引人入胜,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他有关队列战术和措施有效性的观点。第三,语言鲜明:《过秦论》用词准确、有力,有些用语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语言既简练又雄辩,如“得天下者常失之,失天下者常得之”,这一句话就非常经典地概括了朝代更替、国家命运的变幻不定性。第四,形象生动:《过秦论》的语言生动形象,用情比实事,深刻地描写了社会生活现象,如“凡天下之士,不重年老,重能”,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第五,精益求精:在《过秦论》下篇中,韩非子对先前提出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且不断更新进步,把自己的见解纳入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的来说,《过秦论》的语言艺术巧妙而又简约,不仅表达了丰厚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语言表达深刻并且生动有力,与当代的人们依然能达成沟通的默契和情感互动。2.2.1垓下之围1.仔细研读最后一段,作者如何评价项羽?你赞成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理由。垓下之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文章描述了楚汉之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评价了项羽这位著名的将领:“赤霄之士,挺身而凌云,壮气所至,万夫莫当。既不能振世俗之民,不能奋英雄之志,又不能逞快轻世之逸,而反以衰老死谢,岂不惑哉!”作者看待项羽的角度相对中立客观,虽然给予了赞扬,但也指出了项羽的缺陷。项羽作为一位出众的军事将领,虽然有着绝不妥协的奋斗精神,但在处理政治上的问题时却不够成熟。他不仅不能团结社会各方势力,还促使自己的势力分裂,最终导致了失败。文章最后的评价也表达了韩非子对大丈夫应该有的气节和志气的看法,不仅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要有对理想和人性的深刻认识,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我个人对作者的观点表示认同。项羽作为一位出色的将领,纵横沙场,但他在治国方面却显得有点独断,而这种个别英雄主义常常不利于统一和稳定国家。政治需要智慧,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而不是简单的铁血帝国主义。此外,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有着出色的个人能力,但在管理团队和组织团结方面却不够成熟,这种短板往往会给团队工作和组织建设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团队意识,作为一个个体不仅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为集体发展与进步添砖加瓦。2.本文中使用了多种特殊句式,请找出全文中的倒装句和被动句。《垓下之围》使用了多种特殊句式,其中包括倒装句和被动句。以下是全文中的倒装句和被动句:倒装句:1.“将军车出不得前,何以后其徒而使之死战!”2.“既失其所系之地,又绝其所食之粮,何虑其不悍然?”被动句:1.“项伯远欲信之,而士卒怨之,故不可。”2.“楚军人困于食,死者相枕,或食树皮,或食草根。”这两种特殊句式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各有不同。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词或句子的重要性,突出其中的主语、宾语等成分,使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被动句则更加侧重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为文字表达增添了一份含蓄和动感,使文章显得更为丰满和具有层次感。总的来说,《垓下之围》的语言是典型的汉文古体,词汇简练、句式多样、意境深远,充满了美感和哲理。通过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它不仅让人回味无穷,也能促进人们理性思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不小的价值。2.3子虚赋1.《子虚赋》中体现了汉赋“铺陈夸张”的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子虚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赋体散文。它采用了汉赋的常见手法——铺陈夸张,即通过大量的形容和夸张来表现事物的美丽和壮妙。以下是一些相关语句:1.“百里之城,水陆要津,兵车游骑所由,戍卒所止,百官所居。”2.“石城之固,强于硕石,为可破也;文城之美,美过骊泉,为可归也;”在语言艺术上,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增强美感:通过夸张和形容,可以让人们更清楚地感受到事物的美妙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例如《子虚赋》中,“文城之美,美过骊泉”这一语句,通过对文城美丽程度的极度肯定和对骊泉的比较来凸显文城的壮美之处。第二,加重语气:语言夸张常常会通过修辞的手段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百里之城,水陆要津,”这句话所铺陈的城市规模对读者来说体现出一种庞大与强大的气息,强调了人们的强烈企盼和试图掌控大事的意愿。第三,塑造人物形象:一些古代小说和历史故事中常常采用这种手法来描写人物形象、身世和情感状态。例如,《子虚赋》中的这句,“宛在水中央,而蕴素而化外;”既描写了子虚这一人物的神秘与不可得,也凸显了他与众不同的特质和强烈的孤独感,使得其形象更加突出。综上所述,《子虚赋》采用了铺陈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大量地进行形容和描写,从视觉和心理上强调了事物的特殊性和美感。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够展现出其文学艺术的魅力。2.《子虚赋》中,一方面歌颂帝王的功德,另一方面又对帝王的奢侈生活进行讽刺和劝谏,其目的是什么?在《子虚赋》中,作者歌颂了帝王的功德,但同时也对他们的奢侈生活进行了讽刺和劝谏,这种双重取向的写作手法,主要是为了通过讥讽、反思和启示,力图改变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不断的社会进步和发展。首先,通过讲述帝王的功德,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效忠之情,同时也间接地制造一种崇拜氛围,强化了人民对皇权的敬畏和支持。同时,通过描述帝王的美德和功绩,也增加了人们对他们的认同和尊重,从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揭示帝王奢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实际上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反思和启示。行文中暗示了宫廷中的奢侈浪费和贸易等不正之风,时常借以讥讽警醒各级官员,不要迷失在权力、财富、享乐之间,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治理民生,调整国家政策,减少社会矛盾和阶层冲突,建立具有公平正义和合理性的社会秩序,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进步和繁荣。综上所述,《子虚赋》既赞颂了帝王的功德,又对其奢侈生活提出了讽刺和劝谏,通过这样的双重取向的手法,作者试图引导读者注意到帝王所犯的过错,认识到这种社会风气所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在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值得反思、借鉴的历史遗产。2.4.1长歌行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找出其他劝诫人们珍惜时光的古诗,并对比与本诗的区别。以下是一些劝诫珍惜时光的古诗:1.《长恨歌》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达了珍惜时光的思想。2.《清平调·李白》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表达了行旅的孤独和珍惜时光的心态。3.《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了人生苦短,珍惜时间的思想。4.《浪淘沙·北戴河》中的“鸥鹭忽飞绕,洲渚暗为家。笑问客何为,心随海水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珍惜旅途中的安逸时光的态度。与《长歌行》相比,这些古诗更注重珍惜时间的价值,表达了旅途的孤独和珍惜时光的态度。而《长歌行》虽然也讲述了行旅中人们的故事,但着重于人物生活的细节和描写,更多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物质文化状况。2.4.2十五从军征1.作者是通过哪几句诗来表现家中荒凉凄楚的景象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离家从军的经历,表现了离情别绪和军旅生活的艰辛。其中,通过下面几句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园离别的伤感和思念:-父母妻孥,望断天涯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辞。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描述父母、妻子和孩子的失落和眷恋,表现了家中荒凉凄楚的景象,与作者身在战乱中的离愁别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本诗中老兵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十五从军征》中,老兵的情感经历了从期待战争的美好和充满激情,到逐渐认清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最后深深感觉到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的过程。在诗歌开头,老兵们对战争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们相信战争能带给他们荣誉和功名。然而,随着战斗的不断升级,老兵们逐渐认清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开始对战争产生怀疑和反感。最后,面对战争的种种荒谬和无意义,老兵们感到彻底的失望和绝望,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描绘了老兵们在战争中悲愤交加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老兵们情感的变化是从热情到怀疑再到悲愤绝望的一个过程,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对和平与生命的珍视。2.4.3饮马长城窟行1.收到书信后,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中,主人公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他收到了信,这封信里有关于同窗好友离世的消息。主人公的情感随着信件中的信息而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表现出强烈的悲痛和思考。当他看到信中提到好友已经去世,他感到震惊和悲痛,这也使他回忆起他们过去共同的时光和友谊。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无常和世态炎凉,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渐渐地,主人公的情感逐渐从悲痛转化为豁达和超脱。他提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必死之身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铭记。最终,他对自己的生命与生命的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文末展现了信中内容:“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如果换成是你,会在信中写些什么?略2.4.4上邪1.全诗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敢于承认自己所爱,宣告自己所爱,捍卫自己所爱的女子形象。或者说她有勇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或者说她率真坦白,热情奔放。2.你赞成诗中主人公的爱情观吗?请说出理由。《上邪》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延年所作,其中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他认为爱情是一种神秘而又浪漫的东西,但同时也会造成人生的不幸和痛苦。这首诗描写的是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和经历,表达了一种爱情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来判断这种爱情观是否可取或正确。2.5.1咏史1.简述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救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儿为救父亲而舍弃自己美貌和幸福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缇萦的女孩,她生于世家,十分美貌,家境富裕。她的父亲因贪污被贬到了徐州任职,被当地百姓所恨,想杀他报复。一天,缇萦得知百姓要杀死父亲,她悲痛欲绝,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她把自己化妆成父亲的模样,把父亲藏到了家里,然后自己来到街上,向百姓道歉,表示愿意为父亲的过错承担责任,并请求百姓放过自己的父亲。缇萦用自己的美貌换来了百姓的原谅,但在求情过程中,她因城门上的箭囊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暴露了身份。结果她被百姓逮捕,准备处死。最后,缇萦和父亲一起被赶到徐州城门外,就要被处决了。缇萦向父亲道别,并请求父亲保重。然后,缇萦用自己的青丝为父亲绑起了缰绳,做最后的敬意,然后投身悬崖。当缇萦的父亲被放回家中后,发现她已经化为一只美丽的仙鹤,展开翅膀,飞走了。缇萦救父的故事受到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影响,包括《吴越春秋》中的故事、《西京杂记》等,也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这个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达了女性身上的美德和孝敬父亲的传统中华情感。2.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缇萦的看法?“缇萦十二娇,轻红歌带垂柳。珠箔暗量金勒,香带露寒囊玉。”在咏史这首诗里,作者杜甫对缇萦的描述充满了令人赞叹的语言和诗意。这首诗中描写了缇萦十二娇的美貌和才情,从而表现出对缇萦高度赞扬的态度。其中,“缇萦十二娇”描绘了一个身材娇小、美貌冠绝的女子,而“轻红歌带垂柳”又表现出她那温柔柔美的形象,让人不由得想到她美丽的仙鹤。此外,诗中还描写了缇萦所佩戴的饰品,字字珠玑,充满了华丽的色彩:珠箔暗量金勒,香带露寒囊玉。作者这样的描写,体现出对缇萦令人惊艳的美丽和令人敬佩的才华的认可。2.5.2翠鸟1.对比翠鸟与诗人自身的经历,你认为诗中寄予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在《翠鸟》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翠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豁达和自由的态度,表达了对自身人生追求自由、追求天高任鸟飞的理想。在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翠鸟,用“鸟飞不尽,高山流水”来形容自己渴望在大自然中四处飞翔,不受约束的心情。诗人的理想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翠鸟一样在广阔天地中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感受生命的无限可能。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出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意义,这种理想可以认为是一种追求真实自我的内在渴望,是对美好生命的向往。2.本诗以物喻人,特点突出,这样写作的好处是什么?以物喻人是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人的某些特征或行为与物体相类比来表达思想、感情或描写人物形象等。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包括:1.突出特点:以物喻人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被描述的人物,因为读者可能比较熟悉这个物品的属性和特点,通过把这些特点应用到人身上,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2.形象生动:以物喻人可以使描写更具有形象感,让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想象出描写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这样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3.语言幽默:以物喻人时,通常会使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让写作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在愉悦中快速理解和接受文字的意义。2.5.3古诗十九首(三首)1.全诗中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相思之情?《行行重行行》这首诗中,诗人王之涣运用了丰富的自然物象,来表现出自己的相思之情。首先,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描绘了自然风光,同时也映射了诗人在异乡的孤寂和思念故园的心情。其次,诗中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景象,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与亲人朋友团聚的愿望。同时,诗中还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等重复的行走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地漂泊徘徊的心绪,以及对相思之情的深深牵挂。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重复行动的写法,呈现出诗人深刻的相思之情,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的孤独和不舍。2.柳永的《蝶恋花》中有两句诗与本诗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似,请找出相关诗句并作分析。柳永《蝶恋花》中的两句诗与《行行重行行》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意境有所相近,分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在长江边留恋盼望,但是孤帆远去,远影逝去,唯有长江流动不息,象征着时间流逝,曾经的美好已经过去,人与物也早已经分离。这一句诗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都表达了时光流逝的不容回头和物是人非,寓意十分深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诗人用“逆旅”和“行人”来比喻人生的旅程,强调了人生充满了离别、别离和漂泊,而自己只是这样旅途上的行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份离愁别绪。这一句诗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都涵盖了人生旅途中的情感历程和人生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反思的态度。2.5.4迢迢牵牛星1.对比《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与此诗中的区别。《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往往会庆祝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传说牵牛星和织女星在这一天相会。而《迢迢牵牛星》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位于天上,通过银河相会,然而相爱相隔,牵牛星艰难追寻织女星的情感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比这两者的区别:第一,牵牛星和织女星在《迢迢牵牛星》中是一对相爱却相隔甚远的恋人,而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它们只是象征某一节日的习俗,不涉及感情故事。第二,两者描写的方式也不同。《迢迢牵牛星》是一首长篇故事性的诗歌,在情节、人物刻画、描写手法等方面极为具体;而《诗经·小雅·大东》则是一首小节令歌曲,旋律和歌词相辅相成,更具易唱易记的性质。第三,两者传承的文化背景不同。《诗经·小雅·大东》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之一,源远流长,而《迢迢牵牛星》则源于古代的民间爱情故事,通过唐代诗人的描绘而成为文学经典,弘扬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热爱。综上所述,《诗经·小雅·大东》与《迢迢牵牛星》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表现主题,它们在情感内涵、描写手法和文化底蕴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2.本诗运用了多个相关的神话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请具体找出来并进行分析。《迢迢牵牛星》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长诗,其描写了牵牛星、织女星相互追求、相爱相隔的感人故事。以下是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运用的相关神话形象:1.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迢迢牵牛星》中最重要的两个神话形象。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牵牛星(也叫牛郎星)和织女星是一对相爱相隔的恋人,他们每年的七夕节才得以相会,象征着人们对爱情与纯真的向往。2.银河:银河是织女和牛郎的跨越之路,也是两人相隔之处。诗中通过描述银河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期待。3.天帝:天帝是《迢迢牵牛星》中另一个重要的神话形象。诗中妇女创业成功后掌握了天丝和彩线,天帝为了惩罚这个“作乱”的妇女而将她放逐至天外。这一情节寓意着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不公,体现了诗人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关切。4.玉皇大帝:这是道教中的神灵,是《迢迢牵牛星》中另一个重要的神话形象。诗中牛郎耽误工作,得罪了玉皇大帝,因此被放逐至人间。这一情节表达了诗人对人心与职业的态度,强调了做事情的恪守原则和职业道德。综上所述,《迢迢牵牛星》中通过各种神话形象来表现诗人对爱情、女性地位、性别平等、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关切和追求。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爱情诗,也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和反思。2.5.5西北有高楼1.了解《西北有高楼》中关于“杞梁妻”的典故,并说说你的看法。《西北有高楼》的作者是中国著名诗人席慕容,这首诗歌通过富有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思念之情。其中,“杞梁妻”的典故被运用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意象,贯穿了全篇。杞梁妻是中国古代的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乡村青年“杞梁”,与一个名叫“红拂”的女子相爱并结为夫妻。后来,杞梁被招入到鲁国宫廷担任大将军,他与红拂分离,却时常思念着妻子和故乡。最终,杞梁在临死之前赶回故乡,与红拂重逢,但不幸双双殉情,在黄泉路上永别。在《西北有高楼》中,杞梁妻被用来描绘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通过对杞梁妻的描写,强调了离别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深情眷恋。杞梁妻的故事也寓意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珍惜,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至深思念和对离别的不舍。在我的看来,杞梁妻的故事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经典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表达的爱情和坚持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寻,也让我们以“杞梁妻”的悲壮故事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在珍惜和追求中度过明天。2.末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期许?“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著名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憧憬,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和人生的期许。首先,“双鸿鹄”是指两只大雁,具有代表性和神圣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雁是一种寓意高尚、纯洁和美好的动物,象征着爱情、忠诚、飞翔的深层意义。因此,将自己和朋友比喻为“双鸿鹄”,表现了诗人对于友谊、情感、高尚品质的崇高追求和憧憬,同时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其次,“奋翅起高飞”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愿景和期许,欲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高举志向,追求进步和发展。这一句话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同追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扶摇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境界,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和未来。综上所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和自己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代表了对高尚品质、人生追求和坚定信念的向往和追求。这一句话,以其朴素、深刻、高尚的情感内涵,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前途的期盼和向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生命意义。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2.1.1短歌行(其一)1.全诗中反复出现“忧”字,诗人在“忧”什么?《短歌行》中忧字出现了3次,作者忧的是对贤才豪杰的渴望与向往。2.与曹操相关的成语有很多,找出两个并说说其中的故事或来源。一个与曹操相关的成语是“画龙点睛”,故事来自《三国演义》第八回。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请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并让他画一幅画,诸葛亮画了一条龙,但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下墨。曹操看到后大为赞叹,觉得这一点墨点睛之笔,为整幅画增色不少。后来,人们将“点睛之笔”这一用意引申为“画龙点睛”,用来形容一个简单有效而使全局大有裨益的关键之笔。另一个与曹操相关的成语是“趁火打劫”,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在这个故事中,曹操在与刘备的赤壁之战中大败,因为曹操军中存粮已被刘备军烧掉。在这紧急情况下,孙权率领的东吴军看到曹操局势悲观,趁机进攻抢夺曹操的资产,形成了“趁火打劫”的典故。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趁着他人困境发财的行径,不仅道德有问题而且容易引起别人反感。2.1.2燕歌行(其一)1.在诗中作者用了不同人物的口吻来展开描述,找出相关诗句,并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燕歌行(其一)》中用了不同人物的口吻来展开描述的诗句是:“汉家宫阙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这首诗描绘了北方的景象和社会现实,其中不同的人物口吻展开了描述,分别有宫女、宦官和梨园弟子三种。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更准确地表达了不同人物群体的情感和态度。通过不同的口吻可以更深入地展现出北方落寞的景象和秋天的凄凉感,同时也反映出不同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面对困境时的感受。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也增加了诗歌的可读性和魅力,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北方城市的独特风情和寂寥的氛围。2.唐代诗人高适也有一首著名的《燕歌行》,试比较两首诗的差别。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燕歌行》与北方民谣中的《燕歌行(其一)》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两首诗的内容不同。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叙述燕山南北争霸的叙事诗,而北方民谣中的《燕歌行(其一)》则是描绘北国边疆衰落的景象和民间悲苦的感叹之诗。其次,两首诗的叙述方式和语言也有所不同。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长诗,以铿锵有力、雄浑豪放的语言叙述了燕山争霸的史诗故事,充满了民族和历史的英雄主义气息;而北方民谣中的《燕歌行(其一)》则是短小精悍,语言朴素自然,句子简洁,流畅清新,富有自然之感。总的来说,高适的《燕歌行》风格豪迈,叙事性强,强调历史人物与英雄气概,而北方民谣中的《燕歌行(其一)》则更为亲民,更贴近生活,饱含民间情感,描写了北方边疆的落寞和悲苦,是一首地道的民歌。两者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歌诗歌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和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2.1.3白马篇1.你认为本诗中的游侠是怎样的一种英雄形象?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的?《白马篇》中的游侠形象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英雄形象。他心系黎民,厌倦了屈辱的生活,希望可以化解纷争,实现社稷安宁。他机智过人,善于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同时又有骨气,不屈于权贵的熏染。他策马奔腾,羽箭飞扬,满怀激情地追寻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这种英雄形象很符合古代中国文学中游侠、侠客的形象,更加强调了这个人物的自由、正义、坦荡和义气。在我心目中,“英雄”是一种崇高的形象,是有担当的人,他们具备着仁爱、正义、智慧、勇气,不仅有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追求,同时也具有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标榜忠诚、真爱、正义和勇气的人生之路,不背叛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改变世界,使世界充满美好和灿烂的色彩。在我的眼里,英雄可以是现代社会的自由思想者、公益爱心人士或是为国家、民族、人民奉献的英雄人物。2.曹植的《洛神赋》也堪称经典,通读全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表现手法。《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其以离骚、庐山谣、神仙传等文学作品为基础,创作出充满唯美情调的高妙文学艺术。它以汉末洛水之神和洛神的相遇为线索,以描绘洛神仙态和风景为主要内容,采用了许多绚丽多彩的语言表现手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首先,《洛神赋》中的形象描写精确、生动。曹植在赋中生动描绘了洛神多姿多彩的形象,如“颈若插杆,腰如约素,肌如凝脂,骨如银雪,巅峰凌逸,腰肢柔嫩”,通过形象描写展现出洛神的美与灵气。其次,《洛神赋》中的意象丰富、富有韵律感。曹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描绘洛神的美丽,如“婵娟袅娜,粉腻流丹”,并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配合韵律多变的乐曲,创造出一种韵律和谐的意境。最后,《洛神赋》中的用典独到、言简意赅。曹植在赋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和象征寓意,如借鉴道家思想,将洛神比作“法云气”,“神凝曼妙”,更是通过描绘洛神仙态展示出了仙境之美、神韵之灵动。综上所述,《洛神赋》通过绚丽多彩的语言表现手法,形象、意象和典故相结合,描绘出了洛神的美和灵气,展现出曹植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美感表达能力,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2.1.4七哀诗(其一)1.了解此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陈述当时的情况。《七哀诗(其一)》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大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一首悼辞。其写作背景主要是在梁武帝萧衍去世后,谢灵运在亲友的劝诱下从禅宗回到人世,奉命前往西陵(今湖北仙桃市)探望丧妻之父,沿途经过祖籍地,面临强大敌寇的侵犯和战火纷飞的现实。因此,谢灵运写下了这篇《七哀诗(其一)》,以文化的形式悼念亡妻和逝去的美好时光,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痛苦。那时,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不安,各种战乱不断。谢灵运的境遇十分凄凉,伴随着他的离乡背井、战争失血、饥馑干扰,而他所涉足的世界内外,生活、伦理、宗教都严重失序,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种破碎、丧失、蝕坏的感觉。在这非常时期,谢灵运以他对生死、命运、人性的独立思考和高度敏感的觉悟,肆无忌惮地抒发了悲伤和痛苦,以至于颇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文章读者的追捧。2.诗人为什么会想到汉文帝的“霸陵”?《七哀诗(其一)》的诗人是因为对国家的悲痛而写下这首诗的。其中,诗人写到了“霸陵草青”一句,指的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汉文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生前在位20年,治理国家有方,对汉朝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在位后期遭遇了许多挫折和痛苦,儿子太子刘据被废,太监专权,朝廷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汉文帝在去世后被埋葬在霸陵之中,诗人写下这句“霸陵草青”,不仅是对汉文帝的缅怀,也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之情。2.1.5赠从弟(其二)1.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赠从弟(其二)》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写人抒情”,通过写人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全诗通过描写自己与从弟王氏长的别离,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离别的思念和感伤之情。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从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深化了人物形象,使之更加具存在感和表现力。同时,诗人还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对自己与从弟的离别描写,与当时的世界和平景象相对照,更加凸显出作者内心的悲伤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全诗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真挚感人,抒发出作者深深的思乡和离人之情。2.自古以来,松树就被文人所青睐,找出其他两首与松树相关的诗句。1.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山”处就有“松树”之意。王之涣借助山、松的形象描绘自然美景,体现了对自然的格外赞美和欣赏。2.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有一句:“槛外长江空自流,日照孤松”描述了江边孤单的松树,与悲壮的战争场景形成对比,表现出人类的苦难与自然的灰心沮丧。此处的“松”更是寓意着安宁和力量,带有一种乐观的意味。2.1.6悲愤诗1.文中有多处以景称情的描写,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其作用。《悲愤诗》中以景称情的描写比较多,以下是几处代表性的诗句及分析: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登高壮观》)这句诗中以黄河、白云、孤城和万仞山等物象描写了登高时的壮观景象,突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民族精神。通过以景写情,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情感。2.“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长沙过贾谊宅》)这句诗描绘了大漠秋色和孤城将士,表现出诗人对于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悲愤之情。通过借助大漠、孤城、落日等景物的描绘,使诗歌表达更为细腻、深刻,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将进酒》)这句诗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和“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了草原的荒凉和天气的寒冷,暗示着外族侵略对于中华民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卧式离子风机合作协议书
- 小学一年级一分钟故事10篇
- 小学一年级简短读后感范文(12篇)
- Tetradecanedioic-acid-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TDCPP-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Tangeretin-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Superoxide-Dismutase-Human-Erythrocyt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一危机笼罩下的俄国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科版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第36讲认识有机化合物学案
- 拆除学校施工方案
- 机械气道廓清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
- 财产混同专项审计报告范文
- 汽车租赁服务投标方案
- 110报警服务台接处警登记表
- 干细胞治疗流程
- 环评申请表范本
- 公司销售部职能说明书表格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十课 恋爱与性切勿草率-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健康
- 处方点评工作表
- 高龄老人租房免责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