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高考Ⅰ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高考Ⅰ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高考Ⅰ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高考Ⅰ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高考Ⅰ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01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早期,在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

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但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

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河流为什么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②这里需要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被“决定”

的是一个上限或下限,超过或突破极限当然不可能,但是在这个极限之内,人可以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和

发展空间。如约旦河的供水量是有极限的,开发粗放的耗水农业只能维持有限的农田。以色列人用暗渠管

道取代明渠水沟,以喷灌取代漫灌,同样的水量就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而且,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

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

③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河流互动。人类与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动,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

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态。在人类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

可能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地理信息,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也难以做出完全自觉、自主、理性的选择。住

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完全有意识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1页共32页

具体表现在:

④首先,自然环境的变迁。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早期很

难了解这些规律,甚至连规律这样的概念也未必有。即使到今天,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的探索手段,人

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人类活动如果正好顺应了变化,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便奠

定了某种文明的基础。

⑤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要高2〜3

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和耕种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

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管理、防卫、建筑、祭祀、制作玉器等工作,形成以陶

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

大,形成核心。聚居于长江下游良渚的先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良渚文化的年代不比陶寺晚,水平不比

陶寺低,却没有延续发展下来。这时的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量大,沼泽湿地普遍,地面积水过多,形

成湿热的气候,传染病流行,难以消除。加上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土壤黏结,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一般推测,

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⑥其次,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和其他基本资源为不同的生

产方式准备了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正确的选择可以实现人类与河流的和谐

共生,利益最大化;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人类得不偿失,还会伤害河流。但这种选择大多是随机的、非理性

的、不得已的,人类往往只能将生存的需求放在首位,或者先考虑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⑦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但随着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口的

增加和农田的扩展,牧业区日渐缩小,以牧业为主的戎、狄、胡人不得不北迁。到西汉末年,黄河中下游

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为农田,阴山山脉以南已经鲜有成片牧区了。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供养了6000万总人

口的70%,也支撑着汉朝强盛的国力。但中游的开发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的泥沙淤积,引

发河水泛滥决口和多次改道。东汉以后,中游地区受战乱影响,农业凋敝,人口减少,牧业人口逐渐增多,

原来的农田或者因弃耕而荒废,或者变成牧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不在黄河本身。

⑧再次,制度的选择同样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在最合适的物质基

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实际上,制度的选择也并非全为理性、自然、自主的结果,特别是在自

由民主的制度产生之前。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固然适合分散的城邦制,但异族入侵后并不会顾及地理条件

而延续城邦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统治范围、任何一个政权的疆域,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即地理

环境,包括河流能提供的条件,应该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但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愿意或不可能守住这个空间,

强者要尽量突破扩张,弱者不得不部分放弃甚至完全丧失。

第2页共32页

⑨最后,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系统内的规律、规则,只适用于系统内部。一条河流与人类共生的关系,

只是建立在本身的空间之内,依赖于自身的条件,应对外来因素、处理与相邻空间的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旦出现不可知、不可控的、强大的外来因素,无论是人类还是河流,都无法应对,更难以控制。外族八

侵使欧洲退回黑暗、野蛮时代,在台伯河、莱菌河、多瑙河与它们的流域上找不到原因,也不是罗马人所

能阻挡抗拒的。

⑩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大致相同的河流必然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L(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早期阶段、文明的初期阶段,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

定性作用

B.人类与河流互动,且互动的形式或程度不同,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和不

同的文明形态。

C.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

迁离而中断。

D.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加剧,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引发黄河河水泛滥,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

区农田荒废。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但在哪些方面起决定作用,决定到什么程度,不同地域

是有差别的,因为人类与之互动是不同的。

B.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但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类具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利

用既定的自然条件充分拓展发展空间。

C.虽然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及其他资源为人们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了条件,但人们优先考虑的

往往是生存需求或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D.一个政权在选择自己的制度时,总是考虑其是否适合地理环境,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从而发挥制

度的最大功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3分)下列材料是否可以支持某段观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限制了古希腊人的发展,但希腊人早就扩散到周围的岛屿,并且

越过地中海进入北非,渡过爱琴海到达小亚细亚,这才创造出希腊文明的奇迹。一一可以支持第②段观

第3页共32页

B.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伏尔加河及其流域本身并

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欧亚大陆居民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变。一一可以支持第④段观点

C.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

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蛛,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一一可以支持第⑧段观点

D.气候普遍变冷,北半球群体开始南迁,个别群体迷失方向,往北迁徙。有的群体死亡灭绝,但有的

群体偶然发现冰雪层可以隔绝冷空气,他们在冰洞雪屋中找到栖身地,因此免于灭绝,从此在北极圈

内生存繁衍。一一可以支持第⑨段观点

4.(4分)画横线句子中的"任何"和"往往"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6分)有人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

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

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

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

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

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

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

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

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

第4页共32页

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成鱼,

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

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

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

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

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

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

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

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

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

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

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

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

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第5页共32页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

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

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

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

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

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4分)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6分)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

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第6页共32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

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

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

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

事矣,而王莽卒移汉冲。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M

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待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

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

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

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天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甚于处曼有至愚丕肖者艮必亡国而木至丕卷遽亡之此虑之远之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

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

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辛冬西辛,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目:“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

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

1L(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

第7页共32页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

C."盖"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土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大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4.(3分)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咒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食亶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第8页共32页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

愠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

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

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

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

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6.(6分)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进山走了六七里之后,发现了酿泉优美的两句是: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裳,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

污的情趣的两句是",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

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

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

第9页共32页

会加以变化,(所以」9。①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情况一变,话

也跟着一变。②至于猩猩,西方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

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B,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

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

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

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

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③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④人类的视觉最发达,而且语言

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

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⑤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

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⑥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

话,一边儿劳动。⑦论快慢,说话赶不上打手势,画画儿更不用说。⑧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

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

正是由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选自吕叔湘《人类的语言》,有删改)

18.(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关联,逻辑严密,表意完整。要求:所填句子至少包含

一个成语,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5分)文中①〜⑧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有多处存在语病或标点使用的错误,请任选其中的三处作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每天傍晚,孙少安抱着一堆洗净的烂菜,总是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回到拐帮后村头那孔破窑洞,回到

他严峻的现实之中,就倒在地上睡了。有时他希望在梦中能再现当年原西河边的一幕。可是,一天熬累,

浑身酸疼,睡着如同死去一般。

第二天天还不明的时候,他就紧张地爬起来,套起架子车,赶紧到砖场去承芍装车:任何其他事便在

脑子里荡然无存了。运第一回砖的时候,原西县城还在睡梦之中。他在车辕上挽一根套绳,扣在肩胛里,

和牲畜一起拉着车,走过寂静而清冷的街道。、土造-上,〜他二.殷丕木苴力"辿.避无拄翥衣二县上坡的由%〜

他孤便出浑身的致拼命挺主,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从十字街到中学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挣着命拉车,

第10页共32页

两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得像两只风箱。这时候,他眼前就不由地浮现出黄

河岸边那些手脚并用、匐伏在石壁小道上的纤夫……

天天如此。孙少安和他的铁青骡子把时间拉出了九月。每一天下来,他临睡前都要在那孔踊窑洞的左

边土墙上用指甲划一道杠杠;然后在右边土墙上记下一天的收入、支出和净赚的钱数。随着左墙上杠杠的

增多、右墙上的钱数也在增多;这一笔不断增加的钱,使孙少安每天睡觉前都要高兴得发半天呆……

2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他在平路上让骡子拉着车走时一般不出力,为了减轻牲口的负担,他就在

上坡时使劲拉车"相比,效果好在哪里?

2L(3分)文中的加点词"搬砖”在当下有新的含义,请仿照示例,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个加点词作解释。

示例:搬砖,原指搬运砖块,当下用来指为生计做低收入的辛苦工作。

(1)你看你的工作,多好!期九映五的,一点不用担心今天饱明天饥。

(2)科研强国不是靠灌水发多少篇论文就能实现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深度研究。

(3)网络小说中有许多霞人的桥段,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摇头轻叹。

22.(4分)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号与省略号是怎样增

强表现力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

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

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为人民作出贡献的青春,才能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

作为今日中国之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第11页共32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01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早期,在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

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但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

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河流为什么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②这里需要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被“决定”

的是一个上限或下限,超过或突破极限当然不可能,但是在这个极限之内,人可以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和

发展空间。如约旦河的供水量是有极限的,开发粗放的耗水农业只能维持有限的农田。以色列人用暗渠管

道取代明渠水沟,以喷灌取代漫灌,同样的水量就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而且,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

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

③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河流互动。人类与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动,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

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态。在人类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

可能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地理信息,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也难以做出完全自觉、自主、理性的选择。住

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完全有意识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12页共32页

具体表现在:

④首先,自然环境的变迁。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早期很

难了解这些规律,甚至连规律这样的概念也未必有。即使到今天,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的探索手段,人

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人类活动如果正好顺应了变化,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便奠

定了某种文明的基础。

⑤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要高2〜3

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和耕种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

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管理、防卫、建筑、祭祀、制作玉器等工作,形成以陶

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

大,形成核心。聚居于长江下游良渚的先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良渚文化的年代不比陶寺晚,水平不比

陶寺低,却没有延续发展下来。这时的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量大,沼泽湿地普遍,地面积水过多,形

成湿热的气候,传染病流行,难以消除。加上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土壤黏结,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一般推测,

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⑥其次,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和其他基本资源为不同的生

产方式准备了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正确的选择可以实现人类与河流的和谐

共生,利益最大化;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人类得不偿失,还会伤害河流。但这种选择大多是随机的、非理性

的、不得已的,人类往往只能将生存的需求放在首位,或者先考虑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⑦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但随着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口的

增加和农田的扩展,牧业区日渐缩小,以牧业为主的戎、狄、胡人不得不北迁。到西汉末年,黄河中下游

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为农田,阴山山脉以南已经鲜有成片牧区了。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供养了6000万总人

口的70%,也支撑着汉朝强盛的国力。但中游的开发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的泥沙淤积,引

发河水泛滥决口和多次改道。东汉以后,中游地区受战乱影响,农业凋敝,人口减少,牧业人口逐渐增多,

原来的农田或者因弃耕而荒废,或者变成牧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不在黄河本身。

⑧再次,制度的选择同样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在最合适的物质基

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实际上,制度的选择也并非全为理性、自然、自主的结果,特别是在自

由民主的制度产生之前。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固然适合分散的城邦制,但异族入侵后并不会顾及地理条件

而延续城邦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统治范围、任何一个政权的疆域,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即地理

环境,包括河流能提供的条件,应该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但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愿意或不可能守住这个空间,

强者要尽量突破扩张,弱者不得不部分放弃甚至完全丧失。

第13页共32页

⑨最后,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系统内的规律、规则,只适用于系统内部。一条河流与人类共生的关系,

只是建立在本身的空间之内,依赖于自身的条件,应对外来因素、处理与相邻空间的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旦出现不可知、不可控的、强大的外来因素,无论是人类还是河流,都无法应对,更难以控制。外族八

侵使欧洲退回黑暗、野蛮时代,在台伯河、莱菌河、多瑙河与它们的流域上找不到原因,也不是罗马人所

能阻挡抗拒的。

⑩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大致相同的河流必然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L(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早期阶段、文明的初期阶段,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

定性作用

B.人类与河流互动,且互动的形式或程度不同,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和不

同的文明形态。

C.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

迁离而中断。

D.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加剧,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引发黄河河水泛滥,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

区农田荒废。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但在哪些方面起决定作用,决定到什么程度,不同地域

是有差别的,因为人类与之互动是不同的。

B.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但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类具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利

用既定的自然条件充分拓展发展空间。

C.虽然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及其他资源为人们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了条件,但人们优先考虑的

往往是生存需求或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D.一个政权在选择自己的制度时,总是考虑其是否适合地理环境,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从而发挥制

度的最大功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3分)下列材料是否可以支持某段观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限制了古希腊人的发展,但希腊人早就扩散到周围的岛屿,并且

越过地中海进入北非,渡过爱琴海到达小亚细亚,这才创造出希腊文明的奇迹。一一可以支持第②段观

第14页共32页

B.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伏尔加河及其流域本身并

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欧亚大陆居民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变。一一可以支持第④段观点

C.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

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蛛,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一一可以支持第⑧段观点

D.气候普遍变冷,北半球群体开始南迁,个别群体迷失方向,往北迁徙。有的群体死亡灭绝,但有的

群体偶然发现冰雪层可以隔绝冷空气,他们在冰洞雪屋中找到栖身地,因此免于灭绝,从此在北极圈

内生存繁衍。一一可以支持第⑨段观点

4.(4分)画横线句子中的"任何"和"往往"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6分)有人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D

3.A

4.①任何,指示代词,不论什么。"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即所有的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

的,一律如此,概莫能外,"任何"一词客观准确地表明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往往,副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即人

类与河流的互动经常在起作用,不是偶然的,但并不排除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一词客观准确地表达了人

类与河流互动作用的规律。

5.①黄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早期先民

借此创造了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②黄河为中华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

牧业并存,后来农业人口增加,农田扩展,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渐成定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定性作用”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地理环境

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可知,原文有"往往""基

本上”的限定。

C."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迁

第15页共32页

离而中断"主次颠倒。根据原文".…形成以陶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

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可知,陶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自然

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原文“一般推测,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

迁离或分散"可知,而良渚文明未能得到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得良渚后裔不

得不迁离或分散。

D."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区农田荒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但中游的开发加

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已存在,开发只是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原文"东

汉以后,中游地区受战乱影响,农业凋敝,人口减少,牧业人口逐渐增多,原来的农田或者因弃耕而荒废"

可知,东汉农田荒废,是“受战乱影响",而不是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加剧。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错误,根据原文"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统治范围......即地理环境,包括河流能提供

的条件,应该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但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愿意或不可能守住这个空间,强者要尽量突破扩张"

可知,原文的意思是不应该将"是否适合地理环境"与"能否守住疆域"对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所述内容与第②段中"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观点一致。

B.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第④段强调的是规律的作用。

C.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而第⑧段强调的是制度的影响。

D.强调的是偶然性、偶发事件的影响,而第⑨段强调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中"任何"意思是"不论什么",强调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所有的文

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用"任何"一词突出强调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是一样的。

"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往往"意思是经常,时常,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

情况,是通常有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在大多数情况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也不排除

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一词用的比较严谨,能客观准确地表达人类与河流互动作用的规律。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根据第⑤段"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要高

第16页共32页

2〜3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

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可知,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的陶寺文

明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得以延续发展,所以可以归纳出:黄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根据第⑦段"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到西汉末年,黄河中下

游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为农田,阴山山脉以南已经鲜有成片牧区了。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供养了6000万总

人口的70%,也支撑着汉朝强盛的国力"可知,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后来黄河中

下游的土地基本都己开发为农田,所以可以归纳出:黄河为中华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

(-)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

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

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

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

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

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

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

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

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

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

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

第17页共32页

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

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

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

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

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

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

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

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

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

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

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悔就说,咱庄户人家,

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

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第18页共32页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

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

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

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

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4分)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6分)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

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答案】

6.B

7.C

8.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

第19页共32页

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

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

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

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

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

受冷落。

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

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

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

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

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

上进心不强。

故选B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

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

文,不是文章的线索。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伏笔就是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因此,答题时要重点关注情节前后能够

相互照应的内容。

如,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

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

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