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徐州_第1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徐州_第2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徐州_第3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徐州_第4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徐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城事目录一、区位及城市介绍二、历史沿革三、城市现状四、特色景区五、后记一.区位及城市介绍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省辖市,民国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八大城市之一,淮海省省会,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徐州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是徐州最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千年帝都”,“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二.历史沿革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宋、元两朝都置徐州,属归德府。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初徐州曾属凤阳府,直隶京师,后属南直隶。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民国初,徐州府废,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汪伪中华民国淮海省省会。民国时期,徐州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1970年,徐州专区改称徐州地区。1983年,江苏撤销地区专员公署,实行市管县的建制。徐州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城市,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徐州山水相依,是原始人类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1956年,云龙山东麓发现的下园墩龙山文化遗址,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已有人类在此活动。下园墩遗址龙山文化的创造者,是徐州市的直接先民,也是后来大彭国的前身。夏代,徐州及其周围的彭部落几乎和夏王朝同时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彭国,并成为夏王朝的方国。由于彭国十分强盛,史载称其为大彭或大彭国,大彭国的创始人为彭祖。彭国部落最初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今天铜山县大彭镇的大彭村一带,立国后选择了汴、泗交汇处筑城,作为彭国都城,简称彭城,彭城由此得名。夏禹治水时将全国的疆域划分为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其范围北起泰山,南至准水,西自济水,东止于海。奴隶社会时期夏商时期徐州地图彭祖文化徐州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州古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称彭城,建城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帝尧时建立的大彭氏国,以彭城之名的见诸文字是春秋时即公元前573年,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是世界彭氏宗亲公认的发源地。作为中华饮食文化及养生文化的鼻祖栖息地,徐州市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彭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遗产,相传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养生文化的精髓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此外,还有按摩养生养颜术。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彭城为宋邑。战国后期,彭城属楚。秦统一六国,改彭城邑为彭城县,隶属泗水郡,这是彭城设县之始。秦汉之际,楚怀王,西楚霸王项羽都曾先后建都彭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封其异母弟刘交于此,号楚国,辖东海、薛郡等三十六县。西汉武帝时置十三州刺史,楚隶属徐州刺史部(刺史部驻郯城)。至宣帝地节元年又更为彭城郡,后宣帝封其子刘器为楚王。王莽时废楚为和乐郡。东汉刘秀封其子刘英于楚国,都彭城。后又废楚国为彭城郡。章帝时,封刘恭于此,为彭城国,隶徐州刺史部,终汉一代。汉交城:西汉刘交为楚元王时,以春秋宋都城廓为基础,扩大范围,加筑城外城,“垒石高四大,列堑环之”(《水经注》)。秦泗水郡地图西汉徐州刺史部春秋秦汉时期两汉文化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汉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东汉徐州刺史部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两汉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如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羊鬼山展亭、汉兵马俑等。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建立了大汉王朝,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我们的汉族、汉字、汉语,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关联。三国时期,曹魏自郯城迁徐州刺史部治彭城,这是彭城正式称徐州的开始,此后,徐州既指以彭城为中心行政区域,又是彭城的别称。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魏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都在徐州设藩封王,皆袭称彭城国,东晋以后,徐州一带的人民和大批士族渡江,司马睿遂于京口(今镇江)设侨置徐州,并称为北徐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彭城成为南北兵征的焦点,城池屡屡被毁,又屡屡重建,其要冲重镇的地位得到战争的严酷验证。为了争夺和守卫彭城,南北双方大力开拓汴泗水运,兴起了徐州历史上第一个遭运与航道统治的高潮。西晋徐州地图魏晋南北朝时代北朝齐徐州南朝齐徐州隋唐时期,徐州先后设置徐州总管府、感化军、武宁军节度使。唐代,徐州城较前代更大,北至汴水,冬至泗水,南达戏马台。唐贞观城: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十年(公元570年)令大将吴明彻攻彭城,旷日未克,乃堰泗水灌城,城再次被毁。唐贞观五年(公元632年)重建徐州城,但其规模不如刘裕城宏伟。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徐州城西界有内缩,周长六里,城南附有一小城,将戏马台包括入内。宋代的徐州水运与航道整治都有一定规模。金正大城:以后屡有修建直至金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完颜仲德垒石为基,增城之半,这时徐州城之规模方几近刘裕城。隋、唐、宋、金时期唐河南道徐州北宋京东西路徐州金山东西路徐州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南北遭运借黄河北上、途径徐州,徐州河岸一带成为码头商业区和平民聚居之处,城南一带因多个经济机构的设立而发展成为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了社会安定。明末由于黄河对运道的不利影响,以及徐州航道本身的缺陷,遭运改从泇河经过,徐州城市衰落。明代徐州直隶京师(南京)明洪武城:公元1352年,元右丞相脱脱亲率大军,镇压徐州李二起义,以百炮轰城,城尽毁,后建城于奎山脚下,改名为义安州。明洪武年间废武安城,仍迁回故址重建徐州城。城墙以砖石垒砌,周长九里余,城高及底宽均为二丈三,顶宽一丈一。城开四门:东曰河清门,西曰通汴门,南曰迎恩门,北曰武宁门。城外环以护城河,深宽各三丈许。明崇祯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黄河决堤,水深一丈三,城完全被淹,于是迁至城南二十里铺重建,这是徐州第二次迁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水退,城内淤积泥沙厚达一至五米,文物悉埋没于积沙之中。时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是谓崇祯城,城规模及形制与地下洪武城雷同且相重合。城东门、北门沿袭旧称,西门易名为武安门,南门改称奎光门。明南直隶徐州元明时期清带徐州属江苏布政使司,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州为府。清康熙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全城又毁,后历经五十六年方复建完原城。清嘉庆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至嘉庆五年,扩建徐州城,周长十四里半,已经大大超过洪武城规模。清代,徐州的黄河水运和商业仍保持了一定规模,黄河水患对城市的影响较明代更加明显,水患是徐州城市形成了“南富西北贫”、“高贵低贱”的社会阶层分布格局。明末开凿的奎河,是清代徐州城不可或缺的排涝渠道,也是城市风水景观的纽带,但客观上也将石狗湖河徐州城连为一体,加剧了湖患对徐州的连带影响。清末,铁路兴起,津浦和陇海铁路在徐州交会,改变了黄河北流之后徐州在交通上的劣势,城市经济在读繁荣起来。与此同时,受到车站的吸引,城市向城东车站方向发展扩大。清代时期清徐州府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为了抵御太平天军的北伐和捻军攻打徐州,在老城的周围增添外土垣,1855年筑北关土城,1858年筑西关土城和西南土城,1859年又增筑南关土城。土城设六门,炮台十数座。又于黄河以北今坝子街筑城,开四门,设炮台两座,与府城隔河相望,互为倚角。这时的徐州城,规模宏大,城内街道整齐,府道衙门、都司、察院等宫廨林立,半官、学府、词堂、会馆等雕梁画栋,并有“五楼二观八大寺,七十二庵布其中”的歌谣。民国时期:公元1928年,国民党军队刘峙驻守徐州时将城垣拆除,现快哉亭公园内尚遗存约一百五十米旧城墙以资见证。现存城池遗迹:徐州现存的古城遗址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是沿袭明朝城基重建的。城设四门,以徐州府衙和鼓楼为中心,以府衙三堂相重的轴线向南延伸,出府衙是为鼓楼大街、向南延伸是为南门大街,这是全城的一条中轴线,由轴线向东向西各排列三条大街与轴线相垂交,此外在轴线西边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北门大街,从而构成全城路网格局,在这个路网上分布着衙、署、官、院、庙等,南门大街则是商贾大街,店铺林立。城东南隅有快哉亭,西南角城楼为燕子楼。古城的这一格局保留至今仍依稀可辨(见图1),许多街巷名称还沿用至现在,马市街、富庶街、富贵街等仍保有当年风貌。一些衙署、官邸、庙宇除少数被后来新开道路冲掉外,大多遗址尚存,其中以道台衙门存留最好,是江苏省三个道衙仅存的一个。民国时期徐州地图清末至民国时期“城墙围合”期 20世纪前,徐州处于水运时代,“汴泗交汇点城墙角”,城墙围合,集聚发展。城市集中在黄河以南、建国路以北、民主路以西、西安路以东这一狭小区域。徐州现存的古城遗址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是沿袭明朝城基重建的:城设四门,以徐州府衙和鼓楼为中心,以府衙三堂相重的轴线向南延伸,出府衙是为鼓楼大街、更向南延伸是为南门大街,这是全城的一条中轴线,由轴线向东向西各排列三条大街与轴线相垂交,此外在轴线西边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北门大街,从而构成全城路网格局,在这个路网上分布着衙、署、官、院、庙等公建,南门大街则是商街大街。“外向点状发展”期自20世纪初兴建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开始,城市跨越古黄河向东扩展,同时呈沿铁路线两侧蔓延扩散之势,进入“外向点状发展”期。但城区范围不大,中间有大片菜园空地。至解放前,徐州的有利条件、丰富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开发,基本上是一个消费城市,工业寥寥无几。这段时期内徐州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修建,使徐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带动城市向东发展,但发展较慢。城市布局基本上是在老城方格网布局的基础上,向东发展,其空间布局也以方格网为主,同时城市中心向东偏移。从建国后到70年代末,徐州城市曾经进行了几次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城市建设主要围绕以能源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建设服务的,城市建设突出了以煤为中心的特点。城市建成区基本形成三片,并出现了基本的功能区的分化。徐州古城布局“蔓延增长”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先后在城东北建设“徐州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南部建设“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掀起了城市“蔓延增长”的高潮。自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得到了快速发展,苏南地区由于直接承受上海的辐射,其发展速度高出全国其他地区,徐州作为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为加快苏北的发展,江苏省加大了对苏北中心城市徐州的支持,建设特大城市、构筑徐州城市圈,给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徐州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区位优势凸现,枢纽作用日显重要;以高速公路网为标志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商贸都会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形态转型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加速,内在动力强劲徐州近代布局三、城市现状城市现状布局徐州城市规划区,是以主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隔离,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地域包括徐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铜山县行政管辖范围及睢宁县双沟镇。总面积3126平方公里。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主城区采取以老城区中心和徐州新区中心为“双心”,分别承担城市商业中心和城市行政、商务中心的职能;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林地等绿色空间和铁路为自然边界,布局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翟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城东新区等五个片区。老城区是全市的商业、金融和旅游中心区。徐州新区是徐州市的行政、商务中心区。金山桥片区是徐州市重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主要的工业区。坝山片区主要以居住、教育科研为主的片区。翟山片区主要以居住、教育科研为主的片区。九里山片区是休闲旅游、居住、对外物资集散和工业的综合性片区。城东新区是以发展规模工业、轻工业、出口加工业、仓储物流和居住的综合片区。对外交通规划徐州市是国家铁路重要枢纽。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线,并在徐州设站,建设陇海高速铁路线通道。规划建设徐沛铁路向北延伸与新兖线相连的铁路通道;建设徐州至济宁、枣庄和临沂的铁路通道。对陇海铁路和京沪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线路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以国家公路运输主通道为基础,形成十字加放射高速公路网络,大力发展高等级公路网,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城乡交通网络徐州市到2020年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两大通道、三片循环、四个出口”的水运格局。徐州观音机场规划期内严格保护好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从严控制机场周边地区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根据航空市场的发展需求,适时增加航线、航班。规划保留鲁宁输油管线通过徐州市过境。规划徐州市使用我国西部“西气东输”天然气资源。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老城区以老城保护、云龙风景名胜区保护为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交通方式;老城区与主城区各片区之间建立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采用“交通设施发展为先导”策略,促进城市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建设与城市布局形态相协调的道路网络;在老城区向东、东南跨越铁路、河湖和山体的交通薄弱截面,提高现有通道道路等级,增加通道,以支持城市向东、东南发展的战略。道路交通商业圈1、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区大型商圈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应布局在城市中心,但随着城市的扩建,边缘地区也迫切需要大型商圈的入驻。原有的城市中心商圈已不能满足边缘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新布局的商圈必须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区。2、向交通干道高度聚集专业市场的存在需要大量的人流,伴随着大量的车流、物流,交通干道可为专业市场提供大量的客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产品的运输,加快市场的发展。3、布局集中,逐渐形成商业集群商圈的集聚布局,有利于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提高商圈对客户的吸引力、影响力,形成集聚效应。徐州的城市发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古代,徐州水系发达、徐州处于汴泗交汇点,后来随着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从徐州穿过。位于市区南部的云龙湖,北面以八里长堤与城区相连,余三面皆环水,湖水面积多达5.8平方公里,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任职徐州时,曾盛赞此湖说“如能引上游水灌入,此湖则可与西湖比美而徐州俨若杭州。”这也是徐州最富魅力的自然景区。登堤远眺,群峰叠嶂倩影于万顷碧波;驻足西望,芦荡飞白,鸥鸟翔集于湖上,徐州城市亲水特征得到空前的体现。空间形态的亲水性四、历史文化特色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位于徐州市云龙区三环兵马俑路1号,整个景区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京沪线,北迄骆驼山,是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占地面积1400亩,由核心区和外延区两部分构成,核心区由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文化交流中心(展示汉化像石艺术)、刘氏宗祠、竹林寺、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等两汉文化精髓景点组成,外延区包括汉文化广场、市民休闲广场、棋茶园、考古模拟基地、滑草场等景点。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彭祖园彭祖园,简称彭园,位于徐州市南郊,西靠云龙山,东接烈士陵园,南临泉山风景区,是为纪念徐州的始祖彭祖而建的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以动物观赏与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游览与休息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彭祖园占地近40公顷,彭祖园建筑面积17527平方米,水面面积17000平方米,园内建有彭祖像、彭祖祠、大彭阁、大彭氏国青石牌坊、福寿广场、彭祖祭祀广场、寿彭石园等景点,还建有动物园、樱花园、景武湖、游乐区、山林区等景区景点。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徐州龟山景区徐州龟山景区位于徐州鼓楼区九里山以北,西起襄王路,东至平山路,南起九里山西路,北至三环北路,占地约120公顷。景区内有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和点石园石刻艺术馆等景点。徐州龟山景区融合了两汉文化、皇牍文化、石刻文化等历史景观,是我市重点打造的两汉文化旅游集散地,是弘扬徐州楚风汉韵、南秀北雄地方特色的景点之一。徐州龟山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龟山汉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墓葬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几乎将整个山体掏空。徐州龟山景区共有15间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的墓室,卧室、客厅、马厩、厨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是一座地下宫殿。南北两条平行的甬道各长5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每条甬道有26块重达6-7吨的塞石封堵。统一街与美人巷相传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他传令百官,动员百姓,一面破土修建王宫,一面把分散的零星集市连成一条长街。因为这条长街从南到北贯穿全城,所以叫做“统一街”。又因为它是彭城最早形成的长街,对城市的美化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有“自古彭城一条街”之说。位于统一街西边的“美人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长约五、六十米,南接中枢街,北通淮海路,是闹市中的一条幽静的小巷。后人把美人巷改成美仁巷,突出一个“仁”字,寄寓着对虞姬人格魅力的敬仰。如今,美仁东巷早已拆除,荡然无存,而美仁西巷亦堵成了死胡同。位于徐州市区中心地带,西起彭城路,北至解放路。清代有主管科举考试的察院在其中段(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所以它原名察院街。但因其东端就是旧城东门之故,又名东门大街。早年当马路初开的时候,是徐州古城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北伐胜利后,以孙中山的理想世界大同之名代替了察院街。大同街真正的兴起是在1920年后,从史料中看,大同街开始承担商业使命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黄河改道时期,大约是清咸丰年间。不过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同街上不过只有十几家简陋小店。天成百货店开业之后,由于经营从上海运来的时新适销的百货,很快打开了业务,一跃成为徐州最大的百货店。随着商业的发展,金融业相伴而生。1920年以后,大同街上相继开设了吴汉三的笃生昌、房文宝的万隆永、陈姓的成蚨祥等私人钱庄;公营的有中国、交通、河南农工等银行,一条街上同时汇集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大同街可谓盛极一时。1930年铺设成简易的柏油路面,这是徐州城出现的第一条柏油路面。那时徐州城一些著名的商店:如经营呢绒、绸布、百货的天成、华丰泰、裕泰祥,以及大餐馆,如致美楼、珍斋、花园饭店等都在这条街上。有民谣云:“老天成,真正强,华丰泰,裕泰祥,宝成银楼老凤祥”。白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耀着五彩光芒。有的商店更播放着留声机唱片,以广招徕,颇有上海南京路的情调。因而老百姓说它是“小上海”。大同街1937年,日军放火焚烧使大同街街西整个化为灰烬,大同街从此陷入一片沉寂。现在,在大同街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当时的广货店和银行,但许多老字号饭庄等商铺还依然存在,如老同昌茶庄、美芳照相馆、广济堂药店,三珍斋等老招牌。老城墙徐州古城墙,远不是一座城墙那么简单,它的身上,实在凝聚了太多。任何一个建筑能告诉我们的都远徐州外城墙遗址(护城石堤)徐州外城墙遗址(护城石堤)不如这段古城墙为多。历史上,因了战争、洪水和地震等灾害,它曾经多次遭到摧毁,并多次重建或者修葺,它是徐州战争文化和洪水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