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在校园内喷洒84消毒液后,同学们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氮原子:N2B.锌元素:ZN

2+

C.钠离子:Na+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MgO

3.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药品B.读取量筒中的液体体积

C.向试管中加入锌粒D.取用液体药品

4.新电灯泡的玻璃上常有一点暗红物质以除去灯泡内残留的氧,该物质是()

A.Cu2OB.Fe2O3C.红磷D.铜粉

5.2006年11月25日13时50分,鸡西市恒山区远华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经初步

调查分析,该起事故是由于违规、违法生产引起的.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发生爆

炸事故,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B.戴呼吸面具

C.准备好灭火器材D.通风并严禁烟火

6.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的粒子可用2H2表示的是()

A.B.C.D.

7.2021年,全民抗疫。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常用戊二醛(化学式C5H8。2)对医疗器

械等进行消毒。下列关于戊二醛说法正确的是()

A.从宏观上看:戊二醛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戊二醛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C.从变化上看:戊二醛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从质量上看:戊二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2

8.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常用的试剂或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鉴别物质常用的试剂或方法

A白醋和白酒观察颜色

B水与双氧水取样,加少量二氧化镒,观察现象

C二氧化碳与氮气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D食盐与蔗糖闻气味

A.AB.BC.CD

9.取少量高镒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镒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该

混合物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其主要原因是()

A.玻璃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C.高镒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10.某同学误将少量高镒酸钾当成二氧化镒加入氯酸钾中加热制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高镒酸钾(KM11O4)B.b代表氯酸钾(KCIO3)

C.c代表二氧化镒(MnC>2)D.d代表氧气(O2)

二、填空题

11.(8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符号:

(1)铝O

(2)氨气o

(3)氯化亚铁o

(4)五氧化二磷。

(5)碳酸钠。

(6)两个氧原子。

(7)三个水分子o

(8)四个镁离子o

12.(7分)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为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的试管中,

振荡,试管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生活上常用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偏;③沉淀;④等多种,其中净化程度最高

的操作是(填序号)。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性炭的性。

(3)下列对有关水资源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o

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

13.(16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

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如图1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图1回答相

关问题:

图1

(1)氟元素与氯元素位于同一纵列,它们的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3)C1C)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我国最近成功研制出利用氯气和亚氯酸钠(NaClC)2)

制取CIO2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

①上述四种物质中,CIO2属于(填物质类别)。

②每个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最高是(填化合价)。

③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O

(4)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构成,若以•”分别代表电子、中子、

质子,如图3为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带正电的

是。

(5)X表示质子数为Z,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A的一种原子。具有相同

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在;Li,Li,Na,Mg,C,

N中:

①和互为同位素;

②和的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③和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所以不是同种元素。

14.(16分)如图1。

(1)实验三中,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原因是O

(2)能证明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铁丝燃烧的符号表达

式:。

(3)实验一、三、四中都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水,可以把水换成细沙的是实验

(填编号)。

(4)实验五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事先用法(填气体收集方法)

收集一瓶氧气,你的理由是。

(5)小东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进行了改进(图2):

已知:NaOH+SO2^Na2SO3+H2O,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生成的Na2sO3能溶于

水。

(实验步骤)

步骤1:关闭K,打开甲的橡胶塞,在空气中点燃硫粉后迅速转移到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甲

中并塞紧橡胶塞;

步骤2: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其充分反应;

步骤3: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1中,请写出硫燃烧的符号表达式:O

②步骤2中,滴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装置内压强会(填“大于”或

“小于”或“等于“)大气压。

③步骤3中,观察乙中的现象(填序号)。

A.乙中的长导管下端口冒气泡

B.乙中水倒流回甲瓶中,占甲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C.乙中的长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D.乙中水倒流回甲瓶中,占满甲瓶

(6)如图3所示模拟建筑火灾现场,在封盖容器底部放置2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在烛芯

附近放置。2传感器(见ai.a2)和CO2传感器(见bib?)。点燃蜡烛后迅速封盖,采集相

关数据,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①所示实验中,观察到高处蜡烛先熄灭,高处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是。

②由图3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2含量均未降至0,你对“燃烧”需要的条件的新

认识是o

③在建筑火灾中,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往低处逃生”其原因是。

2L

氧气含里,%

2L.5

.03600-

2Q5

3400-

20

3200-

1O.5

3000-

19.0

A9.2800-

18.2600-

1.59

18.Z2400-

15

Z2200-

10

62000-

高1.

161800-

15

11600^

数据采集器.0

0200400600800t/50200400600800

3图4图5

15.(11分)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a;b。

(2)小东同学准备选择一种紫黑色固体来制取纯净的氧气,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是,小东同时选择的制取氧气的装置是(填序号),该装置制取氧气时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o

(3)某同学在使用A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该同学应调节图2中的旋钮

(填“①”“②”或“③”)。

(4)小南同学用装置B制。2,反应非常剧烈,据此提出实验改进方法合理的是。

A.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控制液体的加入速度

B.用容积更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D.加水稀释,降低过氧化氢浓度

16.(6分)用图1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已知: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rc;②带刻度玻璃管从上往下读数增大

I

s

I.实验步骤

(1)检查图1装置的气密性:往图1装置管B中加适量的水,塞紧管A上端的橡皮塞,

调整带刻度玻璃管的高度,使管B内液面高于另一侧液面,过一段时间,当观察到

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如图2所示,将稍过量的白磷放入燃烧匙,塞紧橡胶塞,调整管A与带管B内液

面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刻度玻璃管内视数V。。

(3)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观察到管A内现象是,待冷却至室温,调整管

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A内视数Vi(如图3所示)。

(4)如图4所示,打开管A上端橡胶塞,将管A位置下移,管B上移,至管A中充满

水,立即再塞紧上端橡胶塞,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管B内视

数丫2。

II.数据记录与处理

(5)某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数据计算并填写表中空格。

V0/mLV/mLV2/mLV(02)/mLV(空气)/mL空气中氧气含量

(用数值列式即可)

1.878.0231.60①②③

重复3次实验,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平均值。

III.实验评价

(6)与教材实验(如图5所示)比较,本实验的优点是(写一条)。

17.(6分)如图为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图表文字(I为碘的元素符号),据此完成下

列问题。

配料表

*菜未烧熟不宜氯化钠^98.0%

加入碘盐(NaCO(以NaCl计)

*菜烧熟后加入碘酸钾(35±15)mg-kg

碘盐最佳(KIO3)

(1)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O

(2)写出一点碘酸钾的物理性质o

(3)“菜未烧熟不宜加入加碘盐”的原因是碘酸钾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碘化钾(KI)

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o

(4)根据化学式计算:

①氯化钠中钠、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②42.8g碘酸钾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3分)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在校园内喷洒84消毒液后,同学们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

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

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

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教室喷洒84消毒液后,同学们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84消毒液中含

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

故选:A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3分)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氮原子:N2

B.锌元素:ZN

C.钠离子:Na+

2+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HgO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

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

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

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2个氮原子:2N,冲错误;故选项错误;

B.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锌元素:Zn,ZN错误;故

选项错误;

C.钠离子:Na+正确,因为一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正确;

D.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错

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

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

填空题中.

3.(3分)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药品B.读取量筒中的液体体积

C.向试管中加入锌粒D.取用液体药品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

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

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镶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

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3分)新电灯泡的玻璃上常有一点暗红物质以除去灯泡内残留的氧,该物质是()

A.Cu2OB.Fe2O3C.红磷D.铜粉

【分析】新电灯泡的玻璃上常有一点暗红物质,这种物质是红磷,红磷在加热时能和氧

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解答】解:由于是消耗残余的氧气,所以该物质一定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在给定物

质中只有红磷。红磷在加热时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从而把残留在灯泡中的氧

气除去。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

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5.(3分)2006年11月25日13时50分,鸡西市恒山区远华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经

初步调查分析,该起事故是由于违规、违法生产引起的.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发

生爆炸事故,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戴呼吸面具

C.准备好灭火器材

D.通风并严禁烟火

【分析】A.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如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

花都可能发生爆炸判断.

B.煤矿最大的危险是瓦斯爆炸,不是有毒气体使人中毒.

C.煤矿空间有限,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不能

人为控制瓦斯燃烧.

D.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解答】解:A.甲烷是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如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

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不能点火检查,所以错误。

B.煤矿最大的危险是瓦斯爆炸,不是有毒气体使人中毒,所以错误。

C.煤矿空间有限,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不能

人为控制瓦斯燃烧的剧烈程度,所以错误。

D.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如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

生爆炸,通风可降温,使气体不易达到着火点,严禁烟火,也可防止可燃性气体的温度

达到着火点,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如火

灾、爆炸、中毒、触电、化学品腐蚀等,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

是保障人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要务.

6.(3分)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的粒子可用2H2表示的是()

【分析】根据。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分析图中所表示的微粒及个数,与符号

2H2所表示两个氢分子意义对比,选出二者意义相符者.

【解答】解:A.图中两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2个分子,该分子由2个H原子

构成的H2分子;与符号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意义完全相同;故A正确;

B.图中表示出四个0原子,该图所示与符号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意义不同;故B不正确;

C.图中表示出四个H原子,并不存在氢分子,该图所示与符号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意义

不同;故C不正确;

D.图中含有四个分子,其中有2个H2分子,但因还含有2个。2分子,因此该图所示与

符号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意义不同;故D不正确;

故选:Ao

【点评】运用微观构成图示,正确认识图示中粒子,此为解决问题成败的决定因素.

7.(3分)2021年,全民抗疫。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常用戊二醛(化学式C5H8。2)对

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下列关于戊二醛说法正确的是()

A.从宏观上看:戊二醛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戊二醛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C.从变化上看:戊二醛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从质量上看:戊二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2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式意义以及化学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戊二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说法错误;

B.1个戊二醛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说法错误;

C.戊二醛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错误;

D.戊二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X5):(1X8)=15:2,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

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3分)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常用的试剂或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鉴别物质常用的试剂或方法

A白醋和白酒观察颜色

B水与双氧水取样,加少量二氧化镒,观察现象

C二氧化碳与氮气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D食盐与蔗糖闻气味

A.AB.BC.CD.D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白醋和白酒都是无色的液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说法错误;

B.水中加入二氧化镒没有明显的变化,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镒会产生大量的气泡,现象

不同,可以鉴别,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氮气都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使用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现象相同,不能

鉴别,说法错误;

D.食盐和蔗糖都是无味的固体,闻气味无法鉴别,说法错误;

故选:Bo

【点评】加强对物质性质差异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3分)取少量高镒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镒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

棒蘸取该混合物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其主要原因是()

A.玻璃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C.高镒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

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这三个条件,并结合题目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解:A.玻璃棒没有神奇的功力。错误;

B.高镒酸钾和浓硫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正确;

C.酒精灯的着火点不能降低。错误;

D.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也不能自发燃烧。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

备,缺一不可.

10.(3分)某同学误将少量高镒酸钾当成二氧化镒加入氯酸钾中加热制氧气,部分物质质

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质量/'g

。h卜h(4时间imin

A.a代表高镒酸钾(KM11O4)B.b代表氯酸钾(KC1O3)

C.c代表二氧化镒(MnC>2)D.d代表氧气(O2)

【分析】根据高镒酸钾受热生成镒酸钾、二氧化镒和氧气,二氧化镒对氯酸钾的分解起

催化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高镒酸钾加热到较低温度时(口时刻)即可分解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镒酸

钾和二氧化镒;加热到一定温度时12时刻),氯酸钾在二氧化镒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

氧气和氯化钾。

A.由题干信息可知,固体混合物中的高镒酸钾较少,所以a代表氯酸钾,b代表高镒酸钾,

故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固体混合物中的高镒酸钾较少,所以a代表氯酸钾,b代表高镒酸钾,

故B错误;

C.高镒酸钾加热到较低温度时(口时刻)即可分解产生二氧化镒,因此c不能代表二氧化

镒,故C错误;

D.高镒酸钾加热到较低温度时(J时刻)即可分解产生氧气,因此d可以代表氧气,故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同学们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等知识以及观察图示的能

力,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填空题

11.(8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符号:

(1)铝Alo

(2)氨气He

(3)氯化亚铁FeQo

(4)五氧化二磷P2Ogo

(5)碳酸钠Na2c0?。

(6)两个氧原子20o

(7)三个水分子3HQ。

(8)四个镁离子4Mg2+。

【分析】(1)铝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相同。

(2)氨气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相同。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式。

(4)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方法进行书写。

(5)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式。

(6)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

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7)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

相应的数字。

(8)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

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1)铝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相同,表示为A1;

(2)氨气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相同,表示为He;

(3)氧化亚铁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铁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

数和为0,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

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五氧化二磷化学式为P2O5;

(5)碳酸钠中碳酸根化合价为-2,钠元素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

和为0,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3;(6)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

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氧原子表示为20;

(7)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

相应的数字。三个水分子表示为3H2。;

(8)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

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四个镁离子表示为4Mg2+。

故答案为:

(1)A1;

(2)He;

(3)FeO;

(4)P2O5;

(5)Na2co3;

(6)20;

(7)3H2。;

(8)4Mg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

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7分)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为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的试管

中,振荡,试管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生活上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偏;③沉淀;⑷吸附等多种,其中净化程度最高

的操作是②(填序号)。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3)下列对有关水资源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Do

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

【分析】(1)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活性炭的性质与性质来分析;

(3)根据水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1)为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

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生活上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

度;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

(2)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偏;③沉淀;④吸附等多种,其中蒸偏可以除去水中

的所有杂质,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蒸偏。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

性炭的吸附性;故答案为:吸附;②;吸附;

(3)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说法正确;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说法正确;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说法错误;

D,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说法正确。

故选:AB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

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

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

问题等。

13.(16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

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如图1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图1回答相

关问题:

图1

(1)氟元素与氯元素位于同一纵列,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

似。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

属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3)CK)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我国最近成功研制出利用氯气和亚氯酸钠(NaClC)2)

制取CIO2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

①上述四种物质中,CIO2属于氧化物(填物质类别)。

②每个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最高是+4(填化合价)。

③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Cb+NaClC^fClOz+NaCl。

(4)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构成,若以•”分别代表电子、中子、

质子,如图3为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D,带正电的是

C

(5)孕<表示质子数为Z,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A的一种原子。具有相同

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在Li,Li,Na,Mg,C,

N中:

①―Li和_Li互为同位素;

②―C和_N的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③_Na和_蜂」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所以不是同种元素。

【分析】(1)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化学性质;

(2)根据元素周期表规律分析回答此题;

(3)①根据物质类别分析回答此题;

②根据化学式分析化合价;

③氯气与亚氯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氯化钠,据此书写符号表达式;

(4)根据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分析回答此题;核内质子数多于核外电子数其带正

电,据此分析回答此题;

(5)①根据同位素属于同一种元素分析回答此题;

②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回答此题;

③根据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说明化学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

(2)同一周期元素是由金属元素变为非金属元素,最为变为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故答案为:金属;非金属。

(3)①二氧化氯含有氯和氧元素,所以为氧化物;

故答案为:氧化物。

②氯气中氯元素为。价,亚氯酸钠中氯元素为+3价,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

二氧化氯中氯元素为+4价,氧元素为-2价,氯化钠中氯元素为-1价,钠元素为+1价,

所以此时化合价最高的为二氧化氯中氯元素,此时为+4价;

故答案为:+4„

③氯气与亚氯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氯化钠,书写符号表达式不需要配平,所以符合

表达式为Cl2+NaC102^C102+NaCl;

故答案为:Cl2+NaClO2-*ClO2+NaCl„

(4)同种元含有相同质子数,所以A和D都是1个质子,因此属于同种元素;C的核

外电子数少于核内质子数,所以带正电;

故答案为:AD;Co

(5)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为锂元素,所以;Li和Li为同位素;

故答案为:Li;Li„

②质量数相等,但是质子数不同,所以为C和N;

故答案为:C;N。

③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满足要求的为Na和Mg,中子数都是12,质子数一

个是11,一个是12,;

故答案为:Na;M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16分)如图1□

(1)实验三中,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

(2)能证明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黑色固体;铁丝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Fe+O?Fe3Q/i

(3)实验一、三、四中都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水,可以把水换成细沙的是实验四(填

编号)。

(4)实验五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事先用排水法(填气体收集方法)收

集一瓶氧气,你的理由是可以预留适量水。

(5)小东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进行了改进(图2):

已知:NaOH+SO2^Na2SO3+H2O,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生成的Na2sO3能溶于

水。

(实验步骤)

步骤1:关闭K,打开甲的橡胶塞,在空气中点燃硫粉后迅速转移到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甲

中并塞紧橡胶塞;

步骤2: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其充分反应;

步骤3: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1中,请写出硫燃烧的符号表达式:S+C)2SO2o

②步骤2中,滴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装置内压强会小于(填“大于”或“小

于”或“等于")大气压。

③步骤3中,观察乙中的现象A(填序号)。

A.乙中的长导管下端口冒气泡

B.乙中水倒流回甲瓶中,占甲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C.乙中的长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D.乙中水倒流回甲瓶中,占满甲瓶

(6)如图3所示模拟建筑火灾现场,在封盖容器底部放置2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在烛芯

附近放置。2传感器(见ai.a2)和CO2传感器(见bib?)。点燃蜡烛后迅速封盖,采集相

关数据,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①所示实验中,观察到高处蜡烛先熄灭,高处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是高处蜡烛消耗氧

气比低处快。

②由图3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2含量均未降至0,你对''燃烧”需要的条件的新

认识是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③在建筑火灾中,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往低处逃生”其原因是低处氧气含

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

【分析】(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3)水和细沙都能够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以预留适量水。

(5)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步骤3中,观察到乙中的长导管下端口冒气泡。

(6)高处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是高处蜡烛消耗氧气比低处快。

由图3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2含量均未降至0,对''燃烧”需要的条件的新认识

是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在建筑火灾中,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往低处逃生”其原因是低处氧气含量高,

二氧化碳含量低。

【解答】解:(1)实验三中,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原因是氧气浓

度不同。

故答案为:氧气浓度不同。

(2)能证明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Fe+O2Fe3O4o

故答案为:生成黑色固体;Fe+O2^Fe3O4o

(3)实验一、三、四中都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水,可以把水换成细沙的是实验四,是因

为水和细沙都能够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故答案为:四。

(4)实验五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事先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理由是可以预

留适量水。

故答案为:排水;可以预留适量水。

(5)①步骤1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符号表达式:S+O2SO2»

故答案为:S+O2SO2„

②步骤2中,滴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

装置内压强会小于大气压。

故答案为:小于。

③步骤3中,观察到乙中的长导管下端口冒气泡。

故答案为:A。

(6)①所示实验中,观察到高处蜡烛先熄灭,高处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是高处蜡烛消耗

氧气比低处快。

故答案为:高处蜡烛消耗氧气比低处快。

②由图3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2含量均未降至0,对“燃烧”需要的条件的新认

识是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故答案为: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③在建筑火灾中,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往低处逃生”其原因是低处氧气含量

高,二氧化碳含量低。

故答案为:低处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11分)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a试管;b集气瓶。

(2)小东同学准备选择一种紫黑色固体来制取纯净的氧气,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KMnOjK2MnOq+MnOz+O2,小东同时选择的制取氧气的装置是AC或AD(填

序号),该装置制取氧气时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试管口增加一小团棉花。A装置中试

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

(3)某同学在使用A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该同学应调节图2中的旋钮②(填

“①”"②”或“③”)。

(4)小南同学用装置B制。2,反应非常剧烈,据此提出实验改进方法合理的是AD

A.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控制液体的加入速度

B.用容积更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D.加水稀释,降低过氧化氢浓度

【分析】(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高镒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镒酸钾、二氧化镒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密度与水中溶解度选择收集装置;

根据高镒酸钾性质分析回答此题;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旋钮作用分析回答此题;

(4)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答】解:(1)a为固体反应容器试管,b为收集气体的集气瓶;

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

(2)紫黑色固体为高镒酸钾,高镒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镒酸钾、二氧化镒和氧气,

书写符号表达式不需要配平和气体符号,所以符号表达式为

KMnO4^K2MnO4+MnO2+O2;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A为发生装置,氧气

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C或D

为收集装置;高镒酸钾为固体粉末,需要加入棉花,防止其进入导管,造成堵塞;固体

加热发生装置容易产生冷凝水,所以为了避免冷凝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将试管口略向

下倾斜;

故答案为:KMnO4K2MnO4+MnO2+O2;AC或AD;试管口增加一小团棉花;防止冷

凝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

(3)①固定试管,②调节试管高低,③调节是个高倾斜度,故选②;

故答案为:②。

(4)A.换为注射器后,可以控制加入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使其反应变慢,

选项A符合题意;

B.容积变小后,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加热反应物后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加水稀释后,反应物浓度降低,此时反应速率变慢,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6.(6分)用图1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已知: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rc;②带刻度玻璃管从上往下读数增大

I.实验步骤

(1)检查图1装置的气密性:往图1装置管B中加适量的水,塞紧管A上端的橡皮塞,

调整带刻度玻璃管的高度,使管B内液面高于另一侧液面,过一段时间,当观察到液

面差没有变化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如图2所示,将稍过量的白磷放入燃烧匙,塞紧橡胶塞,调整管A与带管B内液

面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刻度玻璃管内视数V。。

(3)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观察到管A内现象是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管A内

液面先下降后上升,待冷却至室温,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

A内视数V](如图3所示)。

(4)如图4所示,打开管A上端橡胶塞,将管A位置下移,管B上移,至管A中充满

水,立即再塞紧上端橡胶塞,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管B内视

数丫2。

II.数据记录与处理

(5)某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数据计算并填写表中空格。

V0/mLV/mLV2/mL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