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一」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
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
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
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
样子。
1.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吠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情,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参考答案:
1、(2分)B
2、(2分)C
3、(4分)①隐居。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4、(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
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二」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方山子
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
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
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
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
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
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折节读书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
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7.B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
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
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
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
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
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
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焉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
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6.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
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
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
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情生活中的几个断
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
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①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C①介词在②
介词给D①代词他②副词表反问难道)
5.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
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
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
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
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恒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
“适”、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
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
“然”、反问语气各1分。)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三」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
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
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
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
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
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折节读书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
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7.B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
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
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
“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
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9.(1)(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
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
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
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四」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方山子传宋•苏轼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
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
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
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
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
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
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
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儿日
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
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晚乃遁于光、黄间(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3)往往阳狂垢污(4)方山子傥见之与
18.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谓之方山子。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B.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余既耸然异之。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文章多处以对比手法来彰显方山子之“异”,请概括。(3分)
①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②
③
21.联系全文,体会苏轼为方山子作传的用意。(2分)
试题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7.(4分)(1)隐居(2)吃惊的样子(3)同“佯",假装(4)或许
18.(5分)(他)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所以乡里的游侠
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他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取得功名,在世上
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得分但:省略主语、闾里、
宗、折节、以、驰骋、遇。1点1分,扣完为止)
19.(3分)A
20.(3分)(1)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2)文武全才而终身不遇(3)世有
功勋而穷山隐逸(任意答对1点2分,2点3分)
21.(2分)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相交以及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
述,赞美方山子特立独行、淡泊自守的高洁品质;同时借此含蓄悲叹自身之不遇,
表达同病相怜之感。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五」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
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B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
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
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六」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
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
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儿日耳,精悍
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
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
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七」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②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④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
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
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
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
欤?(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闾里:
乡里。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
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莫:没有谁
B、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随从
D、岁得帛千匹岁:每年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用文中的内容,
探究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答案】
1、C(使跟随)
2、(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2)“庵居蔬食,不与世
相闻。”(3)“晚乃遁于光、黄间。”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回答(略)隐
士方山子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折节读书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
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
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
“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
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篇九」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
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
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恒(zdo),字季常。②光、黄:光
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2月智能驾驶芯片兼容性检测转让条款
- 叉车安全培训知识
- 2024年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13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储粮质检中心有限公司社会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版别墅房屋出租合同
- 二零二五版借款延期补充协议
- 运营维护的合同范例共
- 二零二五搅拌桩施工劳务分包协议
- 演出安全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发展方案
- 2024年叉车司机N1特种作业证初审取证(安徽)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货架回收合同范例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
- 《曹冲称象课件》课件
- 【MOOC】宇宙简史-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餐厅经营管理方案 餐厅的经营与管理计划
- 公民基本权利课件
- 深度学习及自动驾驶应用 课件 第1、2章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概述、深度学习基础
- 糖尿病诊治发展史
- 美团合作商骑手协议书范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