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肖复兴)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二)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肖复兴)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二)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肖复兴)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二)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肖复兴)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二)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肖复兴)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肖复兴)练习题汇编

读写资料:肖复兴散文

【作者印象】

肖复兴,1947年生,北京人,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

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

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以心灵解析大千世界,以思想感悟芸芸众生。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韧吉作家”步入文坛,

他的创作一直颇为活跃,以对人生状态的准确描摹、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透视为人们所注目。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

及范围很广,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文学艺

术天地。

【链接中考】

《桂花》2002年山东淄博中考卷、《母亲》200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2009年湖南娄底中考

卷、《宽容是一种爱》2006年江苏徐州中考卷、《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2006年广西南

宁中考卷、《德天瀑布(节选)》2007年广西崇左中考卷、《花边饺子》2007年山西临汾中考

卷、《生命的平衡》2007年浙江绍兴中考卷、《喝得很慢的土豆汤》2008年江苏淮安中考卷、

《前方遭遇塌方》2009年河南省中考卷、《去远方》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卷、《荔枝》2010

年江苏淮安中考卷、《窗前的母亲》2011年安徽芜湖、《雪人》2014江苏南京中考卷、《消失

的年声》2015江苏盐城中考卷、《乍灯》2018郴州中考、《笔下犹能有花开》2018广州中考

【练习一】风景如画

(一)记忆里的桂花

肖复兴

①小时候,我住的大院里,曾经有一林桂花树。那时候,北京的院落里,一般种些海棠、丁杳、石榴、枣树

之类,很少有见种桂花树的。秋天时,它开花,花很小,藏在树叶间,不仔细看,几乎看不见。而在我的记忆里,

似乎从来没有闻到过它的花杳。这很奇怪,因为在书中看过介绍,说桂花的香味是很浓郁的。

②那株桂花树种了没几年就死了。大概是水土不服,或者,在北京的大院里很难养。我们大院里曾经有三株

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的老树了。还有两棵丁杳,一棵开白花,一株开紫花。这几棵树,先后也都死了。如今,

我们的大院都没有了,前几年拆了。

③到北大荒插队的第三年,我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和弟弟一起去十三陵游玩。正是秋天,一进十三陵景区大

门,便闻到一股浓郁的杳味。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杳味,那杳味真的好闻,直冲进肺腑,翻着跟头似的,泛

若冲天香气。当时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沁人心脾。

④再往里走,看到甬道两堂摆着两排花金.里面种的是桂花,树都不高,但那杳味真的是格外浓,浓得像酒。

泣有风,却像是被风吹着,一紧退若你,缭绕在身旁,久久不散。

⑤别的树开花的时候,大多数花是很漂亮的,比如梨花如雪,桃花似霞,樱花如梦,石榴花似火,合欢花恰

如绯红的云彩……但是,一般越是开得漂亮的花,越是没有什么杳味。也曾经闻到过有些花的杳,印象中最为芬

芳的是丁杳。但是,和桂花的杳味相比,还是淡了些。如果丁杳像是一幅水彩,桂花则像是一幅油画,最起码也

是一幅水粉。丁杳的花香雅致,桂花的杳气撩人。

⑥那一年,常与我通信的一位读者,她的家乡桂花树开花的时候,她在信封里夹了一些晾干的桂花寄给我。

从她读高中开始,一直到她工作几年以后,坚持了好多年。没有任何一个人这样给我寄过桂花,我也从未想起过

给任何一个人这样寄桂花或其他的花。或许,这只是带有孩子气的举动,人长大以后,会羞于此或不屑于此吧。

但我很感动。每一年秋天,江南三秋桂子盛开的时候,接到她寄来的央帝若桂花的信,还未拆开,就已经闻到了

桂花的杳味。

⑦其实,晒干的桂花是没有什么杳味的,我却每次都能够闻得到。

⑧前两年的秋天,她到北京出差。坐高铁从常熟出发到北京站,换乘地铁到我家,我去地铁站口接她。看她

沿着流梯上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篓,里面装满的是蚣•蟹,是秋季阳澄湖整大肉肥的烤蟹。我谢过她,心里忽然想

起的是以往每一年这时候她寄给我的桂花。算一算,快三十年过去了。我老了,她也人到中年。

⑨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曹老师讲郁达夫,问学生谁读过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

我举手说我读过。曹老师让我讲讲小说的内容,我答不上来,只记得是一男一女在秋天桂花开的时候上山的故事。

曹老师宽厚地让我坐下,自己讲了起来。

⑩那还是高中时候读过的书,中间隔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晚了整整一个轮回十二年,我才上的大学,是

真正的"迟桂花"。

侬读《迟桂花》,才发现小说中提到杭州的满觉陶桂花最出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起上的是

杭州的翁家山。郁达夫写了这样几句:”在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阮里,倒闻不着桂花的杳气……可到了这里,却同做

梦似的,所闻到的尽是这种浓艳的气味。”

达夫的小说写得好,旧体诗写得也好。读他的旧体诗,有这样一联:五更衾海寒难耐,九月秋迟桂始花。

说的还是迟桂花。看来,他对迟桂花情有独钟。在小说中,他借花造怀,说迟桂花开得迟,却香气持久。这是他

小说的意象,是我们很多人心底的向往。

⑬今年重阳节之夜,我住在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庆云寺脚下。住房是座围合式的二层小楼。住在二楼,没上楼,

就闻见了扑鼻的花杳。不用问,只有桂花才会有这样醉■人的香气。果然,住房的窗前,有一棵粗大的桂花树,从

一楼冲天直长到二楼的天井,看样子,是足有百年树龄的老树。是一棵金桂,金色的花朵缀满枝叶间,很是醒目。

密集的金桂花散发出的杳气,可以用得上那达夫的彩容词了,真正称得上是浓艳。

⑭度间下起大雨,劈劈啪啪的雨点敲打着房顶和玻璃窗,像■!雷打着小鼓,惊醒了睡梦中的我。心里暗想,这

样大的雨,窗前的金桂,该是一地零落。

a晨起来,推门一看,金桂花果然落了一地,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琵。但是,杳气居然依旧扑鼻。抬头

看看树上,一夜大雨,那样多的落花,枝叶间还有那么多的桂花,金灿灿的,沾着晶莹的雨珠,小星星般眨着眼

崎,和地上的落花相互呼应着,一起散发着自己浓艳的杳。

⑯担起放翁的一句诗:名花零落雨中看。鼎湖山这棵金桂老树的落花,也是名花,是我见过的香气最浓艳的

名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作者一共写了五次”记忆里的桂花",各有特点。简要概括,将下面表格中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记忆里的桂花桂花的特点

小时候,大院里的桂花花很小,几乎闻不到花香

十三陵的桂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读者家乡的桂花晒干隔着佶封也能闻见香味

②________________开得迟,却香气持久

鼎湖山庆云寺脚下的桂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

里而种的是桂花,树都不高,但那杳味真的是格外浓,浓得像酒。没有风,却像是被风吹着,紧跟着你,缭

绕在身旁,久久不散。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通过对比来写桂花,造结合具体句子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提到了雨后植物的情态,两文中雨后植物的情态各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

么用意?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

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而……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而,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荷叶•母亲》

【答案】1.香味浓郁、好闻,直冲肺腑:郁达夫小说中的桂花;香气扑鼻,真正称得上是浓艳。2.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浓郁、沁人心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3.示例:"最为芬芳的是丁香,和桂花的香味相比,还是淡了些",桂花与丁香的对比,突出桂花的香气浓郁、好

闻、沁人心牌的特点。4.本文中写雨后桂花落了一地,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仍在枝头的桂花沾着晶莹的

雨珠,像小星星般眨着眼睹,起散发着自己浓泡的香,用语生动、轻快,饱含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中,作者发现在暴风雨中的荷叶掩盖起莲花,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想起了母亲,想起

了母亲爱护女儿的情景,借此景抒发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的赞扬。

【解析】L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分析题干,填写"十三陵的桂花的特点,根据文章第③段”正是秋天,一进十三陵景区大门,便闻到一股浓郁的

香味。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香味,那香味真的好闻,直冲进肺腑,翻着跟头似的,泛着冲天香气"和文章第

④段“再往里走,看到甬道两旁摆着两排花盆,里面种的是桂花”可■知,十三陵的桂花香味浓郁、好闻,直冲肺腑。

分析题干,填写"哪里的桂花开得迟,却香气持久"。根据文章第⑫段”郁达夫的小说写得好,旧体诗写得也好。

读他的旧体诗,有这样一联:五更衾薄寒徘耐,九月秋迟桂始花。说的还是迟桂花。看来,他对迟桂花情有独钟。

在小说中,他借花遣怀,说迟桂花开得迟,却香气持久"可知,郁达夫小说中的桂花开得迟,却香气持久。

分析题干,填写"鼎湖山庆云寺脚下的桂花的特点"。根据文章第⑬段"今年重阳节之夜,我住在广东肇庆的鼎湖

山庆云寺脚下。住房是座围合式的二层小楼。住在二楼,没上楼,就闻见了扑鼻的花香。不用同,只有桂花才会

有这样醉人的香气。果然,住房的窗前,有一棵粗大的桂花树,从一楼冲天直长到二楼的天井,看样子,是足有

百年树龄的老树。是一棵金桂,金色的花朵缀满枝叶间,很是醒目。密集的金桂花散发出的香气,可以用得上郁

达夫的形容词了,真正称得上是浓艳"可知,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庆云寺脚下的桂花香气扑鼻,真.正称得上是浓艳。

2.本题考查语句法析。

将桂花的“浓香"比做成"酒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紧跟""缭绕"两词描述花香对人的围绕,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并结合文章第③段"正是秋天,进十三陵景区大门,便闻到•股浓

郁的香味。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香味,那香味真的好闻,直冲进肺腑,翻着跟头似的,泛着冲天香气。当时

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沁人心脾"可知,写出了桂花香气浓郁、沁人心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赞美与喜爱。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文章第⑤段"也曾经闻到过有些花的香,印象中最为芥芳的是丁香。但是,和桂花的香味相比,还是淡了些"

可知,将桂花与丁香两者的香味进行对比,并结合文章第③段"正是秋天,一进十三陵景区大门,便闻到一股浓

郁的香味。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香味,那香味真的好闻,直冲进肺腑,翻着跟头似的,泛着冲天香气。当时

想到的个词,就是沁人心脾",突出桂花的香气浓郁、好闻、沁人心牌的特点。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题干"雨后植物的情态”的提示,找到文章第⑮段"早晨起来,推门一看,金桂花果然落了一地,像铺上了

层金色的地毯。但是,香气居然依旧扑鼻。抬头看看树上,一夜大雨,那样多的落花,枝叶间还有那么多的桂花,

金灿灿的,沾着晶莹的雨珠,小星星般眨着眼睹,和地上的落花相互呼应着,一起散发着自己浓艳的香","金桂

花果然落了一地,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小星星般眨着眼睛,和地上的落花相互呼应着""但是,香气居然依

旧扑鼻"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欢快的语言写出了桂花虽经雨水的冲刷依然散发着自己浓艳的香蕴

含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中"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

绪散尽了"作者看到在暴风雨中的红莲掩盖起莲花,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

女儿的情景,想起了儿女成长路上母亲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母爱的赞扬,蕴含着母亲对子女的爱。

(二)秋天的抚慰

①今年秋天的树叶比往年黄得深许多——我是从自家的后窗突然发现的。一棵植树高过窗子,满树的叶子金

黄。在夕阳的辉映下,那金黄中闪着红,像熊熊燃烧的篝火,又像乡村灶台下喷出的火苗。

②既然秋叶如此灿烂,不妨出门好好看一看。此时,银杏叶正变黄,迎来了最佳观赏期。北京"资历"最老的

一株银杏树在潭柘(府)寺,树龄有一千四百多年,远远就见它披上"黄金甲","甲片"成着堀•飒秋风摇义。[A]

它仿佛羽化成仙工腾起一片金色的四云工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拄。

③走近瞧,像是有什么人气派地打散了许多金子,将其镶嵌或者熔化在树叶里似的,和秋阳、秋风共同奏响

华丽的”秋日奏鸣曲”。这场演奏的指挥者,便是那粗大、沧桑的树干,每根伸展出来的枝条,都是它挥舞的指挥

棒:如此华丽的奏鸣曲,需要太多指挥棒,才能使漫天飞舞的树叶奏出和谐的乐聿。在潭柘寺里走了一圈又回来,

正巧赶上一阵风,银杏树的叶子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金黄,在场的几乎所

有人都抬头叫起来……这大概是银杏树一年里最"高光"的时刻T«

④后来,我又去了颐和园。走进宜芸馆和玉澜堂,特别打眼的是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

交汇、妙龄少女和沧桑老人并肩。由于刚下过一场细雨,绿叶显得湿涧而清新:有这样的衬托,那金黄就更别具

一格,不禁赞叹只有大自然才能孕育如此殳话般的奇异色彩,胜过调色盘里调出的一切颜色。

⑤步入乐寿堂轩豁的院落,见左右几棵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树旁有很多人在拍照,为了避免和这些

人相撞,我直奔乐寿堂的后院。一般人看完乐寿堂的前•院就直接走向长廊了,后院人极少,非常幽静,我常在这

里画包儿。后院那几株粗壮的老玉兰树,每到春天,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寂寞地开着,有点“白头宫女在,闲话戏春

风”的意味。

⑥果然,后院空无一人,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只不过绿的少一些,黄的多一些。由于黄更显眼,

也由于红墙、红柱的衬托令周遭的色彩越发明艳,加之没有人簇拥,【B]这些亮丽树叶映照在乐寿堂后窗上的

影子,朦朦胧胧,将那金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讦,如同金色的粘灵。我想起杨万里的“芭蕉分绿与窗纱”,

这里分明是“玉兰分黄与窗纱”,那片粗眼的金黄,有了不一样的幻象。

⑦走到树下仔细看,我这才发觉,银杏叶实在比它小得多。而且,玉兰树的树叶和玉兰花一样,都支楂着,

有筋骨似的托浮在空中。即使花落了,树叶也显得十分精神,不像桃树、杏树、苹果树那般披头散发,似情绪低

落的女人。因此,那些叶子才能如盛开的玉兰花盛满秋天独有的金黄:秋天的色彩,在这里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⑧游览完颐和园,我又去城外的凉水河畔转一转。这几年,沿河两岸建设了滨河公园,新修了栈道,新栽了

花木,不过也保留下好多老树,从而新旧共存,连通古今,更显原始和乡土。公园里的槐树、柳树、栾树、白蜡

树,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叶金黄一片,挥洒在蓝天之下,倒映在河水之中,让天空和河水荡金流黄……

⑨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人们到大自然中去,通常是去休息,我却认为,人必须经常生活在大自然中。”在

大自然中,“我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人和大自然的友谊”。这种友谊,更多得益于大自然对人类的抚慰作用,这是大

自然对人类独特的赐予。

⑩能出来走走,看看大自然里难得的秋色,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抚慰。相较于大自然,人类是渺小的,是

需要抚慰的。

(作者:肖复兴。有删改)

5.随着赏秋地点的变化,作者眼前的景色也在不断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点景色

潭柘寺银杏树,叶片金黄,随风飞舞

颐和园的宜芸馆和玉澜堂0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外的凉水河骅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对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请任选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A】它仿佛羽化成仙,腾起一片金色的祥云,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样。

[B]这些亮丽树叶映照在乐寿堂后窗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将那金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样,如同金

色的精灵。

7.为什么说大自然对人类有抚慰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和沧桑老人并肩:滨河公园:各种树木

叶了•(新旧树木);新栽树木和老树木并存。6.A:静中有动,把银杏叶写活了,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B:批注: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的样子;增强了文章

的文学色彩。7.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所以说相较于大自

然,人类是渺小的,是需要抚慰的。

【解析】5.本题考查文本概括。

①根据第④段"走进宜芸馆和玉澜堂,特别打眼的是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

和沧桑老人并肩"可知,颐和园的宜芸馆和玉澜堂有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和

沧桑老人并肩:

②根据第⑧段"游览完颐和园,我又去城外的凉水河畔转一转。这几年,沿河两岸建设了滨河公园"可知,地点

为滨河公园:

③根据第⑧段"新栽了花木,不过也保留下好多老树,从而新旧其存,连通古今,更显原始和乡土"可知,景物

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叶了r

④根据第⑧段"新修了栈道,新栽了花木,不过也保留下好多老树,从而新旧共存,连通古今,更显原始和乡土。

公园里的槐树、柳树、栾树、白蜡树,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叶金黄片,挥洒在蓝天之下,倒映在河

水之中,让天空和河水荡金流黄"可知,新栽树木和老树木并存。

6.本题考查语句批注。

[A]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叶比作祥云,写出银杏叶仿佛羽化成仙,像要飞走,在静中有动,表

现了作者对银杏叶的喜爱之情。

[B]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比喻成金色的精灵,写出了影子朦朦胧胧、

光影浮动的样子,将玉兰树的影子写活了;同时在后句中引用了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7.本题考查文章文章理解。

根据文章第①段“一棵嬲树高过窗子,满树的叶了•金黄。在夕阳的辉映下,那金黄中闪着红,像熊熊燃烧的篝火,

又像乡村灶台下喷出的火苗",第②段"它仿佛羽化成仙,腾起一片金色的祥云,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样",第

③段"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金黄,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抬头叫起来",第④段"特别打眼的是半绿半黄

的玉兰树的树叶...…不禁赞叹只有大自然才能孕育如此童话般的奇异色彩,胜过调色盘里调出的一切颜色”,第⑥

段"将那金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样,如同金色的精灵",第⑧段"公园里的槐树、柳树、栾树、白蜡树,还

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叶金黄一片,挥洒在蓝天之上,倒映在河水之中,让天空和河水荡金流黄"可知,文

章中描写了搬树、银杏、玉兰等多种树木的华丽景色,让人叹为观止,能够带给人内心的抚慰;

结合第⑨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通常是去休息,我却认为,人必须经常生活在大自然中""我特别强烈地感觉到

人和大自然的友谊""这种友谊,更多得益于大自然对人类的抚慰作用,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独特的赐予“可知,作者

在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候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友谊,像自然学习并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心灵抚慰,

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合第⑩段"看看大自然里难得的秋色,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抚慰。

相较于大自然,人类是渺小的,是需要抚慰的”可知,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美景,就是大自然给

人类的恩赐,就是大自然带给人类心灵的抚慰,人类是需要通过欣赏美景来荡涤心灵,是需要抚慰的。据此进行

总结即可。

(三)草有时比花漂亮

①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开的花大多数很小,我们几

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②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花和草的历史到底谁的更长?《诗经》和《毙辞》里,就已经有很多花草的名字出现

了,它们的历史大概一般长吧?不过,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草生在古原之上,没听说什么花也是生

在古原的。而且,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一书,专门为草作传,草还有着那样多治病救人的药用,便对•草平添一

份好中和敬意。

③讨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

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若密地芬在一起。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

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将毛茸茸的东西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

呼小叫。

④狗尾巴草还会爬上房顶,长在鱼麟II之间。那时候,我很舟怪,连接瓦之间的土都已经硬得板结,它们是

怎么扎下根的呢?房顶上的狗尾巴草,不能如墙角的草一样长得高,但比墙角的草活得长。到了秋天,一片灰黄,

它们依旧摇曳在风前。即使冬天到了,墙角的草早已经没有了踪影,它们还是摇曳在风前,只是少了很多,稀疏

零落的,像老爷爷下巴上的山羊胡子。

⑤我劝我曾经度过童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

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⑥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6’去了六年。那六年,说是开垦荒原,所谓荒原,是一片荒草甸子。但是,至今

我也没有弄清•荒,那一片广袤无边的萋荽荒草,究竟叫什么名字。它们浅可没膝,高可过头,下面有时会是随时

可以拉人沉底的沼泽。狂风大作时,它们呼啸如雷,起伏跌宕,摇晃得仿佛天际线都在跟着它们一起摆动。开春

时节,积雪化净,干燥的天气里,草甸子常常会突然冒起荒火,烈焰腾空,一直烧到天边。那些草,可谓边塞的

豪放派,我们大院里的狗尾草,只能属于婉约派了。

⑦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

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别看是草房,冬天

却很保暧,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

修剪得平整如卷1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

春。

⑧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苣草。貂皮人参乌拉草,号称“北大荒三件宝"。传说

冬天将乌拉草聚在鞋子里,可以保暖。有一年,我的胶皮底的棉鞋鞋底有些漏,雪水渗进去,很冷,絮上乌拉草,

别说,还真管用,帮我抵挡了一冬的严寒。

⑨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

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面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

认为是草。但它们确实是草。

⑩想来,苣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后来,读孟郊诗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苣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苣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

成片成片壮观的苣草花,母亲却看不见,母亲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但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

儿子。对于苣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它属于亲情。

领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煮衣草了。不知何时起,董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

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有一片煮衣草。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

的兵,董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

(g冷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黄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董

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

鼠尾草的确和煮衣草长得很像,却只能是黄衣草的替身,大概属于草中的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

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⑬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也有贵贱之分,草芥之说不过是人群中的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

射而已。看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苜蓿草就是我们北大

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同样是草,苜蓿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食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

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大自然中,如这样()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我很惭愧,

我就像一个势利鬼,不可救药的狗眼看草低。

⑭俄最早认出以前没见过却在书中早就听说的草,是酢浆草,那种长着紫色叶子开着浅紫色小花的酢浆草。

我认识并记住了它,不仅是因为它的五瓣小花漂亮如小小的五角星,三角形的叶子像瑚蝶的翅膀,更是因为它的

名字,有点儿洋气,便觉得有点儿不同寻常。我才发现,所有关于草的高低贵贱,都来自我们对社会对人生对文

学对艺术浅薄的认知。

⑮然而还有一种草,是我心里一直残存的一点梦想和想象。它叫作书带草,其实就是麦冬草。这种草,很常

见,并不是多么名贵的草。我也是在书中认识的它,还知道了关于它的传说,说它和书生读书或抄书柳关,后来

又读到梁启超集的宋诗联"庭下已生书带草,袖中知有钱塘湖”,便对它充满想象。更重要的,我三次去扬州,拜

谒史可法墓,都在祠堂前看到了青青的书带草,爬满阶前和甬道两旁。它们虽然柔细弱小,却集合如阵,簇拥在

祠堂前,也康拥在史可法墓前。那些书带草,让我难忘,总会让我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便觉得这一片青青

的书带草,应该叫作正气草。

(取材于肖复兴的文章)

【注】北大荒:指黑龙江松嫩、三江平原带地区,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对这里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北大荒"

变成了"北大仓”。

8.文章三次以"贵族"来形容"草"。第一次是写城市中修剪平整的草坪有"贵族气息",不如北大荒荒草

至):第二次指萱草,因为它②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指③_________________,因

为它有引自国外的"高贵"背景,不常见,受人追捧。三次描写中隐含着作者的反思。

9.第③段加点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10.如果要在第⑬)段画线句的括号内补充•个词,你》填写什么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11.本文的标题是《草有时比花漂亮》,如何理解其中的“漂亮”一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8.更接地气;花朵又大又长;薰衣草。9."挤"的意思是"紧紧靠拢",突出了狗尾巴草棵棵紧紧靠在

•起生长的样子,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10.卑微(或:卑贱)11.示例:草比花多了治病救人的药用,更

接地气,可以保暖,草的高低贵贱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对艺术浅薄的认知,草代表了正气。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①根据第⑦段"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右的草坪,再想起它们,

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可得出答案:更接地气;

②根据第⑩段"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可得出

答案:花朵又大又长:

③根据第⑪段“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不知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

的背景"可得出答案:薰衣草。

9.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根据上文"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

草"可知,"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

句中的"挤"的意思是"紧紧靠拢",突出了狗尾巴草一棵棵紧紧靠在一起生长的样子,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上文“看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

的灰姑娘。苜稻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愦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同样是草,苜蓿草只能喂牲口,不能

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可知"如这样()的草有很多"一句的"这样的草"

指的是像苜蓿草样司空见惯、岁岁枯荣、任人践踏的不被人重视的草:根据它与薰衣草的对比,结合上文称薰

衣草为"贵族",可确定所填词语应是与"贵族"的"高贵"相反的词,如"卑微""卑贱"等。

1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根据第②段"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花和草的历史到底谁的更长?《诗经》和《楚辞》里,就已经有很多花草的名

字出现了,它们的历史大概般K吧?不过,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草生在古原之上,没听说什么花

也是生在古原的。而且,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一书,专门为草作传,草还有着那样多治病救人的药用,便对草

平添一份好奇和敬意"可知,草比花多了治病救人的药用:

根据第③段"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可知,草的生命力顽强;

根据第⑦段"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毯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

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可知,草更接地气:

根据第⑧段"传说冬天将乌拉草絮在鞋子里,可以保暖。有一年,我的胶皮底的棉鞋鞋底有些漏,雪水渗进去,

很冷,絮上乌拉草,别说,还真管用,帮我抵挡了冬的严寒"可知,草可以保暖:

根据第⑩段"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它属于亲情"可知,草能代表亲情;

根据第⑭段“我才发现,所有关于草的高低贵贱,都来自我们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对艺术浅薄的认知"可知,草的

高低贵贱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对艺术浅薄的认知:

根据第⑮段"更重要的,我三次去扬州,拜谒史可法墓,都在祠堂前看到了育育的书带草,爬满阶前和甬道两旁。

它们虽然柔细弱小,却集合如阵,簇拥在祠堂前,也簇拥在史可法墓前。那些书带草,让我难忘,总会让我想起

文天祥的《正气歌》,便觉得这一片吉吉的书带草,应该叫作正气草"可知,草代表了正气。

(四)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紧挨着一片,连接成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

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用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凡臻璃那般炫目,

但满城沉沉的灰色,无语沧桑。它似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③上个世纪so年代,北京的天陆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

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①(占用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凡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鱼鳞瓦下,是人们生活的日常。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搂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

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

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

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玩儿。鱼鳞瓦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疯跑,就是一点

儿也不坏。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甲】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袈,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就那么结实,那么有力量,这常让那时

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属里,

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

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乙】却像是案板上宰过的一条条鱼,死了。更没有瓦浪如海、潮涌向天际展开的气

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曾经上演过多少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多

少欢乐啊!

⑧这其中最记忆深刻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

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站在上面,拼命地接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喈嘛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

②(溅落飘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

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拄完两口饭,我们会早早地爬上房顶,等待礼花

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坐在鱼鳞瓦上,

心里充满期待。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

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看了一个,

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老院,又看到童年时踩过的鱼鳞瓦,发现瓦间长若一膜藕狗是巴草,像是年纪衰老

的鱼鳞瓦长出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⑪去年秋天,我拈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四合院重新改造过,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梯子爬

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清楚,尽管已经没有“灰色的瓦浪向天

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回到瓦浪下的生活。

⑫我忽然想起余光中先生的一首题为《狗尾草》的小诗,最后一句是:"一切都留在草下。"在我的眼前,这

一句应该改成这样:“一切都留在瓦浪下。"

(取材于肖复兴的文章)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占据②溅落B.①占用②溅落

C.①占据②飘落D.①占用②飘落

13.文章从老北京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的景象写起,点出它独有的色彩和力量;接着回忆

,然后写我们在瓦上玩耍和看到鱼鳞瓦被拆下来的情景,之后回忆

,又写了自己重返老院看到的景色和感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14.【甲】【乙】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来写鱼鳞瓦,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处比喻的表达效果。

15.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一切都留在瓦浪下”的理解。

【答案】12.A13.鱼鳞瓦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合院里与鱼鳞瓦有关的习俗、趣事):鱼鳞瓦带给我的童年

欢乐(秋天摘枣、迎接国庆)14.甲句写出房顶上的鱼鳞瓦一片紧压着一片的状态,表现了房顶上瓦的力量,可

以感受到作者儿时对鱼鳞瓦的赞叹;乙句写出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亳无生气的样子。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对

比之下,更突出了作者看到老院被拆的失落、失望之情。15.答案示例:"一切都留在瓦浪下"的"一切”指作者关

于老北京四合院鱼鳞瓦的回忆,包括鱼鳞瓦连片成海的壮观景象、瓦浪下普通人自在随意的生活、鱼鳞瓦带给我

的童年快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合院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瓦浪消逝的伤感。

【分析】1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占据:据有或用强制性手段取得。

占有:①据有:以强力或某种方式取得并拥有(土地、财物等)。②处于:居于(某种地位)。

空一,根据③段"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①(占用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语境可知,此处指四合院据有北京

城的空间,应使用"占据J

溅落:重物从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中,特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按预定计划落入海洋。

飘落:物体从空中飘着下来。

空二,根据⑧段“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僻喘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金_(溅落飘落)在院子里"语境可知,

此处指红枣纷纷从高处落在屋顶上,应使用"溅落";

故选A。

13.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从老北京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的景象写起,点出它独有■的色彩和力量;接着回忆「'的提示,找到

④段“鱼鳞瓦下,是人们生活的日常......"可概括为:鱼鳞瓦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四合院里与鱼鳞瓦有关的习俗、

趣事)

根据题干"然后写我们在瓦上玩耍和看到鱼鳞瓦被拆下来的情景,之后回忆一"的提示,找到⑧段"这其中最记忆

深刻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可概括为:鱼鳞瓦带绐我的童年欢乐(秋天摘枣、迎接国庆)

14.本题考查比喻的表达效果。

【甲】处,⑤段画线句"像•只小手和另只小手握在起"把瓦片片压片比作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

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顶上的鱼鳞瓦一片紧压着一片的样子,结合下文"单个儿看,每

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就那么结实,那么有力量,这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

思不解”可知,表现了房顶上瓦的力量,可以感受到作者儿时对鱼鳞瓦的赞叹:

【乙】处,⑥段画线句"却像是案板上宰过的一条条鱼"把码在车上的瓦片比作案板上宰过的一条条鱼,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下文"死了。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从房顶上

卸下来的鱼鳞瓦亳无生气的样子,蕴含着作者的失落之情。

1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⑤段"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⑩段"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

老院,又看到童年时踩过的鱼鳞瓦,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狗尾巴草,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的胡须,心里不

禁一动,有些感喟"、@)段"附近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清楚,尽管已经没有'‘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

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回到瓦浪下的生活"可知,"一切都留在瓦浪下"意思是

关于老北京四合院鱼鳞瓦的回忆,包括鱼鳞瓦连片成海的壮观景象、瓦浪下普通人自在随意的生活、鱼鳞瓦带给

我的童年快乐都已失去,仅仅存在在记忆中的"瓦浪”中,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合院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也流

露出作者对瓦浪消逝的伤感。

【练习二】吃货世界

(五)萝卜帖

肖复兴

①萝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菜蔬,起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北魏贾思叙的《齐民

要术》中,已经有了萝卜种植的描述。至此之后,历代诗文中,写萝卜的不胜枚举。

②其中有一首七律宋诗的前半首,印象最深:“晓对山翁坐破窗,地炉拨火两相忘。茅柴酒与人情好,萝卜

羹和野味长。”之所以印象深,它所写的“破窗”“地炉”“茅柴”,都是地道平民家中常见的东西,和萝卜很

是相配。作为普通百姓四季生活的看家菜,萝卜和白菜的地位,井驾齐驱,是双主角。诗中说萝卜“野味长”,

野味,可不是如今吃惯了油腮之后人们品尝的野味,而是贫寒人家的家常味。

③萝卜的做法很多,吃法丰宙,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并非如春如一样的时令菜。但除杨

花萝卜外,别的萝卜最好吃的季节,是秋季刚上市的时候。这是萝卜的青春季,和人一样,最嫩、最脆、最水灵、

最生机勃勃。这时候,在老北京,沿街叫卖萝卜的小贩,会扯开嗓门儿吆喝:萝I-------赛梨!

④萝卜,性情温和,虽然带一点微辣,那是它的小脾气。在和别的菜或肉一起做的时候,很容易水乳交融,

那一点小脾气,即便没有完全消失殆尽,也会变得像小姑娘撒娇一般温婉动人。

⑤萝卜的性情温和,还表现在它浑身是宝,绝不会因自己得意的某一处而骄傲自矜,比如菜花,只有花可以

吃,托着它的叶子和莱梗,便不能吃。萝卜从头到尾,都可以吃,它的皮,它的绥子,都可以吃。绥子焯过水和

不焯水,拌凉菜,都好吃。不焯水的,格外脆,带有田野的清新,《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的就是不焯水生吃。

焯水后要立刻过凉,有那种熟女般刚柔兼济的脆,加盐糖杳油和柚子醋或香碣,和香干碎拌一起,比饭店里杳干

马兰头还好吃。绥子剁碎做成馅,不要肉,只搁一点儿粉丝和虾皮,包包子,会有任何一种馅都没有的味道,爽

口,带有一丝丝中草药的味儿。

⑥萝卜皮也很好吃,做菜的时候,萝卜和皮最好在一起,不要分开,其中杨花萝卜尤是。如果把它的皮削掉

再吃,无论生吃凉拌还是红烧,味道已经减去大半,它的灵魂似乎也随之而去,所谓皮之不存,魂将焉附?萝卜

皮可以单吃。在北京,这样单吃的是心里美的皮,滚刀块,切得要厚一点儿,皮略带些肉,拌上盐、糖、老柚、

醋,最后浇热花板油,刺啦一声,齐活儿!简单,便宜,脆生,酸甜可口,色彩明丽,是地道的下酒菜,如今成

了不少饭店里一道物美价廉的凉菜。

⑦萝卜连肉带皮带绥子,全部吃掉了,它的根部,泡在水里,不几天,可以开出晶亮的小黄花,在冬天大雪

纷飞的日王里工它是萝卜的还魂成精工对我们重后温暧的回眸一瞥。

⑧在我国,萝卜的高光时刻,在立春那一天。立春要咬春,咬什么?咬的就是萝卜。看明刘若愚著《酌中志》

中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成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比较优劣。至次日立春,

无论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看,立春日咬萝卜,不仅普通百姓,也包括王公贵族。这是全民上下的风

俗,这一日,萝卜风光备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南。

⑨为什么立春一定要咬萝卜呢?这也是有讲究的。咬春,不只为看色彩鲜艳的外表,也不只为了咬出甜甜的

味道,而要咬出一些辛辣的味道,取的就是古人说的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没有经历这个苦,春是不会来

到的,春也就没有了意义。咬春吃萝卜,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

有的一种风俗,是民俗化的道义,潜移默化在代代人的心里。萝卜这样的一种独特意味,在其它众多疣菜中是没

有的。

⑩萝卜,入馔,也人文入诗人画。历代画萝卜的画作,写萝卜的诗文不少,如果把它们收集齐全,会洋洋大

观。十九世纪,法国曾经专门为他们的玫瑰花出版过一本洋洋洒洒的《玫瑰圣经》。如果我们汇编成一本图文并

茂的萝卜大全,肯定得是我们萝卜的永乐大典。

(选自《文汇报》2023年11月10日14版,有删改)

16.这是为萝卜写的一篇赋,作者围绕“萝卜"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7.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萝卜的原因。

18.赏析文章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9.简要分析第⑧段中引用《酌中志》的作用。

20.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文学创作的理解。

文学是记忆的,而生活是关系的,文学在叙述它的记忆的时候表达的又是生活。一一贾平凹

【答案】16.萝卜记载的历史,萝卜的吃法,萝卜的性情,萝卜的民俗意义。17.①萝卜是平民家中常见的

东西,是贫寒人家的家常味。②萝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吃法丰富。③萝卜的性情温和,虽有小脾气,但是可

以和其他菜水乳交融,刚柔兼济。④萝卜浑身是宝,不因自己得意的某一处而骄傲自矜。⑤萝卜身上代表了中

国人吃得了苦的韧劲。⑥萝卜既可入馔也可入文入诗入画,雅俗共赏。(答出三.点即可)18.运用比喻、拟

人的修辞手法,将萝卜根泡水开的黄花比作是萝卜的精魂,回眸一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萝卜的温情,体现了

萝卜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萝卜的喜爱之情。19.引用《酌中志》中的记载再现

了当时"咬春"的风俗,引出萝卜的民俗意义,突出了萝卜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

化内涵,使文章读来饶有趣味。20.文学创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文学创作带有作者的生活印记,是记忆

中的生活。在文中老北京沿街叫卖萝卜的小贩,扯开嗓门的吆喝声,写出了老北京的生活图景。作者在进行文学

创作时,遣词造句,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写吃萝卜皮时,"滚刀块"”皮略带些肉",拌调料,浇花椒油的“刺啦声"

生活化的描写,"齐活儿"口语化的表述,还原了做萝卜皮时的过程,写出了老北京的烟火气。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①段中提到萝卜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并在《诗经》和《齐民要术》等文献中有记载,表明了萝卜的悠久

历史和在中华菜蔬中的重要地位。第③段中提到萝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秋季萝卜最好吃,并且老北京沿街叫

卖萝卜的小贩吆喝"萝卜一一赛梨",表明了萝卜在各种季节和场合下的吃法与风味。第⑤段中详细描述了萝卜

的性情温和,其皮、缨等部位都可■以食用,如缨子焯水后拌凉菜、皮可以单吃等,说明了萝卜的多样性和可食用

性。第⑧段中提到立春日咬春,要咬的就是萝卜,萝卜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主角,并且强调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

风俗,说明了萝卜在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⑩段中提到萝卜也入文入诗入画,历代画萝卜的画

作、写萝卜的诗文不少,如果把它们收集齐全,会洋洋大观,表明了萝卜在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章第①段提到萝卜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诗经》和《齐民要术》等文献中就有记载。这说明萝卜在

我国菜蔬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萝卜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让作者对

它产生了喜爱之情。文章第红)至第⑥段详细描述了萝卜的多种吃法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