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国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

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

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日:“善赏哉,襄子!赏

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

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

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船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

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利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

也。”子舶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

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

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舶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

子之行赏,先加具县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

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

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

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

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不悟,

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

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鲍:即孔附,

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

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

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

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射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

子船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

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

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己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自之也。故罪疑者从轻,

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

零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

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己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

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

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百而不以与民,则天

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

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

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

而无便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

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日与之而已也,与之

而遂因以利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

也。盖欲其思耐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宁委之于利委:交付

C.而无憾于其上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劝: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

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

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

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

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②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邛日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僧》)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①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

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②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4.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①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

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

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

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

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用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海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有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

狷,君子皆不电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苟有异

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而鲁侯,斯二各

何求哉?委乎天则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蹦,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瑕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芳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白。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

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

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道所怀,令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ill董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

山以为斐是也诚以为韭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壬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

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胖(XI):人名,与孔子同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唱:称道,赞扬。

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病:批评,不满。

C.君子皆不由也由:遵循,遵从。

D.而恨其所不至恨:遗憾,后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道者多矣移其粟于河内

B.委乎天而待用者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其翼若垂天之云

D.以道所怀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卿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

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世态度。行

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

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②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

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

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

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

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

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

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恋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

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

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

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

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

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年者。嗟乎!退之之

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耐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

灭裂之后,筹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

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

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谈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

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

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

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

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

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浮:显现

B.攀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纂:继承

C.兵戈不试试:使用

D.近谈两汉,远追三代揆:揣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出乎其诚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有不足以过年者此小大书辩也

C.刚毅则信实劳苦耐功高如此

D.日趋于富盛之域赵尝五战于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

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

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

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

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②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为本。“敬事”的意思

是O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

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o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

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

安,二曹龙奋,公韩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

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财相为用,则岂尽人力

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

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

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

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

镌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③.余则无以举子相也。诸

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

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

任瑕。字不得罩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

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韩、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

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

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

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

能附含,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

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怪,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日:”一为麟凤言,三叹加

飨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竟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

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镌:犹规则、法度。③硬: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

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符合。

B.余则无以灌子相也难:诘问。

C.字不得厚句累:积累。

D.以不能附含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气有所不相入画相为用至无所见画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夫人之相与

C."与物境会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

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

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

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

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

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②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2019-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国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赫

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日:“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

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日:“善赏哉,襄子!赏

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

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

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船②日:“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

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物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

也。”子舶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

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

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日:“诺。”子鲍日:“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

子之行赏,先加县里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

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

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

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

以是默□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不悟,

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

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鲍:即孔酎,

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C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

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

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

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船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

子船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1)CEG

(2)B

(3)C

(4)①我的大臣们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所

以先奖赏他。

②请让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5)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文一词多义,平时要注意积累,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

语境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

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日:'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

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

语,“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材料以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

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断开;从固定结构

来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应在“岂”前断句,综上需要断句的三处为CEG。译文:

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

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

(2)B.“词义不同”有误,“不可以不劝爱人”大意是“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所以“劝”

也是“鼓励、劝勉”的意思。

故选:Bo

(3)C.“世人……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

取民众的信任”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二中原句“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

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来成就自己,争

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o

(4)①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译文:我的大臣们没有人不存

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②一隅:一小部分;审:仔细考察;信:真实。译文:请让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

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5)根据材料二中原句“韩非书云夫子善之……然实诈也”可知,子船批驳韩非书云“夫

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船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

“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

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

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多年,不

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鲍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答案:

(1)CEG

(2)B

⑶C

(4)①我的大臣们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所

以先奖赏他。

②请让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5)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

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

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

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

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

变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

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

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

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

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

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

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

而无便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

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日与之而已也,与之

而遂因以知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

也。盖欲其思则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宁等之于利委:交付

C.而无便于其上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知之焉耳劝: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为刑期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场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书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春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

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

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

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

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②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答案】(1)C

(2)B

(3)D

(4)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己/呜呼/贤人君

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5)①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②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

害百姓罢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句含义,

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语句含义,结合句

子的句式、成分等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

原文相关内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句子的含义,联系标志性词

语具体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句子的语境,抓住关键词

的含义,进而翻译。

【解答】⑴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表示“怨恨”。

故选C。

(2)A.“以",连词,“用来”;介词,“凭借

B.“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故选B。

(3)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

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表示作

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

故选D。

(4)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

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

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

“及”是动词,“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则”前应断开;“而”

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己”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

前应断开;“呜呼”是叹词,独立成句,“呜呼”前后皆应断开;“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

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

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

“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焉”是句末语

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

(5)①则,那么;忍,狠心的;爱,吝惜。译文: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

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②其,代词,指上面那些情况;与,给予;残,伤害;“而已矣”,罢了。译文:知道(上

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答案:

(1)C

(2)B

(3)D

(4)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己/呜呼/贤人君

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5)①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②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

害百姓罢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

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

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

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

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

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与百姓争论寻

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

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

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

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

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

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

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

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

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

俸禄啊。

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

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

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

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

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

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

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

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

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

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

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

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

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

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

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邛日货》)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信》)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①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

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②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答案】(1)礼乐不能停止于表面,而应重在内心。

(2)①示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②示例:今解:所有人都有自尊心,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能够

给予别人足够的尊重的话,别人也会以足够的诚意来回报你。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理解材料内容,

进而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解答本题,可以了解材料含义,联系自己的理解灵活

作答。

【解答】(1)第一则强调礼乐的本义在敬、在和;第二则材料阐述了“仁”和“礼”和

“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

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2)①这一则是孔子对音乐的态度,结合课外知识积累,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

子即可。②结合句意,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礼乐不能停止于表面,而应重在内心。

(2)①示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②示例:今解:所有人都有自尊心,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能够

给予别人足够的尊重的话,别人也会以足够的诚意来回报你。

参考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

器吗?”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4.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①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

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

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

【答案】(1)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

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位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

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

祸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以及名著阅读的能力。作答此类

题目重在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此题作答的重点在于举例论证,

因此对平时所学相关课文的熟悉就显得尤为重要。

【解答】(1)“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

滥矣”,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

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

了。

(2)观点是讲仁爱的人,能够使人有好名声,使人有恶名声。可理解为仁者本身有号召

力,能得到人们的信服。故此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

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称赞颜回贤德;孔子评论

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

敬业负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

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

管氏亦有反拈。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

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为肯定管仲

“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答案:

(1)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

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位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

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

祸端。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

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一一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复核的过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

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

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用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懑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日:“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