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联考作文汇编(三)(10月汇编2)_第1页
2024届高三联考作文汇编(三)(10月汇编2)_第2页
2024届高三联考作文汇编(三)(10月汇编2)_第3页
2024届高三联考作文汇编(三)(10月汇编2)_第4页
2024届高三联考作文汇编(三)(10月汇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最新名校联考作文汇编(三)

写作主题:

1.传统文化,平和之美2.事善能变,坚定内心

3.正视竞争,互相成就4.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发展变化,人生智慧06圈层突破,提升自我

07"鸿蒙""麒麟",文化传承08消失的附近,附近的消失

作文汇编:

1.传统文化,平和之美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了“如果非要涉讼,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中‘,也就是

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这种道理不仅适用于诉讼,也适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如今青少年在

学习、生活中,也应当有这种“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态度。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提倡适度,拒绝极端。

2.不偏不倚的智慧与不温不火的清醒。

3.平和心态赢得平稳人生。

例文:

致中和,达化境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有言。天人合一,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达中

和之境,可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古人推崇中不偏,庸不易,明善诚身,束己修心。我辈青年

在学习生活中,亦当有如此态度,致中和,达化境。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绘人,拿捏的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温

不火,此中玄妙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不偏执,不极端。切中肯繁便是"不偏不倚、

不温不火”所代表的适度、适当、适量、适时、适可而止。或许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一团

和气,失去原则,是不置可否的态度,是失败时躺平佛系的借口。实则不然,孔子有言:“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样的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青年立身于世的准则,

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根基。这样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恰是内卷盛行一剂良药,更是年

轻的我们奔赴未来的力量来源。

“过刚易折,慧极必伤,强极则辱,情深不寿。”金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偏不

倚、不温不火,才能致中和,达化境。这样的温润与谦良,这样的智慧与清醒,对于当代青年

意义非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韩退之以之警醒我辈,不努力固然不可,但若超出了度,

也难以持之以恒,就会一暴十寒。学习如此,凡事皆然,无度,让很多青年沉溺网络游戏无法

自拔;无度,为了升职加薪而熬坏了身体,杀鸡取卵。由此可见,只有不偏倚,求适度,才能

在生如逆旅时,一苇以航,才能在时代的潮起潮落时,扬帆起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极端,不执拗,心态平和,泰然处之,心有风骨,淡泊名利。

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要的就是一份襟怀的旷达、超然的的气度、理性睿智的眼光。想要拥有这

份超然与睿智,首要的是心态的平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

舒。次之,有清醒的头脑、慧达的思考,知进退,懂取舍,要有明辨的眼光。正如竺可桢先生

所言,“尽吾力以行之,可以无悔"。三者,慎思之,明辨之,还需笃行之,掬月在手,向光而

行,以行动致中和,达化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子思以之廓定"中和”。发乎情,止乎礼。

凡事皆需有序有节,中正平和。“中庸"不是不知进取,而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心态,是

持重敬畏人生方向,致中和,达化境,我辈青年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漫漫征途中才能行稳

致远,收获成功。

2.事善能变,坚定内心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期中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

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

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

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L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例文: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

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

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

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

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

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

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

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

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

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

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

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

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

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

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

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

梦里长安。

03正视竞争,互相成就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

据要求作文。

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长期

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

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

年好孤独。”

常言道,商道亦人道。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

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唯有公平竞争,才能实现“共赢”。

2.惟有“大格局”,方可成就大事业。

3.真正的朋友往往是你的敌手。

4.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例文:

论"互持"与"互撕"

著名汽车企业宝马与奔驰的惺惺相惜,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强者"互持",弱者"互撕”。

“互持"与"互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态度:"互持”者,互相扶持,共同前行,因为不给对方"使

绊子",故彼此行进得都很顺利,虽然最终可能没有分出输赢,但实质上是“双赢”的大好结局;

“互撕"者,因"一山难容二虎",故"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或者干脆是"两败俱伤",彼此见不得

对方好,最终彼此都不得好。

是“互持",还是"互撕"?其关键,还是要看竞争双方的心胸。心胸大,则气度不凡,就有

容人之量,考虑的就不会是蝇头微利和眼前好处,其所谋者必大,所虑者必远。历史上的廉颇

与蔺相如,一为将,一为相,若"将相不和",则赵国危矣,遂有“负荆请罪"的美谈。"将相""互

持",诸侯畏惧,即便是强秦也要"三思而后行"。若是"将相互撕",即使没有秦军兵锋所指,赵

国也必自乱也。所以,说到底,蔺相如有心胸,廉颇也不乏气度。茅台与五粮液如是,宝马和

奔驰亦如是。

心胸小,则气量狭窄,肚腹里总盘算着自己那点儿“小九九",自然就无容人之地。苏洵在

《六国论》里说得明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破灭,就是一个

典型的"互撕"的例子。"赂秦”的国家都想着保全自身,盼着秦国去攻打别国,却忘了"唇亡齿寒"

的道理。其结果便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仅如此,还连带着造成"不赂者以赂者丧"

的恶劣影响。试想,那些诸侯国如果不“互撕",而是聚起“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合力抗秦,秦国又岂能从中得利?更遑论相继而亡。

所以说,“互持”者心胸必大,所见必远,而“互撕〃者心胸必小,所见必近。世界很大,人

很渺小,不要老是生那"唯我独尊”的妄念,企图独霸所有资源;须知,当他人失去了生存资源,

走向灭亡,剩下的只有自己,到时候,“独孤求败"而不得,最后也会意志消沉,郁郁而终。而

且,从更深意义上讲,"互持"者比"互撕"者更有智慧,不仅是处世的智慧,更是生存的智慧。

“互持”者懂得世界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公平竞争,互相促进,才可以让彼此生活得更美

好,让我们的家园更和谐。

世界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我们大家的。与其互相"拆台",互挖"墙角",还不如互

相扶持,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总而言之,人活着,绝不能“吹灭别人的灯”,不仅要”发

自己的光〃,更要能"点燃别人的灯",这样的世界何其明亮!

04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公孙丑》:“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

而已矣。"其意为"行仁之人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

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其意为"射箭的方法,很像君

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做人应该学会反求诸己。

3.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例文:

学会反求诸己

孟子说:“不怨胜己着,反求诸己而已矣。”听后思之甚多,“不怨胜己”已足见其宽广

胸怀,然“反求诸己”更见其可贵之处。

何谓"反求诸己"?在我看来,反求诸己是对自己的深刻反省,彻底反思。是面对失败

后的理性总结;是遭遇挫折时的清醒思考;是堕入低谷时的沉着反省。这便是反求诸己

的可贵之处,纵然失败也不抱怨,即使受挫也不气馁,而是用理智的自省为下一次的成

功蓄势。

"反求诸己"帮你擦亮双眼,审清时事。历史洪流奔腾不息,一些人随着岁月而沉淀被

人遗忘,而那些懂得反求诸己的人则会永远在人们心中激荡起片片涟漪。在那个闭塞的

年代里,人们会说是洋人的坚船利炮太威猛,是洋人的欲望促使他们的铁骑踏破了我们

的大门。一批兴起的洋务派惶惶然开始学起那些洋枪洋炮,自认为只要大清王朝配上这

坚船利炮便又可做起天朝上国的美梦。而维新派是善于自省的,他们看到了是中国腐朽

不堪的旧体制让中国一败再败,是清王朝破败黑暗的统治让中国再难翻身,他们反求诸

己,看清晚清真正形势,再维护那个封建旧体迟早亡族亡国,一个焕发新机的新体才是

我们真正之需要。是的,是"反求诸己"擦亮了维新派的双眼,助他们看清时事,为中国引

航。

反之,若不能反求诸己,等待你的将是无边的沉沦与黑暗。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王朝

总是不停更迭?为什么一个王朝不会永存千秋万代?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总有一些君王

不能反求诸己,以致列宗难保,国家倾荡。自远至殷商的纣王再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

无论魏晋抑或宋元,我想皆出此理。不能反求诸己,就意味着你在一步一步的后退,直

至堕入深渊,无可挽回。

而生活中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反求诸己呢?当身边的同学后来居上,你是否只是暗暗慨

叹而忘记了问问自己的不足;当你被老师批评,你是否只是在背后偷偷不服气而忘记了

问问自己的缺失。我们总要在这样的一次次自省中才会成长,所以,勿忘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路,将我们引向更好的自己;反求诸己是剑,斩断我们身上拦路的缺陷。

所以,执此剑,上此路,从此反求诸己,做更好的自己。

05发展变化,人生智慧

(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

据考证,"化"字甲骨文字形为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相依,表达颠倒

变化之意,故"化"字本义是变化。《易传》中记载:“下观而化也。”这句话就是说在下的

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发生变化。

事实上,"变"和"化”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礼记•中庸》中有:“动则变,变则化。”

孔颖达疏:“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为化。"故"化"是由

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是一种本质的改变。北宋张载在《易说•乾卦》中提出:“变言

其著,化言其渐。”则强调了"化”的几微渐变效果。"化”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

概念,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人生要"变",更要"化

2.“化"乃人生大智慧。

3.“化〃可变腐朽为神奇。

4.万事皆可"化"。

例文:

经微渐变"化"神奇

从《易传》到《中庸》、从孔颖达到张载,不论是中华典籍,还是学术大家,都从不

同的角度诠释了“化”的意义,这足见"化”在个人成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具有的价值。

身处激荡发展的时代,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只有时刻以“化”为前行的动力,才能行稳

致远,取得更大的进步。

“化—简而言之就是变化的意思。从词义上看,变化指的是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得与

原来不同和事物产生的新情况。就是说,变化含有对旧有事物否定或颠覆的意思;从发

生变化的形态看,有的是翻天覆地的剧变,有的是循序渐进的几微渐变。不论表现出什

么样的态势,变化是剔除陈旧落后的,培养催生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不管是个人,还

是社会,只有不断的寻求变化,才能不断地突破旧有的藩篱,才会更好地发展。

发展与变化是事物存在应有的形式。既然如此,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寻求突破、谋求发

展,以达到变化的目的,不可能千人一面,也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加以衡量。因地

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邯郸学步而落得不会走路的下场。解

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不是用浮夸风、大跃进式的“巨变”方式实现,而是立足中国的国情、

立足我们自身的条件,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完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即使有一些现成的模板,但“不接地气、水土不服",所以不能照抄照搬。为了实现

中华儿女的强国梦、富国梦,在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境遇中突围,不是翻天覆地式的

激进,而是制定了“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战略。正是

这种渐进式的变化,我们在逐梦路上才避免了因为冒进、激进造成的困难和损失。

国家的发展如此,各行各业要实现自身的突破,变化也不可缺少。实现体育强国也好,

追求科技创新强国也罢,要把梦想变成现实,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步登天",而要立

足实际,客观审视自己的现有条件,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进行突围,才有可能

达成所愿。

身处百年未变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代青年要很好地发展自己,戒除躺平、随大流的思

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身实际,不断积累,不断超越,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06圈层突破,提升自我

(2024届江西省稳派高三10月联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语叫“圈层突破",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如果想获得不一样的人

生,必须不断打破已经固化的圈子,这样才能让人生不断走向更高的层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例文:

【参考立意】

①勇于突破舒适圈,不断提升自我;

②敢于挑战,勿安于现状;

③敢于突破旧我,不断塑造"新我";

④突破"圈层",不断超越等等。

【优秀范文】

L往前走一步,敢于突破圈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想得到什么,你必须给自己定位,你才能有机会突破你现有的困境。

当我们在某一个群体的久了,你的许多行为习惯自然而然也容易受到影响。如果你想获得不一

样的人生,必须打破你固化的圈子,才能迈上人生的更高层次。很多人,时不时的都会感到焦

虑,可又觉得无可奈何,这个时候应该停下审视一下自身的圈子。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写: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情。是

的,没有人不喜欢安逸,也没有人真的喜欢奔波劳顿,于是一部分人便适应了“温水煮青蛙”的

环境,变得温和,丧失了对生活的征服欲。而另一部分人,却乐此不疲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保

留对生活的主动权,一步步征战诗和远方。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安逸的时候思考自己的人

生意义从而得出结论:去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离开北大的初衷。人还是要进步,你不能说

我就这样了,因为人最怕待在某种舒适环境。在北大当第七年老师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教专业

英语了。暑假两个月,寒假一个月,觉得这样混下去,就可以变成一个副教授,然后再读个硕

士博士,就可以变成三级教授,然后北大也会给你低价买房子。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

往广处走。也就是说一辈子哪怕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但是你可以走遍全世界。第二条,

往深处走。可以让一生的泉水不断地冒出来,这也是生命成就。决定走出北大的舒适区,寻找

生命的成就感,做更好的自己,俞敏洪跨出舒适圈,开始与自己死磕,最终建立新东方。

“李宁”的创始人一一奥运冠军李宁也是一个跳出舒适圈,转行做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的典

范。李宁在体育生涯结束后,有很多舒适清闲的工作供他选择,但李宁更希望在大社会中历练

一番,学习更多的知识,体会更丰富的人生,毕竟从7岁进入体校,他17年的青春光阴都是

在单双杠上度过。于是他选择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从此,李宁

跨出了舒适圈,走上了一条崭新而艰苦的道路。"让我们从头再来",李宁爱说这句话。他赢的

每一块金牌都是从头再来;从运动员到商人,对李宁更是从头再来。正是这种从头再来的归零

心态,李宁一步步超越自己,跨出舒适区,超越过去,开创新的领域,做更好的自己。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其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提到: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点儿

危机感。因为生活永远在变化中,而变化就意味着危机。别以为目前的舒适是一种享受,享受

惯了这种舒适,你也就变成了呆子、傻子,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有的人因为害怕而连喜欢的事都不敢去做,习惯和安享于舒适圈,不敢跨出去,不敢面

对变化,而总是惆怅梦想很遥远。对于怀有创业激情和创新想法的年轻人而言,勇于跳出舒适

圈,放弃安逸现状,追寻更大成绩,尽管会遇到艰辛,仍然勇往直前。

只有当你跨出舒适圈以后,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圆圈变大,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

的人。

突破舒适圈!往前再走一步!让你的选择提前于努力!

2走出舒适圈,翱翔于太空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自己的世界沉思,何异于闭门造车?只

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直面陌生的环境,直面压力与变化,才能让潜力得以激发,让心性得以

磨砺。极耐得苦,才能获得成长,"才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

朔风长凛冽,秋气不离披。拒绝舒适的象牙塔,激发自身潜力。

《菜根谭》中有言:“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人生总是充满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断

不能用舒适为外壳,将自己包裹。著名化学家奥托•瓦拉赫从小学习文学,却被老师断定,

他即使有再高的天分,都不会在文学上展现出来。他转身走出文学这一“舒适区",潜心学习化

学,并最终夺得诺贝尔奖。试想,若瓦拉赫没有勇敢地放弃文学之路,走出徘徊了十几年的舒

适区,便不会有他对脂环族化合物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又如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只有走出舒适的象牙塔,才能激发自身的无穷潜力。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走出舒适的乌托邦,磨砺自身心性。

拿破仑说:“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我未曾踌躇。"想要成功就不用踌躇,并在舒适区中

安逸。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走出舒适区,便会面对陌生的环境及变化,我

们会有压力,会无所适从,可"勇气是压力下的优雅",也正如因此,我们才更应走出令自己舒

适的领域。大卫•斯特恩的铁血改革令人惊叹,它赋予了NBA又一次生命。试想,若他因循

守旧,放弃商机,又怎么会有NBA今日的辉煌?只有走出舒适的乌托邦,才能磨砺自己自身

的心性,提高心境。

放眼如今世界,时代风云变幻,国际形势波谪多变。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勇于走出自己的舒

适区,提高个人素养。鲁迅善文又善医,林徽因善于做诗,又精于设计、建筑。陆小曼文采斐

然,又工于作画,苏轼文思敏捷,又善于音乐……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不断走出舒适区,发掘

自身潜力。

人生并不像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有时途经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我们都应怀有走出

舒适区的勇气,以一份赤子之心周游世界,遨游太空!

07"鸿蒙""麒麟〃,文化传承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

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鸿蒙"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华为取名"鸿蒙”,

表明要勇敢地做先驱者,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华为研发的芯片叫“麒麟”,麒麟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华为取名"麒麟”,象征着华为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断和高

品质产品的追求。

中国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奔月的故事妇孺皆知;而火星探索器被命

名为"天问","天问"一词出自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

探索精神……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探

讨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与时俱进。

2.在推进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

例文:

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

黑格尔曾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

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中华文明是世

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

尽管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要大国的趋势已

经日趋明显。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走向历史的未来。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在传统和

现代之间,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

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天问""嫦娥"等航天领域的命名是对古代先民仰望星空、思考

宇宙的纪念,尽管古人只是在文学和神话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他们无法看到火箭和飞

船已经将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但不要小看我们的先民,正是他们的可爱和执着,让我

们今天的成就找到前行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难道我们不是继承了古

人的想象甚至困惑,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上不断前行吗?

现代文明高歌猛进,传统文化也熠熠生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如饥似渴的发展

现代文明,建设美丽而富强的国家,从科技到文化,无不以包容四海的胸怀,吸收世界

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高楼大厦、高铁飞机、互联网+……一切都在改变,但中国人从来没

有也不可能忘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二十四节气歌仍在传唱,传统节日我们仍然为了团

圆奔忙在路上,西餐厅开得再多,仍然随处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