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_第1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_第2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_第3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_第4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底下面有生物并不稀奇,陆地底下不也有蚯蚓吗?不错,但是深海里发现的,是在直到海底下面上

千米的岩石和地层里进行着另一类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海底下的深部生物圈。

深海底下沉积物里有微生物,这早就知道,也并不意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船在太平洋底取沉积物

柱状样,结果确实有微生物,只是向下变少,最深的一根样柱8nl长,底部已经几乎没有细菌,由此推想大

洋底下也就是顶上几米沉积物有细菌。六十年代晚期,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有一次出事故,下沉1500m,

人员都安全逃出,但是带下去的午餐却深沉海底。奇怪的是过了10个月以后返回原地,发现午餐保存得都

还不错,足见深海海底细菌并不活跃,因而科学家们猜想微生物在深海底下的分布是很浅的。

挑战这种观点的是大洋钻探。七十年代起,已经根据深海沉积孔隙水中CH4与S0r的含量和同位素,发

现井深一二百米处还有细菌在活动,由细菌活动造成的SO/氧化、CH”的生产和氧化作用,在全大洋都普遍

存在。然而带来决定性转折的是1986-1992年间太平洋区的5个航次,每次都在大洋深部的沉积岩芯中发

现微生物,其中最深的是在日本海,发现在海底以下518m的深处还有细菌,只是各处钻孔中微生物的丰度

都从海底向下急剧减少,从近表层每立方厘米的10亿多个,减到500m深处的1000多万个。

大洋钻探在太平洋的发现,唤起了学术界对海底下面微生物群的注意:在海底以下的深处,居然还有

巨大数量的微生物生活着,甚至深海玄武岩里还有细菌生活构成现在我们所说的“深部生物圈”。为此,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点评文章时,还配了幅漫画,把海底孔隙里微生物的“生活”,形象描

绘为边打扑克边抽烟的“底层生涯”。确实,深部生物圈住着地球上“最底层的原住民”,但是它们的生

活绝没有漫画里画的那样逍遥。无论是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里的微生物,还是热液口的微生物,都属于黑

暗食物链,但是热液口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化学合成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而深部生物

圈的微生物被封存在地层孔隙微小的空间里,只能依靠地层里已有的有机物实行“异养”。它们的新陈代

谢极其缓慢,但“寿命”极长,要以多少万年来计算。读者也许会羡慕它们的长寿,可是在这种环境下的

微生物,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生活质量”无从谈起。尽管如此,微生物也总得有最低限度的能量和修

补细胞的物质,此外,这些微生物也总得进行繁殖。它们的繁殖速度如何?有人推测细胞分裂的周期起码

得上千年,但这也只是猜想,所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未解之谜。

深部生物圈的规模多大,至今并不清楚。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深度,一个是数量。近十年的大

洋钻探,极大地拓展了对深部生物圈的了解。2010年在贫养的南太平洋环流区钻探,发现一亿年来所有深

海沉积层里,都可以有微生物生存。2012年,日本制造的全球最大的钻探船“地球号”(Chikyu)在日本

南边水深1200m的深海,发现在洋底以下2500m、2000万年前形成的含煤层里还有大量微生物生存。钻探

大洋基底的岩浆岩,在上地壳的玄武岩、下地壳的辉长岩,甚至由地幔岩风化形成的蛇纹岩里,都发现了

微生物。看来与其说深度,不如说温度才是限制微生物分布的下界。现在已经知道发现微生物的深海热液

口的最高温度是120℃,而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至少能适应40-60℃的高温,至于更加确切的温度

界限,有待进一步的钻探检测。

多年来,对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的估算,结果悬殊。20年前最初的估算最为惊人:有人推算出全大

洋海底下面有35X1029个微生物,合计生物量3000亿吨,因此说地球上的微生物有70%生活在海底和陆地

的地下,地下的深部生物圈占据地球上活生物量的30虬然而这种估计有点过头,后来的推算认为海底下面

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有2.9X10"个,或者可以到5.39X1029个,不过都少了一个数量级。估算结果如此悬

殊,原因在于数据来源不一,而根本上讲还是数据太少。尽管结果相差巨大,却显示出一种共同的分布趋

势:从海底表层向下,细胞密度的对数值都是随着埋深的对数下降。这说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向下减

少的总趋势是普遍现象。关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规模的争论,一时不可能有结论,因为实测的样本实

在太小,并不足以作全球性的定量推论。

深部生物圈发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现有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范围。如果说太阳能并不是生命活动的

必要条件,如果说有氧环境下的光合作用不是合成有机物的唯一途径,那么,生命活动的范围在时间与空

间里的分布就可以大为拓展。

“深部生物圈”这个名词是美国的戈尔德(ThomasGold)提出的,他在《深而热的生物圈》里指出,

地球表面生物圈对阳光和光合作用的环境要求太高,而具备深部生物圈条件的天体则有很多,这为地外生

命的寻找方向指点了迷津。另一个启发来自深部生物圈里生命活动的节奏。如果深海底下的微生物生殖周

期以千年计,寿命以万年甚至百万年计,那么这种新陈代谢的慢节奏、黑暗世界里的“慢生活”,揭示出

生命活动可以采用与我们以往所知的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极其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去做认真的研究。如

果还考虑到文献中的报道,在上亿年古老地层中的琥珀或者盐晶里的微生物,也曾经培育成活,那么微生

物世界里“生”和“死”的定义就值得重新推敲。深部生物圈提出的涉及自然哲学和科学世界观的深层次

理论问题,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1.下列对“深部生物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至地壳,下至地幔,在海底以下深处的许多岩石里存在着微生物,它们构成了“深部生物圈”。

B.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新陈代谢和繁殖速度都极缓慢,细胞分裂周期长达千年,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C.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依靠地层已有的有机物“异养”,这与同属黑暗食物链的热液口微生物不同。

D.尽管深部生物圈的规模还是未解之谜,但大洋钻探结果表明,温度是决定微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时间为序,向读者介绍海洋科学家对深部生物圈的探索与发现,脉络清晰。

B.作者在介绍科技成果时,较多地运用“猜想”“估计”“推测”等词语,用语严谨。

C.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使读者对深部生物圈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D.全文重在用事实来阐释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发现,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运用大洋钻探技术开始了对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研究,并取得持

续进展。

B.海底以下,从很浅的地方到2500m处,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分布在不断延展,但数量呈现向下减少的

总趋势。

C.深海底下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慢节奏和黑暗世界里的“慢生活”,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反思自身的生命活

动方式。

D.处于“黑暗食物链”中的海底微生物可以不依靠光合作用维持生命活动,这给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

可能性。

4.为迎接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国家海洋博物馆将向全国青少年介绍海洋相关知识。如果你是海洋

“深部生物圈”板块的解说员,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拟一份解说提纲。

5.《深海浅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的一部科普作品,有人评价该作品“可读性堪比

小说”。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峡谷流花

许实

黑山,仿佛一块巨大的脱了轨的陨石,从宇宙深处飞向地球,坠落在河西走廊北侧。表面密布沟壑的

山体就像刚出炉的有冰裂纹饰的陶器,光滑的大片岩面在阳光下闪烁,而十几条峡谷像是愤怒的鹰爪在狂

躁中造就的,不然,怎么会那样扭曲和惊悚?

石关峡就是其中的一条,流淌着故事、历史和花朵。这条峡谷既通新疆又通西安,既通敦煌又通酒泉。

在七八月里,如果由西向东穿过峡谷,就会看到峡口堆叠起的花朵一一金黄的向日葵,紫色的薰衣草,粉

红的郁金香和玫瑰花,还有白色和玫红色的喇叭花,以及云朵浮在水面一般的虞美人,五彩石竹、萱草和

孔雀草更是一块一块的。如此艳丽、炫目的场景,完全消解了边塞的苦寒。这些彩云一样堆在峡口的花朵

是献祭给黑山的,是从石关峡谷流淌出来的,像春天、泉水和草木的汁液,渴望蕴育辉煌与圆满。

踏着晨阳和露水由东向西穿过石关峡时,最先横在我眼前的是长长的长城,悬壁长城张开双臂趴在黑

山上,钳子般卡住峡口。长城很久远了,这些古老的军事防御设施不断被人们维修加固,与黑山融为一体。

石关峡自古就是兵家争夺的地方,长城、烽燧、墩台、堡子或耸立在黑山最高处,或隐藏在峡谷崖壁下,

险象环生,步步惊心。张骞、班超、霍去病这些先驱者,传播着信念和信心,也在石关峡撒下五彩的种子,

让吕光、李嵩、沮渠蒙逊们为争权夺利频繁地穿梭于石关峡,让鸠摩罗什、玄奘们为信仰跋涉在大漠和戈

壁。当吕光那迤逋几公里的驼队,驮着金银和各类古老乐器,从遥远的西域行来,穿过石关峡,当李广利

征讨大宛国的几万大军从中原驰来,穿过石关峡,这些战争中的征服者给石关峡涂上了几分豪迈和悲壮。

还有汉代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踏上丝绸之路,从长安、陇西、武威、敦煌、龟

兹、姑墨、温宿到赤谷城,征途漫漫,为石关峡抹上了悲戚和华美的色彩。

在这条长长的丝路上,狭窄的石关峡就是一把锁钥。

如果你年老,心灵孱弱、疲惫,或是性情温瞰,那你千万不要看峡谷里刻在岩石上的那些图画。因为

它们就是火焰、叛逆与撕裂,让人血液沸腾。它们荒谬又合理,是三千年前祖先们刻在岩石上的简笔画,

我们叫它们岩画。祖先们将他们和飞禽走兽们的生活镌刻在岩石上:他们围猎、放牧、舞蹈,它们飞翔、

奔跑、捕食……从中能感受到他们粗重的喘息,能听到牛羊在峡谷吃草的声音、虎狼在黑山之巅的长啸,

这是他们共同留在人间的遗迹,如同长风、雨露和星光,浸润我虚弱的灵魂。而我,能留给人间什么呢?

难道只是这些浅陋的文字和变幻不定的思绪吗?

太阳在黑山之巅燃烧,在我和草木身上燃烧,热气从草木和岩石上升腾,峡谷里开始闷热起来。到处

是蒿子,夹在密密的冰草间绽放着白花、红花、黄花,单纯、洁净、娇嫩而脆弱,让我愿意用我的整个夏

季让它们开放。野花和草木释放的淡淡香气,使峡谷更加幽深,岌岌草柔软的长穗粼粼闪烁,像纤细的叶

子捧着毛茸茸的晶莹雪粒。我像羊群一样用潮湿的鼻子闻着花香,目光沿着蒿子生长的路径,看一溜蓝天

白云走进峡谷深处。

把黑山凿空,是现代人的事,我们叫它隧道。一条黑亮的公路从隧道里吐出来,横穿峡谷,如同黑色

河流流淌到山外。越过公路再往前走,会看到更多现代人生活的痕迹,废弃的土坯屋,荒芜的耕地,早已

冷却的坍塌砖窑,干涸的河床里深深的沟壑好像被火烧过。公路从石关峡第一个峡口二草滩流出,流向遥

远的西域和更远的远方。黑山也流向了远方,连同它的岩画、金矿和神秘而古老的故事。在走出二草滩峡

口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大片油绿的草地,如此辽阔、澄明。二草滩是当地的夏牧场,我惊喜的

呼喊引来一阵狗吠,帐篷里出来一个妇女,搓着油腻的手,诧异地向我笑。倏然间,我觉得她就是某个古

老的游牧人,向我摊开一个民族的生活。我想起峡谷里的岩画,原来祖先们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

草地上似有战马嘶鸣,有羊群嘈杂的叫声,有汽车呼啸而过的鸣笛,是它们,合奏成了令人沸腾与燃

烧的这无垠的寂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出了黑山的地理位置和神奇地貌,凸显了众多峡谷带给人的特殊感受。

B.文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均与丝绸之路有关,为峡谷增添了豪迈、悲壮、华美的色彩。

C.祖先们用远比文字更让人血液沸腾的图画,将叛逆而撕裂的生活场景刻在岩壁上。

D.石关峡谷既连接内地与西域,也勾连着历史与现代,具有丰富的空间和时间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写景生动,抒情强烈。

B.第四段独句成段,收束上文,“锁钥”一词突显了石关峡在历史上的重要的价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串起“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贯古今,内容丰富。

D.文章通篇运用全景描写,意境雄浑,给人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体验。

8.“我”为什么会由“妇女”想起“峡谷里的岩画”?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

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罩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

犹若不可法。故浮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

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

先表流水。潦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

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

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鲸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

伊。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

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

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F因G为之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文中意为适应要求,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B.择,文中意为选择,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择”意思相同。

C.胜,文中意为承受,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意思相同。

D.伐,文中意为攻打,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治国必须有法,但法的制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变化,改变

先王的法令。

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历代圣人受百姓拥戴,是因为他们能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做法,给

百姓以幸福。

C.两则材料均借寓言说理,“循表夜涉”讽刺墨守成规的人,“守株待兔”讽刺懒惰被动的人,生动形象

而深入浅出。

D.两则材料都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论证,观点鲜明,论据有力,层次清晰,善用类比手法,在今天仍具

有启发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2)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14.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

请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鹏鹃天•送廓之①秋试

辛弃疾

白芭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②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廓之,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字廓之。②禹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所凿,后以鱼跃龙门比喻考试得

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门人赴乡试而作,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豪放刚健的特点。

B.词作中应试者着新袍,携书剑,在迷茫忐忑中踏上前路,却仍抱有必胜的信心。

C.首句以“嫩”字准确地表现了初秋天气的清新微凉,用词出人意表又不落俗套。

D.词作巧妙运用“禹门”“月殿”等与科考中举有关的典故,表达对门人的祝福。

16.虚实结合是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的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若不是在“,"的艰难情况下坚持攀登,姚鼐怎能登临泰山之巅尽赏无

限风光?人生也如登山一样,越是艰难,越是要向前向上。

(2)苏轼夜探绝壁以求石钟山得名原因,尽管所得结论也不够全面,但他提出的在“”

的情况下绝不能“”的观点,则富有科学精神。

(3)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水”无休无止、永不停息的特点恰与人的悲愁相一致,诗人们或以水喻愁,

或借水写愁,如“,"就是以流水写愁思的千古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是当下广告营销的常用手段。不同于贴片广告和中插广告,植入广告讲求艺术

性,往往需要借助道具、台词、置景等手段,将品牌或产品巧妙地融入影视文本,这种广告方式能潜移默

化地激发观众的购买欲。在这个过程中,影视艺术是主体,①,植入广告不能破坏影视艺术的完整

性和逻辑性。然而,当下部分影视创作却本末倒置,部分植入广告表现方式简单,植入频率密集,效果生

硬,拉低了作品艺术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受众的观赏体验。

(甲)广告植入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一是与当前影视产业发展还丕够成熟,Jg收成本、.一获得利润依赖

广告收入不无关系。在商业逻辑和投机心理的影响下,②,放松对植入品牌数量以及产品性质与作

品题材契合度的把控,有的甚至只要给钱就“来者不拒”。多而杂的广告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主体性,甚至

(A),使影视作品沦为“广告定制剧”。一些创作者为了让品牌方满意,把广告效果放在艺术质量前

面,一味突出品牌或产品的商业信息,而不顾艺术规律甚至现实逻辑,使剧情发展突兀,人物行为怪异。

这种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甚至明摆着告诉观众“这是广告”的做法,突破了植入广告的概念,不仅破坏了人

们的审美体验,还会引发观众对品牌或产品的戒备和反感。还有一些创作者秉持“骂名也是名”的错误理

念,为了追求作品与产品的曝光度,把有争议的植入广告当成一种话题营销手段,结果(B),为了眼

前的一点经济利益消耗了需要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的广大受众对于影视业的口碑和信任。

⑧,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因此,影视从业者应该端正创作态度,提高制作水平,(乙)

始终将提高影视作晶的艺术质量和精神内涵放荏苴位,一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在这个基础上,

再植入广告,围绕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协调统一积极探索。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18.将画横线句子改成以“植入广告”作开头的长单句,不得遗漏关键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熟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两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

22.如何避免广告植入拉低影视艺术质量、破坏受众观赏体验?请根据文本,为影视创作者提出三点建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相继兴起,将人类一步步带入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近些年,网

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微信、微博、抖音、B站……社交平台多种多样,网络课堂、腾讯会议、线上博物馆、

直播带货……资讯分享渠道便捷。“与辉同行”直播间让日益式微的《人民文学》再度回到大众视野,抖

音小视频让各地的文旅掀起一次次高潮……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接收者、记录者、

传播者,但与此同时,参与者媒介素养低下带来的格调不高、信息造假甚至网络暴力等现象也让人深切担

忧。

学校准备召开交流分享会,主题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现邀请你发言,具体方向有以下三种。

方向一:向与会者介绍你在参与网络时代信息交互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写作时注重联系现

实生活,避免条款式罗列。

方向二:在网络媒介日渐成为主流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向与会者表达你的主

张,阐述你的理由。

方向三:讲述一个你与某一信息传播媒介之间发生的故事,体现对“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与

思考。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2024年2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底下面有生物并不稀奇,陆地底下不也有蚯蚓吗?不错,但是深海里发现的,是在直到海底下面上

千米的岩石和地层里进行着另一类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海底下的深部生物圈。

深海底下沉积物里有微生物,这早就知道,也并不意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船在太平洋底取沉积物

柱状样,结果确实有微生物,只是向下变少,最深的一根样柱8m长,底部已经几乎没有细菌,由此推想大

洋底下也就是顶上几米沉积物有细菌。六十年代晚期,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有一次出事故,下沉1500m,

人员都安全逃出,但是带下去的午餐却深沉海底。奇怪的是过了10个月以后返回原地,发现午餐保存得都

还不错,足见深海海底细菌并不活跃,因而科学家们猜想微生物在深海底下的分布是很浅的。

挑战这种观点的是大洋钻探。七十年代起,已经根据深海沉积孔隙水中CH4与S0广的含量和同位素,发

现井深一二百米处还有细菌在活动,由细菌活动造成的S0广氧化、CH4的生产和氧化作用,在全大洋都普遍

存在。然而带来决定性转折的是1986-1992年间太平洋区的5个航次,每次都在大洋深部的沉积岩芯中发

现微生物,其中最深的是在日本海,发现在海底以下518m的深处还有细菌,只是各处钻孔中微生物的丰度

都从海底向下急剧减少,从近表层每立方厘米的10亿多个,减到500m深处的1000多万个。

大洋钻探在太平洋的发现,唤起了学术界对海底下面微生物群的注意:在海底以下的深处,居然还有

巨大数量的微生物生活着,甚至深海玄武岩里还有细菌生活构成现在我们所说的“深部生物圈”。为此,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点评文章时,还配了幅漫画,把海底孔隙里微生物的“生活”,形象描

绘为边打扑克边抽烟的“底层生涯”。确实,深部生物圈住着地球上“最底层的原住民”,但是它们的生

活绝没有漫画里画的那样逍遥。无论是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里的微生物,还是热液口的微生物,都属于黑

暗食物链,但是热液口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化学合成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而深部生物

圈的微生物被封存在地层孔隙微小的空间里,只能依靠地层里已有的有机物实行“异养”。它们的新陈代

谢极其缓慢,但“寿命”极长,要以多少万年来计算。读者也许会羡慕它们的长寿,可是在这种环境下的

微生物,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生活质量”无从谈起。尽管如此,微生物也总得有最低限度的能量和修

补细胞的物质,止匕外,这些微生物也总得进行繁殖。它们的繁殖速度如何?有人推测细胞分裂的周期起码

得上千年,但这也只是猜想,所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未解之谜。

10

深部生物圈的规模多大,至今并不清楚。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深度,一个是数量。近十年的大

洋钻探,极大地拓展了对深部生物圈的了解。2010年在贫养的南太平洋环流区钻探,发现一亿年来所有深

海沉积层里,都可以有微生物生存。2012年,日本制造的全球最大的钻探船“地球号”(Chikyu)在日本

南边水深1200m的深海,发现在洋底以下2500m、2000万年前形成的含煤层里还有大量微生物生存。钻探

大洋基底的岩浆岩,在上地壳的玄武岩、下地壳的辉长岩,甚至由地幔岩风化形成的蛇纹岩里,都发现了

微生物。看来与其说深度,不如说温度才是限制微生物分布的下界。现在已经知道发现微生物的深海热液

口的最高温度是120℃,而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至少能适应40-60℃的高温,至于更加确切的温度

界限,有待进一步的钻探检测。

多年来,对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的估算,结果悬殊。20年前最初的估算最为惊人:有人推算出全大

洋海底下面有35X1()29个微生物,合计生物量3000亿吨,因此说地球上的微生物有70%生活在海底和陆地

的地下,地下的深部生物圈占据地球上活生物量的30虬然而这种估计有点过头,后来的推算认为海底下面

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有2.9X1029个,或者可以到5.39X1029个,不过都少了一个数量级。估算结果如此悬

殊,原因在于数据来源不一,而根本上讲还是数据太少。尽管结果相差巨大,却显示出一种共同的分布趋

势:从海底表层向下,细胞密度的对数值都是随着埋深的对数下降。这说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向下减

少的总趋势是普遍现象。关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规模的争论,一时不可能有结论,因为实测的样本实

在太小,并不足以作全球性的定量推论。

深部生物圈发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现有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范围。如果说太阳能并不是生命活动的

必要条件,如果说有氧环境下的光合作用不是合成有机物的唯一途径,那么,生命活动的范围在时间与空

间里的分布就可以大为拓展。

“深部生物圈”这个名词是美国的戈尔德(ThomasGold)提出的,他在《深而热的生物圈》里指出,

地球表面生物圈对阳光和光合作用的环境要求太高,而具备深部生物圈条件的天体则有很多,这为地外生

命的寻找方向指点了迷津。另一个启发来自深部生物圈里生命活动的节奏。如果深海底下的微生物生殖周

期以千年计,寿命以万年甚至百万年计,那么这种新陈代谢的慢节奏、黑暗世界里的“慢生活”,揭示出

生命活动可以采用与我们以往所知的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极其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去做认真的研究。如

11

果还考虑到文献中的报道,在上亿年古老地层中的琥珀或者盐晶里的微生物,也曾经培育成活,那么微生

物世界里“生”和“死”的定义就值得重新推敲。深部生物圈提出的涉及自然哲学和科学世界观的深层次

理论问题,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1.下列对“深部生物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至地壳,下至地幔,在海底以下深处的许多岩石里存在着微生物,它们构成了“深部生物圈”。

B.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新陈代谢和繁殖速度都极为缓慢,细胞分裂周期长达千年,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C.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依靠地层已有的有机物“异养”,这与同属黑暗食物链的热液口微生物不同。

D.尽管深部生物圈的规模还是未解之谜,但大洋钻探结果表明,温度是决定微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时间为序,向读者介绍海洋科学家对深部生物圈探索与发现,脉络清晰。

B.作者在介绍科技成果时,较多地运用“猜想”“估计”“推测”等词语,用语严谨。

C.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使读者对深部生物圈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D.全文重在用事实来阐释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发现,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运用大洋钻探技术开始了对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研究,并取得持

续进展。

B.海底以下,从很浅的地方到2500m处,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分布在不断延展,但数量呈现向下减少的

总趋势。

C.深海底下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慢节奏和黑暗世界里的“慢生活”,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反思自身的生命活

动方式。

D.处于“黑暗食物链”中的海底微生物可以不依靠光合作用维持生命活动,这给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

可能性。

4.为迎接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国家海洋博物馆将向全国青少年介绍海洋相关知识。如果你是海洋

“深部生物圈”板块的解说员,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拟一份解说提纲。

5.《深海浅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的一部科普作品,有人评价该作品“可读性堪比

小说”。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2.A

3.D4.①深部生物圈的发现研究历程;②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特征;③深部生物圈的规模(深度和

微生物的数量);④深部生物圈发现的意义。

5.①文章的内容像小说一样有吸引力。本文介绍了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过程及其特征,这一科研领域对读者

而言具有陌生感和新鲜感,激发了读者了解新知的欲望,具有吸引力。②文章的表达像小说一样有趣味性。

本文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如“边打扑克边抽烟”“最底层的原住民”等形象描绘,“生活质量”“慢

生活”等生动表达,都使文章趣味盎然。③文章的主题像小说一样有深刻性。文章由对自然界的探索研究

12

延伸到对人类自身的生命认识,能促使读者进行深度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细胞分裂周期长达千年”错,由原文“它们的繁殖速度如何?有人推测细胞分裂的周期起码得上千年,

但这也只是猜想,所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未解之谜”可知,深部生物圈的细胞分裂周期还没有定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以时间为序”错,全文是以逻辑为序,从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过程、特征、规模、意义等方面介绍深部

生物圈。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错,根据原文,科学们利用大洋钻探技术对深海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

B.”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分布在不断延展”错,根据原文,“从很浅的地方到2500m处”是不断向大洋

底下探索发现微生物的深度,因此不能说“微生物的分布在不断延展”。

C.“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反思自身的生命活动方式”错,原文是说“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去做认真的研究”,

而不是“反思自身的生命活动方式”。

故选D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文本介绍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船采样的发现、六十年代晚期“阿尔文号”深潜器沉在海底的午餐、七

十年代起大洋钻探的发现、1986T992年间太平洋区的5个航次的发现等,可概括为:深部生物圈的发现研

究历程;

②“无论是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里的微生物,还是热液口的微生物,都属于黑暗食物链,但是热液口的微

生物能够通过化学合成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而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被封存在地层孔

隙微小的空间里,只能依靠地层里已有的有机物实行‘异养'。它们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但‘寿命’极

长,要以多少万年来计算”等,可概括为:深部生物圈中微生物的特征;

③“深部生物圈的规模多大,至今并不清楚。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深度,一个是数量。近十年的大

洋钻探,极大地拓展了对深部生物圈的了解……”,可概括为:深部生物圈的规模(深度和微生物的数量);

④“深部生物圈发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现有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范围”“这为地外生命的寻找方向指点

了迷津”“极其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去做认真的研究”“微生物世界里'生'和'死'的定义就值得重新

推敲”可概括为:深部生物圈发现的意义。

13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可读性堪比小说”的含义有:小说故事性强,内容读起来有意思;小说语言比科普文通俗易懂;小说主

题深刻。

①文章的内容像小说一样有吸引力。文本开头“深海里发现的,是在直到海底下面上千米的岩石和地层里

进行着另一类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海底下的深部生物圈”,引出话题,接着按照时间顺序逐渐

介绍人类对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过程,深部生物的特点等。这一科研领域对读者而言具有陌生感和新鲜感,

激发了读者了解新知的欲望,具有吸引力。

②文章的表达像小说一样有趣味性。本文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如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把海

底孔隙里微生物的“生活”描述为“边打扑克边抽烟”,作者把它们称为“最底层的原住民”,这些形象

描绘富有趣味,让读者容易理解;此外还有类似“生活质量”“慢生活”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常用的词

汇,用来描写深部生物,这样的表达既易于理解,又生动形象,使文章趣味盎然。

③文章的主题像小说一样有深刻性。在谈到深部生物研究的意义时,文章谈到“如果深海底下的微生物生

殖周期以千年计,寿命以万年甚至百万年计,那么这种新陈代谢的慢节奏、黑暗世界里的‘慢生活',揭

示出生命活动可以采用与我们以往所知的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极其值得寿命有限的人类去做认真的研究”

“在上亿年古老地层中的琥珀或者盐晶里的微生物,也曾经培育成活,那么微生物世界里'生'和‘死’

的定义就值得重新推敲”,文章由对自然界的探索研究延伸到对人类自身的生命认识,能促使读者进行深

度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峡谷流花

许实

黑山,仿佛一块巨大的脱了轨的陨石,从宇宙深处飞向地球,坠落在河西走廊北侧。表面密布沟壑的

山体就像刚出炉的有冰裂纹饰的陶器,光滑的大片岩面在阳光下闪烁,而十几条峡谷像是愤怒的鹰爪在狂

躁中造就的,不然,怎么会那样扭曲和惊悚?

石关峡就是其中的一条,流淌着故事、历史和花朵。这条峡谷既通新疆又通西安,既通敦煌又通酒泉。

在七八月里,如果由西向东穿过峡谷,就会看到峡口堆叠起的花朵一一金黄的向日葵,紫色的薰衣草,粉

红的郁金香和玫瑰花,还有白色和玫红色的喇叭花,以及云朵浮在水面一般的虞美人,五彩石竹、萱草和

孔雀草更是一块一块的。如此艳丽、炫目的场景,完全消解了边塞的苦寒。这些彩云一样堆在峡口的花朵

是献祭给黑山的,是从石关峡谷流淌出来的,像春天、泉水和草木的汁液,渴望蕴育辉煌与圆满。

踏着晨阳和露水由东向西穿过石关峡时,最先横在我眼前的是长长的长城,悬壁长城张开双臂趴在黑

山上,钳子般卡住峡口。长城很久远了,这些古老的军事防御设施不断被人们维修加固,与黑山融为一体。

石关峡自古就是兵家争夺的地方,长城、烽燧、墩台、堡子或耸立在黑山最高处,或隐藏在峡谷崖壁下,

险象环生,步步惊心。张骞、班超、霍去病这些先驱者,传播着信念和信心,也在石关峡撒下五彩的种子,

14

让吕光、李嵩、沮渠蒙逊们为争权夺利频繁地穿梭于石关峡,让鸠摩罗什、玄奘们为信仰跋涉在大漠和戈

壁。当吕光那迤遮几公里的驼队,驮着金银和各类古老乐器,从遥远的西域行来,穿过石关峡,当李广利

征讨大宛国的几万大军从中原驰来,穿过石关峡,这些战争中的征服者给石关峡涂上了几分豪迈和悲壮。

还有汉代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踏上丝绸之路,从长安、陇西、武威、敦煌、龟

兹、姑墨、温宿到赤谷城,征途漫漫,为石关峡抹上了悲戚和华美的色彩。

在这条长长的丝路上,狭窄的石关峡就是一把锁钥。

如果你年老,心灵孱弱、疲惫,或是性情温瞰,那你千万不要看峡谷里刻在岩石上的那些图画。因为

它们就是火焰、叛逆与撕裂,让人血液沸腾。它们荒谬又合理,是三千年前祖先们刻在岩石上的简笔画,

我们叫它们岩画。祖先们将他们和飞禽走兽们的生活镌刻在岩石上:他们围猎、放牧、舞蹈,它们飞翔、

奔跑、捕食……从中能感受到他们粗重的喘息,能听到牛羊在峡谷吃草的声音、虎狼在黑山之巅的长啸,

这是他们共同留在人间的遗迹,如同长风、雨露和星光,浸润我虚弱的灵魂。而我,能留给人间什么呢?

难道只是这些浅陋的文字和变幻不定的思绪吗?

太阳在黑山之巅燃烧,在我和草木身上燃烧,热气从草木和岩石上升腾,峡谷里开始闷热起来。到处

是蒿子,夹在密密的冰草间绽放着白花、红花、黄花,单纯、洁净、娇嫩而脆弱,让我愿意用我的整个夏

季让它们开放。野花和草木释放的淡淡香气,使峡谷更加幽深,岌岌草柔软的长穗粼粼闪烁,像纤细的叶

子捧着毛茸茸的晶莹雪粒。我像羊群一样用潮湿的鼻子闻着花香,目光沿着蒿子生长的路径,看一溜蓝天

白云走进峡谷深处。

把黑山凿空,是现代人的事,我们叫它隧道。一条黑亮的公路从隧道里吐出来,横穿峡谷,如同黑色

河流流淌到山外。越过公路再往前走,会看到更多现代人生活的痕迹,废弃的土坯屋,荒芜的耕地,早已

冷却的坍塌砖窑,干涸的河床里深深的沟壑好像被火烧过。公路从石关峡第一个峡口二草滩流出,流向遥

远的西域和更远的远方。黑山也流向了远方,连同它的岩画、金矿和神秘而古老的故事。在走出二草滩峡

口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大片油绿的草地,如此辽阔、澄明。二草滩是当地的夏牧场,我惊喜的

呼喊引来一阵狗吠,帐篷里出来一个妇女,搓着油腻的手,诧异地向我笑。倏然间,我觉得她就是某个古

老的游牧人,向我摊开一个民族的生活。我想起峡谷里的岩画,原来祖先们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

草地上似有战马嘶鸣,有羊群嘈杂的叫声,有汽车呼啸而过的鸣笛,是它们,合奏成了令人沸腾与燃

烧的这无垠的寂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出了黑山的地理位置和神奇地貌,凸显了众多峡谷带给人的特殊感受。

B.文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均与丝绸之路有关,为峡谷增添了豪迈、悲壮、华美的色彩。

C.祖先们用远比文字更让人血液沸腾的图画,将叛逆而撕裂的生活场景刻在岩壁上。

D.石关峡谷既连接内地与西域,也勾连着历史与现代,具有丰富的空间和时间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写景生动,抒情强烈。

15

B.第四段独句成段,收束上文,“锁钥”一词突显了石关峡在历史上的重要的价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串起“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贯古今,内容丰富。

D.文章通篇运用全景描写,意境雄浑,给人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体验。

8.“我”为什么会由“妇女”想起“峡谷里的岩画”?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答案】6.C7.D

8.①现代人遗留下的许多生活痕迹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消逝、世事的变迁;②妇女的生活方式让“我”

意识到“祖先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③妇女身上叠加了古今生活的样子,因而让“我”联想到“峡谷里

的岩画”。

9.(1)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段用“战马嘶鸣”“羊群嘈杂"''汽车鸣笛”三种声音将历史与现实、

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古今相通、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悠远而深邃的思考。

(2)从手法上看:①眼前是寂静的草地,耳畔好似有战马、羊群、汽车交响的声音,“沸腾”“燃烧”与

“寂静”构成矛盾统一的关系,虚实结合,营造出悠远、深邃、静谧的意境,给读者以更多的联想与想象。

②文章结尾情景交融,将深沉的情感蕴含在联通古今、虚实相生的景物中,入境入情,余韵无穷。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远比文字更让人血液沸腾”错,文中只是说哪些图画“让人血液沸腾”,并未与文字相比较;且“叛

逆而撕裂”是作者对岩画的主观感受,而非祖先生活的特点。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运用全景描写”以偏概全。文章中既有全景描写,也有局部特写,比如“夹在密密的冰草间绽放着白

花、红花、黄花,单纯、洁净、娇嫩而脆弱”,雄浑中不失细腻。

故选D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越过公路再往前走,会看到更多现代人生活的痕迹,废弃的土坯屋,荒芜的耕地,早已冷却的坍塌砖窑,

干涸的河床里深深的沟壑好像被火烧过”,现代人遗留下的许多生活痕迹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消逝、世

事的变迁。

“帐篷里出来一个妇女,搓着油腻的手,诧异地向我笑。倏然间,我觉得她就是某个古老的游牧人,向我

摊开一个民族的生活。我想起峡谷里的岩画,原来祖先们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妇女的生活方式让“我”

意识到“祖先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

再结合前文”祖先们将他们和飞禽走兽们的生活镌刻在岩石上:他们围猎、放牧、舞蹈,它们飞翔、奔跑、

16

捕食……从中能感受到他们粗重的喘息、,能听到牛羊在峡谷吃草的声音、虎狼在黑山之巅的长啸,这是他

们共同留在人间的遗迹”,生活在现代的妇女身上依然有古今生活的样子,如同峡谷里的岩画中的内容,

因而让“我”联想到“峡谷里的岩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的能力。

(1)从内容上看:“战马嘶鸣”是写历史,“羊群嘈杂”“汽车鸣笛”是写现在,历史与现实相接;“战

马嘶鸣”“羊群嘈杂”与“汽车鸣笛”又暗含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用三个画面表达了对古今相通、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悠远而深邃的思考,耐人寻味。

(2)从手法上看:①“草地”为眼前实景,而“似有”提示后面的内容为想象,虚实结合,拓宽了文章的

内容;“合奏成了令人沸腾与燃烧的这无垠的寂静”中“沸腾”“燃烧”与“寂静”构成矛盾统一的关系,

现实环境的寂静与人们想象的沸腾相结合,营造出悠远、深邃、静谧的意境,给读者以更多的联想与想象。

②最后一段属于环境描写,文章以景作结,将深沉的情感蕴含在联通古今、虚实相生的景物中,让读者入

境入情,余韵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

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攀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

犹若不可法。故浮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

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

先表沸水。沸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

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

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鲸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

伊。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

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

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

17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F因G为之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文中意为适应要求,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B.择,文中意为选择,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的“择”意思相同。

C.胜,文中意为承受,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意思相同。

D.伐,文中意为攻打,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治国必须有法,但法的制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变化,改变

先王的法令。

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历代圣人受百姓拥戴,是因为他们能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做法,给

百姓以幸福。

C.两则材料均借寓言说理,“循表夜涉”讽刺墨守成规的人,“守株待兔”讽刺懒惰被动的人,生动形象

而深入浅出。

D.两则材料都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论证,观点鲜明,论据有力,层次清晰,善用类比手法,在今天仍具

有启发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己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2)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14.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

请简要概述。

【答案】10.BDF

11.B12.C

13.(1)早先他们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凭借标记引导渡河的,可是现在河水已经变得更多了,楚人却仍按

照先前的标记引导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2)这时有位圣人出现了,他在树上架木做巢而居以

避免禽兽虫蛇的侵害,因而人们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王,称他为有巢氏。

14.①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改革创新。②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事物的本质和

关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是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来

18

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都是“圣人”的做法,结构一致,中间B处和“常可”后D处断开;

“论世之事”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适应要求;邀请。句意:先王之法总是适应其时代需要的。/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B.错误。“意为选择”错,两个都是同“释”,舍弃、放弃。句意:所以应该舍弃先王的现成之法。/江河

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C.正确。句意:人们忍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能承受的恐惧的心情。

D.正确。攻打;夸耀。句意: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因而商汤王和周武王起兵讨伐。/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

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守株待兔'讽刺懒惰被动的人”错,守株待兔的故事在材料二中是讽刺固守先王成法、不知随着时

代变化而变通的人,指出做事不能死守已有经验,生搬硬套。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向”,原来,早先;第一个“表”,做标记;“所以”,表原因。

(2)“作”,出现;“说”,通“悦”,喜欢、爱戴;“王”,称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的观点是不效法先王之法,因为“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

不可法”,最后总结“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材

料二也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就启发我们,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而

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改革创新。

②材料二“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鳏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

氏之世者,必为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

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表明,做事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变革,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事物的本质和关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19

君上为什么不效法先王之法?不是先王之法不好,而是因为不能效法。先王之法,经历了前代而流传

下来,有人增益,有人损减,这怎么能够效法呢?即使人们没有损益,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