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_第1页
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_第2页
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_第3页
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_第4页
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一、概述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中的最后一个纪,起始于大约250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气候事件丰富多样,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生物群落,还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兴起和演变。第四纪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全球气温下降,极地冰盖扩张,海平面下降,导致大陆架暴露,形成了一系列的大型冰川地貌。间冰期则相反,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冰盖退缩,海平面上升,大陆架被淹没,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间冰期地貌。第四纪的气候事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冰期时的严寒环境促使生物进化出适应寒冷气候的特征,如厚厚的脂肪层和迁徙习性。而间冰期的温暖环境则促进了植物的繁荣和动物的繁殖。对人类来说,第四纪的气候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适应和迁移。第四纪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全球变暖、冷却、干旱等,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引发洪水、海岸侵蚀等灾害。而全球冷却则可能导致长时间的寒冷和饥荒,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压力。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不仅反映了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这些气候事件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1.介绍第四纪的定义和时间段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地质时期,始于约250万年前,一直持续至今。它标志着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之前的第三纪有着显著的区别。第四纪的名称来源于拉丁词“quaternus”,意为“第四”,这是因为它是新生代(始于约6600万年前)的第四个纪。第四纪是一个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时期,其中冰期气候寒冷,冰川活动频繁;而间冰期则相对温暖,冰川退缩。这种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纪的时间段相当漫长,包含了多次显著的气候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系统,还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第四纪气候事件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简述第四纪气候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第四纪气候事件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远且广泛。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地球的表面形态,还对生物演化和人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气候事件对地质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冰川的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干旱和湿润的交替等,都导致了地貌的显著变化,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地貌格局。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物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分布、演化和灭绝,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变化。一些重要的气候事件,如末次冰期,对动植物的分布和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物种因此迁移,一些物种因此灭绝。第四纪气候事件对人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而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正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这些气候事件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迁徙。冰期的到来可能导致人类向更温暖的地区迁移,以寻找生存的机会;而气候的变暖也可能促使人类扩展农业活动范围,进行更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第四纪气候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地质地貌的形成演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平衡、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等。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地球的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对第四纪气候事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二、第四纪冰川期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从大约距今两百万年至现在的这段时间内,全球经历了显著的地理和环境变化。在这个时期内,冰川的大规模发展是最为显著的气候事件之一。特别是在数次气候周期性波动的条件下,第四纪冰川期展现出了多次扩张和退缩的动态过程。冰川不仅改变了地形地貌,也对生态系统、海平面及气候系统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地质时代的主要气候事件主要包括几个关键时期的冰川发展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冲击。进入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大气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波动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逐渐转冷的过程推动了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出现。研究资料显示,此阶段的地表形态及大陆骨架主要受冰期作用的侵蚀塑造影响,造就了多个重要的地理景观特点。具体可分为数次小规模的冰川扩张事件与退缩事件交替进行。例如冰原、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和由此带来的地质灾害等等,都是冰期特有的气候事件现象。随着全球降温,大量的淡水供给在特定区域积聚,这些积累的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于高山区域形成巨大的冰川系统。冰川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物理地理改变,如地形地貌重塑,还对全球的海洋系统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海平面变化和海岸线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长时间的冰川覆盖下,动植物群落经历了迁移和适应,生物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第四纪的冰川活动也因此成为了揭示过去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历程的重要线索之一。通过地质记录的分析,科学家们得以探究这一气候事件背后的驱动机制以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趋势。1.冰川期的定义和特征冰川期是地球气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在第四纪地质时期,冰川活动频繁且显著。第四纪冰川期,又称为冰期或冰河时代,主要特征是大范围的冰川形成和冰川运动。冰期的定义是一个长时间的寒冷气候阶段,其特点在于全球性的大规模冰盖覆盖和高纬度地区的冰层广泛分布。这一气候事件直接导致了地球上显著的地貌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化。冰川特征显著表现为大量的冰川沉积物和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随着全球气温的大幅下降,大片大片区域被冰覆盖,继而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理环境,这一特征事件在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历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时期还带来了特殊的气候环境研究价值以及宝贵的古环境研究证据。在这一气候事件背景下,各类地质证据记录并展示了这一时代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变化过程。我们还能借此事件更好地探讨和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自然系统对于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机制等问题。冰川期在第四纪的气候事件中占据了关键的地位,不仅重塑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更成为了解和研究地球气候变迁历史的重要窗口。2.第四纪冰川期的分期和主要事件早期冰川扩张阶段: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显著变冷,大量冰川开始在高低纬度地区形成并扩张。冰川的进退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紧密相关,海平面的下降为冰川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北欧、北美和东亚等地的冰川大规模扩张。中期冰川稳定阶段: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冷却,冰川在这一阶段达到稳定状态。虽然冰川覆盖范围广泛且稳定,但其内部仍存在波动。一些地区的冰川开始消退,而其他地区则出现新的冰川发育。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可能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关。晚期冰川衰退阶段: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冰川开始衰退。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的冰川普遍退缩,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冰川消退速度较快,形成了显著的冰后地貌。这一阶段还伴随着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在第四纪冰川期的各个分期中,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和机制不尽相同。早期以全球变冷和冰川扩张为主,中期则表现为冰川稳定中的区域波动,晚期则随着气候变暖而结束。这些气候变化事件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记录和地貌特征。对第四纪冰川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过程,也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3.冰川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冰川期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冰川期的覆盖下,地球的温度明显降低,海洋的流动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的分布。全球温度下降导致了冰盖的扩展,反过来又加强了冰期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冰川期的到来意味着大规模的植被变化。许多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开始繁盛,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动物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动物被迫向更南或更北的地区迁移,以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冰川期的到来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全球温度下降,海洋的流动和循环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海洋的营养盐分布和生产力也发生了变化。冰川融化导致的淡水输入也影响了海洋的盐度分布,进一步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冰川期的到来还导致了海平面的显著变化。全球冰盖扩展,导致海平面下降;而在间冰期,全球冰盖退缩,海平面上升。这种海平面的波动对海岸线和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例如海岸线的侵蚀和沉积,以及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冰川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分布,也影响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冰川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历史,也为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三、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是第四纪最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长达数十万年的寒冷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球气温急剧下降,导致冰川的扩张和海平面的下降。这种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位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生物。在末次冰期,欧洲和北美洲的冰川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这些冰川不仅重塑了大陆的地形,还对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产生了影响。海平面的下降导致海岸线后退,形成了现在的许多大峡谷和深海沉积。这些变化也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群的变迁。除了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由于环境的极端变化,一些物种因无法适应而灭绝,而一些物种则通过进化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人类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从狩猎采集者发展出农耕文明。这一寒冷时期的结束也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球的气温开始缓慢上升。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末次冰期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末次冰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揭示了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演变,为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和适应提供重要的参考。1.末次冰期的定义和特征作为第四纪最为显著的气候事件之一,指的是大约从6万年前开始,地球经历的一系列显著的降温和冰川扩张事件。这一时期标志着地球气候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变化,其影响深远,不仅重塑了地球的地貌,还影响了生物的分布和进化。在末次冰期,全球的平均气温较现在低约5至10摄氏度,导致了广泛的冰川活动和冰盖的形成。尤其是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冰川覆盖面积大幅增加,海平面也因此下降,露出了许多现在被海水覆盖的大陆架。全球的风向和洋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分布。这一时期的特征还包括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出现。冰期指的是全球或局部地区的降温和冰川活动,而间冰期则是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辐射的波动以及大气和海洋的反馈机制有关。末次冰期还伴随着海平面的大幅波动。海平面下降,露出了许多原本被海水覆盖的土地;而在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向陆地退缩。这种海平面的波动对全球的生物分布和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末次冰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它不仅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分布和地貌特征,还影响了生物的进化和分布。2.末次冰期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在第四纪的气候事件中,末次冰期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显著的一个。这次冰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是其中之一。地球轨道的椭圆度、轴倾斜角和进动角的微小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上分布的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特别是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在冬季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从而触发了冰期的开始。海洋环流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时,这些地区的海洋表面温度也随之下降。这导致北大西洋的深水形成过程减弱,使得海洋环流系统发生变化,进一步加剧了高纬度地区的冷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冰期开始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含量减少,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下降。这种温度的下降进一步促进了冰雪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冰期。在形成过程中,末次冰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高纬度地区的冰雪开始积累,海平面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雪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海平面继续下降。冰期达到顶峰,形成了广泛的冰川和冰盖。在这一过程中,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末次冰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末次冰期是第四纪最显著的气候事件之一,其影响深远且广泛。全球气温显著下降,极地冰盖扩展,海平面下降,导致大陆架暴露,形成了一系列的大型冰川地貌。这些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气温的下降导致了许多生物的分布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原本分布在较高纬度的物种向南迁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一些原本生活在低纬度的物种则因无法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冰期的到来也促使了许多新物种的演化,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海平面的下降导致了许多海岸线的变化。一些原本被海水覆盖的地区暴露出来,形成了新的陆地。这些新陆地的形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如新岛屿的形成、河流的改道等。海平面的下降也导致了一些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冰期的到来对全球的水循环也产生了影响。由于极地冰盖的扩展,大量的淡水被锁定在极地地区,导致全球的海水盐度下降。这种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如一些海洋生物因无法适应低盐度的环境而灭绝。淡水的增加也导致了一些河流的流量增加,进一步改变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冰期的到来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气候的变冷,许多原本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人类被迫向更南的地区迁移。冰期的到来也促使了人类社会的适应和演化,如农业的出现、建筑物的改进等。这些变化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全新世气候事件全新世是第四纪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后的一个温暖期,它标志着冰川消退和气候变暖的开始。尽管总体趋势是变暖,全新世期间仍然发生了多次气候事件,这些事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全新世大暖期:大约从8000年前开始,全球气温达到全新世以来的最高点。这一时期的温暖气候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许多文明在这一时期兴起。这一时期的结束也伴随着气候的迅速变化,给许多社会带来了挑战。2千年事件:大约在8200年前,全球气温突然下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降温事件。这一事件可能与太阳活动减少、火山喷发或北大西洋环流变化有关。这一事件对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小冰期:从大约14世纪开始,全球气温再次下降,进入了一个小冰期。这一时期的寒冷气候对全球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欧洲,小冰期导致了马铃薯疫病的爆发和人口的锐减。现代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尽管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为因素,但我们也应警惕自然因素可能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全新世的气候事件提醒我们,尽管全球变暖是长期趋势,但短期内气候仍然可能发生剧烈变化。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1.全新世的定义和特征作为第四纪的最后一个阶段,标志着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它的时间跨度大致从大约11700年前至今,标志着冰川消退和全球变暖的开始。全新世的气候变化虽然不如冰期间冰期循环那么剧烈,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和短期波动。尽管全新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其内部仍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气候事件。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事件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全新世气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新世的主要气候事件和变化全新世是第四纪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球气候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全球气温逐渐回升,形成了所谓的“全新世大暖期”。这一时期的温暖气候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定居并扩大其活动范围。这种温暖气候并不是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存在差异。在北大西洋地区,温暖气候与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增强有关,这导致欧洲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湿润。全新世中期,全球气温达到峰值,形成了所谓的“中世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促进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农业繁荣。全球海平面也处于高位,导致一些低洼地区被淹没。全新世晚期,全球气温开始下降,进入了所谓的“小冰期”。这一时期的寒冷气候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粮食减产和饥荒。全球海平面也随之下降,导致一些低洼地区重新露出水面。除了全球气温的变化,全新世还经历了其他重要的气候事件。公元800年左右,北大西洋涛动发生了一次突变,导致欧洲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和干燥。这一事件被称为“21千年事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新世还发生了多次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飓风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气候变化挑战。3.全新世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全新世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也是第四纪主要气候事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全新世气候事件作为地质历史上近期的气候变化阶段,以其影响范围广泛且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而闻名。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农业实践,甚至人类的分布和文明进程。比如我们常说的工业革命后的全球变暖现象,实际上就是全新世气候事件的一个重要体现。气候的剧烈变化对全球农业产生重大影响,粮食产量的波动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一些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使得原有的农业模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和文明的衰落。全新世气候事件也对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的生存,而降水模式的改变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淡水供应。气候的波动使得一些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人类社会必须对资源管理和环境战略进行适应和调整。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产生了影响,一些疾病传播模式的改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社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调整来应对全新世气候事件的影响。全新世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研究和理解这些气候事件,以便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全新世气候事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五、第四纪气候事件的驱动因素第四纪的气候事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驱动和影响。地球轨道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地球轨道的改变,包括椭圆度、倾角和进动的变化,直接影响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量和分布,从而导致气候的变化。极地冰盖的变化也对第四纪气候事件产生了显著影响。冰盖的扩张和融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气候事件。海洋循环系统的变化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如北大西洋和南极海洋循环系统的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如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也是驱动第四纪气候事件的重要因素。火山活动、人类活动和地质过程都能改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地球内部过程,如地壳运动、地磁场的改变以及深海过程的反馈作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第四纪的气候事件。这些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表状况,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这些复杂的驱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第四纪气候事件多变和复杂的特征。1.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影响地球的气候演变离不开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了解与认识,而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便与地球轨道参数的显著变化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动深刻地影响了地球上的光照分布、季节变化和冰川活动。地球轨道椭圆度的变化导致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这种辐射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气候的温暖或寒冷程度。当地球轨道更为椭圆时,极地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可能导致极地冰盖的扩张和全球气候的冷却。轨道的扁平则可能引发相反的气候效应。岁差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岁差是一种周期性运动,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合有关,它会使得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经历更为极端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变化的加剧无疑会对气候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也间接影响了气候格局。自转速度的变化会导致昼夜长度和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进而影响温度分布和季节循环的稳定性。这种连锁反应表明,即使微小的轨道参数变化也可能引起大规模的气候效应。这种参数变化的长期累积效应造成了地质时期气候变化趋势的变化。如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周期性变化,便与地球轨道的长期变化趋势紧密相关。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在第四纪气候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气候提供了关键线索。2.大气成分和温室气体变化的影响第四纪时期的全球气候受到了大气成分和温室气体变化的重要影响。在这个漫长的地质时代里,地球大气成分的改变是导致全球气候模式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时期的大气成分变化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随着地球自然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稳定性。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被困在大气层内,无法有效散发到太空,从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特别是在第四纪晚期,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革命的推进,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显著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降水模式的改变等,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长期积累导致全球变暖趋势的持续加剧,使得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研究大气成分和温室气体变化的影响对于理解第四纪气候事件的演变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3.海洋环流和冰盖变化的影响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与海洋环流和冰盖变化密切相关。海洋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全球热量的分布和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冰盖变化则主要体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扩张与退缩。在第四纪期间,全球气候经历了多次显著的冷暖交替,这些变化与海洋环流和冰盖变化密切相关。当冰盖扩张时,海平面下降,导致海洋环流发生变化。北大西洋的环流系统(北大西洋暖流)在冰期时可能会减弱,这导致欧洲地区的气候变冷。而在间冰期,随着冰盖的退缩,海平面上升,海洋环流加强,从而带来了相对温暖的气候。海洋环流还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均一性。北大西洋暖流将温暖的海水从热带地区输送到欧洲,使得欧洲的气候相对温暖。当北大西洋暖流减弱时,欧洲地区的气候可能会变冷。冰盖变化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冰盖扩张时,反射率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全球气候变冷。在冰盖退缩时,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与海洋环流和冰盖变化密切相关。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全球气候的均一性,还导致了全球气候的显著冷暖交替。对海洋环流和冰盖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过程。六、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四纪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进退、海平面升降等环境因素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了生物的生活环境,也通过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调整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气候事件的频繁性导致了物种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一些生物被迫迁移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一些动植物在冰期时会向低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迁移,而在间冰期则会向更广泛的地区扩散。气候事件对物种的演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的环境压力迫使生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产生适应性变化,以适应频繁变化的气候环境。这种适应性变化往往导致新的物种或亚种的形成。第四纪气候事件也对生物的灭绝和生存产生了显著影响。大规模的冰川进退可能会导致局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一些生物无法适应而灭绝。一些生物则通过适应和迁移成功生存下来,并在新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物种的分布和演化变化,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发展。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塑造了现今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也推动了生物的演化和适应,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1.冰川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四纪的冰川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周期性的冰川扩张和退缩事件,不仅重塑了地球的地貌,还影响了生物的分布和演化。全球温度下降,海平面降低,导致大量大陆被冰川覆盖。这种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涉及到物种的迁移、灭绝、适应和演化。冰川期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在冰川扩张期间,许多物种因无法适应寒冷的环境而灭绝。特别是在冰盖覆盖的区域,许多动植物种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进而面临灭绝的威胁。海平面的下降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被隔离,这也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冰川期也为一些物种提供了适应和演化的机会。一些物种通过迁移、变异和选择压力,成功地适应了新的环境。在冰川期,一些动物发展出了厚实的脂肪层和毛发,以应对寒冷的气候。一些植物也发展出了抗寒性更强的品种,以在冰川边缘或冰川退缩后重新占领裸露的土地。冰川期的结束对生物多样性也有重要影响。当冰川开始退缩,被冰盖覆盖的区域重新暴露,为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这促使许多物种向这些新区域迁移,进而丰富了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第四纪的冰川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变化导致了物种的灭绝,但也为一些物种提供了适应和演化的机会。冰川期的结束也为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新的机遇。2.全新世气候事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新世气候事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全球变暖、冰期消退以及海洋变化等事件都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全球变暖使得许多物种向极地和高海拔地区迁移,以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北极熊和企鹅等极地动物已经向极地附近的海域扩张,以适应温暖的气候。这种迁移并不总是成功,许多物种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遭受了生存威胁。冰期消退导致海平面上升,许多低洼地区被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在冰期消退后,许多低地森林被淹没,导致许多特有物种灭绝。海洋变化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海洋酸化,这对珊瑚礁等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其破坏将直接威胁到这些生物的生存。全新世气候事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威胁到了许多物种的生存。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事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3.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温度的波动导致了许多生物的适应和迁移。许多动物和植物被迫向更南方或低海拔地区迁移以寻找更温暖的环境。而在间冰期,这些生物则向北或高海拔地区扩张。这种周期性的迁移和适应不仅塑造了当前的生物分布格局,还影响了物种的多样性和进化。在冰期,许多北方物种因为无法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而南方物种则因为拥有更好的耐寒性而得以生存并繁衍。这些变化为新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进化。冰期也促使一些物种发展出独特的适应性特征,如极地熊和企鹅等。第四纪气候事件还影响了植被的分布和演化。冰期的到来使得许多温带地区的森林变成了草原和冻土,而间冰期则恢复了森林的覆盖。这种周期性变化导致了植物种类的分布和演化,以及生态系统的重建。第四纪气候事件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化。冰期的到来使得许多人类社群被迫向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迁移,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气候变化也促使人类发展出更先进的农业和狩猎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第四纪气候事件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塑造了当前的生物分布格局,还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进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演化。七、结论尽管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对过去气候变化的深入理解,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需要继续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并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应对可能的气候危机。第四纪的气候变化也提醒我们,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危机。通过深入研究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1.总结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和特征地球历史上最为近期的一个冰期纪元,期间经历了多次显著的气候变化事件,塑造了今日的地貌与生态系统。冰川的扩张与退缩成为其显著标志。冰川期的到来伴随着全球温度的显著下降,导致极地与高山地区的冰川大规模扩张,覆盖了大量土地。而在间冰期,全球温度上升,使得土地得以重新植被。第四纪期间出现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这些交替事件不仅影响了全球气候,还导致了海平面的显著波动。冰期的到来使得海平面下降,露出了许多原本被冰川覆盖的大陆架,而间冰期则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第四纪的气候变化还影响了生物演化。许多物种在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中经历了适应与演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生物多样性。第四纪的气候事件与特征,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地貌与生态系统,也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宝贵线索,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未来趋势。2.分析第四纪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气候事件导致了全球海平面的显著变化。冰期的形成使得极地冰盖扩张,导致海平面下降,暴露出大量陆地。而间冰期的到来则使冰盖退缩,海平面上升。这种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四纪气候事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冰期的到来使得许多物种被迫向更南或更北的地区迁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这导致了生物分布格局的显著变化。冰期也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文明发展上。冰期的到来使得许多地区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迫使人们迁移。冰期也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下降,使得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间冰期的到来则为人类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荣。第四纪气候事件还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和技术发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不得不发展出各种适应性的技术和文化策略。为了应对寒冷的气候,人类发明了各种保暖技术和衣物。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和土地退化,人类也发展出了各种防洪和土地管理技术。第四纪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技术和经济发展。3.展望未来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展望未来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我们必须转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效率、推广节能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们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从而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适应气候变化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需要通过改善农业、林业、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实践和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抵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公众意识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我们需要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意识,鼓励人们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共同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未来气候变化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监测和预测、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公众意识等,我们就有可能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参考资料: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中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联系密切。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研究了松散沉积物,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建立的第四纪4次冰期学说,对冰川作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南斯拉夫数学家米兰科维奇(M.Milanko-vich)1920年提出气候变化的天文学说,地球轨道周期成为探讨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冰期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1899年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建立海平面变化理论,经过不断充实、发展,1934年美国学者戴利(R.Daly)提出冰川—海面控制论。1961年费尔布里奇(R.W.Fairbridge)将海面变化归为3种类型:①构造—海面升降运动;②沉积—海面升降运动;③冰川—海面升降运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放射性碳、钾氩法、铀系法、裂变径迹法测年及氧同位素测温等技术的应用,使第四纪地质研究达到新水平。1963年考克斯(A.Cox)建立古地磁年表,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依据。大陆与大洋沉积序列研究,更新了传统的4次冰期概念,支持了米兰科维奇的气候变化天文学说。1977年库克拉(G.Kukla)等对捷克布尔诺黄土的研究证明,在奥尔杜韦古地磁事件以来的170万年里出现了17次间冰期,平均每10万年有1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印度洋、赤道大西洋、加勒比海的海洋沉积研究,也得出相近的结论。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揭示出最近70万年以来有13次气候旋回。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施的许多国际研究计划,如DSDP(深海钻探计划)、CLIMAP(长期气候研究、制图与预测计划)、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等,已在第四纪古气候、冰期形成、冰期气候特点、海洋环境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从而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人类从一开始,就和第四纪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对它进行研究,却起步很晚。人们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1839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C.莱尔(1797~1875)把第四纪分成了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地质学在欧洲主要是研究阿尔卑斯及斯堪的纳维亚冰川遗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外国学者对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巨厚黄土进行了观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已有许多专门研究单位和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1957年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现已加入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人们所观察到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是陆相地层。陆相地层广泛分布于地表,厚度变化大,成分复杂。在第四纪地质年代和地层划分中一般采用多种多样的标志,例如生物标志、古人类及古文化标志、气候标志、地貌标志、绝对年龄测定等。第四纪沉积物按成因和岩相可以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泊沉积物、冰川堆积物、海洋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火山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人工堆积物等。1948年,地质学家杨钟健曾把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成4大类,即洞穴堆积、砾石及山麓堆积、河湖堆积和土状堆积。第四纪开始后,以北半球为例,地球上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使得高纬度地带和高山地区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出现冰期。北半球副热带干旱地区的北缘落入西风带内,降水量增加。两个冰期之间称为间冰期。间冰期由于气温回升,北半球副极地高压带向极地方向推移,北半球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则减少。关于第四纪气候的变迁,欧洲有不少人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阿尔卑斯地区和西北欧地区。现今普遍认为在那里有5个冰期和4个间冰期,还有1个冰后期,最后一次冰期又细分为2个或3个冰段。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江西庐山的冰碛物和冰蚀地貌,划分出鄱阳、大姑和庐山3个冰期,以后又有人将在云南研究确定的大理冰期和龙川冰期列入。中国也有5次冰期可以和欧洲的冰期对应。非洲除了很少的山地发育过冰川,绝大部分地面没有受到冰川的作用,但气候的变化仍然是明显的。冰期因多雨湿润称之为雨期或洪积期;间冰期因少雨干旱称之为间雨期或间洪积期。明德-里斯间冰期称为“大间冰期”,持续的时间约30万年之久。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暖和一些,但在间冰段时期仍然是较冷的。在冰川活动最大的冰期中,地球陆地表面有32%的面积被冰川覆盖,由于降水停滞在大陆上而致使海面大幅度下降,有时可下降130米或更多。年平均气温普遍比现今低3~7℃左右。第四纪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事件。有人也把第四纪称之为人生纪或灵生纪,甚至还有人把它从新生代中独立出来并列为人生代或灵生代。第四纪的哺乳动物具有明显现代化的特征。早更新世时期,第三纪三趾马动物群中的许多科,如鼬鬣狗(Ictitheriidae)、无角犀(Aceratheriinae)、长颈鹿(Giraffidae)等都绝灭了。有的第三纪的残留种类如剑齿虎(Machairodontinae)、蹄兔(Hyracoidea)、乳齿象(Mastodontidae)、剑齿象(Stegodontinae)、三趾马(Hipparion)、爪兽(Chalicotheriidae)、(模)鼠(Mimomys)等几乎都处于绝灭的过程中。标准的第四纪种属大量出现,如猫熊(Ailuropoda)、真象(Elephantinae)、真马(oelodonta)、板齿犀(Elasmotherium)、牛(Bos)、野牛(Bison)、水牛(Bubalus)、丽牛(Leptobos)、四不象鹿(Elaphurus)等。早更新世的代表动物群,中国北方有泥河湾动物群或西侯度动物群,南方有元谋动物群,欧洲有维拉弗朗动物群;美洲有布兰科动物群。中更新世时期,第三纪的残留种类,如剑齿虎、剑齿象的一些种属还继续生存着,乳齿象、三趾马则仅在个别区域里有过很短时期的存在。早更新世出现的种类有相当一部分延续了下来,现代化的成分越来越多,真正的大角鹿(Megaloceros)、马鹿(Cervuselaphus)、驴(Equushemionus)开始出现,猫熊在中国华南地区很繁盛。这个时期的动物群,中国有公王岭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盐井沟动物群等;欧洲有瓦尔动物群、克罗默动物群、荷尔斯泰因动物群、伊尔福德动物群等;美洲有欧文顿动物群。晚更新世时期,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的成分大量减少,现生种增加很多,驴、马鹿、原始牛(Bosprimigenius)等得到了大发展,猛犸象(Mammuthus)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动物群中国有丁村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山顶洞动物群等(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欧洲有埃姆动物群等;美洲有兰乔拉布雷阿动物群等。全新世动物群以现生种为主,化石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只有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猛犸象曾经残存过一段时间,驴、马鹿等一直生活到现今。第四纪期间,软体动物和微体动物分布广泛,多种多样的植物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迁,它们不断地发生变化。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时间极短的一个纪,至今尚未终止。第四纪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一致的看法。过去一般认为它的年龄只有100万年左右。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发现,以及年代测定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年龄要大得多,有的认为是180~200万年,也有人认为是248万年,还有人认为已经超过了300万年。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第四系的标准地层,但是没有能够实现。因为第四纪的沉积物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不同时期,在相似的自然环境里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可以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不可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的性质来划分第四纪地层。第四纪通常以气候的更替划分为冰期和间冰期,或雨期和间雨期。但是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古气候的变化证据是很缺乏的,因此很多地方一直应用脊椎动物和海洋软体动物的古生物方法确定第四纪的分期和地层划分。在古人类和古文化材料丰富的地区,应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第四纪海洋动物群变化较慢,尤其是在大洋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只有某些高纬度的内海区域,如地中海、里海等地,存在群组的迁移,当冰期来临时,北方寒冷生活条件下的种类向南迁移,而间冰期到来时,它们则又回到了北方。但脊椎动物特别是陆生哺乳动物,进化速度却较快,而且在某一阶段的一定自然地理区域里动物群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在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中,搜集得最多的是第四纪哺乳动物,其研究也比较详细。第四纪哺乳动物不仅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恢复当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对探讨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和生活条件等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关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世界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按照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讨论的草案,第四系包括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其时代分别与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阶段相对应。与考古学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地质历史的产物,而早期人类的遗迹通常作为地质现象被埋藏在地层之中。由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几乎完全趋附于自然环境,早期人类的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野外调查,需要应用第四纪地质知识,如恢复更新世古地理环境,确定在适合于古人类生存的条件下形成的第四纪地层等。发掘工作只有在充分认识第四纪地层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特别是对于埋藏在河湖相沉积层里的古人类文化地点,只有采取第四纪地质的工作方法才是有意义的。对古人类文化遗物时代的确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对哺乳动物的分析判断在现今仍然是主要的方法。古人类文化遗物也是第四纪地层划分的一项重要依据。第四纪黄土是第四纪时期由于冰川的研磨作用及沙漠的风化、吹扬、磨蚀作用,产生了大量的粉沙级碎屑,通过风、流水、冰川等外力搬运、堆积作用,在干旱、半干旱草原气候带形成的一种富含钙质的棕黄色陆相堆积物。第四纪黄土是第四纪时期由于冰川的研磨作用及沙漠的风化、吹扬、磨蚀作用,产生了大量的粉沙级碎屑,通过风、流水、冰川等外力搬运、堆积作用,在干旱、半干旱草原气候带形成的一种富含钙质的棕黄色陆相堆积物。广布于北纬30~55°和南纬30~40°的干旱、半干旱区,大体相当于世界“小麦带”的范围。粒级组分中粉沙占50%以上。黄土是干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由于第四纪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使黄土与棕红(黑)色古土壤层交替出现。古土壤的倾斜面代表了当时的古地面。黄土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风化成土说、残积说、冰成说等,以风成说占优势,并将黄土堆积期与冰期相对应,古土壤与间冰期相应。黄土孔隙度大,垂直节理明显,遇水易崩解,常造成滑坡、塌方、沉陷。农业利用不当还会引起水土流失。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25毫米的颗粒极少。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2OCaO;再次为Fe2OMgO、K2O、Na2O、FeO、TiO2和MnO等。从西向东SiOFe2O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CaO、K2O的含量逐渐减少。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离石—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褐土型,形成于森林草原环境;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黑垆土型,形成于草原环境,且发育较弱。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第四纪期间的干湿、冷暖变化,及晚更新世更显干冷的趋势。研究黄土与古土壤沉积序列有助于建立第四纪气候变化序列,并可与深海沉积的同位素温度曲线相印证。又称“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如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时代古老,可辨认的冰川遗迹零散残缺,研究程度也较差,如今多依据地层中所含带冰川擦痕的混碛岩、页岩中的燧石结核和带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盘等。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遗迹保存普遍较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沉积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黄土等,能较完整地记录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测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图恢复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作为划分冰期的重要依据。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动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层学,沉积岩石学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为研究晚新生代环境和冰期划分的依据。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冰期划分已为人们所公认,以研究较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区北坡为例,第四纪冰期划分为:a.依据希夏邦马峰北坡附近的老冰碛平台确立的早更新世的希夏邦马冰期b.依据珠穆朗玛峰西侧聂聂雄拉高平台的冰水-冰碛沉积确立的中更新世的聂聂雄拉冰期。c.在绒布河谷中基隆寺附近的残破漂砾群及上游绒布寺的终碛垅分别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基隆寺阶段和较晚期的绒布寺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了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也有的学者将这两个阶段划为两个独立的冰期。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问题,仍在争论中。1944年,李四光以庐山为样板,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由老到新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冰期,再加上1937年H.von费师孟提出的末次冰期──大理冰期,建立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系列。一些中外学者一直持有不同意见。80年代初,施雅风等提出,除太白山、长白山主峰区及台湾中央山脉等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外,长江中下游山地、广西桂林、湖北神农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