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词鉴赏考点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词鉴赏考点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词鉴赏考点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词鉴赏考点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词鉴赏考点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一)考点剖析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如写了什么景,咏了什么物;然后再体会作者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理。即借助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考查:(1)诗歌意义的表层或深层评价;(2)常识典故传说评价;(3)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1)对事物、人物的态度;(2)对社会现实的态度;(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4)对人生感悟的倾诉等。态度是抽象概括的,诗人或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来表达,或托物言志来表达,或叙事抒情来表达。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即是在把握诗歌中观点和诗人态度的基础上,对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考点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二)试题类型1.评价思想内容(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诗的第×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探究本诗(词)的思想感情。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这首诗(词)(或:第×联)抒发(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古人评价这首诗(词)“××××××”,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三)指点迷津1.评价思想内容的答题要领(1)遵循“知人论世”原则。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结合时代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词人则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关注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也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释。这些地方,有的给读者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蕴含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十分重要,在解读诗歌时要仔细阅读,充分利用。(4)注意思想感情的多样性。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能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答题思路】指出作者的情感。(如果分值少的话,按照诗的字面意思指出情感;如果分值高的话,首先阐明诗句的表面情感,然后再阐明深层情感,或者在一首诗里面的几种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情(情感)词语。【答题模板】【第一层】本诗写了

。【第二层】抒发了

。【第三层】表现了

。2.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七看”答题要领(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2)看作者。常言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豁达和豪迈。(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阅读诗词,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地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7)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答题思路】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并阐述理由。【答题模板】【第一层】我认为(或同意,或不同意)

。【第二层】诗人认为

;表现(表达)了诗人

情怀。(四)对点练习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一)(2019·山东省泰安市模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献始兴公①王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B.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C.“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D.“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B项,是借代手法而非比喻。“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故选B。【答案】

B2.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不矛盾。①作者厌恶官场,表现其清高、守仁的节操。②所拜求之人具有一心为公、心系苍生的君子风格。③作者以此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以施展才华,而非屈从私心。因此,不矛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此诗开头四句表达了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现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诗的后半部分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诗人恭敬虔诚地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绝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所以,不矛盾。(二)(2020·山西省阳泉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释闷①(节选)杜甫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②。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③不改辙,闻道嬖孽④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注】①广德元年(763)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此诗写于次年春。②咸京,此指长安。③诛求,需索,强制征收。④嬖孽,指专权误国的宦官程元振,因受代宗宠幸、仅削去官爵,放归田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战乱连年不息,如今吐蕃又大举入侵,占领了都城,唐代宗逃出长安。B.诗人痛惜大唐江山到处豹狼横行,尸横遍野,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C.皇上厌弃到处奔走的处境,自新图强,大臣同心协力、想望重回太平盛世。D.诗人希望朝廷能改弦更张,减轻对百姓的征敛,任用能臣贤士,诛除奸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皇上厌弃到处奔走的处境,自新图强”“大臣同心协力……”错误,原句“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应”字表明作者仅仅是在推想天子心理,而“固”字则是提醒臣子应当尽职尽责,含有委婉的讽刺,讽当朝君臣不修政事。故选C。【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2020·江西省高三调研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谒狄梁公①庙(节选)古祠苍烟根,碧草上屋瓦。我来春雨余,瞻叹香火罢。一读老范碑,顿尘看奔马。斯文如贯珠,字字光照夜。整帆更迟留,风正不忍挂。【注】①狄粱公:唐朝名臣狄仁杰,为国家利益,敢于犯颜直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