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11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11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11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11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11)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

[宋]郝居中

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

计划。②十倍: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诸葛丞相庙

[唐]武少仪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①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宣王,指司马懿。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

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诗中颈联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青苔,可以看出武侯庙破败荒凉。

B.郝诗中尾联写深夜风吹林木之声犹使人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的气势。

C.武诗中颈联既有对诸葛亮竭忠尽智的赞誉,也饱含对其晚年昏庸的惋惜。

D.武诗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

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两首诗分别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

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

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腐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②回薄,循环变化。③葵蓍,野菜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蕾在秋露中枯萎。

D.本诗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4.李白的这首《古风》明显地受到《离骚》的影响,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作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磺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拜,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磺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轮台:古西域地名(今新疆

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磺西经过此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鲁番的火焰山正逢六月,酷热难耐,赤亭道口人迹罕至,环境异常恶劣。

B.李副使虽常出入边地驰骋沙场,可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C.诗人挽留李副使下马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足见两人的深情厚谊。

D.这首诗一反送别诗常见的悲悲戚戚,写得格调高昂,显示出豪迈的气势。

6.作者称赞李副使“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1唐代〕

峥竦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檄: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

平实,但蕴意深厚。

B.“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

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

C.“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

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

摹出来,简单而传神。

8.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

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淳熙三年(H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

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悬)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10.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

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也饱含对其晚年昏庸的惋惜"错误。颈联“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

昏”,暗含了诸葛亮希望改变昏庸的君主,而不是“对诸葛亮晚年昏庸的惋惜”

故选C

2.答案:①郝诗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虽然终未成功就身死陨

灭,但仍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运筹帷幄;颔联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

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

②武诗颔联通过诸葛亮定蜀连吴的功绩,展现了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尾联运用

典故,通过与司马懿的对比表现了诸葛亮才气双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郝诗首联“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感叹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病死五

丈原,动摇了蜀汉多年的根基。把诸葛亮比喻成“长星”,把诸葛亮的去世比喻成

“长星飞堕”,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身死陨灭动摇蜀

汉根基的史实,虽然终未成功就身死陨灭,但仍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运筹帷幄;颔

联“三分岂是平生志,十倍宁论盖世才”,意思是说三分天下不是诸葛亮平生之志,

他有十倍于曹丕的才能,是盖世英才,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根据注释可知,“三

分”“十倍”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

雄才大略。

武诗颔联“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意思:诸葛亮抓住了时机稳定蜀

国,使衰败的汉朝得以延续,他运用计谋联吴抗曹,使吴国变得强大。诗人从蜀、吴

两国的角度客观评价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展现了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尾联

“宣王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运用诸葛亮送“巾帼妇女之饰”给司马懿,

用激将法迫其出兵的典故,把诸葛亮与司马懿作对比,表现了诸葛亮才气双全。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D.“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分析错误。根据诗意可知,

诗中没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是表达了一种时不我

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情感。

故选Do

4.答案:①创作方法上明显地受到《离骚》中比兴手法的影响。《古风》的前六句,

写时序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引出下文“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的人生感慨,

这是兴的手法的运用,其中“兴”中有“比”,以“美人”喻当世的君主,以“兰

蕙”“葵着”“草木”自比。

②思想上沿袭了《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所表现的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作者在最后两句“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中,较为明白率真

地表达了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思想感情,这与《离骚》中的“日月忽其

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异曲

同工之妙,可以说,这首《古风》在思想内容上是对《离骚》的一种承继。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以“青春、朱明、秋蓬”起兴,先言时序的流逝和自然界的

变化以引起最后两句的抒情,“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表达了时不我待、怀才

见弃的思想情感;同时,诗人还以“美人”喻当世的君主,以“兰蕙”“葵薯”“草

木”自比;所以说这首《古风》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明显地受到《离骚》中比兴手法

的影响。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

他的思乡之情”错误,“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

置于脑后。故选B。

6.答案:①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完成使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②他经常出

塞,驰骋沙场,不再因望月而生愁。③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磺西,因而诗的

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因而理由

之一是: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完成使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三、四两句在

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

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

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因而理由之二是:他经常出塞,驰骋沙场,不

再因望月而生愁。后三句,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不愧

是一位英雄大丈夫。表明李副使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因而理由

之三是: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错。“归客千里至”一句,归

客是指诗人自己,而非“远道而来的客人”。诗句中含有诗人千里归家后的几分如释

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故选B。

8.答案:“以小见大”:用诗人一家一天的情境,表现多年来广大民众的生活状态;

①以一天欢聚的情景,来表现多年的思念与担忧:邻人“唏嘘”,妻儿“怪我”“相

对如梦寐”,通过这一系列“我”刚到家的细节,可以看出诗人与家人多年来天各一

方,思念成愁、担忧不尽的情景。②以诗人一家的久别重逢,来折射安史之乱带给广

大民众的无穷灾难。诗人因为“世乱”而“遭飘荡”,能够“生还”,确实有些“偶

然”。由此可以想象:在兵荒马乱的安史之乱年间,像诗人一样四处漂泊的广大民众

生活之多艰。

解析: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意思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

兴衰、历史变迁等大事的手法。艺术效果好比“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小事衬托,

大事浮出,令人浮想联翩,感觉意境深远或主旨深刻。此诗写诗人在战乱之中侥幸返

家,与家人团聚,通过游子、家人、邻人的非常心态和反常举动,揭露安史之乱百姓

带来的灾难,既是对自己家庭命运的感慨,又是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

战乱的强烈抗议和控诉。如诗句“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这些普通

的意象为点,反映战乱后的乡村氛画,诗句写乡村黄昏的景色,其中鸟儿喧宾夺主的

声音,反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隐隐流露出一种思凉之感。反映战争给乡村

带来的残害和伤害。再如诗中“赛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用与妻孥见面的小场

景,写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

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

定”,才喜极而泣。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

再如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其中“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

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

在竞得生还,实属太偶然,妻子惊怪就不足为奇了,非常恰切地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

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

运。又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款款”,写邻里围观的情状,诗人千里归来的消息引

来偌多邻人。邻人凭墙相望,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

刻;另一方面他们人人都进入角色,惑叹款歌,可能是差慕,可能是心酸,也可能是

勾起自家的伤痛,富于人情味,又含蓄蕴藉。也是以点带面的写法。又如“夜阑更秉

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夜阑秉烛对坐的情景,深夜了,劫后余生的诗人与亲人还

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感觉像是在梦中一样,以这个典型场面来反衬出战乱中的百

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苦。

9.答案:A

解析:B.“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错,“出师一表通今古”一句融入的感慨与

联想不是诸葛亮的,而是诗人的;

C.“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错,《书愤》的颔联“楼船夜

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

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