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
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
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
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
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
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
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
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
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
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
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
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
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
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
《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
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
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
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
不守承诺的不满。
(摘编自《东南学术》)
材料二: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
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
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
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
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
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
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
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
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
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
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
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
巫戚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
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威之讴歌兮,
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
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
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追寻社会公
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
(摘编自方铭的著作,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要理解屈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是《离骚》。
B.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他批评楚国当权者,抨击奸佞。
C.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极具正义性。
D.屈原具有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人当道,奸佞得志,楚国的现实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B.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C.屈原不愿离开楚国,又期望楚国能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D.《离骚》中对五帝三王的赞颂,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4.屈原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屈原在为政方面有哪些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
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
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
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善雕刻,在家
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
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
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
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
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
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
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
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
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
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
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
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
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
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
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
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
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一一饭桌上四个菜原封
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
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
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
意儿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
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
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
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
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
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
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
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
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
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
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分)
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
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耳。”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
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
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
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
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士且不有亡国必有
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
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携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
引佩刀出其镶,复战。通海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
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
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
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
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
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
,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
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兵出逾©境日期目不十同日目不有亡国目必有国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
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
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
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
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
李白
昔在九江上②,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
这里指长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16.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蜀相》中“,”两句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
幸,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
山”这一神话的句子:”,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
情形的词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的家乡有蜡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蜡梅。蜡梅有两种,一种是檀
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①“冰心蜡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
心蜡梅”。蜡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②!因为它是狗心的,我们也就不大看得起
它。
凭良心说,蜡梅是很好看的。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
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大蜡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
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不过我们已经③,每年都有一回。
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蜡梅花。爬树是我的事。蜡梅木质疏松,枝条脆弱,爬树是有点
危险的。不过蜡梅多枝杈,便于登踏,我年幼身轻,从来也没有掉下来过。我的姐姐在下面
指点着:“这枝,这枝!一一哎,对了,对了!"我们要的是横斜旁出的几枝,这样的不蠢;
要的是几朵半开,多数是骨朵的,这样可以在瓷瓶里养好几天;如果是全开的,几天就谢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分析文中画双横线处的破折号的作用。(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样大的蜡梅树,满树黄花向着冬日的晴空绽放,热
热闹闹又安安静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互花米草根系发达,光合作用效率高,通气组织强大,耐淹、耐盐能力强,通常生长在
沿海的潮间带。除了具有较强生长能力外,Ao它成熟的种子脱落后可随风浪、海潮
四处漂流,一旦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就能生根萌芽,迅速繁殖扩散。
①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I,②后被我国引入,③在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减缓海岸线侵蚀
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④但由于极强的入侵,⑤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不断扩张,⑥
种群面积持续扩大,⑦使我国滨海湿地本土物种不仅生物数量下降,⑧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⑩还造成了航道被抢占淤堵等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科研人员治理互花米草,主要探索出三大类措施:一是物理控制,包括覆盖遮阴、刈割、
翻耕、火烧、水淹等措施,但费时费力,环境扰动大,且复发率高;B,指通过施用
除草剂来灭除植株,但治理效果受风力、潮汐周期和植株茎叶覆盖的蜡质层等因素影响较大,
且会带来环境污染风险;三是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生物替代防治等,这种措施效果持久,
对环境影响也较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
你悄悄成为自己。”也有人说,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因果颠倒。材料
一第三段原文表述为“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也就是说“正道直行”才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基础。
2.B【解析】“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朱
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
之诚心。’”意思是屈原为人,他的志行虽然过于中庸因而不可以为后世效法,但都出于他
的忠君爱国的诚心。表达的意思是屈原的志行过于中庸,不可以为后世效法。
3.D【解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屈原忠君爱国”。A项是屈原自述出身,B项是人之
常情,都不是屈原爱国忠君的表现。C项表现了屈原的高洁情操。
4.①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②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④追求美政
的坚定理想。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选贤与能。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②为政以诚。诚信为本,不可反复
无常、不守承诺。③追求“美政”。主张明修法度,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
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
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
7.C【解析】“‘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
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
8.①吃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
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要。”
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
说明这个鱼很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9.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
条件之艰苦、贫乏。(1分)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待在
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却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
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2分)
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可
见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1分)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
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悉心教授
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2
分)
(评分参考:“苦涩”与“温情”各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EG【解析】原句为: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意思是:军队
出征越过边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解析】后一个“劳”意思是劳动,二者意思不同。
12.B【解析】“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
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
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
13.(1)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评分参考:“辅”,辅佐之臣;“察”,考察,审查。“者…也”判断句。关键点各1
分,句意1分)
(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评分参考:“属”,某类人;“牧”,治理;“愧”,与一相比惭愧。关键点各1分,句
意1分)
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
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智、仁、忠”,不结合材料分析给2
分)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
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
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有智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
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
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
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
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
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
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
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边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
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说:“说得很好。”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
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
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镶,又
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梨
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
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
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
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
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
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濠沟,全都比过去的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
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
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
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5.A【解析】诗作开篇并未交代写作的目的。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诗人创作此诗是为了赠
予好友。
16.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
九朵芙蓉。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出”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远景
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
又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
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过春风十里尽算麦青青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示例:①美其名曰②岂有此理③司空见惯
(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3分,答案不唯一,不是成语不给分)
19.①转换话题,让画线处成为两个独立部分;②富有暗示性,暗含着“我”在姐姐指引下
寻找合适蜡梅花的过程。(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原句更能体现大蜡梅“满树繁花”“黄灿灿”的盛开景象,富有画面感。②原句连用
两个“那样”,音韵感更强,更有抒情气息,语意也更强烈。③原句将“热热闹闹”“安安
静静”独立成句,句式整齐,对比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浮 合同标准文本
- 中级会计职称保险合同标准文本
- 代理商期权合同样本
- 不签订服务合同样本
- 公厕维修劳务合同样本
- 义乌建设平台合同标准文本
- 业务承包配送合同标准文本
- 一手门市买卖合同样本
- 低价车间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代销合同与经销合同标准文本
- 2023装配式箱泵一体化消防给水泵站应用技术规程
- 仓库每日检查记录表
- 用A4纸做会议《姓名牌》模版
- 医院陪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做客》含反思
- 研学旅行PPT模板
- 小区车位出租合同范本(三篇)
-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监理单位抽检记录表
- GB/T 20522-2006半导体器件第14-3部分:半导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 GB/T 13824-2015旋转与往复式机器的机械振动对振动烈度测量仪的要求
- 三相三线电能表错误接线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