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2页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页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高级工程师:高建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1.7综合评价 5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2本次项目的提出 8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82.3.1项目建设是促进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 82.3.2项目建设是现代肉类产业化开发的需要 82.3.3发展肉类屠宰深加工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 92.3.4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 92.3.5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10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02.4.1产业政策可行性 102.4.2市场可行性 112.4.3技术可行性 112.4.4管理可行性 122.5分析结论 12第三章市场分析 133.1中国畜牧业市场发展分析 133.1.1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133.1.2中国畜牧业发展机遇及挑战 143.2我国肉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63.3我国牛羊肉类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 183.4我国猪肉产业市场发展及需求前景分析 213.5市场小结 23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44.1地理位置选择 244.2区域投资环境 244.2.1地理位置 244.2.2气候条件 254.2.3交通运输条件 254.2.4基础设施条件 25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275.1总图布置原则 275.2土建方案 275.2.1总体规划方案 275.2.2土建工程方案 285.3主要建设内容 29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295.4.1给排水 295.4.2供电 315.5道路设计 335.6总图运输方案 335.7土地利用情况 33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33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34第六章产品方案 356.1主要产品 356.2产品质量标准 356.3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356.4产品工艺技术方案 36第七章原材料供应 377.1主要原材料供应 377.2主要设备选型 37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39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39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398.2.1能源消耗种类 39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0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0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408.4.1项目能耗分析 408.4.2国家能耗指标 41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18.5.1工业节能 418.5.2节水措施 428.5.3建筑节能 438.5.4企业节能管理 448.6结论 44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459.1设计依据及原则 45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459.1.2设计原则 459.2建设地环境条件 469.3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69.3.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469.3.2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479.4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479.4.1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479.4.2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49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499.5绿化方案 509.6消防措施 509.6.1设计依据 509.6.2防范措施 509.6.3消防管理 519.6.4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2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5310.1编制依据 5310.2概况 5310.3劳动安全 5410.3.1工程消防 5410.3.2防火防爆设计 5410.3.3电力 5410.3.4防静电防雷措施 5510.4劳动卫生 5510.4.1防暑降温 5510.4.2卫生 5510.4.3照明 5610.4.4安全教育及防护 56第十一章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5711.1组织机构 5711.2劳动定员 5711.3员工培训 5711.4福利待遇 58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59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5912.2建设工期 5912.3实施进度安排 59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13.1投资估算依据 6113.2建设投资估算 6113.3流动资金估算 6213.4资金筹措 6213.5项目投资总额 63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66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67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67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6714.1.2产品成本 6814.1.3平均产品利润 6914.2财务评价 69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69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014.2.3不确定性分析 70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73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7515.1项目风险因素 75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7515.1.2技术风险 7515.1.3市场风险 7615.1.4资金管理风险 7615.2风险规避对策 76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76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76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77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77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7816.1招标管理 7816.2招标依据 7816.3招标范围 7816.4招标方式 7916.5招标程序 7916.6评标程序 80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80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016.9合同备案 80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8117.1结论 8117.2建议 81附表 82附表1销售收入预测表 82附表2总成本表 83附表3外购原材料表 84附表4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85附表5工资及福利表 86附表6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87附表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88附表8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89附表9流动资金估算表 90附表10资产负债表 91附表11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2附表12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3附表13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95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97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1.1.5项目负责人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金额为3000.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项目建设的建筑工程投资、配套工程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其他资产费用、预备费以及充实企业流动资金等。项目的总投资3000.00万元中,建设投资为2740.00万元(土建工程为759.0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1155.00万元,土地费用为450.00万元,其他费用为194.60万元,预备费181.4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260.00万元。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本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15800.00m2;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序号名称占地面积层数建筑面积单位结构备注1待宰圈8001800㎡框架2屠宰加工车间350013500㎡框架3冷库250012500㎡框架4急宰间4001400㎡框架5机房2001200㎡框架6变配电室1501150㎡框架7水泵房1201120㎡框架8锅炉房1001100㎡框架9固废处置间5001500㎡框架10机修备件间1501150㎡框架11化验室3001300㎡框架12办公综合楼40031200㎡框架13职工宿舍50031500㎡框架14仓库200012000㎡框架15门卫80180㎡砖混16倒班室4001400㎡框架17污水处理站6001600㎡砖混18综合处理池8001800立方构筑物19清水池3001300立方构筑物20消防水池2001200立方构筑物21合计总建筑面积1400015800㎡22道路15001500㎡23绿化工程30003000㎡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人民币3000.00万元,全部由项目企业自筹。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第一期:2013年8月—2014年3月,计8个月;第二期:2014年4月—2014年11月,计8个月;第三期:2014年12月—2015年7月,计8个月;建设工期共计24个月。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现代财务会计》;《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编制原则一、充分利用企业所在地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条件,合理利用资源,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二、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四、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五、注重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六、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项目建设未来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经营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据和指标一主要指标1总占地面积亩30.002总建筑面积㎡15800.003道路㎡1500.004绿化面积㎡3000.005总投资资金,其中:万元3000.00建筑工程万元759.00设备及安装费用万元1155.00土地费用万元450.00二主要数据1达产年年产值万元8400.002年均销售收入万元7025.453年平均利润总额万元924.564年均净利润万元785.885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35.136年均增值税万元351.277年均所得税万元138.688项目定员人809建设期月24三主要评价指标1项目投资利润率%30.82%2项目投资利税率%43.70%3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22.28%4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27.07%5税后财务静现值(ic=10%)万元1,988.966税前财务静现值(ic=10%)万元2,803.197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年4.828投资回收期(税前)含建设期年4.249盈亏平衡点%46.35%1.7综合评价项目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本着“以规模促效益,立足长远发展”的原则,按照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扩量”的总体要求,通过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全面提升肉类屠宰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示范带动肉类加工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实现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会给项目投资方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本项目可行。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97页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2.1项目提出背景随着畜牧养殖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畜牧产品出口创汇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重大战略问题。新疆传统的畜牧养殖业经营模式已经没有竞争力,要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新疆的优势产业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精品畜牧养殖业、良种畜牧养殖业、深加工畜牧养殖业、创汇畜牧养殖业,推动畜牧养殖业向“高、精、强”转变,尽快把养殖业由“大”做“强”,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的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从畜牧繁育、养殖、宰杀以及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生产企业。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的消费稳中有升,拉动了生产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在养殖基地建厂投产,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产业是人力密集型产业,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还解决广阔的农业地区的农民就业问题。发展畜牧产业还将带动偏远、贫困地区的产业规范、转型,创造更多的价值。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现全国经济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目标。近几年,六安市充分利用和结合自身的自然优势条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项目将建设成为全国颇具规模的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基地。随着六安市带来新的发展时期,六安市委县政府对环境保护给予高度重视,紧紧抓住跨越式发展条件下,加强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和有利条件。该项目肉类屠宰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将加快六安市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优质肉类精深加工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极大地推进当地优质肉类特色产业化的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当地肉类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畜牧产品的商品率,增强六安市肉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可带动当地养殖户,并辐射周边市县养殖户发展养殖产业。2.2本次项目的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肉类食品营养作用的认识,肉类消耗的需求逐渐增加,而现今市场上供应的肉类产品,对中高档优质肉类产品的需求缺口巨大,优质肉类产品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肉中含有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是人体所需蛋白质来源之一。因此,肉类食品屠宰及其副产品的加工无论是从营养还是保健功能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的需要。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为保证畜产品市场供给,有效平抑肉类产品市场价格,本项目应运而生。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3.1项目建设是促进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畜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已成必然。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畜牧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养殖分散,缺乏规模养殖效益,牛、羊、猪等养殖产品良种化程度低,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差。因此,“十二五”期间,六安市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养殖业发展,不断提高良种牛羊猪比例和肉、乳产品品质,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本项目建设是实现养殖业健康稳步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需要。2.3.2项目建设是现代肉类产业化开发的需要本项目实施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集成相关资源优势,创新有效运作机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现代肉类产品优质高效养殖与产业化开发,构建当地肉类屠宰产业生产技术推广新体系和产业化生产模式,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肉类产业由传统数量型向现代质量效益型发展,提高肉类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增强六安市地区肉类产业整体实力和肉类制品市场竞争力,使当地肉类产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之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标杆,为当地现代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业发展积累经验。2.3.3发展肉类屠宰深加工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迫切地要求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科技含量,走现代化的畜牧业之路,做大做强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一牧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而带动一牧场经济和

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职工收入持续增长。这一项目建设可以体现这一可观性。本项目发展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结合当地畜牧养殖的实际情况,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要求,迅速提高畜牧业整体水平,实现优质、

高产、高效畜牧业。努力发展草原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全民、集体、个人共同发展,实现畜牧业质量和效益的统一。2.3.4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我国是个肉类消费大国,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肉食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原料肉由直接上市场逐步向初加工的冷却肉和切片小包装发展;由粗加工单一的肉制品逐步转向精加工的多品种、多风味和多档次的产品结构;由家庭消费为主逐步向方便快捷的休闲、旅游消费等发展;由以传统节日消费为主,逐步呈现以日常生活消费为主的趋势。为此,引进先进的屠宰技术及设备,生产具有安全卫生、肉嫩味美、便于切割的冷却肉,是适应当今肉类消费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2.3.5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养殖、种植、餐饮、运输及其他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业的兴起,对肉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多,特别是六安市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享有盛名,得到八方游客的青睐。近年来,肉食品大量出现紧缺,肉价一度呈现上趋形式,该项目的建成将缓解肉食品的压力,有效服务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4.1产业政策可行性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拨款几千亿元扶持农业产业,使农业更具前所未有的商机。而畜牧养殖由于效益较高,更是受到政府重视。《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战略重点中提出要:“科学谋划“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必须统筹考虑,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要特别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我国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

“十二五”时期,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遏制。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2.4.2市场可行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食品展望报告估计,今后肉类产品国际市场需求将一直保持增畅趋势。近年来,国内市场肉类产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由于禽畜养殖效益稳定,加之各地的政策扶持与鼓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预计肉类消费也会继续增加,这也将推进本次屠宰深加工基地的长远发展。2.4.3技术可行性项目建设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资金、技术、物资、劳力等投入为保证,走集约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路子,通过购进国内先进和引进国外先进肉类屠宰及深加工生产设备、技术,进行屠宰及系列产品深加工,提高肉类产品档次。2.4.4管理可行性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2.5分析结论项目的运营将极大辐射带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就业,项目将成为六安市农业产业化新的亮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创新的优势。本项目建设条件优越,市场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项目投资还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可行,且十分必要。第三章市场分析3.1中国畜牧业市场发展分析3.1.1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五年来,畜牧业成功应对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畜牧生产稳步发展,饲料工业持续较快增长,草原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肉类产量7925.8万吨,比2005年增长14.2%,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产量2762.7万吨,增长13.4%,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3748万吨,增长30.8%,居世界第三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充分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2.产业素质稳步提升。2010年,全国年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5%、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19、16和17个百分点,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5年的49%提高到2011年的52%,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3.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饲料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3.9%,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较高水平。生鲜乳三聚氰胺含量抽检合格率连续2年100%。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4.饲料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工业饲料产量1.62亿吨,是2005年的1.5倍。主要饲料添加剂实现国产化,赖氨酸、维生素C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饲料机械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迅速,产品达数十个系列200余种,远销国际市场。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达30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5.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全国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16亿亩,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3.1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围栏封育草原面积9.3亿亩,项目区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草原牧区牲畜超载率降至30%,鼠虫害危害面积下降15个百分点。草原保护建设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草原生态加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6.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国畜牧业产值2.0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56.5%。畜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部分畜牧业发达地区养殖业现金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达50%以上。2010年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9.1kg、20.6kg、28.2kg,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3.1.2中国畜牧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供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阶段。现代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1.发展机遇一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扶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手段更加灵活。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加大,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是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继续下降,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未来每年新增人口约700万,农村人口城镇化数量约1200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将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良好基础。2.面临的挑战一是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关注度空前加大。由于畜产品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的价格稳定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但受畜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价格呈波动态势。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多重环境影响的传导联动日益加深,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还将进一步增强,畜产品价格波动的趋势仍将延续,为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挑战。四是草原保护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虽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步增强,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能根本改变。目前,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重点草原牲畜超载问题严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不断下降。3.2我国肉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人口大国,10年来,随着GDP的快速增长,肉类产量都处在较高水平上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肉类产业已形成“中国特色”的产业格局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肉类生产大国,但不是肉类生产强国。2007年,中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以上,世界第二大产肉国美国占15%左右。但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初加工产品,众多传统的中式产品因工艺与技术问题,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多种迹象表明,中国要成为肉类生产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肉类产业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生猪养殖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来源,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工业化养殖。“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种模式对保障农民收入、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养殖业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改革的推进,有效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物流体系健全。可以这样认为:中国肉类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农产品贸易市场全球化竟争的新形势。3、中国肉类产业正在集约化道路上高速发展。在大中小型肉类企业并存格局下,大型企业以融资优势为出发点,产业链和规模化齐头并进,行业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小型企业面临严竣的挑战,除非形成核心竟争力,否则难逃兼并浪潮。未来5-10年,将是第二次收购与兼并浪潮,肉类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4、中国肉类产业正处在向精益化发展的过渡阶段。通过10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国在精益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众多企业实现了HACCP、ISO等体系认证,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在此基础上推行可追溯性体系或做好相关准备;二是国家与企业对食品工业的技术研发、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与包装材料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三是部分大型企业通过与国外肉类企业合资,逐步引进西欧、美国、日本等国的管理方法与工艺技术,为中国肉类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之门。5、中国肉类产业竟争格局正在激烈变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肉类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激烈的本质化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中化与精益化的前期特征,这种变化将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产品,而且未来5-10年将是实现这种转型的关键时期。3.3我国牛羊肉类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一)健康饮食,拓展肉产业发展空间。牛羊肉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丰富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较猪肉的脂肪、胆固醇含量都要少,且脂肪熔点高而不易吸收、避免发胖,牛羊肉肉质细嫩、容易被消化,多吃牛羊肉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抗疾病能力,牛羊肉优于其它肉类产品而被注重营养保健的现代家庭生活所重视,市场对牛羊肉的需求与日俱增。2008年我国羊肉产量只占全国肉类总产的5.83%,羊肉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养牛业整体生产水平不高,牛肉人均占有量发达国家平均达到28.86千克,而我国仅有4.05千克,增长空间还很大。当前,我国牛羊肉价格双双抬头走高,究其原因,市场供需矛盾仍然是牛羊肉价格走势的底线支撑。牛羊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价格的一再攀升。当前牛羊肉的刚性需求仍在加大,牛肉供应量日趋减少,尤其是高档牛羊肉生产能力不足,供给的增长仍跟不上需求的高涨。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牛羊肉总量是3.33千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牛羊肉总量是0.8千克;而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牛羊肉总量为3.78千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牛羊肉总量为1.43千克,牛羊肉市场需求量正在逐年加大。(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肉产业发展强劲动力。近2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羊肉的需求日益增长。牛羊肉产品消费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居民收入水平变化、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未来牛羊肉产品需求增加的直接动因有3个方面:一是收入增长导致居民肉类消费增加,如果全国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增加1公斤,每年就需要新增加130万吨的供给量;二是城市化带来的城镇人口增长,成为肉类需求的新增长点;三是人口增长将是未来肉类需求长期增长的基本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优质牛羊肉的消费明显增加。从目前畜牧生产形势和畜产品价格走势来看,今后我国畜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预计2015年,我国肉类增长率将达2.5%,肉类产量将达到9012万吨(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肉类结构比例将进一步优化,牛羊肉生产将保持稳定发展。新疆的情况来看,特殊的肉食消费结构和消费人群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巨大的、不断增长的牛羊肉市场需求。一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羊的消费需求快速上升,特别是126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对牛羊肉的刚性需求,短时间难以替代。二是我区固定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12.5‰,来疆旅游及务工的流动人员数量也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据自治区旅游部门预计,今年新疆接待的旅游人数将突破3500万人次,牛羊肉作为新疆旅游的重要特色饮食,消费量大幅增长。(三)比较优势明显,为肉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催化剂。自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很多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明显,国际市场上羊肉供不应求的局面给国内正在起步的羊肉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国内羊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羊肉市场价格保持坚挺,近期持续走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伊犁州大水利、大交通、大口岸、大石化、大能源的开发建设以及欧亚大陆桥的贯通,打开了向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门路。伊犁州直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肉牛肉羊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天然牧草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粗纤维(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达80%)和非蛋白氮间接的得以利用,生产出优质牛羊肉供给国内市场。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向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乃至欧洲市场出口,可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四)产业链提升,肉产业发展魅力无穷。近几年,我国牛羊肉消费、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出现了新动向,主要表现为:消费人群趋于年青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优质优价态势已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产业创新点;国家开始关注制种战略,着手良种工程建设,总之肉牛肉羊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当前供求正在向偏紧转变,加上牛羊相比较于猪禽繁殖周期长、繁殖量少,因此货紧价扬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肉牛肉羊市场的主要特点,现在发展正当其时;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对象的日趋多元化,加之我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来华旅游人数增加,国内对牛羊肉特别是高档牛羊肉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三是在人工成本增加、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社会物价水平总体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肉牛肉羊价格必然会上升,与牛羊繁殖数量少、周期长、饲养成本高的特点形成良性互动。(五)机遇与挑战同在,肉产业发展亟待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国内肉产业发展充满了机遇,一路领涨,牛羊肉售价再创新高,牛羊肉销售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市场需求在增加,但在当下牛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养殖效率不高、饲养成本上升、散户退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牛羊肉供需矛盾必将日益突出。尤其是当前全球灾害性天气日趋严重,全球粮食减产已成定局,这势必拉升饲料粮的价格,造成养殖成本的进一步增加,而由于饲料价格上涨,肉牛养殖户也在逐年减少,导致牛羊活畜的产地收购减少,因此成本的硬性支撑和需求的刚性拉动,牛羊肉价格会一再攀上新高。从市场消费角度而言,牛羊肉消费已进入高价时代,这也带来了牛羊业发展的新机遇,这就是科学制定牛羊肉的分级标准,实现优质优价。牛羊肉在国际领域中一直被认为是高档肉类食品,牛羊肉消费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牛羊肉消费不应定位于等同猪肉消费,如果说猪肉满足消费者吃到肉的问题,牛羊肉应该满足消费者吃好肉的需求。今后牛羊肉生产要体现“高质高价,安全高效”,从追求数量转到改善质量上来,提高养殖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及加工品,改进包装、精深加工、等,尽快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从而开创牛羊肉消费的蓝海--高档消费市场,提高生产效益,推动肉牛肉羊产业提质转型。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要有世界眼光,立足全球资源谋划产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所有的产业我们都要秉持“自给自足”观念,我们要立足自力更生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合理谋划,把肉牛肉羊生产同进口协调起来。在严格疫情防控和进口检疫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从印度、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没有发生口蹄疫、疯牛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国家进口牛羊肉,同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养牛,更好地解决因为土地和资源制约牛羊产业发展的问题。从产业管理的角度而言,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肉牛肉羊养殖业,重点支持能繁母牛养殖,加强传统母牛养殖优势区标准化规模养殖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政策扶持,市场导向,企业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组织合作模式,逐步提高基础母牛和基础羊群存栏量,着力保障肉牛肉羊基础生产能力。建立完备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推进高档肉牛业和优质肥羔业的逐步发展,在提升质量的同时,推动我国肉牛肉羊产业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3.4我国猪肉产业市场发展及需求前景分析肉食品是人体所需动物性蛋白的基本来源,肉类食品生产也是食品行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门类之一。猪肉是世界各国普遍需求的肉类品种,无论在欧美、亚洲市场,其地位均不可替代。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猪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将更加便利。目前,由于国内许多肉类生产企业受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加入质量及卫生指标达不到国际市场所要求的严格标准,加之现有生产规模及供货能力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造成我国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十分有限的被动局面,这与我国作为畜牧业生产大国的现状及不相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消费观念开始由只求温饱向追求小康、奔向富裕演变,对肉类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过去的家庭自已采购加工,逐步向加工精细、包装精致、方便烹调、安全卫生的小包装分割肉及熟制品的工业生产方向转化。国内专家预测,未来的肉类市场竞争,首先是产品质量,其次才是价格与服务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各营养、安全、卫生、健康、方便的产品。肉制品的质量高低,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首要因素。国内肉类生产行业传统的原始加工方式和以整片胴体肉形式销售的生产模式己经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需求,肉类加工技术进步己经成为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问题十分重视,食品工业与农业关系密切,以市场为导向,以食品工业为龙头,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贸工农的有机结合,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新时期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技术引导、建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加快实现猪产业化的进程,近几年来,尽管当地的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畜牧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初级规模水平,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旺盛需求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猪绿色肉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加工带动农牧民养殖,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牧民收入。猪肉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必需消费品,猪肉产业具有恒久的稳定成长性。未来我国猪肉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其主要驱动因素如下:

(1)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自

1998

年的5,425.10

元增加到2011

年的21,810.00

元,累计增长302.02%,年复合增长8.87%。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力地带动了猪肉消费量的上升,同时也持续提升了猪肉制品的消费比例,对我国猪肉产业的发展是一次良机。

(2)猪肉产品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

2012

年2

月发布的《猪肉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到2015

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30%

。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3.5市场小结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为项目所在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4.1地理位置选择本项目建设地址是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孙岗开发区。4.2区域投资环境4.2.1地理位置叶集位于六安市西部,为安徽西大门。明永乐年间一叶姓人家在此立埠经商,叶集由此得名。叶集位于安徽西部与河南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北平原,素有“安徽西大门”、“大别山门户”之称。全区现辖叶集镇和孙岗、三元两乡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320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4.2.2气候条件叶集环境怡人,物皋民丰。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分,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终年绿云漫绕,四季瓜果飘香,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年降水1170毫米,年均气温15.43℃无霜期222天。4.2.3交通运输条件叶集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地处皖西、豫东结合部,远离大中城市,经济集散空间较大。境内有已建成的312国道、宁西铁路和沪陕高速、合武高速、商景高速、沪汉蓉高速铁路等,合武高铁擦边而过。在以叶集为中心的方圆3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东进西出的快速通道。这里也是大别山及沿淮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农资、小商品、木材、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齐全。木竹加工业集群化发展,产品达十大门类二十多个系列;制鞋、食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茁壮成长,发展配套协作产业空间广阔。4.2.4基础设施条件叶集城镇功能健全,设施配套。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的思路,推行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3.9亿元,基本建设投入4.6亿元,先后建成了110千伏变电所,2万吨自来水厂,新增水泥路面近20万平方米,加快了城镇规模扩张和品位提升。目前,叶集城区骨干路网完善,城镇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5.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由1.8万人增加到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5%,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城市框架,建成了沿岗工业园区、木竹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和行政文化中心。各功能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城镇给排水、供电、通讯等综合功能配套,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整体推进,实现了工业进园区、住宅进小区、商贸进市场、农业进基地的城市开发建设构想。叶集教育设施健全,全镇拥有叶集高中、皖西当代中学,皖西当代中专。其中以叶集高中为主向高等学府输送各类人才。近年来,叶集加速了教育基础的建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成立了大专学校,叶集对教育的建设又前进了一步。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5.1总图布置原则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生产的环境空间。2、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3、工程内容、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应适应工艺布置要求,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改造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景观效果。5、工程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节约建设资金。6、建筑风格与区域建筑风格吻合,与周边各建筑色彩协调一致。7、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5.2土建方案5.2.1总体规划方案本项目主要工程有:主厂房(含待宰圈、屠宰车间、冷库)、急宰间、倒班室、污水处理站、仓库、检化室、职工宿舍、综合办公楼、锅炉房、固废处置间、辅助用房(含机修车间、水泵房、消防水池、变配电间)、机房、门卫。A、布置原则本项目在平面布置上应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为原则,根据工艺、消防、运输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力求做到布局合理、运输安全。B、布置方案本项目在平面布置上按功能区划分,主要分非洁净区和洁净区,非洁净区必须单独设置活羊与废弃物出入口,产品和人员出入口另设,且产品与活羊、废弃物在厂内不得共用一个通道。根据本项目现有地形条件生产工艺要求,本项目各功能区在平面布置上拟按以下方式布置:非洁净区拟布置于项目场地东北面,其项目组成包括;待宰间、固废处置间、锅炉房、急宰间、倒班室、污水处置厂。洁净区布置于项目场地西南面及东面,其项目组成包括;产品出入口、生活区出入口、冷库、屠宰加工车间、综合办公楼、宿舍、仓库、主机房、变配电房、机修车间、水泵房、消防水池、清水池。从东北往西南依次布置:污水处理厂、急宰间、倒班室、锅炉房、固废处理间、主厂房、车库、单身职工宿舍、综合办公室、食品加工区、产品及生活区出入口,东侧布置;辅助用房、变配电间、机房。5.2.2土建工程方案本项目建构筑物完全按照现代化企业建设要求进行设计,采用、轻钢结构、框架结构建设,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整个厂房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强调丰富的空间关系,力求设计新颖、优美舒适。主要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屋面,符合建筑节能和防渗漏的要求;车间厂房设有天窗进行采光和自然通风,应选用气密性和防水性良好的产品。生产车间的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前提下,做到结构整体性能好,有利于抗震防腐,并节省投资,施工方便。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通风设计,避免火灾、爆炸的危险性。5.3主要建设内容本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15800.00m2;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序号名称占地面积层数建筑面积单位结构备注1待宰圈8001800㎡框架2屠宰加工车间350013500㎡框架3冷库250012500㎡框架4急宰间4001400㎡框架5机房2001200㎡框架6变配电室1501150㎡框架7水泵房1201120㎡框架8锅炉房1001100㎡框架9固废处置间5001500㎡框架10机修备件间1501150㎡框架11化验室3001300㎡框架12办公综合楼40031200㎡框架13职工宿舍50031500㎡框架14仓库200012000㎡框架15门卫80180㎡砖混16倒班室4001400㎡框架17污水处理站6001600㎡砖混18综合处理池8001800立方构筑物19清水池3001300立方构筑物20消防水池2001200立方构筑物21合计总建筑面积1400015800㎡22道路15001500㎡23绿化工程30003000㎡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5.4.1给排水一、设计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一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S0013一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一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一8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一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金卜规范》GBJ84一85二、给水设计A、水源本项目工程水源由当地自来水供水管网供给。引入管采用管径DN150。B、室内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由当地自来水供水管网直接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标准。给水管道采用PP一R给水管,热熔连接。消防给水系统设有室内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30米,确保同层任何部位都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灭火点。消火栓采用SG24/65型室内自救式消火栓,消火栓口径为DN65,水龙带长25米,水枪喷嘴为DN19。消防给水管采用热镀钢管。C、室外给水系统室外给水管网系统采用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系统,水源为当地自来水供水管网供给。给水管网系统布置成环状,主要管径由DN150组成,室外设有地上式消火栓。三、排水设计室内排水室内排水采用粪便污水与生活洗涤废水合流管道,排水管采用PVC芯层发泡管道。室外排水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排至厂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排放。雨水经雨水管道汇集,进入市政雨水回排放系统。四、消防固定灭火系统采用干粉灭火器,充装量为6L,灭火级别为5A。5.4.2供电电气工程(l)供电电源本工程电源选用就近电网接入,经变压使用,项目总装机功率为500Kw。无功功率补偿变电室低压配电间内安装低压电力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低压电容器集中补偿自动切换。继电保护变压器高压侧采用负荷开关加熔断器保护。(2)低压配电方式及线路敷设根据建筑及负荷分布情况,采用干线式与放射式相结合方式。室外电力电缆采用埋地敷设。(3)照明车间配电及照明a、车间配电采用卜线式配电及放射式配电相结合的配电方式。分支线路敷设采用塑料绝缘线穿管沿墙或埋地敷设;b、厂房照明采用照明配电箱配电。车间照度:车间工作区照度为250一3001x;c、事故照明采用应急灯,保证供电30分钟;d、车间照明灯具采用金卤灯。电能管理与节电措施车间低压配电室的低压进线柜装设电流表、电压表和有功、无功电度表。各电器产品选用最新型、节能型。车间供电尽量缩短线路长度,减少电能损耗。提高功率因数、降低无功损耗。电气安全为防止绝缘破坏时的危险电压,在正常情况下,凡不带电的用电设备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电缆外皮、母线外壳.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等均采取接地保护。厂房屋面设有避雷带,防雷和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3欧姆。办公区域照明灯具主要以荧光灯为主,结合场所功能需要,可适当布置一些功能效应灯。办公区各出口部位、变配电室、重要场所设置应急照明及诱导灯。楼梯间照明采用声光感应控制,走廊等照明采用分层集中控制。室外道路照明采用白动与手动控制结合开启关闭。(4)避雷及接地本项目建筑物屋顶避雷采用避雷网防雷系统。严格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防雷建筑防雷措施进行。避雷接地、电气保护接地,共用接地极组,该接地极利用钢筋硷基础中结构钢筋。所有管道均做等电位联结。(5)通讯及互连网络建筑物内预埋设通讯及互连网络线路。通讯及互连网络的户外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5.5道路设计1、设计原则厂区道路布置原则应满足企业运输、消防、管线布置、绿化等方面要求,满足交通便捷通畅的要求。2、布置形式和宽度厂区内根据平面布置,设置环形道路,为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主道6米。该干路主要为运输原料、成品出厂。道路设计既要满足业务结构流程,同时也满足消防要求。5.6总图运输方案场外运输采用汽车运输,由自备车辆及社会车辆解决。厂内运输采用装载机、自卸汽车、叉车及手推车完成。5.7土地利用情况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项目用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孙岗开发区,该区域交通便利,资源条件丰富,适合项目的建设。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l、用地类型项目建设用地性质为规划性建设用地。2、用地规模本次建设项目生产厂区拟定占地面积为30亩,总建筑面积为15800.00㎡。3、土地利用现状厂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水质优良,交通畅达,可满足生产要求。4、用地指标项目用地指标表序号技术指标名称数量单位1厂区占地面积20000.10㎡2建筑面积15800.00㎡3建构筑物占地面积14000.00㎡4建筑系数70.00%%5容积率0.796绿地率15.00%%7投资强度100.00万元/亩以上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第六章产品方案6.1主要产品本项目主要产品:肉类食品屠宰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可屠宰深加工肉类食品3000吨。6.2产品质量标准产品采用现行国标及建设部相关制品标准

。6.3产品生产规模确定从本项目产品的生产规模主要从国家及地方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如生产规模太小,则存在能源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不能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弊端,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生产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成本和增加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难度,市场推广度、综合服务满意度也难以到位,同时还存在投资风险过高等问题。考虑到公司目前资金力量,根据目前产品市场状况以及该产品在国内的生产工艺技术进展情况,项目公司确定产品生产规模定为:年屠宰深加工肉类食品3000吨为宜。6.4产品工艺技术方案第七章原材料供应7.1主要原材料供应1、项目所需原辅料本项目主要消耗原材料为猪、牛、羊等禽畜产品。2、原辅料来源原辅材料来源为项目当地禽畜养殖基地供应,原料资源充足,可满足企业生产及发展需求。7.2主要设备选型本项目在设备选择上,最主要的考虑是能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主要生产设备明显如下表:主要设备明细表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1升降门个22击晕机套13放血提升机台14放血/烫毛输送机台15入轨装置个16放血吊链下降输送机个17预清洗机台18烫毛机套19脱钩系统套110连续打毛机台111不锈钢挂屠宰吊钩台112板式输送机清洗装置个113提升机台114鞭条式干燥机台115燎毛机套116不锈钢燎毛炉个117不锈钢鞭条式清洗机台118不锈钢鞭条式清洗抛光机台119屠宰输送机条120开肛不锈钢工作台个121开肛器套122红白内脏检疫输送机台123摘白内脏输送机台124劈半锯套125劈半锯消毒装置个126轨道秤套127内脏检疫废弃物收集槽米828气动道岔个329不锈钢卫生槽个130滑动扁担钩个100031刀具消毒装置个632不锈钢围裙清洗器个633洗手/刀消毒装置个834毛风送系统个135白条下载输送机台`136快速冷却输送机台`1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2008《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5-2010《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13471-2008《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12《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8.2.1能源消耗种类1)、动力生活、生产主要动力为电力。2)、其他能源项目使用其他能源为生活用水。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1)、用电量:根据生产动力及照明需求测算年用量为252.00万度。项目用电设备采用新式省电设备,约可节省能源成本30%。项目选择无铁损及铜损较小与效率较高的变压器。企业在停止运转期间以及休假停工时,停用的变压器宜切断高压侧电源,以减少铁损。另外,生产时间尽量避开用电高峰时段,选在低电价时间内生产可节约部分开支。2)、用水量:年用量5万吨。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项目地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孙岗开发区,本区域内主要能源供应情况分析如下:1、电:本项目拟采用国家电网在当地的变电站供电方案,电压等级为10kv,本地电力丰富,用电有保障。2、水:由当地自来水供水管网引至厂区,水量充沛,可满足工程、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要。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8.4.1项目能耗分析1、以全年的能源耗用量进行分析序号名称数量单位折算系数吨标准煤1电252.00万度1.229309.712水5.00万M30.8574.285合计313.992、项目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根据项目经济评价确定本项目工业总产值为8400.00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生产法)]=4376.72万元。3、项目能耗指标的计算本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标煤)为:0.0447吨/万元,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标煤)为:0.0717吨/万元。由上表可见,该项目能源耗用量较小,能耗指标远小于国家标准。8.4.2国家能耗指标国家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情况如下:万元GDP能耗为每万元1.034吨标煤。按照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8.5.1工业节能1)、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强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利用,以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加工的余料,积极组织回收用,对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按有关规定销售结合法经营的物资回收再生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按国家规范及生产工艺,采用正确的操作步骤,尽量不使用不可再生的原料。2)、供配电设计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省电能为原则,生产设备、仪器设备及供电设备均选用耗能低、效率高的节能换代产品,配电室内安装低压电容器补偿屏,降低无功功率损耗,提高功率因数,节约能源消耗。光源选用科学、高效、节能的声光控制方式,严格实施绿色照明。3)、供水管网系统均采用合理的输送工艺,尽可能降低途中消耗。供热系统管道均采用保温设计,保温材料为聚氨酯保温层,最大程度的降低管道冷热损失。4)、项目建成后,根据各建筑物的功能、用电负荷、用水及取暖的性质,供水、供电及供热系统在入口处均安装计量和节流装置。8.5.2节水措施节约用水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国策,是当前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的重要举措。为有效节约用水,本项目拟采用如下节水方案:1、供、用水系统管路及设备,如阀门、水泵、冷却设备、储水设备、水处理设施及计量仪表等,均应选择节能型产品或按国家有关规范和产品标准的要求设计、制造、安装。2、企业内各用水部门,由本企业安装计量分水表,车间用水计量率应达到100%,设备用水计量率不低于90%。并保证计量水表的完好率、检定率。3、在给水系统中应采用良好的阀门,减少水资源的跑冒滴漏。4、根据中国供水情况,应用内壁光滑的供水管材,减少管道沿程水头损失;降低供水能耗。5、生产净循环水循环使用,减少废水排放,节约水资源。同时根据季节变化、机组生产情况及时调节机组冷却用水量大小,降低消耗量。6、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以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就减少了供水能耗。8.5.3建筑节能1)、建筑能耗指标生产车间热指标为110W/平方米;办公楼和宿舍热指标为70W/平方米。照明:照明照度标准为250LX。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水平: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屋顶0.6;外墙0.55;地板0.5;门窗密封性指标:不低于国标Ⅸ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III级水平,相当于窗户每米缝长的空气渗透量:qL≤2.5m³/(m.h)2)、建筑围护结构:生产车间为保温隔热彩钢结构,外墙砌体结构为增加外墙保温层;供热管网在与室外空气接触、非采暖房间处采用50mm厚岩棉管壳,降低管道冷热损失。3)、供热、空调制冷系统按设计负荷设置,并有调节控制装置及能量计量仪表。4)、门窗采用中空门窗,照明要确定科学的照明控制方式,选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在室内照明控制中,主要采用声控、光控、红外等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减少照明用电和延长照明产品寿命。5)、建筑材料使用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8.5.4企业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包括:制定节能规划,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完善能耗定额、统计等基础工作,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标准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开展能源平衡测试和能源审计。要把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具体责任人,实施节奖超罚措施。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办法,采取分类指导、监督检查、统计公报、信息交流等措施,加强节能管理。对重点用能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8.6结论本项目生产选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最终产品的单位综合能耗指标和主要工序能耗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经过分析比较,企业针对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利用能源及节能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指标。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9.1设计依据及原则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环境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各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对污染进行联合防治,以达到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和规定。1)《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节能灯(HJ/T230-2006)》;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8)《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9.1.2设计原则设计中尽可能选用无污染或污染少的先进工艺及设备。严格遵照“三同时”原则,凡本项目中所涉及的可能产生污染物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均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使其达标。9.2建设地环境条件项目拟建地点周围大气及土壤的环境现状良好,有一定的环境容量。9.3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9.3.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1.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空气的影响扬尘是施工期间影响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各种无组织排放源。其中场地清理、土方挖掘填埋和物料运输等工序产尘量较大,而材料堆存、建筑机构施工、设备安装等工序产尘量较小或不扬尘,而且扬尘还受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影响。由于污染源多为间歇性源并且扬尘点低,因此只会在近距离内形成局部污染。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未经充分扩散稀释就进入地面呼吸带,将会给现场人员的施工、生活、健康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2.项目实施过程中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为施工区的冲洗废水、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等。冲洗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料等建材的洗涤,主要污染物为SS;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SS、BOD、COD等。冲洗废水的排放特点是间歇式排放,废水量不稳定。施工中往往用水量无节制、废水排放量大,若不采取措施,将会在施工现场随意流淌,对周围水环境及景观造成一定影响。3.项目实施过程施工噪声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的运输,车辆马达的轰鸣及喇叭的喧闹声。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施工噪声,其辐射范围较广,昼间最大距离近150米,夜间影响更为严重。4.项目施工渣土处理处置施工挖掘产生的土方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必须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筑垃圾准进、处置手续,由施工单位或承建单位和市容局渣土办联系外运。9.3.2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下:(1)废水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畜类加工废水、生活污水,该项目无有毒有害废水产生。(2)固体废物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材以及员工日常的生活垃圾。(3)噪声项目的噪声源主要为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中机电设备产生的噪声。(4)废气生产过程中将有少量的废气和无组织废气排出。9.4环境保护措施方案9.4.1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1.控制生态影响的初步方案为减少建筑物施工时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拟定施工方案时工程建设单位为本工程的弃土制定处置计划,应按规定地点处理弃土,并不定期的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同时,应考虑基础开挖、道路施工及场地平整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对临时性松散表土作适当压实处理,在坡面>25°时要做护坡处理,永久性坡面种植草皮。施工中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与地方环保、卫生部门联系,经他们采取措施后才能继续施工。为了减少工程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议施工中遇到连续的晴天和刮风的情况下,应在弃土表面上洒一些水,防止扬尘。工程施工者应该按照弃土处理计划,及时运走弃土,并在装运过程中不要超载,装土车沿途不得洒落,车辆驶出工地前轮子上的泥土应去除干净,防止沿程弃土满地,影响环境整洁。同时施工者应对工地门前的道路环境实行保洁制度,一旦有弃土、建材洒落应及时清扫。2.控制噪声影响的初步方案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程在居民点200米的区域内,不允许在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上午六时内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对必须在夜间施工又可能影响居民环境的工地,应对施工机械采用降噪措施,同时也可在工地周围或居民集中地周围设立临时的声障之类的装置,以保证居民区的声学环境质量。由于项目施工区为工业区,周围都是企业工厂,几乎没有居民居住,所以不会造成很大影响。3.控制生活垃圾污染的初步方案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的食宿将安排在工作区域内。这些临时住宿地的排水和生活废弃物,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