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常考60道实验题(解析版)_第1页
生物会考常考60道实验题(解析版)_第2页
生物会考常考60道实验题(解析版)_第3页
生物会考常考60道实验题(解析版)_第4页
生物会考常考60道实验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会考常考60道实验题1.为了解某地群众对新冠疫苗的接种意愿,某机构对756名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结果如下年龄18~30岁31~40岁41~50岁>51岁调查人数愿意人数百分比/%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2)调查结果显示,人员的年龄越大,接种新冠疫苗的意愿越(高/低)。(3)某市疾控中心计划对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检测接种后是否产生抗体,同时了解接种后异常。反应情况。请你设计表格用于本次统计汇总。【答案】(1)随机取样18-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产生抗体人数异常反应人数【分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数据,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另外全班同学在调查开始前要分组分工,调查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等。【详解】(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随机取(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人的年龄越大,接种新冠疫苗的意愿越高。(3)某市疾控中心计划对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检测接种后是否产生抗体,同时了解接种后异常反应情况。请你设计表格用于本次统计汇总:18-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产生抗体人数异常反应人数2.某氧化铝厂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使原本很清澈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研究工业废水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受污染河流同侧下游不同距离(km)进行取样,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离污染源的距离(km)动物类群(类)动物个体总数(个)(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实验的变量是(2)比较不同取样点的动物类群或个体总数,距污染源越近,数量越。。(3)分析每个取样点的数据,表明动物类群数越多,个体数量就越。(4)不同取样点数据的对比,说明【答案】(1)调查法离污染源的距离(4)工业废水对河流生物多样性有影响【分析】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地某一方面情况地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据表中数据可知,距离污染源越近,动物类群数越少,动物个体总数也越少。【详解】(1)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地某一方面情况地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因此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统计。而本调查实验中的变量是离污染源的距离。(2)由图表中的数据分析,距离污染源越近,污染物的浓度越高,因此该取样点动物类群数越少,动物个体总数也越少。(3)分析表格中每个取样点的数据,能看出动物类群数越多,个体数量也越多。(4)表中数据可见:距离污染源越近,动物类群数越少,动物个体总数也越少。因此对比不同取样点的数据,说明工业废水对河流生物多样性有影响。3.黄粉虫幼虫营养价值很高,常用作鱼类的饵料。河南是鲤鱼养殖大省,黄粉虫作为优质的蛋白饲料,必须掌握黄粉虫的生活习性。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选20只大小、活性状况相同的黄粉虫,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A、B两区的中央。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黄粉虫的数量。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时间(分钟)12345明亮87542阴暗(1)该兴趣小组提出的假设是。(2)为什么要用多只黄粉虫,而不是一只,原因是。(3)重复实验5次,应取5组数据的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原因是。(4)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黄粉虫喜欢的环境。(5)如果探究湿度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需要给黄粉虫提供和两种环境,以形成对照实验。【答案】(1)光照会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产生影响(2)避免实验中的偶然性(3)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5)湿润干燥【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照,说明:该兴趣小组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光照会(或不会)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产生影响”。(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要用多只黄粉虫,而不是一只,原因是避免实验中的偶然性。(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重复实验5次,应取5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原因是减少实验误差。(4)分析实验数据可知“阴暗部分的黄粉虫更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黄粉虫喜欢阴暗的环境。(5)如果探究湿度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湿度,故需要给黄粉虫提供湿润和干燥两种环境,以形成对照实验。4.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某些药物能消炎杀菌。中学生张可家里最近进了一大批鸡苗,他与有中医知识的父亲一起,用板蓝根、鱼腥草等配制成中草药添加剂,探究中草药添加剂对鸡苗存活率的影响,看能否用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o(2)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了实验探究:①他选择了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分成三组,每组的鸡苗数量为_只,并分别标记为A、B、C三组。②在每天早上放出笼之前,A组的鸡苗喂适量的含的饲料,B组喂等量的含的同种饲料,C组喂等量的不作处理的饲料。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3)结果预测:若,则说明能用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4)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请你写出一条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答案】(1)能用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来提高鸡苗存活率(2)20中草药添加剂抗生素添加剂(3)A组鸡苗的成活率大于##等于B组鸡苗的成活率(4)滥用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杀死正常的有益菌;产生药物毒副作用等等【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1)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张可提出的问题是:能用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来提高鸡苗存活率?(2)①选择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平均分成三组,并做好标记,目的是保证变量唯一。因此,他选择了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分成三组,每组的鸡苗数量为20只,并分别标记为A、B、C三组。②本实验探究“能用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来提高鸡苗存活率?”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药物,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所以在每天早上放出笼之前,A组的鸡苗喂适量的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B组喂等量的含抗生素添加剂的同种饲料,C组喂等量的不作处理的饲料,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3)实验的结果与作出假设相同或不一致,结果预测是若A组鸡苗的成活率大于或等于B组鸡苗的成活率,则说明能用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4)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杀死正常的有益菌,产生药物毒副作用等等。5.实验探究:下面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过程填空:①⑤⑥(2)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步骤④中应滴加的液体是;如果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步骤④中应滴加的液体是。(3)步骤②中采得的洋葱内表皮一定要。步骤⑤中的液体是。(4)在做观察之前应先把显微镜对好光。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使对准通光孔,然后选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5)观察时我们要把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在寻找物像时我们先转动,待看清物像后再略微转动,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当我们向左移动玻片寻找观察目标时,发现物像移动。(6)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答案】(1)④②①③⑤⑥(2)清水生理盐水(3)薄而透明碘液##碘酒(5)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向右【分析】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详解】(1)图中的①是用镊展平材料,②取洋葱表皮薄膜,③盖盖玻片,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液滴,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碘液,⑥从另一侧吸引碘液。可以概括为滴→撕→展→盖→染→吸;因此,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⑤⑥。(2)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滴的液滴不同,前者滴的是清水,后者滴的是生理盐水,都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3)材料要薄而透明,才能透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染色有利于观察细胞结构,染色时,用碘液。(4)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5)观察时,要使镜筒下降,应首先转动粗准焦螺旋,这时我们一定要侧视物镜,其原因是以免压破标本。当看到物像不太清楚时,应略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因此,当我们向左移动玻片寻找观察目标时,发现物像向右移动。(6)在细胞的结构中,细胞核中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染色体。可见,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6.小李爱吃西红柿,家里的没有吃完,妈妈又给他买了一些,过了两天,他发现新买的一个西红柿腐烂了。他仔细观察了一下,腐烂的西红柿表皮有一道裂纹,其它西红柿的表皮完好无损。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西红柿的表皮是不是有保护作用呢?为了证明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探究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作出假设:西红柿表皮有保护作用。①取大小(选择“相同”或“不同”)的A、B两个西红柿,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②用小刀把A西红柿去掉一块表皮,B西红柿则保持完好,目的是进行③把A、B两个西红柿都放到厨房的阳台上;④过几天后,观察西红柿的变化。记录现象:A西红柿腐烂,B西红柿完好。(选择“完好”或“腐烂”)【答案】(1)西红柿的表皮是不是有保护作用呢?(2)相同对照(3)西红柿的表皮有保护作用【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几个环节。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根据题意,可提出的问题是:西红柿的表皮是不是有保护作用呢?(2)探究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都相同且适宜。①取大小相同的A、B两个西红柿,用清水冲洗干净;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②用小刀把A西红柿去掉一块表皮,B西红柿则保持完好,目的是进行对照;③把A、B两个西红柿都放到厨房的阳台上;④过几天后,观察西红柿的变化。实验现象:A西红柿完好,B西红柿腐烂;西红柿完好,得出结论:西红柿的表皮有保护作用。7.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1)分析并作出假设: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2)制定并实施计划;①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答案】(1)呼吸(气体交换或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草履虫适合生活在氧含量高的环境中(或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2)相同不放置细纱网(或不做任何处理)(3)草履虫适合生活在氧含量高的环境中(或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1)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解释,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草履虫通过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水体表层含氧量丰富;而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据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2)①②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试验中除控制两烧杯中草履虫所处环境中氧含量的不同外,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放置的生活环境也要相同。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不作处理。(3)根据实验现象: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生活,可以得出结论: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8.实验探究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1)在甲.乙载玻片的下方的括号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甲乙(3)草履虫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生物,它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4)与草履虫一样,等生物也是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答案】甲(←—)乙(→)草履虫会避开食盐等不利刺激而向左运动草履虫会趋向于肉汁等有利刺激而向右运动单细胞应激性眼虫变形虫【分析】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并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详解】(1)(2)实验中在甲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滴中,故草履虫的运动方向是“←”;在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滴肉汁,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滴(3)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草履虫虽是单细胞生物,但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酵母菌、变形虫、疟原虫、衣藻、眼虫等。9.下表为探究“种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请回答:组别实验材料空气水分温度甲1粒菜豆充足适量乙1粒菜豆充足适量(1)上述实验探究的是哪种环境条件对种萌发的影响?.请指出实验设计中不完善的地方.(2)若探究“种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应设置见光和的环境条件作为对照.(3)在农作物大田播种之前,要进行和【答案】温度种数量较少,偶然性较大不见光选种测定种的发芽率【分析】(1)种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从表格中看出,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上述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种萌发的影响,1粒种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所用种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因此,本实验实验设计中不完善的地方是:种数量较少,偶然性较大。(2)若探究“种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因此应设置见光和不见光的环境条件作为对照。(3)种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为了提高种的发芽率,做到苗全苗壮,在农作物大田播种之前,要进行选种和测定种的发芽率。10.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萌发有影响吗?实验器材:大豆种、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实验方案:I、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各20粒,在种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Ⅲ、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IV、观察大豆种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都没有萌发。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萌发有影响。(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2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答案】(1)废电池对种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萌发没有影响)(4)清水【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因为种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所以2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清水。(1)在探究实验中作假设时,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做出科学的假设,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废电池对种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萌发没有影响)。(2)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号实验的目的就是做对照。探究实验中要控制变量的唯一,除了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要都一样,且都是适宜条件,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适宜的外界条件水分。(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不能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萌发有影响,由(2)可知,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缺乏适宜的外界条件水分,也可能是水分的原因导致的。(4)由前两题可知,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2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清水,使种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宜。11.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③①A③①三三②④B②④(1)探究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该实验的变量是(2)萝卜条④明显变长、变坚挺,这说明萝卜细胞发生(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3)萝卜条③明显缩小、变软,说明A烧杯中液体的浓度(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和B 。(5)由此可以推测,水从土壤进入根内的过程是:当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土壤里的水会渗入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最后进入也同时被植物的根吸收进入该结构。【答案】(1)单一变量溶液的浓度(3)大于(5)导管【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详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即要控制单一变量,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溶液的浓度。(2)观察萝卜条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3)观察比较萝卜条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浓盐水,B盛的是清水。种萌发数(5)由此可以推测,水从土壤进入根内的过程是:当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土壤里的水会渗入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最后进入导管,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同时被植物的根吸种萌发数收进入该结构。12.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酸雨对小麦种萌发的影响”。如图甲所示,两个培养皿中铺上吸水纸,再各放入30粒已浸泡过的小麦种。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分别喷洒清水和pH5.6的模拟酸雨,定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7天后的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清水组pH5.6组清水组(4)每个培养皿中用30粒小麦种而不是3粒做实验是为了避免。(5)分析图乙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酸雨对种的萌发有影响吗(2)酸雨对种的萌发有影响(3)酸雨清水组(4)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5)酸雨对种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详解】(1)问题的提出要针对要探究的因素,该实验要探究的因素是酸雨,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酸雨对种的萌发有影响吗?(2)假设也不是随便作出的,要有一定的依据,要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酸雨对种的萌发有影响。(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实验中设计清水组和pH5.6组两个实验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论的更具有说服力,变量是酸雨,对照组是清水组。(4)用少数几粒种做实验,实验操作会方便、简单一些,但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误差增大;用30粒小麦种做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5)由坐标图可以看出,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小麦种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说明酸雨对种的萌发有抑制作用。13.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为了解叶片上气孔的分布情况,请你完成探究过程。(提供电秤、凡士林、新鲜枝条、试管、清水、植物油)(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设计实验:①取4支同一植物相同的新鲜枝条,将它们分别插入4支相同大小盛有等量清水的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BCD。在试管中滴加植物油,让油滴铺满水面;②对叶片进行处理:;③将4个装置称重后,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再称重,计算重量减少值分别为abcd。(4)预期结果:(5)实际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答案】(1)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2)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或上表皮);(3)②A叶片不做处理,B叶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C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D叶片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4)a>b>c>d;(5)①若a>b>c>d,则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②若a>c>b>d,则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③若a>b=c>d,则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一样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本实验探究叶片上气孔的分布情况。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气孔多的部位,蒸腾作用旺盛,水分散失的更多,枝条重量减轻得更多,本实验在此原理基础上进行。【详解】(1)对照实验根据探究叶片上气孔的分布情况,据此提出问题:叶片上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还是下表皮?(2)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肯定性或否定性或选择性假设: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或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或叶片上下表皮分布的气孔一样多)。(3)要验证上、下表皮的气孔数量多少,即验证上表皮或下表皮蒸腾作用的强度,用水分散失的量即枝条重量的减轻来衡量。根据实验器材,应对叶片做出以下处理:②A叶片不做处理,B叶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C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D叶片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A叶片上下表皮都进行蒸腾作用,做为对照;B叶片只有下表皮气孔可进行蒸腾作用;C叶片只有上表皮可进行蒸腾作用;D叶片不可进行蒸腾作用。(4)若假设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预期结果为:a>c>b>d。若假设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预期结果为:a>b>c>d。若假设叶片上下表皮分布的气孔一样多,预期结果为:a>b=c>d。(5)若a>b>c>d,则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若a>c>b>d,则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若a>b=c>d,则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一样多。14.某小组同学想探究“玉米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他们准备了多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足量的蒸馏水及土壤浸出液,多支相同的试管。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以外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请根据准备的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案回答问题。组别玉米幼苗所处的环境条件甲组将1株玉米幼苗放入盛有30毫升蒸馏水的试管中有光照乙组将1株玉米幼苗放入盛有①的试管中有光照丙组将1株玉米幼苗放入盛有②的试管中(1)甲组、乙组为一组对照实验,请将方案中①空白处补充完整:。要探究的问题是。(2)方案中,该组同学将乙组、丙组也设为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玉米幼苗生长是否需要光照”请将方案中③空白处补充完整:,其中②空白处与①空白处所填内容是否相同?理由是(3)请写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4)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发现两组对照实验中,都只有乙组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30毫升土壤浸出液;玉米幼苗需要土壤浸出液(无机盐)吗?(2)无光照;相同;控制单一变量(3)每组实验材料太少,缺乏重复实验(4)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和【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详解】(1)甲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30毫升蒸馏水,乙中盛放①30毫升土壤浸出液,从而形成以土壤浸出液(无机盐)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探究的问题:玉米幼苗需要土壤浸出液(无机盐)吗?(2)乙和丙中盛放等量的土壤浸出液,乙进行光照,丙放在③无光照的地方,这样变量唯一,从而乙、丙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探究:玉米幼苗生长需要光照吗?(3)据表可见:该实验设计不科学,原因是每组实验材料太少,缺乏重复实验。(4)在两组对照实验中,乙组用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在光照条件下生长健壮,叶颜色鲜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和光照。1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清晨,不少市民到绿树成萌的公园散步、晨跑。最近,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身体对健康不利。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探究一:兴趣小组的同学村用同一植株上大小、长势相似的两片叶,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一图二图三探究二:兴趣小组的同学又将装置B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室外测定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二所示的曲线,图三表示叶片内进行的生理活动。(1)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 o(2)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是植物体通过叶片上的(填结构名称)散失的。其开闭是由控制的。通常情况下,在白天通过结构(c)进出植物体的气体有(3)图二中6~18点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的强度大于[]的强度。(4)根据图二同学们作出如下分析判断,合理的是(填字母)。B.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时刻为18:00C.这一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长为12时D.这一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长为24时(5)从图二可推理出,一天中点左右林间氧气浓度最高,这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时间之一。【答案】(1)变浑浊不变浑浊(2)气孔保卫细胞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3)C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图三中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详解】(1)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图一中A装置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在有光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及时被吸收,所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2)在实验过程中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出来,因此,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其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通常情况下,白天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因此在白天通过结构[c]进出植物体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3)图二中6---18点,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白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及时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在光照条件下能进行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4)A.6-12点时在,该气体的浓度又逐渐减少,而此时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图中0点和24点二氧化碳的浓度相等,说明一昼夜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减少,即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相等,没有积累有机物,A错误。B.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即有机物一直在积累,直到18点,因此18点有机物C.6点和18点代表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光合作用是逐渐增强和逐渐减弱的,所以6点前和18点后有光合作用在进行,因此这一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长大于12小时,C错误。故选BD。(5)一天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时候是二氧化碳最低的时候,对应图二中的18点。16.某生物实验小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时,选取了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丙(白斑叶)(1)将此装置经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取下,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溶解到酒精中。(2)本实验中有组对照实验,其中乙叶片与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证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3)清水漂洗后,分别向这四片叶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多选)。A.甲叶铝箔遮盖部分B.乙绿叶C.甲叶未用铝箔遮盖部分D.丙叶绿色部分E.丙叶白斑部分F.丁绿叶【答案】(1)暗(黑暗、遮光)叶绿素(3)CDF【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详解】(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利用了绿色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溶解叶绿素,需要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将此装置经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取下,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2)本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叶的遮光部分和为遮光部分,丙叶的银边和绿色部分,乙丁二氧化碳的有无。其中乙叶片与丁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乙装置内有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丁装置内有二氧化碳,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成蓝色,证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3)甲叶铝箔遮盖部分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而未遮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乙叶片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丁叶片内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成蓝色。丙叶片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成蓝色。丙叶片的白斑部分缺少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成蓝色。故选CDF。17.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在学校的大棚蔬菜基地里选取了一株生长旺盛的植株,先将它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对一片较大的叶片进行了如图1处理,B区用遮光的铝箔纸上下盖起来,主叶脉的a点用小刀切断,再将该植株放到光下数小时。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图2(1)实验前,对植物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2)将该叶片取下,进行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区(填字母)。(3)A区与B区进行对照,可探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4)该小组同学对大棚里某气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绘制了如图2的曲线,该气体是。(5)为提高学校大棚蔬菜的产量,下列方案不合理的是(填序号)。C.提高大棚内的光照强度D.适量施加农家肥【答案】(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分析】图1中:将叶片的主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叶的C区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了,因此在叶的A、C两区域就形成以水分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的结果是C部分不变蓝,而A部分变蓝,说明A部分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C部分因为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对照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叶片的B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因此经过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图2中:该气体表示二氧化碳。【详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图1中,A区有水、见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区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区切断叶脉后,无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结合分析可知,将图中的叶片取下,进行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A区(有水、见光部分)。(3)叶片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唯一的变量是光,叶片的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叶片的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A区(未遮光)与B区(遮光)进行对照,变量是光,可探究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4)图2中,0~6点和18~24点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6~18点蔬菜的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时氧气浓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可见,图2反映的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机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A错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C.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因此,提高大棚内的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C正确。故选A。18.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小组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透明塑料袋叶片B透明塑料袋叶片B部分绿色.部分叶片A固体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 。(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隔水加热进行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然后再观察实验现象。(3)图1中有叶片四部分:叶片A绿色部分、叶片A非绿色部分,叶片B绿色部分、叶片B非绿色部分。死亡率/%死亡率/%①四部分中,只有叶片A绿色部分变蓝,说明该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②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作对照,可以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4)分析图2曲线,若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答案】(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酒精(3)淀粉二氧化碳(4)适当增大(提高)光照强度【分析】该同学设置的实验装置可以形成三组对照实验: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详解】(1)为了去除实验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和通过叶脉中的筛管(淀粉是有机物)运走。(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处理,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3)实验结果是①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色,说明该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①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②非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①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③叶片B的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4)图2表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因此“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人类很早就开始酿酒,如今市面上流通着各种各样的酒类饮品。但是过度饮酒会对生物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设计并进行了探究酒精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①实验前一天,选取健康性成熟的斑马鱼雌鱼和雄鱼进行交配,记录产卵时间,半小时后挑选120粒合格鱼卵并清洗干净,将鱼卵分为6组。②一段时间后,将6组胚胎分别用0、0.5%、1%、1.3%、1.5%和2%酒精处理。③观察不同酒精溶度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情况和致畸情况,会制成曲线图。图一酒精对斑马鱼死亡率的影响图二酒精对斑马鱼畸形率的影响(1)取健康性成孰的斑马鱼雌鱼和雄鱼进行交配、选取鱼卵,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原则。①酒精浓度越高,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越;②酒精浓度越高,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越o(3)人类胚胎发育的场所在母亲的内,结合该实验数据结果,你得到的启示是【答案】单一变量低高宫孕妇不得饮酒【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详解】(1)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使实验结果准确,且具有说服力,取健康性成熟的斑马鱼雌鱼和雄鱼进行交配、选取鱼卵,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①酒精浓度越高,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越低。②酒精浓度越高,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越高。(3)胎儿生活在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喝酒会严重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脑干组成。大脑皮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如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知识、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等。怀孕期间,要慎用药品,是因为酒精的毒副作用要通过孕妇的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容易造成胎儿畸形,因此为了下一代,拒绝酒精。因此,人类胚胎发育的场所在母亲的宫内,结合该实验数据结果,得到的启示是孕妇不得饮酒。20.如图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2滴碘液2滴碘液2振荡后保温10分钟2mL唾液淀粉液冷却22(1)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液,再向2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向1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2)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这说明唾液对定粉有作用。(3)当烧杯中的水温为℃时,实验效果最好。(4)某同学想要探究”温度对唾液分解淀粉是否有影响”,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请完善下列实验设计:①在步骤B中,向两支试管中滴加等量的②在步骤C中,将一支试管放在中,将另一支试管放在5℃的水浴中。【答案】(1)清水【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详解】(1)这是一组对照试验,为了更好地起对照作用,应在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唾液和清水,所以: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2)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1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3)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度环境下是为了模拟口腔内的环境温度。(4)若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①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5℃的水浴中。使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低温或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21.研究人员发现,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为了探究“嗜淀粉乳杆菌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研究人员将厨余垃圾制成培养,取300mL厨余垃圾培养基平均分成三份,分别采用下列三种发酵方法进行处不灭菌接种(A):在厨余垃圾培养基上直接接入0.2g嗜淀粉乳杆菌。灭菌后接种(B):将厨余垃圾培养基用灭菌锅高温灭菌20min,冷却后再接入0.2g嗜淀粉乳杆菌。不灭菌不接种(C):厨余垃圾培养基不灭菌,且不接种嗜淀粉乳杆菌。②将三份处理后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环境下发酵,每隔24h取样并分析乳酸浓度,所得数据绘制如图所③同时,研究人员也分析厨余垃圾在上述种发酵条件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发现微生物的种类越多,乳酸产量越高。(1)该研究形成两组对照实验,若A和C形成对照,探究的问题是(2)若要分析厨余垃圾中是否有将淀粉分解为乳酸的菌种,可以选择两组作为对照。(3)请写出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所采取的一项措施:(4)据图可知,根据该实验的结果,48h后乳酸产量最高的处理方法是:。(5)结合资料说说处理厨余垃圾的一项意义:→不灭菌接种(A)灭菌后接种(B)不灭菌不接种(C)发酵时间/h【答案】(1)嗜淀粉乳杆菌可将淀粉分解为乳酸吗?(3)培养基都为100ml,(即300ml平均分为三份)(4)不灭菌接种(5)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分解成乳酸,而乳酸可降解塑料,减轻“白色污染“【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检,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A和C形成对照,变量为是否接种嗜淀粉乳杆菌,因此探究的问题是嗜淀粉乳杆菌可将淀粉分解为乳酸吗?(2)若要分析厨余垃圾中是否有将淀粉分解为乳酸的菌种,实验变量应该为厨余垃圾是否灭菌,因此,可选A和B形成对照。(3)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均需相同且适宜。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所采取措施为:培养基都为100ml,(即300ml平均分为三份)。(4)据图可知,48h后乳醇产量最高的发酵方法是:不灭菌接种。原理是:除了经接种获得的嗜淀粉乳杆菌以外,没灭菌的培养基中也存在天然的能把淀粉分解为乳酸的菌种,因此与其他两组相比它产生的乳酸产量最高。 (5)由资料可知,处理厨余垃圾的意义是: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分解成乳酸,而乳酸可降解塑料,减轻“白色22.近年来,中小学学生到校外商店购买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据老师调查发现,同学们喜欢购买辣条、烤肠、薯片薯条、彩色糖果、虾条等零食,其中,辣条的购买量居首位。专家表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食用过多零食或不合理的零食习惯可能增加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的风险。据此,同学们想探究辣条对身体健康有没有伤害,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作出假设:辣条对仓鼠身体健康有伤害。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取20只大小、生长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健康仓鼠,随机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鼠笼中,甲组鼠笼中每次投放一定量的普通鼠粮,乙组鼠笼中每次投放等量的加入辣条配制的鼠粮,两组仓鼠投放鼠粮的频率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仓鼠的活动能力情况。(2)该实验的变量是,设置甲组的目的是(3)上述甲、乙两组实验中选用大小、生长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健康仓鼠及相同的鼠笼,其目的在于4)每组用10只仓鼠,而不是只用1只仓鼠的原因是c(6)如果一段时间后甲组10只仓鼠活动能力正常,乙组10只仓鼠活动能力减弱,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7)结合(6)小题中得出的实验结论,请给我市中小学生提出建议:(合理即可)。【答案】(1)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吗(2)辣条(辣条的有无、有无辣条、辣条的多少均可给分)(3)控制单一变量形成对照(4)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5)①甲组仓鼠活动能力正常,乙组仓鼠活动能力减弱。②甲组仓鼠活动能力正常,乙组仓鼠活动能力增强。③甲、乙两组仓鼠活动能力基本相同。(6)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7)平时应该少吃或者不吃辣条(只答少吃辣条或只答不吃辣条都可以给分,答到意思即可给分)【分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辣条对仓鼠身体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辣条。因此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必须遵照辣条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详解】(1)同学们想探究辣条对身体健康有没有伤害,可以提出问题: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吗?(2)由图表中可以看到甲、乙组两组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甲组投放普通鼠粮,乙组投放掺入辣条的鼠粮,其余条件相同,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辣条。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对照组是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条件正常)。甲、乙两组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甲组。(3)甲、乙两组实验中选用大小、生长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健康仓鼠及相同的鼠笼,其目的在于控制单一变量。(4)仓鼠在实验不数目不易过少,少了会因为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但也不易过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难度,搞得手忙脚乱,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一般在10只为宜。(5)根据对实验的分析,可能出现以下结果:①甲组仓鼠活动能力正常,乙组仓鼠活动能力减弱。②甲组仓鼠活动能力正常,乙组仓鼠活动能力增强。③甲、乙两组仓鼠活动能力基本相同。(6)如果一段时间后甲组10只仓鼠活动能力正常,乙组10只仓鼠活动能力减弱,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7)经常吃辛辣食物,会对胃肠造成一定的刺激,影响身体健康,应该合理饮食,平时应该少吃或者不吃辣条。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辣条对仓鼠身体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辣条。因此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必须遵照辣条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23.为了“探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观察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人呼吸人呼吸甲氢氧化钠溶液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澄清石灰水(2)请你推测,甲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丙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3)一段时间后,丙瓶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由此说明:。(4)请你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答案】(1)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原有的(或者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意思相近即可)(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3)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意思相近即可)(4)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意思相近即可)【分析】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如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则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详解】(1)根据题意,可作出假设: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原有的或者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产生的。(2)甲瓶中所装试剂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丙瓶中所装试剂澄清的石灰石的作用是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3)一段时间后,丙瓶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由此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4)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意思相近即可)。24.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⑤合称,是外界气体进入⑥的通道,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2)吃饭时说笑,容易吃呛,引起咳嗽,这是因为[]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3)[]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4)今年我国大部分城市连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指数偏高。PM2.5能穿过鼻腔进入肺部,渗进血液,危害(5)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某中学的同学分小组,在不同的时段对马路边的空气进行了采样,数据记录如表:时段车流量组别车流量最小(清晨)车流量大(上班时间)车流量小(中午)车流量最大(下班时段)①在该探究中,这些同学应该将作为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②将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空气中的“PM2.5”的浓度越(6)鉴于“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雾霾”来袭时你对人们有何建议?。(一条合理建议即可)【答案】呼吸道②咽⑥肺咽气管车流量大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详解】试题分析:图示表示: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组成,其中①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住灰尘和细菌,鼻黏膜分泌粘液可黏住灰尘,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粘液还可使空气变得湿润;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所以,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2)②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有器官,因此咽是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我们在吃饭时不能说笑,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引起猛烈咳嗽;(3)⑥是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特点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4)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组成,可见,PM2.5入肺的通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5)①在该探究中,这些同学应该将车流量作为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②将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空气中的“PM2.5”的浓度越大;(6)“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PM2.5,所以避免该天气对人体的危害的主要措施就是减少PM2.5的吸入,可采取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方法。25.如图所示:图1所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所示显微镜下观察到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图2(1)把活的小鱼从鱼缸中取出,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和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这样做的目的是(2)观察显微镜下的图像,你认为毛细血管是图2中的(填序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其内的红细胞是 通过的。(3)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动脉与之间的血管,其管壁非常薄,管内血流的速度,这些特点便于 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4)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小鱼?o【答案】(1)鳃盖躯干滴加清水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3)静脉非常慢血液(4)把小鱼放回适应它的生态环境【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中1①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详解】(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2)观察显微镜下的图像,①血管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是动脉血管,②管中的红细胞成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③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血管。因此,毛细血管是图2中的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其内的红细胞是单行通(3)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其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的速度非常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4)小鱼也是生物圈的一员,把小鱼放回适应它的生态环境,小鱼会长大,还会繁殖更多的鱼。这样就能保证有丰富的鱼资源。26.为了让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输血时,不同血型的血液互输可能发生血液凝集现象,从而阻塞血液循环,甚至引起死亡。北雅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原理:模拟血液和模拟血清反应,有沉淀产生表示发生血液凝集现象)表一:模拟血型的鉴定血液模拟血液血清模拟血清豆浆碘液B型淀粉溶液鲜橙汁豆浆和淀粉溶液①表二:模拟血液和模拟血清的凝集现象豆浆淀粉溶液豆浆和淀粉溶液清水碘液无沉淀蓝色沉淀蓝色沉淀无沉淀鲜橙汁橙色沉淀无沉淀橙色沉淀无沉淀(1)该兴趣小组用豆浆、淀粉等材料来做此实验,这是一种实验。(2)表一中的淀粉溶液模拟型血液,①处应填写(3)从表二可知,A型血可以接受的血型有。(4)从安全输血的角度考虑,大量失血时,仍以输为原则。【答案】模拟B清水A型和O型同型血【详解】(1)该兴趣小组用豆浆、淀粉等材料来做模拟血液和模拟血清反应,这是一种模拟实验。(2)为了保证变量的唯一,所以表一中的淀粉溶液模拟B型血液,①处应填写清水。(3)已知有沉淀产生表示发生血液凝集现象,从表二可知,豆浆(代表A型)和碘液(A型血清)无沉淀,清水(代表O型)和碘液(A型血清)也没有沉淀,因此A型血可以接受的血型有A型血和O型血。(4)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因此从安全输血的角度考虑,大量失血时,仍以输同型血为原则。27.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在播种前将种进行浸泡处理。尿液浸种是否更有利于种的萌发呢?生物兴趣小组选择玉米、黄瓜和萝卜种作为实验对象开展研究。结果如下:种类型处理方式萝卜黄瓜玉米种数萌发数种数萌发数种数萌发数清水浸种24小时850%的腐熟尿液浸种24小时7注:腐熟是指将新鲜尿液进行发酵处理。(1)实验中设置清水浸种这一组的目的是。(2)根据实验结果,种植前需要用50%的腐熟尿液浸种的是种。(3)尿液中含有水、等物质,经处理后,是一种优质的农家肥。(4)若要探究种萌发是否需要水,请简要说明你设计的对照实验。【答案】(1)形成对照(2)黄瓜(3)无机盐、尿素(4)取甲、乙两个烧杯,在烧杯底部铺两层纱布,挑选20粒粒大而饱满的种,每组10粒种,甲烧杯保持干燥,乙烧杯倒入适量的水,使种保持湿润,两装置置于温暖的地方【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详解】(1)本实验探究尿液浸种是否更有利于种的萌发,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设计对照实验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实验中设置清水浸种这一组的目的就是设置对照实验。(2)分析题干中表格,可知:与清水浸种24小时相比,用50%的腐熟尿液浸种24小时,萝卜种萌发数降低,玉米种萌发数不变,黄瓜种萌发数明显提高,所以种植前需要用50%的腐熟尿液浸种的是黄瓜种。(3)尿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和尿素、尿酸等物质。腐熟处理是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尿液中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高温,高温可以杀死人粪尿中的各种病菌和虫卵,从而达到无害且提高肥效的目的。(4)对照实验是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如果要探究种萌发是否需要水,则实验变量是水,那么一组有水,一组没有水,除此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则具体实验方案是取甲、乙两个烧杯,在烧杯底部铺两层纱布,挑选20粒粒大而饱满的种,每组10粒种,甲烧杯保持干燥,乙烧杯倒入适量的水,使种保持湿润,两装置置于温暖的地方。28.冬瓜全身是宝,果肉可烹制成不同的菜肴,果皮和种可入药,有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我国科研工作者为探究冬瓜皮的利尿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制备药汁:将冬瓜皮与水熬煮,制成100mL一份的药汁,若干。筛选实验对象:11名年龄在23~52岁之间健康的志愿者实施实验:实验前日晚六点以后,禁食禁水,次日晨起排净夜尿。然后,每位志愿者饮入100mL药汁,半个小时后再饮清水1000mL,需在30分钟内饮完。以后每隔30分钟排尿一次,共排八次。在实验过程中,志愿者要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卧床休息,不参加任何活动。记录实验结果:记录11名志愿者八次排尿量并计算平均值,见下表。时间(分)实验组(mL)对照组(mL)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代谢产生的多余水分除了通过尿液、汗液排出外,还可以通过、格要求志愿者,以减少对排尿量的影响。(2)为尽量减小误差,对照组的设置方法是,然后重复上述实验过程。a.实验前一天,选择同一批志愿者饮用100mL清水b.实验前一天,选择另外11名健康志愿者饮用100mL清水c.实验同一天,选择另外11名健康志愿者饮用100mL清水(3)正常人饮水1000~1500mL后,四小时内能在尿中排出饮水量的80%~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