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积累与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千岩万转路不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质疑老庄思想的句子:,。2.(2分)对下面这段文字的逻辑推理过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乡土中国•礼治秩序》A.反驳过程作者用到了演绎推理。 B.反驳过程作者用了归谬法。 C.作者反驳了对方的概念界定。 D.作者反驳了对方观点隐含的前提。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直至死亡。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A.①④②③⑤ B.④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④ D.④⑤①②③二、阅读(一)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卢周来①加里•贝克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贝克尔的一个著名看法是那些敢于违法的人,他们认为违法被发现的概率较低,可能被惩戒所造成的损失低于其从违法中所得,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使他们不敢犯罪。②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样是诺奖得主的阿克尔洛夫却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在贝克尔以及他所建构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中,阿克尔洛夫认为贝克尔的理论是值得质疑的。③以违章停车为例。按照贝克尔自己的理论,要遏止违法停车,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而且准备在警察一旦发现的情况下就交罚款——那么,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④其实,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我们知道,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为此,经济思想史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然而,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在这一假说之下,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框架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最为得势之时,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为了使自身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基因可谓不择手段,就连生物个体有时偶尔表现出的利他性,其实也是基因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与复制而选择的一种策略。作者道金斯甚至有些嘲讽地说,是因为我们自私的基因让我们有机会去打乱他人基因的计划,以更好实现自己的目的。⑥有了生物学界关于“自私的基因”理论“加持”,主流经济学更是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余地。放在人性自私之后的“假说”二字甚至都被取消或被替换成“事实”,人的一切决策都是冰冷冷的利益算计。当然,即使是法律禁止,只要能在承担违法的成本之外仍然有收益⑦但是,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这一如此简化的看法及建立在这一看法上的整个框架,一直有质疑的声音。⑧先是制度经济学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包括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等人都注意到,约束人的行为的,远不止法律(即成文法),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可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相对于道德与习俗调节的范围,大量的是用道德与习俗来规范。只有市场中的正式交易,才需要法律的介入。除非把道德与习俗亦界定为一种“隐性契约”,某些经济学家所谓的“一切皆契约”,无非是一种自我虚妄!⑨即使是在市场领域,如果只把法律作为规范与约束,而漠视了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在美国由于抢劫、入室盗窃等违法行为造成的现金损失约为160亿美元,而由于经济领域中够不上违法却违反道德的有意误导以及不诚实行为,“法不禁止即可入”,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交易自由,在经济生活领域,法律仅仅是划了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人们的行为可能不违背法律,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删改)(1)第⑨段中“灰色地带”在文中的含义是。(2)根据本文第④段的内容,下面对“斯密悖论”内容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A.斯密在他两部著作中的经济观和伦理观自相矛盾。B.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斯密得不出明确的结论。C.“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与《道德伦理观》中的伦理相悖。D.人既具有利己心,又富有同情心,人性具有二重性。(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贝克尔认为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能有效地预防犯罪。B.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提供了理论支持。C.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一直质疑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的看法。D.“法不禁止即可入”若推向极端,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阿克尔洛夫是怎样以违章停车为例反驳贝克尔的理论的?(5)请运用本文的观点来分析阐释下面一则材料。有一次,卡尼曼在一小队特种兵中间进行这样一项试验,取消所有与军人职业相关的荣誉,且收入又与训练成绩及战时业绩高度正相关。结果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团队合作科目到后面几乎很难进行下去。而执行一般性任务时他们显得很犹豫,最后轮到要执行特别危险任务时,他们声称:“即使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干。因为我们是为以色列战斗(二)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寒风吹彻刘亮程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②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③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④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⑤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⑥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⑦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⑨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⑩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⑪“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⑫“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⑬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⑭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⑮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⑯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冬夜里跋涉着的人的岁月,终将在屋外的大雪中(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1)第④段画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2)请从构思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3)有人认为,路人和姑妈有重复,可删去姑妈的内容。你认同这个看法吗?从选材角度(4)有哲学家认为,理解生命的悲剧意识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因深藏的爱意而更珍惜的活着。请结合全文(三)6.(6分)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柳絮(唐)刘禹锡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萦回谢女①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②巾。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注释]①晋女诗人谢道韫,后泛指才女,写过柳絮诗,《宋书•陶潜传》:(潜)取头上葛巾漉酒。(1)作为格致文学社《经典常谈》栏目的编辑,你会将本首诗放到哪个专题里?A.羁旅漂泊B.名物之美C.青云之志D.怀古悠悠(2)看到本诗,你想到《红楼梦》第七十回诗社重建,同填柳絮词中,尤记宝钗讲到:“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才不落套。”你认为这首诗是否符合宝钗“不落套”的标准?请给出理由。(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构庙祀二陆①草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②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②。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贮酒待陶君。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其推重如此。侍邱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③,纤悉毕具。(选自[清]张廷玉《明史•隐逸传》,有改动)[注释]①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②覈:检验,查核。③遗令:临终前的告诫、嘱咐。材料二玄宰①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咸归仲醇。而又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②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鬻粔籹③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屡奉诏征用。年八十馀,卒于茶山之精含,纤悉必具,殁后降乩诗句,贮箧衍中,其井井如此。仲醇通明俊迈,皆有风致。(选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征士》)[注释]①玄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②款启:见识少。③粔籹:jùnǚ,古代一种食品,犹今之馓子。(1)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①有终焉之志②咸丐其词章(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①刺取琐言僻事A.刺探B.选用C.揭发D.讥刺②胥被以眉公之名A.小吏B.大部分C.买卖D.全都(3)将材料一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4)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5)根据本文,就陈继儒之“隐”写一则短评。[注释]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6)两则材料都是陈继儒传记,但内容侧重及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的原因。(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快园道古小序明•张岱①张子僦居快园,暑月日晡,乘凉石桥,多及先世旧事,命儿辈退即书之,凡二十类,总名之曰《快园道古》。盖老人喃喃喜谈往事,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后生小子见者如,则惟恐卧去,若子所道者,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益人之神智则不道,非广人之识见则不道。入理既精,仍通嘻笑,不禁诙谐。余与石梁先生出口虽异,其存心则未始不同也。②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③余盖欲于诙谐谑笑之中窃取其庄言法语之意,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则黄叶止啼,未必非小儿之良药矣。④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书于龙出之渴旦庐。(1)最适合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盖B.然C.而D.故(2)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晨起诵读B.秉烛夜读C.倦极而闻丝竹D.端冕而听古乐(3)第②段中,作者是如何阐述采用“诙谐谑笑”语言风格的必要性的?(4)从本序文可以推知《快园道古》是一本怎样的书?(比如:内容、体例……)请分条阐述。三、写作(70分)9.(70分)面对生活中的伤痛,有人执着于治愈,有人则选择带着伤痛活下去。究竟该如何面对伤痛,你又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0分)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2)蟹六跪而二螯(重点字:螯)(3)迷花倚石忽已暝(重点字:暝)(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殇)【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逻辑推理过程的分析能力。答题要读懂文段,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正确选择。【解答】A.由原文“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因之也说不上‘治’了”可知。B.由原文“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权利和义务,……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首先假定它为真,最后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C.不正确。作者反驳的是对方“人治是法治的对面”的观点。D.由原文“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可知,有人治就没有法治,选文中反驳了观点隐含的前提。故选:C。【点评】逻辑推理即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归纳和溯因三种方式。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品牌”的认识。通读题中所给的句子可知,所以④应放在最前面、C两项,④①排在一起,②③排在一起,所以①②③排在一起。故选:B。【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二、阅读(一)4.【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和论述重点,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词语阐述的核心内容。(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推断的能力。首先应分辨各个选项所对应的原文信息是否正确,再分析由此产生的推断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的不同之处。(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找到论据,然后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找到作者观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解答】(1)根据原文表述“这是因为,在经济生活领域。在这条底线之上,在这个地带,但可能违反道德,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知,虽不违背法律,这种行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A.根据原文“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同时还著有《道德情操论》。为此,可推出,故推断合理。B.由“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斯密是否得出了明确的结论;C.由该段“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内容看不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是否与《道德伦理观》中的伦理相悖”;D.由“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现实中的人在做经济决策时,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可见“人既具有利己心,人性具有二重性”的推断不合“斯密悖论”的内容,并非二重性。故选A。(3)C.“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一直质疑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的看法”错,由原文第⑦段“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这一如此简化的看法及建立在这一看法上的整个框架,制度经济学是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故选C。(4)贝克尔的观点是“因此,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提高个人犯罪的成本;阿克尔洛夫运用违章停车的例子进行反驳,首先他站在贝克尔的角度提出“按照贝克尔自己的理论,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阿克尔洛夫指出“但这是不可能的”;接着,阿克尔洛夫运用事实“实际上,而且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现所有违章停车行为”进行反驳;最后阿克尔洛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违章停车现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运用归谬论证,从而反驳了贝克尔的观点。(5)题目所给的材料是“特种兵中间进行这样一项试验,取消所有与军人职业相关的荣誉,且收入又与训练成绩及战时业绩高度正相关”,最后轮到要执行特别危险任务时,由此可见,并不能带来更好的训练结果,损失较大;而原文中的观点是“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是错误的,如果只把法律作为规范与约束,同样会导致损失”,也正印证了“没有道德上的考量”的错误。答案:(1)不违背法律,但违背道德的经济行为。(2)A(3)C(4)以违章停车为例,首先用违章停车的违法成本不可能高到无法接受来反驳提高违法成本的观点,用事实上各国对违章停车处罚是有限的来反驳该观点,以归谬论证法进行反驳,违章停车将一发而不可收拾。(5)特种兵中的这一试验,只纯粹提高经济收入,最终试验中的士兵出现了懈怠甚至放弃任务的现象,而完全忽略道德考量会导致损失这一观点的体现。【点评】论述类文本考查重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2.归纳内容要点。“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与考查。4.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的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二)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修辞的角度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2)本题考查学生从构思角度赏析文本语言效果的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3)本题考查考生从选材角度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从表达技巧、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入手,进行作答。(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意蕴的能力。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解题时应当结合全文整体把握作品意蕴,仔细体会作者情感内涵,抓住文中透露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加以概括。【解答】(1)“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收拾掉”将寒风当成人来写;“全部地对付我”,生动形象地表现寒风的威力无比;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整句话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寒风的料峭刺骨以及“我”的寒彻骨透心凉、威力无比,抓住了沙漠特点、广阔无边,强劲的寒风与弱小无助身单力薄茕茕孑立的“我”形成鲜明对比,形象而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寒风的深刻认识。(2)从句式上看,“一条腿、一副表情,节奏感强,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寒冷对“我”的威胁,范围由小到达,突出冬天寒冷的震慑力,而且摧残人们的精神,极具感染力;从修辞手法上看,“弄冷”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风的强大;“先是一条腿、一副表情;由原文“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半边脸埋在雪中”“‘你姑妈死掉了,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我无能为力”可知、老人们熬不过冬天而故去等一系列叙事、暮年的孤独等富有哲理的人生议题,引人遐思。(3)结合原文“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大约坐了半个时辰,朝我点了一下头。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以及“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他的烂了几个洞?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可知,描写与其相遇的细节,将老人设定为路人,表达身为旁观者的我强烈同情与悲悯之情。结合原文“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天热了,趟过河。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对姑妈采用略写,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4)结合原文“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生活艰难,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结合原文“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然后叫醒我。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热了,趟过河,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他站起来,开门走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可知,人们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答案:(1)将寒风人格化,将“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表现沙漠的空旷以及寒风的凛冽,对我的强力侵袭,免得让寒风发现我”、无处可藏的窘迫,将寒风塑造成无所不在,与弱小的我形成反差。(2)运用拟人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寒风巨大的杀伤力,节奏急促层层递进,凸显了寒冷对人由肉体到精神的侵蚀的急迫,既引出下文我被冻坏腿,又表达了人生艰难,耐人寻味。(3)我不认同。虽然他们都是老人,老年经历都很孤独,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生命的孤独渺小,对路人采用详写,并对其死展开追问与联想,意在老人身上寄予更多普遍性;对姑妈采用略写,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从选材对主旨的表现程度来看,不能删去。(4)本文体现这一生命观。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生活艰难,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我”和弟弟哥哥结伴过河看望姑妈;“我”请老人喝茶的善良与老人的感恩,姑妈和母亲仍然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6.【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类型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评价能力,抓住事物的特点和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题目“柳絮”点明了写作对象,“飘飏南陌起东邻,玉楼晴拂艳妆人”又写出了对柳絮的赞美之情。故选:B。(2)从事物形象特点来看,现实中的柳絮“轻薄无根无绊”,但刘禹锡的《柳絮》通过“飘飏南陌起东邻、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玉楼晴拂艳妆人”两句诗人抓住柳絮飘飏的特点,和蝴蝶共舞。这一形象特点颇有新意。从表现手法上看,颈联“萦回谢女题诗笔,运用了谢道韫和陶渊明的典故。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跳脱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漂泊无依之叹。答案:(1)B(2)刘诗并不落套,他笔下的柳絮并无轻薄和飘零之感、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让其布满天地,和美人相依,让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四)7.【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先要把握陈继儒形象特点,再就“隐”写一则短评。(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把握两则材料内容上的不同,分析手法上的不同,然后再分析原因。【解答】(1)①句意:有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终”,度过晚年。②句意:都讨要他的词章。“丐”,乞求、求。(2)①句意:摘取选用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刺取”。故选:B。②句意:全都听闻眉公之名。“胥”。故选:D。(3)喜:喜好;奖掖:鼓励提拔,这里指来求见他的人。译文:陈继儒喜好鼓励提拔士子,只听他几句话没有不满意而去。(4)“构庙”的目的是“祀二陆”,要连在一起;“焚香晏坐”表意完整,前后都要断开。译文:建庙祭祀“二陆”,在那里焚香安坐。(5)结合董其昌诗中的“挹清芬”以及文中“志尚高雅”“工诗善文,短翰小词,兼能绘事,经史诸于,靡不较覈”可知,志趣高雅。隐居昆山之阳,革堂数橡,意豁如也”可知,恬然自得,追求自适清静,明确自己的态度,自然应有“隐”者的自安,追求内心的宁静,有道家的逍遥自适之感。(6)先看两则材料所记述的内容。材料一共两段文字,也讲述他的人生追求,年甫二十九,构庙祀二陆,焚香晏坐,招之。亲亡,遂筑室东余山,有终焉之志”“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足迹罕入城市”等内容可知。材料二只有一段文字,书画妙天下,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原文“款启寡闻者。于是眉公之名,远迩夷酋土司,近而酒楼茶馆,甚至穷乡小邑,胥被以眉公之名。直指使者行部,天子亦闻其名,远方的蛮夷酋长土司,近处的酒楼茶馆都悬挂他的画像,贩卖粔籹盐豉等小吃食的老板全都听闻眉公之名。还说皇帝也听闻他的名声。这些都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重点突出陈继儒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大。然后结合两则材料的出处分析原因,材料一出自《明史•隐逸传》,所以材料一侧重体现人物绝世弃俗的人生追求,这是为诗人做传。答案:(1)①终老,度过晚年、求、求取。(2)①B;②D(3)(陈继儒)喜好鼓励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4)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5)陈继儒,志尚高雅;性好隐居。陈继儒的“隐”是遵从内心所求,展示的是道家的逍遥。(6)材料一选自《明史•隐逸传》,是为隐逸者所做的传、清逸超尘的人生追求,使得隐士的形象更丰满;材料二选自《列朝诗集小传征士》,所以材料侧重陈继儒超凡的文学成就。参考译文:材料一:陈继儒,是松江府华亭人,能写文章。长大成人为生员。太仓王锡爵延请继儒去与其子王衡共在支硎山读书,三吴名士都争着与他结为师友,高雅脱俗,隐居于昆山之南。有草堂数间,心胸宽广,聘请继儒。父母去世,他筑室于东余山,决心终老于此。陈继儒擅长诗文,还会绘画,凡经、史、技艺,无不研究,编辑成书。请他写诗做文的人每日不断,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闲暇之时就与老和尚们欣赏山水景色,流连忘返。董其昌请他去。黄道周上疏说:“论志尚高雅,谁都不如继儒。侍郎沈演及御史,先后举荐,年富力强。朝廷多次下诏征用。终年八十二岁,细微详尽均要说明。材料二:董其昌久居翰林院,但对陈继儒,赞不绝口。又能招请吴越穷困不得志挨饿受冻的读书人,按类归部,汇聚成书。学问少见识浅的人争着购买作为珍藏于枕匣中的秘传宝物,眉公的名字,远方的蛮夷酋长土司,近处的酒楼茶馆都悬挂他的画像,贩卖粔籹盐豉等小吃食的老板全都听闻眉公之名。直指使者巡行所属部域,天子也听闻他的名声。八十多岁,自己留下遗书,死后扶乩诗句,放在书箧之中。陈继儒开通贤明,短文小词都非常风雅。【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五)8.【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应结合语境填写语句,注意前后内容连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阐述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此处应选“故”字。故选D。(2)对于所填入的内容,根据文中“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殊觉厌人”可知,非常严肃。A.“晨起诵读”是说早晨起床就朗诵阅读,不符合文意,表示非常喜爱阅读的内容。不符合文意,比喻在无聊中接触到新鲜的东西。D.“端冕而听古乐”。比喻非常正式严肃。故选D。(3)由“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可知,他先指出人世间最正经最庄严的事是忠孝两事,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可知,老莱子偏偏用穿戴彩色的衣服来让父母高兴尽孝的例子。由“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可知,让步论证在国君,从而证明不在国君和父母身边的人更可以采用诙谐的形式,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最后,拿世人听到严肃道德说教就厌烦,从效果上,从而证明其必要性。(4)关于《快园道古》这本书的内容,从文中第一段“多及先世旧事”可以知道。从文中第一段“因为分门,这本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二十类,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动人之鉴戒则不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坚定人的意志;有益人的精神智力;增长人的见识,从文中第一段“入理既精;谈言徽中,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可知。答案:(1)D(2)D(3)他先指出人世间最正经最庄严的事是忠孝两事,然后列举东方朔以滑稽的方式来进谏,来论证即使有名望的人也在用幽默的方式来尽忠孝,让步论证在国君,从而证明不在国君和父母身边的人更可以采用诙谐的形式,以反问作结,与听我诙谐搞笑却深入内心作对比,突出诙谐谑笑语言的强大作用。(4)关于过去旧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二十类;增长人的学问;让人有借鉴的意义,诙谐幽默。【点评】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6.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三、写作(70分)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材料作文写作。这句话中交代了两种面对生活中的伤痛的态度。这里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是执着于治愈,还是带着伤痛活下去?当然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对立或者非此即彼的。面对生活中的伤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思考1:面对生活中的伤痛,为什么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