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大下归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B.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强调“立功”“立言”。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D.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B.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C.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D.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B.《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一、实用类文本(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中医医道延续艰难。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再到现代青蒿素的提取……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材料二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无论是看待中医、研究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保持中医药的本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然而,整理收集保护起来,使其更好地传承下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和西医虽有共通之处,但诊治思维不同、防治手段各异,坚持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疗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如果简单套用西医管理模式,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突出中医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中医药的根脉保存好。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更不是墨守成规。中医药发展需要兼容并蓄,如果离开中医药的主体地位,丢掉中医药原创思维,也是徒具其表。我们不仅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更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摘编自王君平《遵循规律,让中医药根深叶茂》)材料三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医药只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不少地方,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义销售。可以说,走向世界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中医药如果不去拥抱世界,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权、话语权。因此,中医药必须主动出击,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中医药独特的整体观、辩证观、系统观等,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治病防病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医药走出去,而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健康难题。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医药只有为更多人解除病痛,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信赖。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加强各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这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摘编自王君平《走向世界,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西化,特色弱化。B.我们要对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秘方和诊疗技术进行收集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否则就会失传。C.当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D.要想中医药根深叶茂,要想岐黄之术生生不息,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精华,保持特色。(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中医药的守正和创新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更加强调“创新”B.材料三从增强国际话语权、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三个角度论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C.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和引用论证,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举例、道理论证。D.由材料三可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碍(3)三则材料均谈到中医药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3)、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聂荣臻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重新任命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徐向前同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因此,原总参谋部的工作,到1950年初,我即被正式指定为代理总参谋长。那时全国各地实际上是实行军事管制。在中央,政府工作就是政务院管,军事工作就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管。总参谋长是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的工作非常繁忙和紧张。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向西南进军和大规模的剿匪,沿海的一些重要岛屿还有待解放,又要进军西藏。军队一方面要向现代化正规化迈进,另一方面又因为大规模的战争已渐趋结束,军队要精简整编,就更为紧张。我当时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召集各有关部门开联席会议。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范围的,比如各军兵种;另一种是总参机关各部门的小范围联席会议。以后者居多。我觉得用联席会议解决问题的组织形式很好,各部的领导同志也愿意这么办。大家把情况凑在一起,研究确定以后,就分头去执行,效率高,不大会出现那些文牍主义和“踢皮球”的事情。通过这种办法,我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几乎天天见面,大家可以经常通气。那个时候公文很少,就是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必须熟悉情况,而且能够负责,那可不行。后勤部门、军械部门在开会的时候可以带个搞计划的同志,因为这两个部门都有好多数目字,物资供应的数目字,非常复杂,所以准许他们带两个助手。别的部门,都是掌握情况、熟悉情况的领导同志来参加会议。总参工作的核心部门是作战部。他们昼夜值班。早晨我首先到作战室,把前方的战事情况了解清楚,把各方面来的作战文电、各种情报在作战室看完。然后安东同志和办公室其他同志把当天要处理的事情向我一一报告。安东同志当时是原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需要处理的问题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接着,我就召开联席会议。有关问题该请示的请示,但颇有条理。还有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那里经常叫我去汇报、谈话或开会。这些会议大多是在晚上进行,而原总参谋部的工作在白天,这样我休息的时间就很少了。每周总有几个夜晚不能睡觉,这也是当时我特别劳累的一个原因。毛泽东同志历来对有关作战的事情和军队方面的重大问题非常重视,都是亲自过问,有关文电,常常是彻夜工作,凌晨或天亮以后才睡觉。白天他睡觉的时候,但在战争时期,一些很急的事情,也只好去把他叫醒。我的工作中,还经常碰到战争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财务开支、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等问题。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财政部门很不健全,究竟这一年要用多少钱,谁也说不准。只能是靠国家财经委员会随时根据经济情况和前方的需要来拨款。因为刚刚胜利,但仗还在打,我们是边打边建,财政、物资各方面都要组织好、协调好,这要费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大小问题我都是首先去找恩来同志的。恩来同志日理万机,全国刚解放,又要忙于应付战争的各项工作,他思路敏捷,确实不愧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好参谋长。为了支援战争和军队建设,恩来同志日夜操劳,实际执行还是要我们下手干,政府管不了那么具体。当时政府部门也是很精干的,仍由董必武同志任主席。进北平以后,他那个机构就代管全国行政事务方面的事情了,在它那个基础上组织了各个部。由于我在原总参谋部那一段工作过于紧张,后来就病倒了。1952年9月,一天我和彭德怀同志到京郊视察国防工程,经检查是脑平衡神经失调,高血压、心脏病。1953年朝鲜战争实际上停下来以后,我才辞去了代理总参谋长的职务,休息养病。虽然那一段工作十分紧张(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藏地区及沿海的一些岛屿还未解放,但大规模的战争已渐趋结束,正规化建设等工作任务真是千头万绪。B.聂荣臻同志常常召集各有关部门开联席会议,他认为这种联席会议办事效率高,解决问题更利索C.聂荣臻同志既有原则性又人性化,开会的时候可以不用纸质材料,但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必须了解情况D.全国刚解放时期,周恩来同志一方面要主持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忙于应付战争的各项工作,事无巨细,躬身参与。(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事写人,在聂荣臻回忆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从朴实无华的叙述中感受到聂荣臻生活的忙碌B.文章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我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来组织材料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遵循实录原则。C.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聂荣臻同志生病了,但他还继续带病工作D.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易懂,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叙述口吻稳重、平实(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虽然那一段工作十分紧张,但我的心情却是很愉快的”?(4)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请谈一谈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二、古诗文阅读(45分)4.(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下》)(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根本原则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非生而知之者C.人而不仁,如礼何登高而招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足以事父母(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小子何莫学夫《诗》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指家族,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②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常欢聚夜饮。(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2)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6.(8分)不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认为,因为“”,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2)《礼记•大学之道》中,“修其身”的前提是“”,“诚其意”的前提是“”。(3)《(老子)四章》中“,”两句,阐明了对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的看法。(4)《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一起行动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7.(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表现为一种。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老子的“无为”是以退为进;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儒家的“有为”。《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校刊《奋斗》举办“给高一新生的寄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向高一的学弟学妹们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无中生有,天下归之’,孕育了厚德载物,‘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并未说“重德”是从“德之所在。故选:A。(2)A.“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无中生有。原文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包括“‘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并未强调哪个是基础。B.正确。C.“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错误,原文介绍孟子和范仲淹的观点,进而论证“重德”的第二个内涵“‘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D.“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错误,原文“《论语》提出‘仁者爱人’,可见引用《论语》的话的确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亦非也,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忧以天下,未之有也,而并非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故选:B。(3)C.“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曲解文意。原文“当人有了正德,使‘天下归仁’,可见终极目标是达到“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故选:C。答案:(1)A(2)B(3)C【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一、实用类文本(本题共1小题,12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而我国中医药则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从材料二“事实证明,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来看,是中医药存在的风险。B.“否则就会失传”错误、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来看。C.“当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错误,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选项曲解文意。D.正确。故选D。(2)A.“材料一更加强调‘创新’”错误,结合内容及题目“守正创新,材料一强调的是“守正”和“创新”。B.正确。C.“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没有运用“对比论证”。D.“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原因分析不全面,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故选B。(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每则材料其实都涉及“怎么做”的问题。材料一讲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关键信息是“传承精华,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材料二讲的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问题,关键信息是“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精华,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材料三主要论述的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关键信息是“这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不同的文明交流融合。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答案:(1)D(2)B(3)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③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3)、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尤其是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从决策到执行,事无巨细躬身参与”表述有误,政府管不了那么具体”。故选D。(2)C.“从侧面突显出”表述有误,应该是“从正面突显出”。故选C。(3)此句要抓两个关键点,一是“那一段工作十分紧张”。由“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重新任命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当时由于向前同志身体抱恙,原总参谋部的工作,到1950年初。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的1950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后来就病倒了”可知,聂荣臻同志身兼要职,没有太多休息时间,工作十分紧张。由“我当时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召集各有关部门开联席会议”“大家把情况凑在一起,研究确定以后,问题处理得利索,不大会出现那些文牍主义和‘踢皮球’的事情”“工作虽然很紧张,尽管工作劳累,在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心情是愉快的。(4)①由“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重新任命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成员”“那时全国各地实际上是实行军事管制”等可知,再现当时工作忙碌的场景。②由“我当时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召集各有关部门开联席会议,我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几乎天天见面。那个时候公文很少,把前方的战事情况了解清楚、各种情报在作战室看完,文章以“我”的视角将生活中的各种烦琐事件串联起来,具有生活的真实性。③由“还有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那里经常叫我去汇报,都是亲自过问……白天他睡觉的时候,但在战争时期,或需要立即处理的作战方面的紧急电报,大小问题我都是首先去找恩来同志的……”可知,又反映了当时毛泽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④由“因为刚刚胜利,国内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我们是边打边建。所以打那么大的战争、物资各方面都要组织好,这要费很大的精力”“恩来同志日理万机,政府工作百废待兴,他思路敏捷,确实不愧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好参谋长,恩来同志日夜操劳,文章恰当的议论,有助于作者表达真实情感。答案:(1)D(2)C(3)①新中国成立初期,聂荣臻同志身兼要职,没有太多休息时间,工作十分紧张,但聂荣臻同志是在为国家的全面解放与建设忙碌,聂荣臻同志甘之如饴。(4)①文章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叙述背景,再现当时工作忙碌的场景。②文章以“我”的视角将生活中的各种烦琐事件串联起来,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又反映了当时毛泽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抒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诗文阅读(45分)4.【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断各句相关词语是否古今异义,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A.正确。B.“止”,达到,在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C.“安”,性情安和,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D.“知”,知识。故选A。(2)A.于,介词。句意:自己不喜欢的。于,介词。句意:君子对于大义十分明白。B.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句意: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C.而,表假设的连词。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而,表修饰的连词。D.以,介词,把。以,连词,来。故选A。(3)A.古义,可以用来,表示允许做某事,得到启发和鼓舞。B.古今同义,均为反省自己。C.古义,学生们,年幼的男孩子?D.古义,到;今义。句意:从天子到老百姓。故选B。(4)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于墓”是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夫子式而听之”中,“夫子”是主语,排除BD。故选A。(5)A.正确。家族。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C.错误。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故选C。(6)B.“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应改为“先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外而内”。故选B。(7)①“道”,宗旨;第一个“明”;第二个“明”;“止”;“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②“安”,使……安乐,语气副词;“犹”;“病”。译文: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答案:(1)A(2)A(3)B(4)A(5)C(6)B(7)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②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对人严肃恭敬?”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材料二: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要使意念真诚。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治理好国家,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材料三:孔子路过泰山旁边。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说:“听您的哭声。”妇女于是说道:“是的,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孔子沉默了一会,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解答】(1)B.“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错误,第一次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和平安定;第二次是指宴会上的演奏。(2)“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歌舞升平的景象。“花门楼前见秋草,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一生大笑能几回,表现出对生活,“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答案:(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奋发有为、豪迈乐观。译文: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赏析:“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然后随着明月升高,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七里十万家”。而下一句。凉州在边塞。他们能歌善舞。不用说,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和平安定。“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风萧萧兮夜漫漫”。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句句用韵,构成轻快的,写出凉州的宏大。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不再句句用韵。“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见出情谊深厚,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下语是经过斟酌的。“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岁月催人。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这样的欢会,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能不为之醉倒。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和平安定的气氛,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少数民族的音乐,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岂能贫贱相看老,叹老嗟卑,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对生活的信心,末句“须醉倒”,而是以酒助兴。以酒助兴,笑声爽朗,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先正其心先致其知(重点字:致)(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重点字:胜)(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重点字:戟)【点评】《论语》理解性默写: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解答】①处,语境对比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再结合道家“无为”“知其不可而不为”概括道家精神特点。②处,上句说“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思想不同,相互吸收、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强调历史事实上两家是互补的,过渡到下句。③处,此句位于句首,下文是举例,据此可填: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答案: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事实证明【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