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鲁迅介绍含内容_第1页
当代作家鲁迅介绍含内容_第2页
当代作家鲁迅介绍含内容_第3页
当代作家鲁迅介绍含内容_第4页
当代作家鲁迅介绍含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知名作家鲁迅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宣讲人:时间:20XX.XX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生平介绍目录01作家介绍02成长经历03小说作品04人物影响CONTENTSCONTEMPORARYWELL-KNOWNWRITERS01作家介绍第一部分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CONTEMPORARY鲁迅(1881.0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建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作者简介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作者成就02成长经历第一部分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CONTEMPORARY光绪七年辛已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少年时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江宁求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与厉绥之、钱均夫一同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三人同班同寝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奋力求学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诖寿的植物学翻译。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金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定的研究。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迷茫困顿03小说作品第一部分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CONTEMPORARY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个人作品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強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土,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小说特色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1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杂文特色04人物影响第一部分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windworksummaryofretroportwindworkCONTEMPORARY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艺影响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学术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精神影响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阅读引导当代知名作家鲁迅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officeworksummary演示完毕感谢您的观看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生平介绍鲁迅介绍LUXUNJIESHAO汇报人:缘梦素材库时间:202X.X.XArtcanbeamacroconceptcanalsobeanindividualphenomenon,bycapturinganddig,experienceand1.你所知道的鲁迅2.世人眼里的鲁迅3.笔尖下人生百态4.过去、现状、未来5.扒一扒那些年目录CONTENTS中文名:周树人

曾用名:周樟寿外文名:LuXun

笔名:鲁迅、宓子章……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家族:绍兴周家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出生日期:光绪3年9月25日(辛巳年)逝世日期:民国25年10月19日职业: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毕业院校: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江南水师学堂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热风》《坟》《野草》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四一二”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1881-1936)1918年5月,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取这个笔名,一方面与他母亲姓鲁有关,另一方面则有自我鞭策之意。唐锼在回忆鲁迅的散文《琐忆》中写到:“1933—1934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130多个笔名,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鲁迅笔名的取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笔名与自己的小名、字、号或出生地有关。在有的书信中用“周玉材”署名,则是“周豫才”的谐音;在《太白》《自由谈》上用的“越丁”“越山”“越侨”,则与出生地绍兴是古越国有关,用了借代的手法。有的笔名取自成语典故。如1921年在《新青年》连载小说《阿Q正传》时署笔名“巴人”,则是成语“下里巴人”的节缩。《下里巴人》是古代楚国民间的通俗歌曲,一个人在都城中唱,有数千人跟着唱和,说明这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歌曲。“下里巴人”作为成语,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关于许多的笔名……有的笔名是在与反动派的抗争和与论敌的论战中针锋相对而取的。如国民浙江省党部曾诬蔑鲁迅为“堕落文人”,并下了通缉令,后来鲁迅就用谐音节取其中的两个字,以“乐文”“乐贲”为笔名,在一些翻译作品上署名。有人诬蔑鲁迅是“叭云”,鲁迅就以离合字形法,从四个字中各取一半,合成“公汗”为笔名,嘲讽丧权辱国的诸公应该汗颜。现代评论派陈西滢骂鲁迅是“土匪”,鲁迅就以谐音“杜斐”为笔名,以示蔑视。

许多笔名饱含鲁迅的爱憎与忧思。“孺子牛”是一个古老的典故,讲春秋时齐景公喜爱儿子少孺子,给他当牛骑,结果跌断了牙齿;而鲁迅在《七律·自嘲》中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则表明自己甘于俯首为人民大众之牛的心迹,他在《自由谈》上用的笔名“孺牛”则是这一心迹的再次表白。再如《自由谈》上用的另一笔名“莫朕”,“莫”是“暮”的本字,“朕”是先兆的意思,“莫朕”即是“日暮的先兆”,意为中国将面临空前的黑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痛切之心、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表现得十分强烈。林林总总的鲁迅笔名,有着丰富的内涵。窥一斑以见全豹,从这些笔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迅超人的睿智、幽默和斗争精神。

关于许多的笔名……我猜,你也是这样……鲁迅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当时精神面貌,所以我尊重鲁迅;因为我看待别人和社会,喜欢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弘扬积极、扬善揭恶,不喜欢从消极的一面去呼吁大众推翻它,因为换一个未必就好!所以我不喜欢鲁迅。在我心中,鲁迅就像一位面丑的女警察,因为她嫉恶如仇,所以我尊重她,又因为她不漂亮,所以我不喜欢她,打比方就是这个道理。鲁迅的大多数文章只能代表那个时代,但现在仍旧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表面上一切都变了,但本质仍旧如鲁迅所言。鲁迅是选择与黑暗战斗的勇士。上学那会老师还逐字逐句让我们解释鲁迅文章的含义,我当时就想问,鲁迅就写这几个字想那么多?很多人想起鲁迅来,就是一脸苦大仇恨的“批判劣根性”、“匕首投枪”,了解再多些,也不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然而这都是80年代甚至更早的评价了。也就是说,这种认识来自幻想“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时代。——别不承认了,你对他的认识无非语文课本上那两篇,还是带着要背诵的愤恨,或者是将睡去的困意。郁达夫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当我们看到了部分,他已经把握了全部;当我们好不容易把握住了现在,他已经看透了过去与未来。(大意)”在我看来,他说这句话时的身份,是一个绝望的追赶者。这个接地气又高大上的段子手,不但是走在那个时代前列的精英,更把同侪远远甩在身后,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和国度。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李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问题……

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

《坟》是他早期作品,话题也接地气,文字也明白浅显,却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还透着那份儿智力过剩,不毒舌不出警句不抖点机灵,他憋得慌!我们邀请他仅仅用这本小书,在社交网站上来回答一些应时当令的问题吧:“女性如何?如何追求梦想?”他说:“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如何教育熊孩子?”他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这本《坟》说白了,为了启蒙的目的,写得浅显易懂。(而你还在喊着看不懂)《坟》至于那些高级俏皮话……《论“他妈的”》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拆散白蛇许仙)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全文约4700字。其中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古来时常吃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作为作者,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明确谈到创作因由:“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如这段文字明示的,小说中的“吃人”首先是真正的人吃人,是物理性的,而在精神层面的延伸阐释,不能任意附加。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我认为,鲁迅为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原罪”概念,这个“原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吃人”的嫌疑。“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好了,已经够残酷了,可问题是,鲁迅看准了这种觉醒……这不,《狂人日记》的思想,有最为人所轻忽的第三层。这是前头一段文言的小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江弱水我们应该感谢鲁迅第一层,是众所周知的对四千年中国历史的批判。……但是,如果鲁迅只是看见了中国的历史问题,只是用局外人的观点指斥他人,而不是把自己带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血迹,那就与五四的一众反传统的批判家没有差别了。当年积弱的中国,事事不如人,当然会矫枉过正地崇洋媚外,认为哪怕文学,中国也不是欧美的对手。那么,是谁真正显示了中国文学同样牛逼?是那些高唱“保存国粹”的老古董?还是锐意革新的新青年导师?恰恰是这个怀疑一切的鲁迅。也许是出于艺术家敏锐的直觉,他在肩负启蒙任务之余,居然还能先锋性十足。他和那些毫无交集的现代文学殊途同归,开始远离对客观世界的繁琐描写,而是以极简、变形的方式冲向人类的内心。无处不在的异化感、疏离感,卡夫卡点赞;撮其精要再加以提炼的手法,抽象派点赞;《野草》里瑰奇绚烂的象征主义,波德莱尔点赞;多篇小说的复调叙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点赞;《故事新编》的荒诞、魔幻现实,马尔克斯看了会沉默,贝克特看了会流泪……他火力四射地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而在《朝花夕拾》里,又回到了中国传统醇厚审美,以平淡见挚情,以留白见繁复。未来陈丹青说:“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70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今天的语文教育有责任还原被政治化的鲁迅,而不是直接去掉鲁迅。鲁迅的文章中的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尤其让人心生敬意,这是当今社会所同样不能或缺的文学和精神品质。我们在传递价值观方面必须有所继承,有所担当。对于尚未更事的中学生来说,学习鲁迅也许和千百年来在私塾背诵古文的古人一样吃力乏味,一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并会受益终生,社会也会因此受益。

鲁迅有一个小舅父名叫鲁寄湘,是个郎中。鲁迅的这位小舅父有四个女儿:琴姑,意姑,林姑和招官。四个女儿中,琴姑年纪最大,学问也最深,许多深奥的医书她都能看得懂。琴姑十一二时,父亲曾带着她去鲁迅家拜访。那时琴姑和鲁年纪尚幼又十分喜欢读书,因此非常合得来,常常在一起玩耍。因此,那可以称得上是一段青梅竹马的时光。等到鲁迅稍长一些,他母亲便去小舅父家提亲。琴姑虽然并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但事实上她的心却如在春天里纷飞的蝴蝶,是欣喜的,是欢快的。这么多年的旧识,自己这个表弟,早已深深地刻在了自己心里。按照当地规矩,只要生肖不犯冲八字不相克,两个人便可以在一起。可是琴姑却是属羊,而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属羊的人命硬,并且有着“男属羊,闹羊羊;女属羊,守空房”的说法,但是鲁迅出生时却是蓑衣包(胎盘先下来),民间认为这样的孩子孩子命弱,不好养。

因为八字不合,这桩婚事遭到了鲁迅母亲的极力反对,最后这事也就无疾而终了。后来,琴姑又被小舅父许配给了其他人,但是没过几年就病逝了。在临终前,琴姑曾对一直照顾着她的贴心老妈妈念念不忘地说:“我有一桩心事,在我死前非说出来不可,就是以前周家来提过亲,后来忽然不提了,这一件事,足我的终生恨事,我到死都忘不了。”因为琴姑的事情,鲁迅遭到了情感上的打击,便将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上。1898年,鲁迅从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因为家族长辈的催促参加过县考,并且中榜,但是之后不论家人如何逼迫,他却不愿再参加府考,反而只身到了南京,进入了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错过一份青梅竹马1906年,鲁迅开始屡屡接到家中母亲的电报,催促他赶紧回家完婚。对于母亲的要求,他只有一句话:“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但不料不久之后突然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赶忙回了家。一回到家,鲁迅看到的景象却让他呆了,母亲并未生病,反倒是家里都挂起了火红的彩带,敲锣打鼓好不热闹。鲁迅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被母亲给骗了。原来是家里突然传出了自己要和女人结婚的耀眼,母亲这才找个病危的借口骗自己回来结婚,而结婚的对象,就是鲁迅生命里的第二个女人朱安。朱安的祖上曾经做过县官一类的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安完全是封建传统女性的做派。周家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在结婚的那天除了脑后那条临时装上的假辫子,全身上下却都是新式礼服,大家还以为鲁迅会于家中发生一场抗争,因此在婚礼开始之前还商量着假如鲁迅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周家该怎么应对。但鲁迅在婚礼上却并未作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对于这桩婚姻,鲁迅自然是不满的,可是他却是个孝子,不愿见到因自己在婚礼上大闹到导致母亲伤心。婚礼那天,他只是机械地任由着别人按着头和朱安拜了堂,成了亲,整个过程不说一句话。完婚后的第二天,鲁迅并没有按照旧俗去祠堂,那天晚上,他也是在书房中睡下的,第三天,鲁迅就去了日本。到日本学习了一个月,鲁迅忽然向自己尊重的老师藤野先生提出了自己想要弃医从文的想法,藤野先生很震惊,但是却没有说什么。中国人的精神上的麻木给了鲁迅很大触动,他觉得学医只能治好人的身体,然而在当时中国,更重要的却是唤醒人们的精神。从此鲁迅走上了以文学救亡图存的道路,向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发出了自己的呐喊。而他身后的朱安,那个从未走进他感情世界里的女人则被他放在了身后。辜负一段青春年华朱安的确是很好的,不仅出身不错,而且知礼仪而性宽和,守孝道而尊长辈。这样的女子放在封建时代是个标准的好女人,但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永远没能走进鲁迅的心里。鲁迅曾不止一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从文后,家里的经济开始好转,鲁迅将足够的生活费交给朱安,由她安排家中的用度,鲁迅却还是和她形同陌路。为了减少见面,他们甚至安排了两只箱子,一个要放洗的衣服,一个是已洗干净的衣服。鲁迅换洗衣服,都通过这两个箱子来解决。鲁迅似乎曾想过想开导朱安,将她变成一个新式女性,他却失败了。有一回,鲁迅告诉朱安,有一种食品非常好吃,朱安也随即符合那食品的确是很好吃,而且就像她真的吃过。但是鲁迅却非常不高兴,因为这种食品是他在吃的,而国内并没有这种食品。朱安也因此显得格外尴尬。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安还是对鲁迅抱有一丝幻想的。她觉得自己虽然和鲁迅在思想上有差距,但是只要自己努力操持好家里,照顾好鲁迅的母亲,或许某一天,她就能真正走进鲁迅的心里。她曾劝慰自己:“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但是随后的一件事却打破了她的幻想。有一天晚上她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鲁迅领着一个孩子走到了她跟前。但是她却怏怏不乐,因为鲁迅从结婚到现在好几年都未曾和她圆房,又哪里会有孩子。而这时的鲁迅已经和许广平在一起了,鲁迅母亲母亲对于鲁迅和许广平在一起是非常高兴地,她也早就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日让自己抱上孙子。但朱安的心里却是悲哀地,她喃喃叹道:“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对他再好也没有用……”即便是一生和鲁迅形同陌路,但朱安却从没有埋怨过他,到她老年的时候她还曾常常对别人说:“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确是个好人。”在这场婚姻里,鲁迅死没有错的,他尽到了除感情之外的一切责任,而朱安亦是没有错的,只不过她却嫁给了与她不在同一世界的人。在那样一个年代,新派的鲁迅,旧式的朱安,决计不可能走到一起,然而当时的社会残留的封建思想却不容朱安离开鲁迅,而她亦不愿离开。鲁迅和朱安,这两个本应该好好享受幸福人生的年轻人,却因为那一场错误的婚姻,而导致了痛苦的一生。添加标题此中甘苦两心知1923年,25岁的许广平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大二那年她成了鲁迅的学生。25岁的许广平正在一个女孩子最好的年龄,年轻、美丽、聪明。那时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呢?许广平在文章中这样回忆:“手弯处,衣身上的补丁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丁也掩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一团的黑,那补丁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耀人眼,小姐们哗笑了。”虽说鲁迅的不修边幅和满身补丁,引来了女学生们的哗笑,但他的课堂却总是座无虚席。那时,鲁迅先生已经发表了《狂人日记》和《呐喊》,班上学生几乎都是他的“粉丝”。许广平当然也不例外。许广平个子高,却常常坐在第一排,她好提问题,有时会打断先生的话。但鲁迅认为她聪明,肯动脑子,有才气。即便如此,两个人的交往也仅限于课堂之上。

一年之后,女师大的校园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才让两人的心贴在了一起。当时,许广平担任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总干事,是“驱杨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就在这个时候,鲁迅先生也因为支持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做法,退回了该校的聘书。鲁迅的行动让许广平颇受振奋,她决定大着胆子,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给鲁迅写信。许广平没想到,她竟然当天就收到了鲁迅先生的回信。从此以后,鲁迅与许广平的交流便逐渐增多。1925年5月30日,著名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爆发,许广平率领女师大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在此期间,鲁迅积极发表文章,支持学生运动,成了许广平他们最信任、也最坚实的后盾。就在这样并肩作战的日子里,鲁迅和许广平的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正是在这样密切的交流中,许广平发现,自己对先生的感情开始发生变化。而两人之间的师生鸿沟也慢慢被共同的思想和追求填平,感情也在一步步拉近。1925年10月20日晚上,在鲁迅寓所的书房,两人展开了一次深谈。当时,鲁迅就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而许广平则坐在另一头,27岁的许广平首先握住了鲁迅的手,可是,鲁迅却力陈自己“不配”,并问:“为什么还要爱呢?”许广平回答他:“神未必这样想!”说完她还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就这一下,鲁迅先生堆积在心里的防线终于崩塌,他停顿了一下,终于轻轻回握她的手,说“你胜利了。”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因为遭到追捕。同时,许广平面临着被开除学籍、遣送回乡的困境。这段时间是双方境遇最艰难的时刻。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同乘火车,双双离开了北京。离开北京之后,他们第一站抵达上海。可是,到达上海之后,他们并没有选择一起生活,而是挥手道别、互道珍重。鲁迅决定去厦门大学任教授,许广平则准备去位于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担任训育主任。分别的时候,两人做出约定:两年之后,如果还没有变化的话便在一起。此后,两人不断通过书信沟通,鲁迅几乎每天都奔走于宿舍和邮局之间。在分离的一百多天里,鲁迅和许广平饱尝了相思之苦。他还拍了与刻有“许”字的石碑合影的照片寄给许广平,表达思念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