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A/2C/wKhkGWZcXtSAeCipAAH6y6HqNR0681.jpg)
![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A/2C/wKhkGWZcXtSAeCipAAH6y6HqNR06812.jpg)
![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A/2C/wKhkGWZcXtSAeCipAAH6y6HqNR06813.jpg)
![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A/2C/wKhkGWZcXtSAeCipAAH6y6HqNR06814.jpg)
![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A/2C/wKhkGWZcXtSAeCipAAH6y6HqNR068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某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消息”是()A.渡江战役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海南岛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2.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两者共同反映了()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业的繁荣兴旺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4.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本质特征是()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5.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6.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7.如图是某同学在预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的设计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是()A.手工业行会 B.租地农场 C.手工业者 D.工厂制度8.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9.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文献史料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唐)王建《秋千词》实物史料彩绘打马球女俑彩绘狩猎骑马俑《弈棋仕女图》(局部)A.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10.学者章开沅认为:“起义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起义”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南昌起义11.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其中“僧侣”来自于()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12.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A.促进艺术繁荣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保持思想活跃13.“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14.如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经博士派卫青等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下令铸造五铢钱崩,葬于茂陵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5.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16.“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上述条款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A.君权神授,王权专断 B.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C.成为工业化国家 D.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17.公元800年前后,该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该国国王举行了加冕礼,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国家是()A.法兰克王国 B.西罗马帝国 C.法兰西王国 D.意大利王国1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19.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评价:“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A.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B.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20.19世纪中期,东西半球的俄国和美国分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劳动力都获得了解放。这是()A.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产物 C.克里木战争失败的影响 D.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材料题(共4小题)21.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代表了国家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摘编自马克查《世界文明史》(1)材料中“兴办京师大学堂”与中国近代哪次事件有关?据材料回答这所学堂兴办的影响。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2)材料中知识分子认为如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材料与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材料三: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3)据材料归纳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由此引发了哪一历史事件?率先“誓死图之”的是哪一群体。(4)综上所述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少年强”?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材料三: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外。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同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义务教育教科书材料四:(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星辰代谢》(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员,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掀起什么运动?其口号是什么?写出地方的两位代表人物。(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政治运动”,这一政治运动是什么?写出两个代表人物。(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有什么不同?23.根据如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9﹣10月德国分裂为“西德”“东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请指出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事件。(2)请阅读上表,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摘编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材料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经过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1)材料一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3)材料三中“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4年菁优江西中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某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消息”是()A.渡江战役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海南岛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分析】本题以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为切入点,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知识。【解答】由题干信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判断是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2.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题干材料表明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文明,不同文明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即反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古典文化的再复兴、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文明进程的延续性,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两者共同反映了()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业的繁荣兴旺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本题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苏湖熟,天下足”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苏湖熟,天下足”,体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重心的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是正确的选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4.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本质特征是()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出现了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A正确。B.“社会分工的扩大”属于劳动分工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B。C.“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原因,排除C。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5.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6.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知,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不是确立了等级制度、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7.如图是某同学在预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的设计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是()A.手工业行会 B.租地农场 C.手工业者 D.工厂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租地农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依据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西欧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发展,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根据《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可知,①处应是租地农场,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租地农场的相关史实。8.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分析】本题考查南宋都城,知道南宋都城是临安。【解答】秦俑故乡,丝路源头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繁华汴水,精彩开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六朝古都,金陵风韵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吴国都城建业、东晋和南朝都城建康;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反映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故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千古宋城,梦回临安。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南宋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文献史料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唐)王建《秋千词》实物史料彩绘打马球女俑彩绘狩猎骑马俑《弈棋仕女图》(局部)A.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解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据题干中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可知,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10.学者章开沅认为:“起义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起义”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南昌起义【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解答】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转战十四年,占据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1.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其中“僧侣”来自于()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督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古的西欧社会的相关史实。【解答】由“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可知,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社会的分工。在中古西欧社会基督教会统治之下,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故“僧侣”来自于基督教,而非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督教的相关史实。12.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A.促进艺术繁荣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保持思想活跃【分析】本题以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当时太学的教材主要有《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13.“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14.如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经博士派卫青等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下令铸造五铢钱崩,葬于茂陵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故选D;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和影响。15.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分析】本题考查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相关知识。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解答】“四面楚歌”源于楚汉相争,与刘邦、项羽有关;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四面楚歌使得项羽军心涣散。A符合题意;“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B;“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退避三舍”指春秋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的城濮之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排除D。故选:A。【点评】重点识记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的背景、内容、结果与影响。16.“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上述条款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A.君权神授,王权专断 B.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C.成为工业化国家 D.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解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据“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可知,条款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17.公元800年前后,该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该国国王举行了加冕礼,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国家是()A.法兰克王国 B.西罗马帝国 C.法兰西王国 D.意大利王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教会的地位。题干关键信息“罗马人的皇帝”。【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罗马人的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1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分析】本题考查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解答】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大臣贾谊和大臣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兴修水利和重农抑商都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题干都没有涉及,排除C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19.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评价:“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A.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B.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体现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不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排除AC;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20.19世纪中期,东西半球的俄国和美国分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劳动力都获得了解放。这是()A.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产物 C.克里木战争失败的影响 D.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美国内战前,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经济,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排除A。B.材料未涉及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相关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B。C.沙皇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使得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的威信扫地,从而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也促进了农奴制度的衰败,这与材料中美国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没有关联,排除C。D.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内战中,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被动的局面。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结合题干材料“19世纪中期,东西半球的俄国和美国分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劳动力都获得了解放。”可知,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二.材料题(共4小题)21.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代表了国家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摘编自马克查《世界文明史》(1)材料中“兴办京师大学堂”与中国近代哪次事件有关?据材料回答这所学堂兴办的影响。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2)材料中知识分子认为如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材料与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材料三: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3)据材料归纳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由此引发了哪一历史事件?率先“誓死图之”的是哪一群体。(4)综上所述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少年强”?【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解答】(1)由“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结合所学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根据材料“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可知,其影响是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2)由“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可以看出,知识分子认为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救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3)由“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结合所学,可知,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是巴黎和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因此率先“誓死图之”的群体是青年学生。(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少年强”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要加强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故答案为:(1)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2)进行文化革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3)缘由:巴黎和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事件:五四运动;群体:青年学生。(4)“少年强”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要加强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等。【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材料三: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外。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同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义务教育教科书材料四:(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星辰代谢》(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员,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掀起什么运动?其口号是什么?写出地方的两位代表人物。(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政治运动”,这一政治运动是什么?写出两个代表人物。(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有什么不同?【分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员,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代表。(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和梁启超。(3)结合所学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制度。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3)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23.根据如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9﹣10月德国分裂为“西德”“东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请指出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事件。(2)请阅读上表,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分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表现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2)根据表格内容,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是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故可以拟定观点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表现;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即可,如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与运维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后深度保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同管理细则
- 2025年度财务报表编制与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酒类专卖店绿色能源使用与节能改造合同
- 珠海广东珠海市立潮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食堂厨师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芜湖安徽芜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湾沚区总医院)招聘第三方救护车驾驶员(二次)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甘肃2025年甘肃省科学院博士毕业生招聘2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温州浙江温州瓯海区公安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4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玉林2025年广西玉林市事业单位招聘296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四课-认知音乐节奏(教案)
- 宠物医院员工手册
- 2024年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高分宝典专题08读后续写肢体动作描写积累1(词-句-文)讲义
- 商业与公积金贷款政策
- 年兽的故事之The Legend of Nian
- 初中美术教学策略与方法
- 甲流护理查房病例
-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时评类(含解析)
- 260吨汽车吊地基承载力验算
- 译林版英语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翻译(英汉对照)
- Vue.js前端开发实战(第2版)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