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3春·江苏镇江·八年级丹阳市第八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①复行数十步()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尝采药至衡()④深入忘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3.【乙】文中的“不异世间”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相仿。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二)(2023春·江苏徐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②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注释:①窈然:幽深的样子。②咎:责怪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日光下澈()
(2)往来翕忽()(3)好游者不能穷也()
(4)既其出()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C.火且尽
林尽水源 D.火尚足以明也
明灭可见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9.甲乙两文分别记述了柳宗元和王安石游山的经历,他们体验到游山的乐趣了吗?分别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2023春·江苏宿迁·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注释】①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像珠子的美玉。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荠菜。⑥舁夫:轿夫。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______
(2)佁然不动
佁:______(3)西折纤秀长曲
西:______
(4)尽溪,平望如荠
尽:______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12.中乙文中“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的中的“少陵”指诗人______,为他被称为“______”。13.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四)(2023春·江苏常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大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盛奇而坚,其疏敷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节选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注释】①径;直往。②垠;边;界限。③眸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锈墙。④欐:栋梁。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⑥数:密,与“疏”相对。14.解释加点词语。(1)水尤清冽()(2)皆若空游无所依()(3)俶尔远逝()(4)逾黄茅岭而下()(5)窥之正黑()15.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16.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选文写的地方都有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同时都是由于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B.两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乙文写了神奇的洞穴有响亮的水声。C.两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都抒发了作者邂逅自然美景的愉悦之情。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乙文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精练,妙趣横生。17.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五)(2023春·江苏常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各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①。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④,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⑤,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注】①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②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③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④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ă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⑤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⑥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或短语在文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3)凄神寒骨_________
(4)余寒犹厉_________(5)晶晶然_________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乙文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B.甲、乙两文同为写景性散文,都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因而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也是相同的。C.甲、乙两文都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自己所见的景色。D.甲、乙两文在写景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甲文主要运用的记叙、描写、抒情;乙文在甲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21.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两句话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五)(2023春·江苏淮安·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③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③白太傅:指白居易。【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2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2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了了在吾目中矣____________
(2)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_(3)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
______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5.简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萧士玮和柳宗元在游玩时情感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六)(2023春·江苏淮安·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27.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②日光下澈
澈:③道州城西百余步
西:④不可名状
名: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佳木异竹,垂阴相映。30.结合语段【甲】概括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1.【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七)(2023春·江苏南京·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④,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⑤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欧阳修《养鱼记》⑥)【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wū):掘土为池。③甃(zhòu):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罟(ɡǔ):网。⑤嚚(yín)昏:愚蠢糊涂。⑥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欧阳修写此文时尚未被朝廷重用。3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未尝植物查阅词典法:①立,树立;②栽种;③同“殖”。____(2)汲井以盈之参考成语法:热泪盈眶___(3)循漪沿岸关注结构法:并列短语____(4)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推断____3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3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鱼,分析“鱼”在两文中分别有何作用。35.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经验,拟写《养鱼记》读后感提纲。示例:《小石潭记》读后感提纲:《养鱼记》读后感提纲: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八)(2023春·江苏常州·八年级常州市朝阳中学校考期中)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①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②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④行之极观也。③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④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袁宏道《观第五泄①记》节选)【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摆动。掣折:转折。④山:沿着山路。⑤欹(qī):斜靠。36.请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2)心乐之_____(3)悄怆幽邃_____(4)而犹不忍去_____37.翻译下面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38.【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谁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_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39.思考并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九)(2023春·江苏泰州·八年级靖江市靖城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乙】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①,地又荒疠②,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③,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元和十年,例移④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⑤钱,过期则没⑥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注】①窜斥:贬逐。②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③其埋(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的感情。④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⑤质:抵押。⑥没:没收。4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欲大进用(
)
②读者咸悲恻(
)
③斗折蛇行(
)
④闻水声(
)(2)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乃出私钱赎之A.子之不知鱼之乐
B.能以径寸之木
C.处处志之
D.左臂挂念珠倚之41.用“/”标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因自放山泽间42.翻译下列句子。(1)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3.【甲】【乙】两文都应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表达效果。(十)(2023春·江苏盐城·八年级景山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逍遥游》)[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选白《逍遥游》)4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若听茶声然佁然不动4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亦若是则已矣()
(2)志怪者也()(3)翼若垂天之云()
(4)彼且奚适也()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47.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3春·江苏镇江·八年级丹阳市第八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①复行数十步()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尝采药至衡()④深入忘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3.【乙】文中的“不异世间”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相仿。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又,再
值得
曾经
同返,返回
2.(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3.悉如外人
4.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个虚幻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复:又,再。②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返回来。反:通“返”,返回。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重点字词:人迹,人活动的踪迹;异,对……感到奇怪。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乙)文中的“不异世间”意为“于人世间没有差别”;(甲)文中“悉如外人”意为“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由此可知,(乙)文中的“不异世间”与(甲)文中“悉如外人”意思相仿。4.本题考查理解写作目的。结合(甲)文第⑤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可知,刘子骥听说了桃花源的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但没有实现;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来寻找桃花源,把它放置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之下,写出了桃花源的不可寻觅,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写出了世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得桃花源这个虚无缥缈的地方真的成为了千古之谜;结合(乙)文第①段“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却再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写出了那个地方的美好与神秘,暗示了那个美好的地方是虚构的,实际上在当时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综上可知,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刘子骥去来寻找桃花源和石门却不得,来暗示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社会现实。【点睛】参考译文:(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与人世间没有差别。(二)(2023春·江苏徐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②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注释:①窈然:幽深的样子。②咎:责怪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日光下澈()
(2)往来翕忽()(3)好游者不能穷也()
(4)既其出()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C.火且尽
林尽水源 D.火尚足以明也
明灭可见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9.甲乙两文分别记述了柳宗元和王安石游山的经历,他们体验到游山的乐趣了吗?分别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穿透
轻快迅疾的样子
穷尽
已经
7.B
8.(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有懈怠想出去的人,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
9.甲文柳宗元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体会到游览的乐趣,但快乐是短暂的,在冷清的氛围感染下,情绪很快转为孤凄悲凉。乙文王安石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只有后悔,因为在游览途中,有懈怠的同伴从洞中出来,作者跟着他一起半途而退。【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因此断句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2)句意为: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3)句意为: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穷:穷尽。(4)句意为:我们出洞以后。既:已经。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A.意动用法,以……为乐/动词,取乐;B.副词,大约;C.动词,熄灭/动词,完,没有了;D.动词,照明/形容词,明亮;故选B。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络,缠绕;缀,牵连;披拂,随风飘拂。(2)怠,懈怠;且,将要。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结合“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知,柳宗元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体会到游览的乐趣;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快乐是短暂的,在冷清的氛围感染下,情绪很快转为孤凄悲凉。乙文,结合“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可知,王安石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只有后悔,因为在游览途中,有懈怠的同伴从洞中出来,作者跟着他一起半途而退。【点睛】参考译文:【乙】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三)(2023春·江苏宿迁·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注释】①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像珠子的美玉。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荠菜。⑥舁夫:轿夫。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______
(2)佁然不动
佁:______(3)西折纤秀长曲
西:______
(4)尽溪,平望如荠
尽:______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12.中乙文中“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的中的“少陵”指诗人______,为他被称为“______”。13.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答案】10.沿着,顺着(自,由)
静止不动(愣住或静止不动)
向西
走到……尽头
11.(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2)走了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
12.杜甫
诗圣
1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景,生动形象。不同点:甲文动静结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甲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乙文以静景为主,侧重视觉描写。【解析】10.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1)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从:沿着,顺着(自,由);(2)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静止不动、愣住;(3)句意: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西:向西;(4)句意: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尽:走到……尽头。1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2)句重点词语:行,走;为,到;时远时近,一会儿远,一会儿近;苍然,郁郁葱葱。12.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少陵”指的是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13.考查比较阅读。相同点:甲文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水声比作是珮环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其岸势犬牙差互”把岸边的地势比作是犬牙交错。这是比喻的手法。乙文中“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同样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浣花溪水的形状和声音。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排比。乙文中的“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同样是排比。所以两文都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不同点:甲文写景有静有动,岸边树木为静,水中游鱼为动。乙文写景以静景为主,作者写万里桥,写溪水的曲折蜿蜒,写青羊宫环境清幽,都是静景,并无动景。【点睛】参考译文:乙: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四)(2023春·江苏常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大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盛奇而坚,其疏敷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节选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注释】①径;直往。②垠;边;界限。③眸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锈墙。④欐:栋梁。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⑥数:密,与“疏”相对。14.解释加点词语。(1)水尤清冽()(2)皆若空游无所依()(3)俶尔远逝()(4)逾黄茅岭而下()(5)窥之正黑()15.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16.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选文写的地方都有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同时都是由于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B.两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乙文写了神奇的洞穴有响亮的水声。C.两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都抒发了作者邂逅自然美景的愉悦之情。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乙文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精练,妙趣横生。17.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答案】14.清凉
在空中
忽然
越过
看
15.(1)顺着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现或隐。(2)那声音非常洪亮,很久才停止。
16.C
17.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泻怨愤抑郁的心情。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2)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在空中。(3)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4)句意:越过黄茅岭往下走。逾,越过。(5)句意: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窥,看。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西南,向西南方向。而,表修饰,不译。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2)其,它的。响,声音。之,主谓之间,不译。良久,很久。已,停止。16.考查文本分析。C.甲文先乐后忧,表现了自己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故选C。17.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文:本文首段写景,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谪贬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独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点睛】参考译文:【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五)(2023春·江苏常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各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①。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④,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⑤,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注】①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②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③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④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ă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⑤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⑥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或短语在文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3)凄神寒骨_________
(4)余寒犹厉_________(5)晶晶然_________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乙文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B.甲、乙两文同为写景性散文,都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因而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也是相同的。C.甲、乙两文都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自己所见的景色。D.甲、乙两文在写景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甲文主要运用的记叙、描写、抒情;乙文在甲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21.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两句话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答案】18.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像蛇一样
使动用法,使……悲伤(凄凉)
仍然
光亮的样子
19.(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0.B
21.
【甲】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等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写动,既写出了鱼富有人情味,也触动了作者情怀。
【乙】句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2)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3)句意: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悲伤(凄凉)。(4)句意:余寒仍然很厉害。犹:仍然。(5)晶晶然:光亮的样子。1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蒙,蒙盖;络,缠绕;摇,摇曳;缀,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2)重点词:夹堤,夹立堤旁;润,湿润;空阔,空旷开阔;脱,逃脱;鹄,天鹅。20.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B.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不同的。因此本项中“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也是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2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一潭水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写水中游鱼的数量,水中游鱼的大体数量清晰可数,可见水之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描写鱼儿在水中就像在空中游动一般,可见水之透明,侧面表现水之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是静景,从日光可穿透一直照到水底,鱼影映在水底石上,也表现了水的清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儿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乙文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意思是: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作者写“山”是“为晴雪所洗”,“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在细细品味中把握住初春时山景明净而秀美的特征。“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点睛】译文乙: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得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己亥年二月。(五)(2023春·江苏淮安·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③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③白太傅:指白居易。【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2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2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了了在吾目中矣____________
(2)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_(3)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
______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5.简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萧士玮和柳宗元在游玩时情感上有哪些不同之处?【答案】22.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
23.清楚明白
更加
静止不动的样子
凄清
24.(1)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5.从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雨中山上水流夸大为江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在树顶飞泻,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愉悦兴奋之情。(意对即可)
26.从“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中,可见萧士玮游玩时既有悠然自得的惬意,也有知音难觅的惆怅;从“似与游者相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可见柳宗元暂时的快乐和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解析】22.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初到灵隐”点明时间。“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点明事件。“竟无所有”点明结果。故断句为: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了了:清楚明白。(2)句意: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更加。(3)句意:呆呆得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4)句意: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踞,蹲坐;而,表修饰;倚,靠。(2)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2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画线句意为: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这是仰视,作者立于低处,往高处看见到的景象。“江悬海挂”将雨中山上水流说成是江海,这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山中雨后水流从树顶倾泻而下,气势惊人。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的惊叹愉悦之情。2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意为: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表现了作者游玩时的惬意与悠然自得之意。可读碑,可听泉。“恨僧少可语耳”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感慨。乙文“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看到水中游鱼后的愉悦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现了作者被潭上凄清的气氛所触发,被贬后的凄凉与郁闷又涌上心头。快乐是暂时的,而忧伤却是无法排遣的。【点睛】参考译文:【甲】雨天走到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六)(2023春·江苏淮安·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27.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②日光下澈
澈:③道州城西百余步
西:④不可名状
名: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佳木异竹,垂阴相映。30.结合语段【甲】概括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1.【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答案】27.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28.①大约;②穿透;③向西(或向西走);④说出。
29.(1)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2)秀美的树木和珍奇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0.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
31.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小溪”为主语,应在其后断一处;“南流数十步”为动补结构,作状语;在其后断一处;故断为: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2)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3)句意: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西:向西;(4)句意: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名:说出。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犬牙:像狗的牙齿,名词活用为状语;差互:交错不齐;源:源头;(2)佳木:秀美的树木;异竹:珍奇的竹林;垂阴:垂下的阴影;映:掩映。3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是在这个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小石潭记》;可见作者感到“凄神寒骨”原因有: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被贬之地荒远,仕途失意;结合【甲】文第三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可见作者感到“凄神寒骨”原因还有:小石潭环境凄清。3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内容理解。【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写可以直接看到鱼儿在潭中游动,体现了水的清澈透明,运用了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意思是: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直接展现了水流湍急,触石回旋的场景,运用了正面(直接)描写。【乙】参考译文: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七)(2023春·江苏南京·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④,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⑤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欧阳修《养鱼记》⑥)【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wū):掘土为池。③甃(zhòu):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罟(ɡǔ):网。⑤嚚(yín)昏:愚蠢糊涂。⑥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欧阳修写此文时尚未被朝廷重用。3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未尝植物查阅词典法:①立,树立;②栽种;③同“殖”。____(2)汲井以盈之参考成语法:热泪盈眶___(3)循漪沿岸关注结构法:并列短语____(4)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推断____3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3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鱼,分析“鱼”在两文中分别有何作用。35.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经验,拟写《养鱼记》读后感提纲。示例:《小石潭记》读后感提纲:《养鱼记》读后感提纲: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答案】32.栽种
充满,灌满
沿着,顺着
扩大,增大
33.我买了几十条活鱼,叫书童把它们放养在池塘中。
34.《小石潭记》中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姿态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潭水十分清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初见小石潭景色时的愉快心情;《养鱼记》中写鱼是为了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小鱼“若自足”,而巨鱼“不得其所”的境况抒发了自己虽有壮志,但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
35.
示例:童子养鱼的日常小事,小鱼有若自足,大鱼却不得其所的反常现象,却引发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这是因为作者对日常生活小事的深刻思考,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要学会聚焦小事件、捕捉小细节,从这些小视角里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查阅词典法,句意:没有栽种其他植物。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淀粉产品在汽车工业行业的应用研究考核试卷
- 油炸食品的食品包装与市场销售考核试卷
-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解决全球水危机考核试卷
- 电子靶技术在海水淡化处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DB11T 889.4-2013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操作规程 第4部分:彩画作
- 瓦当陶艺课件教学课件
- 暖流课件图片教学课件
- s字母课件教学课件
- 自媒体写作技巧培训
- 淮阴工学院《精密机械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300道(全)
- 《干粉灭火器检查卡》
- 校园监控值班记录表(共2页)
- 试桩施工方案 (完整版)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 ESTIC-AU40使用说明书(中文100版)(共138页)
- 河北省2012土建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含定额总说明)解读
- Prolog语言(耐心看完-你就入门了)
- 保霸线外加电流深井阳极地床阴极保护工程施工方案
- 蓝色商务大气感恩同行集团公司20周年庆典PPT模板
- 恒温箱PLC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