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司法制度与司法独立性_第1页
民国时期司法制度与司法独立性_第2页
民国时期司法制度与司法独立性_第3页
民国时期司法制度与司法独立性_第4页
民国时期司法制度与司法独立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司法制度南京临时政府试图建立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在根本法——《临时约法》中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司法独立。《临时约法》有关司法独立内容规定集中于第六章法院。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第五十二条: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孙中山强调:“司法为独立机关”。用法官常任制和薪俸作保障,使法官无所顾忌地履行职务。为了使司法独立原则得到贯彻,南京临时政府对司法独立的基础即审判机关的建设极为重视:在中央组建临时中央审判所作为过渡时期的全国最高司法机构,等条件成熟后再成立“最高法院”。在地方的司法机构体制设置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即设高等、地方审判厅和检察厅以及初级审检厅。

然而,南京临时政府昙花一现,还来不及建立独立的法院系统便被北洋政府所取代。1914年4月5日,袁世凯以大总统教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了《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暂行条例》,规定“凡未设法院各县之司法事务,委任县知事处理之”。此后又颁布了《县知事审理诉讼暂行章程》。正式开始实行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据民国司法部第34期《司法公报》记载,“大总统有县知事兼理司法之令,政治会议复有分别去留之意。该会议决议案,既于四月三十日奉批照办,本部遵即伤令各省一律分别裁并,除京外各高审检厅暨省城及重要各商埠己设之地方厅照旧设立外,计裁并各省地方审检厅90所,裁撤京外初级审判厅135所。”至1916年,全国新式法院所剩无几:大理院1所,高等审判厅23所,高等审判分厅26所,地方审判厅89所。到1926年兼理司法的县级机关数量迅速膨胀,法院却锐减。由表可知: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已经在基层全面推行,新式法院只存在于较高层级。并且新式法院已寥寥无几。县知事兼理司法成为了地方司法的主流,兼理司法制度逐渐形成。是指在没有设立普通法院的地方由行政长官兼理司法事务的一种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县级司法事务由行政长官主导,组织形式可略分为三个阶段:审检所制度、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司法公署制度、县司法处制度。(1)审检所制度在没有设立普通法院的县份,在县知事公署内附设审检所,由住所帮审员与县知事共同审理民刑事案件的一种制度。按照审检所的有关规定,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一般由县知事执行检察事务,帮审员执行审判事务,这实际上是把审判和检察分开,以削减县知事在司法审判中的权力,也就是把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兼理司法制度

但由于审检所附设在县知事公署内,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从前期筹设、办公场所、人员配备到具体的运作,必然受到县知事的种种制约。更主要的是这一制度实际上是对县知事传统所拥有的司法审判权的剥夺,也是对县知事任意政治和肆意司法的监督和限制。这样,势必引起县知事的反对。所以,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审检所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得以实行,很快被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所取代。兼理司法制度

(二)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是在没有设立新式法院的地方,由县知事兼理司法审判,并以承审员相协助的司法制度。

袁世凯从宋教仁案国务总理赵秉钧被传讯一事,“始知欲锄异己,法界必当为我所用,于是以大理院为下手处所,自院长以下,皆饵以好爵,加以殊遇”,而对地方司法权的干涉,则寄希望于县知事。他《大总统训第一次觐见县知事训辞》中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责,惟在官吏。而官吏之责任最重者,尤莫如县知事。盖知事为亲民之官,与人民之安危利病,关系特切。值兹民生凋敝之余,自应共体世艰,力图上理。”兼理司法制度县知事是在承审员的助理下来兼理司法事务。设立承审员,主要是为了弥补县知事缺乏法律训练、不具备法律知识的缺陷。按规定,承审员由县知事向高等审判厅进行保举。但一般情况下,县知事的保举都会获得通过,该人事任免过程中的主导权在县知事。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承审员视为旧时县衙门中的刑幕。二者之间关系十分类似清代的县令与刑幕师爷。此外,县知事还可以聘用包括书记官、录事、承发吏、检验吏以及司法警察等普通的司法人员来协助办理司法事务。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县知事对司法事务的绝对权力。兼理司法制度

(三)司法公署制度司法公署制度是在审检所制度被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所代替以后,鉴于县知事在司法审判中种种非法之举和任意司法的做法,在审检所制度的基础上略有修改而成的一种司法制度。该制度在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弥补县知事兼理司法审判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种种弊端,同时也是为了在形式上更加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在司法独立与司法行政合一体制之间选择了一个中间办法,即从县知事的权力中剥离出一些司法权,又维持了县知事对于司法审判直接监督和有限参与。兼理司法制度根据司法行政部1917年司法公署即设在5月1日制定的《县司法公署组织章程》规定,“县行政公署内,以审判官及县知事组织之。”县司法公署由审判官和县知事共同组成。与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区别在于:司法公署的审判权由审判官来行使。司法公署设立的目的在于减少县知事对审判权的控制,转而由具备法律知识、受过法律训练的审判官负责,以减少县知事任意司法的举动。司法公署是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得到改进的体现,这些规定在新式法院尚未普遍建立起来之前,应该说其构想是较为完备的。但在行政权的强力压制下,该制度遭到地方上的强烈抵制。因此,司法公署几乎是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翻版。兼理司法制度兼理司法制度(四)司法处制度

司法处制度,又称为兼理司法县政府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对司法公署的部分规定作出调整,于普通法院未推广的县,在县政府内改设司法处,处理基层民刑事案件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公布实施了《县司法处组织条例》,以及相配套的制度《县司法处办理诉讼补充条例》、《县司法处刑事案件覆判暂行条例》、《县司法处书记官任用规则》、《县司法处审判官俸给规则》等法规,使得司法处完成了制度化的建设。相比县知事兼理司法,县司法处制度还有四项改进:一、承审员是助理审判,而审判官独立行使审判职能;二、县知事身兼审判检察两职,而县长在司法处只有检察职权;三、审判官任用资格各加严格;四、县知事有权参与承审员人事任用。而高等法院遴选司法处审判官,司法行政部核准任用,高等法院负责监督。兼理司法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原计划将县司法处作为一种过渡,等到政治、经济、社会条件成熟时再转变为普通法院。。但因抗战爆发,地方司法改革的进程受阻。抗战结束后,司法变革的呼声虽然再次掀起,但不断加强一党专制的国民党政府没能推动地方司法的更进一步的变革,反而因为后期政治上的专制与独裁而加速司法腐败,民国县级司法改革以惨淡的结果收场。司法独立性评析司法独立分两阶段:首先是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终结传统的行政司法合一体制;其次是司法内部的行政权与审判权分离,审判机构与检察机关分立。县知事兼理司法,意味着不论侦察还是审判,皆附属于行政,这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行政与司法合一的传统,虽然在司法处制度中有了专门的审判官,但从整体上来讲“兼理司法”制度却是强化了地方行政机关对司法权的牵制,侵害了司法独立的基础。司法独立性评析

(一)行政权对司法权的牵制

但民国时期始终未能形成司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的合理关系,而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不合理牵制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表现有二:一是司法经费需由隶属于行政院的财政部及各省政府筹措负担。二是县行政兼理司法事务的普遍存在。也就是基层普遍实行的兼理司法制度。(二)军事对司法的干预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按法律规定,除了战时或宣布戒严时,军事审判机关只管辖军人,非军事人员如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