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题《登快阁》

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二

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在读后梳理诗歌脉络。2、结合作者经历与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与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复杂的感情。3、赏析诗歌用典、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4、通过理解作者在苦闷中借助写诗抒发苦闷的做法,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经历与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与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理解作者在苦闷中借助写诗抒发苦闷的做法,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核心素养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登快阁》一诗展现了诗人黄庭坚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造力。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人生感悟以及情感表达,都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美感。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从诗歌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二、文化传承与理解《登快阁》作为一首古典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思维发展与提升《登快阁》中的意境深远、语言精炼,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理解和领悟。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四、人文关怀与道德情操《登快阁》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追求,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道德情操。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处的环境,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诵读法: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他们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等,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登上高阁,远眺群山,近听流水,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他又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一瞬间的感悟化为永恒的诗句?在《登快阁》中,黄庭坚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如此壮美,人生感悟如此深刻,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心灵的旅程,跟随黄庭坚的足迹,去感受那份由登高远眺而引发的豪情壮志与深刻思考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介绍___写作背景初读诗歌字词解释读懂诗意诗歌结构细读探究_________文本特色:前后照应的艺术拓展外延____________比较阅读素材积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南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在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解题《登快阁》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登临诗】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播放音频:《登快阁》诵读①痴儿,谦称。黄庭坚以“痴儿"自许。②了却:完成。③倚:倚靠,这里指倚栏欣赏④朱弦:这里指琴。⑤佳人:指知己。⑥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⑦聊:姑且。⑧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我并非大器,只会认真做官事,忙碌了一天,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万木萧条,千山叠嶂,天地光阔。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了弄弦吹箫的兴致,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还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首联:记叙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颔联:写景描写登楼所见美景颈联: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尾联:明志弃官归隐,向往自由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首联自称“痴儿”语出何处?本句表达什么情感?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诗人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其如释重负的欢快之情,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痴儿"是作者的自嘲,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快阁东西倚晚晴。”“倚晚晴"三字,化用前人诗句,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杜甫《缚鸡行》“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李商隐《青陵台》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登阁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高远壮阔(空明阔大、寥廓明净);广袤旷远、澄澈清明。颔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衬托:借落木、月影衬托天地的宽广、清明的美丽秋景。表现了作者襟怀的远大和心境的空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柳宗元:“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阮籍青白眼事。《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斜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正眼)"用典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横”字有什么作用?一个“横"字,用的出新,目光顾盼流动,只是为了一杯美酒。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字,经过诗人的运化,即能点石成金,可见黄诗炼字之法。“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五、六两句写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之感,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能寄杯于酒,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尾联用“白鸥"的意象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①运用典故:与白鸥结盟表示归隐之心已决,再无俗念牵挂。②弃官归隐。诗人因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黄庭坚是否像陶渊明一样选择了归隐呢?诗人大事年表:1067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战成功,考中进士,为三甲榜首。1067-1071年,黄庭坚在叶县任县尉。1080-1083年,36岁的黄庭坚为泰和县长。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1093年,1093年6月,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1095-1100年,去国六年,贬谪巴蜀黔戎。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十月,告复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1101年正月,告命舒州知州,四月,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1102年六月,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病逝。诗人虽然面对澄江秋月,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终是于宦海浮沉中走完了全部人生。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他一生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感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空明澄澈的胜景,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对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苦闷惆怅和感慨。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渴望弃官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愿望。“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何为登临诗登:升也,由低处到高处;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登临诗: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诗。登临诗的内容特点登临对象:山、楼、台、塔、亭、阁等登临诗和怀古诗、思远诗、贬谪诗、边塞诗、闺怨诗、哲理诗等相互交叉。是特定时空下,个体生命的独特人生体验。承载着中国诗人对生命哲学、精神哲学、政治哲学的多重思考。登临诗常写景物偏重春秋春景:凋残、伤感秋景:壮阔、苍茫伤春:红颜衰老、英雄迟暮悲秋:怀古伤今、思乡怀人伤春悲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与人生奋斗并遭遇挫折相关联,而且也总是与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连在一起,表现的春光流逝、秋风来急等伤感人生的情感内容。其意蕴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通的伤感情绪,更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而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登临诗常见情感不得见用之愁;思乡怀人之情;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壮志难酬之忧。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五柳。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2.东篱。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3.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4.渔樵。(绿蓑青笠)归隐后闲适自由的生活。例:帝乡明日近,犹自梦渔樵。5.渔竿。隐逸的代称。6.鹭约鸥盟。指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7.山林。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异:杜诗意境沉郁顿挫、慷慨悲壮;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适用主题: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梦想与奋斗等。宋朝的官场是混乱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造成拉帮结派、阿谀奉承、新旧党争。但在这乱世浊俗中有一个人,他虽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但生活却富有诗意:他在这里参禅悟道、诗酒会友,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他出淤泥而不染,他与世俗同流而不污,他和而不同,他就是黄山谷(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正如他的词所写那样,胸中对理想的渴望终将冲破一切阻挡,赋予我们敢与天地试锋芒的勇气。通向理想的路,有时被花木掩映,有时被云雾笼罩,但是只要信念足够坚定,我们就能不断向前奔跑。知人论世____________夯实基础___鉴赏诗歌

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A项,分别读kàng/háng/kàng/hàng;B项,分别读láng/láng/làng/láng;C项,分别读hái/hài/hái/gāi;D项,都读kuì。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了却公家事”含义丰富,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也有了却公事而登快阁的自快。B.颔联“落木"意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比,有着一样的雄浑壮阔,但少了悲凉,多了洒脱。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D.尾联意蕴深远,其中“笛”这一意象与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笛”所蕴含的情感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D.“万里归船弄长笛"表达了诗人要归隐的喜悦之情,黄诗的情感是愉快的。刘诗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闻笛赋"(魏晋之间,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康安为司马昭所杀,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属,闻邻人笛声,感怀亡友,作《思旧赋》。后因以“闻笛”为悼念故人之词。)的典故,表达的情感是哀伤的。两者情感不同。3.下列各项文学知识表述中有误的是()A.《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B.《史记》与《汉书》虽都是纪传体,但二者在体裁上也有差异,《史记》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C.鲁迅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他的小说作品相对集中地收集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册之中。D.词牌是我们辨认词的格式、音韵、节奏的重要依据,词牌与词的内容往往并不相关,如“桂枝香"登快阁”“望海潮"都是如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D项,“登快阁”不是词牌名,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诗。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___,___。”(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描绘自己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3)《登快阁》中“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答案】(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澄、痴、倚。当堂训练

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