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

2024.0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

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

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

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

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

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

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

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

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

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

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

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

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

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

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亶从示。亶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

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

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

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

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

治”。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

上线致敬盛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先生荣选“国学星斗计划(名家

组)”。以下是整理后的部分访谈实录。

凤凰网:彭老师真是谦谦君子,这个评选是经过大量学者推选出来的。对于这么多年您

所从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评价?

彭林:我现在已经70多岁,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国学研究当中,自己的目标是始终如一

的。自从业以来,我可以说不敢旁鹫,研究的领域一直都集中在“三礼”上。我博士论文做

的是《周礼》,毕业以后又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做《仪礼》,之后又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来

做《礼记》。我自己应该说很庆幸选择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跟我的兴趣完全重合的领域来做

研究。有没有成就只能让后人去评说,但有一点我是自信的,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发心是很

正的,一直很真诚地付出,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换取什么,只是觉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

它。这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安慰的选择。

凤凰网: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请问为什

么要重视礼?我们如何从礼的角度来理解中西文化?

彭林:钱穆先生的这句话现在引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化

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这个其实还不是钱穆先生一个人说过,曾国藩就已经说了,中国

文化就是一个字“礼”。"修齐治平,一秉于礼”。“秉”就是抓住,没有抓手,你怎么修

身,没有礼,你怎么齐家,怎么治国平天下呢?

周代时,周公制礼作乐,他觉得国家要长治久安,要有德,没有德怎么可能长久?德是

抽象的,它不能操作,于是就把它变成了以道德理性作为依据的、成体系的典章制度、行为

规范。古人认为贯穿在这个里面的就是一个道理,凡事要讲道理,讲道理才能成功。所以在

先秦的时候,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通的。这些规矩是我们必须要执行的,执行了

我们才能不犯错误。因为大家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先贤就按照道理、按照道德给我们制

定了规范,这个社会要不失范,就一定要有规矩。

至于从礼的角度审视中西文化,我认为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是,西方是宗教文化,中

国相反,中国文化里,人性是善的,人能管好自己灵魂,人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能够

成为高尚的人。这些道德礼仪就是要帮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社会人;再往上一点就

是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这就是君子;做到君子还不满足,可以再往上做杰出的社会人,这

是成圣成贤。中国的礼都有道德内涵。

(选自《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礼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也是一种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

B.礼字从亶从示,亶是一种仪式,示是一种祭器。可以说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C.目标始终如一,对研究领域感兴趣,真诚地付出,这是彭林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

D.“修齐治平,一秉于礼”,这说明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一成不变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权力是维持和推行法律的力量,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B.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礼是靠传统维持的,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C.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也少,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辈人的经

验。

D.德是抽象的,不能操作,于是人们把它变成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而这就是“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这个社会很难成为礼治社会,

它的秩序可以用法治来维持。

B.乡土社会的人们,因为按传统去做,又能“学而时习之",所以能应付人生中可能

发生的问题,生活过得平稳。

C.材料一中画线的“愈是……也愈值得保守”一句中的“保守”一词并非贬义。

D.中国的礼具有道德内涵,它可以帮助人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或是君子或是圣贤。

4.凤凰网记者是如何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冬

张金凤

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北风随意一点,天就蓝了,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

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收获了庄稼之后,它们敞开的

襟怀犹如无边的莽原。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秋地瓜被切成

薄片晾晒在大地上,在北风和日头的双重照料下,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

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麦苗嫩嫩的小腰身接过时令衔接的大旗。

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

“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撒野。而从霜降到小雪,正

是白菜越长越壮实的时候。立冬后,早晚会有些霜冻,但是白菜的筋骨结实,越冷,越长得

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

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

7,又抹上厚厚泥层。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

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

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

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日光朗照,地气煦暖。人们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

些期待,默念着:小雪就要来了。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那一天,风也潮润,云也低沉。

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

地跑过大街,一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大地还是热的,那些芝麻粒大小的雪粒子落地

就化。

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小雪节气的雪,

还能多热烈呢?但是,小雪的仪式感却非常足。人们在大锅灶上炒一锅大白菜、豆腐,加了

粗粉条。这是齐鲁大地胶州地界标准的雪天大锅菜,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仿

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

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连狗儿也不叫,天地间只有风声。柴门被扭得吱吱呀呀,

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

⑧冬天的庭院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

的时候,竹竿足够长,母亲却不让采最高枝上的十几个柿子,每棵树上都留着些。那些柿子

长得饱满而丰腴,看起来很好吃。母亲说,留几个柿子“看冬”。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几个

柿子看守着冬天,越来越红。后来,大雪覆盖了院子,柿子树梢成了鸟雀聚会的地方,它们

啄着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

⑨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

是数朵雪花粘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并栖

息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落在毛茸茸的干扁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

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为这样的相依,就是为给那些枯木干藤开一

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

⑩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

庆祝着。小手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

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上。

⑩F过大雪,屋里开始点泥火盆,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烫热一壶酒,在暖炕上斟饮。大

雪封门后最宜饮酒,炉灶上咙啜啦啦,炒鸡蛋的香、炸花生米的香、煎白菜包的香、烤小鱼

干的香混合在炊烟里,飘荡在雪的曼舞中。故乡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飘得更舞步翩翩了。

⑫雪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撅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

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搬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

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子挂出去。

⑬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

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酣梦。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描绘了叶子在北风中纷纷落下的萧瑟景

象。

B.文章写“猫冬”堵上后窗,一是描写故乡冬天保暖的做法,二是表现父亲带来的温

暖。

C.“热闹地接待”小雪,大雪来时沸腾、喧闹,这都表现了人们对雪的期待与喜爱之

情。

D.本文与《故都的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诚的热

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引用谚语“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点明了节气与蔬菜的对应关系,并

与第⑥段描写的内容相呼应。

B.第⑧段写到“秋天采柿子的时候”,运用的补叙手法,写出母亲不让采最高枝上的

柿子,那是留下“看冬”的。

C.“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一句,运用博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

花落在大地上的美丽景象。

D.这篇散文语调舒缓,语言简洁凝练又文采斐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

愉悦,又得到精神的慰藉。

8.文章第⑫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作为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如何表现“故乡的冬”的?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吾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

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

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尻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

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

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

六所谓也。”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稀,

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

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

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

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

材料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坐华严寺A门虎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释G莫可名状。

1L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是爱新觉罗•玄惮的年号,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B.“患”,文中指“缺点”,与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两者用法不相同。

C.“漫”,加点处指“弥漫”,与“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两者意思相同。

D.“行宫”,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处所。如“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宫。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曾经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并相约

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种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B.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同为名胜的楚、蜀、百粤的山水,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

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

C.姚鼐善于借助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积雪覆盖,

山才白如樗播,严冬的特征就被点染出来了。

D.姚鼐除了观看了泰山日出,沿途还观看了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而那些偏僻

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来不及上去看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4分)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14.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发了怎样的感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①

谢眺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鹫。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②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③姿,终隐南山雾。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495年,诗人远离金陵外任宣城太守之际。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

隐士的居处。③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明确标出了诗人的去向和行程,但全诗却并未着力描写板桥或宣城的风光。

B.诗人行舟西南而江水却归流东北,点明了诗人此行是溯流而上,切入角度独特。

C.“摇摇”一词既是写眼前涛涛江水使船颠簸、摇晃不定,又写出了当时的心情。

D.诗歌最后两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没有玄豹的资质,最终只能隐居南山的无奈之情。

16.诗歌的三四两句所写之景被清人王夫之称赞为“活景”,即景中融情,请结合诗句

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静女》写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的茅草美好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2)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与孔子的观点不同,荀子更强调学习,比如他

在《劝学》中提到“,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从侧面写

出了箫声的凄婉哀怨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落叶飘舞,Ao除了这种美,还会发生什么呢?

自然情况下,B。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

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

碳和水。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

我修复和更新机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①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②改善土壤结构,③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

④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⑤能补充土壤养分,⑥导致植物长势更好。而且,

落叶分解时,⑦碳元素将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⑧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生存繁衍的条件,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

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同时落叶的分解,Co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

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时,将军塘里的野生大鲫鱼十分好钓,用细竹竿①上鱼线鱼钩,②上红

蚯蚓,用麦熬打个窝子,即可钓上半斤以上的鲫鱼或几斤重的大鲤鱼。而更大规模的③

发生在宽阔的护城河里,饥荒年代迫使人们拿起了钓竿,渔获成为家庭经济补偿的一种

④。那时,南京最能吸睛的事情,就是在护城河边看垂钓了。

在护城河看钓鱼的心境,它满足的是看客们羡慕、嫉妒、恨各个层次的丰富的心理需求。

站在高高的河岸上,俯视钓鱼人在陡坡河畔下垂钓,也是闲时闲人的一种乐趣,那样的场面

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护城河的鱼几近钓尽。那时,钓上来的鱼都是野生的大鱼,看着钓

鱼人放长线钓大鱼的场景,不仅让垂钓者激动无比,也能让岸上看风景的人兴奋几天,眼见

着钓者与鱼搏斗的场面,人群中时而嚎叫、时而静默、时而叹息、时而欢呼。渔人随着鱼的

挣扎,放线、拉线、拎头、呛水,周而复始,一个小时后,当精疲力竭的渔人将筋疲力尽的

大鲤鱼拖至岸边时,人群沸腾了。于是,这风景就变成了一幅永恒定格的画面。

20.填入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穿

渔情

渠道

B

穿

渔汛

门道

C

渔情

门道

D

渔汛

渠道

21.网络用语“羡慕嫉妒恨”中间没有标点,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却加了顿号,说说

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成长之路是由不断地清空和充实铺筑而成的。清空是充实的前提,充实是为了提高。

有时候,我们需要清空过去,充实当下;更需要清空小的成绩,充实壮大自己,成就更大梦

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c(A“礼也是一种法律”错误;B.张冠李戴,原文中“亶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

种仪式”;D“一成不变”错误)

2.D("理”偷换概念)

3.B(“生活过得平稳”表达过于绝对)

4.(1)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访谈对象彭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情况。(2)逐步深入

地提问:先让彭先生进行自我评价,营造气氛;接着引出彭先生的研究领域,进入正题,延

伸拓展。(每点2分,共4分)

5.(1)材料一侧重说明乡土中国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2)

材料二侧重说明彭林先生致力于礼的研究及礼的重要性。(每点2分,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6.A(“萧瑟”错误)

7.B(“补叙”错误,应该是插叙)

8.(1)母亲用高粱喂食麻雀,体现了母亲有爱心,丰富了母亲的形象。(2)冬天“斋

鸟”的传统与上文第⑧段中“鸟雀聚会”相照应。(3)写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出下文

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突出主题。(每点2分,共6分)

9.(1)文章以时间为序,将故乡的人、事、景相串联,取材内容丰富;融记叙、描写、

抒情于一体,表达方式多样。(2)通过写故乡的雪、故乡的鸟雀和亲人,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冬日的赞美和怀念。(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G(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两者意思不同。”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为“模糊或缺失”)

12.B(B项,"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句意理解有误,同

时文中也并未表达出遗憾之情)

13.(1)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地说:“这就是宗六和尚所说的道理啊。”

(落实“窃”“恨”“是”等关键词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共4分)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

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落实“或”“驳”“若偻”等关键词的解释,保持语句通

畅,共4分)

14.山有名气不如没有人知道,这样既能保持清净优美,又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

(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最终只能隐居南山的无奈之情”错误)

16.①从写景看:描绘了一幅长江行旅图,江舟远行,江面上归去的帆影点点;云雾中

隐约可以辨识出江边的树木。②寓情于景:“识”“辨”二字精当地表现出诗人极目远眺的

专注神情,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的眷恋与不舍之情。(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自牧归黄,洵美且异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每空1分,共6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18.A:给大自然增添了灵动的美;B:落叶会经历一个分解过程;C:也为一些微生物

提供了生存环境(每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19.第③句修改为:提升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第⑥句修改为:让植物长势更好。第⑦

句修改为: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序号准确且修改正确各给1分,共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0.A

21.①网络用语“羡慕嫉妒恨”中间不加标点,三个近义词词意反复叠加,突出三种情

感的交织及心理的复杂性。

②顿号使画线部分成为三个独立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不同看客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的

心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表达效果:①连用三个排比句,写出了人们的反应在不断变化。②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突显了看客与垂钓者同频共振共情的状态。(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3.(略)。(参照2023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昔日我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曾相

约一道在那里建个房子、种种地。康熙己丑年,我到了浮山,左、刘二位君子外出还未回来。

我就独自与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当天朗气清之时,我们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

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刚刚升起时,我们就坐在华严寺门楼或廊下,眺望露出树梢的

最高峰,感到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种美不可言喻。我要走了,宗六和尚

对我说:“此山之优美,是我所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时,

男男女女就纷至沓来。我就常自己躲在独室里,锁上外门来避开喧嚣。山有名,则游人杂至,

就像这样破坏了此地的优美清静。”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我受牵连而被逮捕,

私下里独自遗憾地说:“这就是宗六和尚所说的道理啊。”

与宗六和尚分别后,我忽然回忆起他前面所说的话,想想也不一定对。如果路途遥远地

处幽僻,并且游人又无所凭借,人迹自然稀少,与山有名无名也没有关联。接着又想到楚、

蜀、百粤这些地方的山水,和永州、柳州之山水同为名胜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柳

子厚经过了那里,于是游人也就慕名前往了。现在白云山的游人,只不过还不如浮渡山那样

人多混杂。这里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又无所借助,所以

有幸到达的就少了。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

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这样看来,宗六和尚说的话无法更改,到底是正确的。

材料二: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

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

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

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

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

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

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

高二语文试题

2024.0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一方面有着自身悠久而自足的学术渊源、相对明确成形的研究对

象与深闵丰富的文献成果,另一方面又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的语境与

场合中,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概念上。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特别

是作为中国绘画学术系统的主干内容,20世纪的中国画研究在承继传统画史画论思想的同时,

显现出浓重的现代学术理路与学院属性。无论是主张“传统出新”还是“引西润中”,无论

是强调“笔墨核心”还是“形式革变”,围绕现代中国画发展路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乃

至教学传承的思考,已经成为百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版块。相对于其他美术门类,中国画

学体系更为强调综合性、本体性与会通性。一般意义上,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研究范畴是

古代到近现代以来有关绘画的文字著述,涵盖了中国画的历史、理论、品评、技法、著录等

各方面的内容。在画理、画法、画道的不同层面中,现代中国画学在精细分科研究的基础上,

也需要宏观的整体性研究,更倾向于对形而上的画道层面的研究。

与传统研究方法相对,在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全面引入以后,以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占观

角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绘画,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参照。经由译介引入法与外中国

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史论研究,一方面使中国学者们游照式地重审中

国自身的绘画史学传统,另一方面更契合了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的需要。然而,由

于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全面转向图像研究,亦使现代中国画学研究时常遇到研究观念的不

对应与方法论的抵悟。对于中国画史上的画家与画派的人金讨论,使中国画学研究重新聚焦

于具体的绘画作品、史实细节与画论文献。这在客观“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

品进行理论阐释的空泛现象,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在此角度上,

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至今仍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国画理论、评论、创作、价值、话语体系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同一条不断流淌

的河流,在绵延流动中取舍增删、沉积聚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同

的适应性与差异性。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观照,常常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现代视角,

也接受了现代西方学术之民主、科学思维。如20世纪20年代,陈师曾的文人画观体现了一

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胆识,更兼具了建构文人画之现代理论体系的策略意识,这种对于“文人画”

概念的重新发掘、建构,在厘清了文人画注重主观表现而不求形似的特点之外,也使“文人画”

增益了新的内涵,使其由零碎、单纯而变得系统、丰富,顺应了进化论思潮影响之下的时代风

气。

总的来看,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画创作,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

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

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

(摘编自于洋《守正创新建构当代中国画学体系》)

材料二: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

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看似简单的笔墨纸砚的组合,却贯通天地世界,构成了其独特的

具备民族性的艺术语言。中国画的创作,需要作者具备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传统笔

墨进行消化与提升等内在功力,需要作者反复进行高度的艺术提炼,苦心经营,达到匠心独运、

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这又和西画完全不同。

中国画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

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

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

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

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

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

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的今天,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

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

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

代替不了中国画,二者相互独立。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己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

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

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

现代精神。

(摘编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研究是中国绘画学术系统的主干内容,不仅继承了传统画史画论思想,也表现出

浓重的现代学术理路与学院属性。

B.中国画史论研究受海外中国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的深刻影响,既对照式重审自身史学

传统,更契合进入现代学科需要。

C.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独有特色,有无笔墨是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显著区别,凡是中国

画都必定会有笔墨的存在。

D.当代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如今中国画的创作有着世界影响力,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中国画与别国画种互为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很多语境与场合中,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

很广的学术概念上。

B.陈师曾的文人画观是对“文人画”概念的重新发掘、建构,这成为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

中国画的观照已经融入现代视角的佐证。

C.和西画完全不同的是,画家们创作中国画时,需要反复进行高度的艺术提炼以达到物我

两忘的境界。

D.在中国画千百年来的发展中,笔墨一直是其主体精神,同时也不放弃创新,呈现出千姿

百态的风格。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一一黄宾虹

B.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一一沈宗骞

C.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相离则俱毁。一一潘天寿

D.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一一韩拙

4.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图是著名书画家魏宇彤参加“中国写意画作品展”的作品《平凡铸就伟大》,描绘了

渔民们正在劳作的场景。请结合材料分析入选原因。(6分)

图片

平凡铸就伟大(中国画)魏宇彤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王四海的黄昏

汪曾祺

北门外有一条承志河。承志河上有一道承志桥,每天往来行人很多。这桥的特别处是上

面有个顶子,不方不圆而长,形状有点像一个船篷。桥两边有栏杆,栏杆下有宽可一尺的长板,

就形成两排靠背椅。夏天,常有人坐在上面歌脚;下雨天,躲雨。人们很喜欢这座桥。

桥南是一片旷地,这就成了放风筝、踢健子的好地方。

这又是各种卖艺人作场的地方。耍猴的,最好看的是猴子戴了“鬼脸”面具,穿一件红袄,

骑羊。耍木头人戏的,老是那一出:《王香打虎》。

到了有卖艺人作场,广场周围就来了许多卖吃食的,卖烂藕的,卖煮羊养的,卖牛肉高粱酒,

卖回卤豆腐干,吆吆喝喝,异常热闹。还有卖梨膏糖的。梨膏糖是糖稀、白砂糖,加一点从药

店里买来的梨膏熬制成的。卖梨膏糖全凭唱,唱词是:

太阳出来一点红,

秦琼卖马自山东。

秦琼卖了他的黄骥马啊,

五湖四海就访宾朋!

①年复一年,都是那一套,大家不免有点看厌了。终于有一天,来了王四海。有人跟卖梨膏

糖的说:“嗨,卖梨膏糖的,你把王四海给唱来了!”卖梨膏糖的不知王四海是何许人。

王四海一行人下了船,一共七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小小子,一个小姑娘,一个瘦小的年

轻人,一个四十开外的彪形大汉。后面是王四海。他一边走,一边时时抱拳向路旁的人们致意。

后面两个,一个挑着一对木箱,一个扛着一捆兵器,牵着一头水牛。他们走进了五湖居客栈。卖

艺的住客栈,少有。有人议论:“五湖四海,这倒真应了典了。”

五湖居客栈的生意很好。人们说这是因为掌柜的内眷,外号貂蝉。叫她貂蝉,一是因为她

长得俊俏;二是因为她丈夫比她大太多。她二十四五,丈夫已经五十大几,俨然是个董卓。这董

卓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是个跨病胎子。栈里的大小事务,就貂蝉一个人张罗。

下午,王四海就在全城的通衢要道、热闹市口贴了很多海报。打武卖艺的贴海报,这也少

有。海报的全文上一行是:“历下王四海献艺”;下行小字:“每日下午承志桥”。语意颇似《老

残游记》白妞黑妞说书的招贴。大抵齐鲁人情古朴,文风也简练如此。

第二天,王四海拿了名片到处拜客。这在县城,也是颇为新鲜的事。

王四海献艺的头几天,真是万人空巷。锣鼓声紧张热烈。②虎音大锣,高腔南堂鼓,听着就

不一样。场子也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在土地上用锣槌棒画一个圆圈就算事,而是有一圈深灰色

的帆布帷子。入门一次收费,中场不再零打钱。

玩艺也很地道。③真刀真枪,真功夫,很干净,很漂亮,很文明。

彪形大汉、精干青年、小小子、小姑娘,依次表演。或单人,或对打。三节棍、九节鞭

双手带单刀破花枪、九节鞭破三节棍……

王四海在前面表演了两个节目:护手钩对单刀、花枪,单人猴拳。他这猴拳是南派服装就

很摄人。下边是白绸肥腿大裆的灯笼裤,上身是白紧身衣,腰系白钢大扣的宽皮带,脉门上戴着

两个黑皮护腕,护腕上两圈雪亮的泡钉。果是身手矫健,状如猿猴。他这猴拳是带叫唤的,当他

尖声长啸时,尤显得猴气十足。到他手搭凉棚,东张西望,或缩颈曲爪搔痒时,周围就发出赞赏的

笑严。

王四海再次上场,只见他上身穿了一件黑大绒的裕膊,上绣金花,下身穿了一条紫红库缎

的裤子,足登黑羊皮软靴。他双手抱拳,作一个罗因揖,随即走向水牛,双手扳住牛椅角,浑身使

劲。牛也不瓢,它挺着特角往前顶。王四海双脚一踩,钉在地上,牛顶不动他了。王四海把牛拽

到场中,当他又一次抓到牛角时,这水牯牛猛一扬头,把王四海扔出去好远。王四海并没有摔倒

在地,而是就势翻了一串小翻,身轻如燕,落地无声。王四海绕场一周,运了运气,突然从牛的背

后窜到前面,手扳牛角,用尽两膀神力,大喝一声:“嗨咿!”只听见“吭腾”一声,水牛己被摔翻

在地。

“好!”全场爆发出炸雷一样的喝彩声。王四海抬起身来,向四面八方鞠躬行礼。他这回

行的是颇像西班牙斗牛士行的那种洋礼,姿势优美,一表非凡。

不几天,王四海在北门外大街上租了两间门面,卖膏药。王四海为人很“四海”,善于应酬

交际。膏药铺开张前一天,他把附近较大店铺的管事的都请到五柳园吃了一次早茶,请大家捧

场。

承志河涨了春水,柳条儿绿了,不知不觉,王四海来了快两个月了,王四海卖艺的高潮己经

过去了。王四海的武术班子一天不如一天。王四海觉得对不起叔伯兄弟,只留下一对护手钩,

其余的,都叫他们带走。王四海一个人留下来,卖膏药。他到德寿堂找了管事苏先生。

“苏先生,我来求您一件事。能不能给我几个膏药的方子?”

“膏药方子?你以前卖的膏药都放了什么药?”

“什么也没有,就是您这儿的膏药子。”

“那怎么摊出来乌黑雪亮的?”

“掺了点松香。”

“苏先生!我想在贵宝地长住下去,往后我就指着这吃饭,得卖点真东西。”

苏先生觉得这是几句有良心的话,就答应了。苏先生还把王四海的这番话传了出去。大

家还议论,这个走江湖的人品不错。

光阴荏苒,王四海穿起了长衫,戴了罗宋帽。他的语声也变了,腔调还是山东腔。头顶有点

秃,而且发胖了。他还保留一点练过武艺的习惯,每天清早黄昏要出去蹈蹈弯,在承志桥上坐坐。

这天他收到老大的信,看完了,依旧去踏弯,他坐在承志桥的靠背椅上,听见远处在吹奏“得

胜令”,④他忽然想起大世界,想起霓虹灯。他很想把那对护手钩取来要一会。不大一会,连这

点意兴也消失了。

王四海站起来,沿着承志河,漫无目的地走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大篇幅描绘承志桥,一方面写人们对这座桥的喜欢,另一方面也为人物的活

动提供了特定场景。

B.小说前四段,写承志河周边居民的消闲方式和饮食日常,风俗画式写作,带有浓郁的市井

气息。

C.“秦琼卖马自山东”“《老残游记》白妞黑妞”,这些内容看似随便,但提及的人物与

王四海都来自齐鲁,足见作者的精心选材。

D.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王四海两次上场表演的不同装束和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主要目的

是突出他的“姿势优美”“一表非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复”“都”两字暗含了观众对老套把戏“看厌了”的心态,为“王四海

献艺头几天”的“万人空巷”蓄势。

B.句子②连续使用否定词“不”,突出表现了王四海一行人献艺时的与众不同。

C.句子③语意上是对“玩艺也很地道”的进一步阐述,但单独成句,构成排比,语气和表达

的感情更强烈。

D.句子④与前文王四海在承志桥上献艺的热闹场面相照应,暗示王四海从未忘记年轻时

灯红酒绿的生活。

8.试概括王四海这一人物形象。(4分)

9.本篇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试分析其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

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

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

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

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或曰:城

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

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②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

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③,经略洪承畴④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

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

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

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

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

(选自广陵书社《古代散文》,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即史可法,崇祯进士,时以大学士身份督师扬州,故称“督相”。“忠烈”

是其谥号,②英、霍山师:明末在英山、霍山一带起义抗清的义军。③白下:南京的别称。④洪

承畴:本为明朝重臣.松山战败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为经略。⑤兵解:学仙之人称死于兵刃为

“兵解”,意思是借此脱离躯壳而成仙。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予A登岭上B与客述忠烈C遗言D无不泪下E如雨F想见当日G围城光景

1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治二年乙西”使用了年号千支兼用纪年法,与《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的用法

相同。B.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文中活用作动词,

记人家谱。

C“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的“以”与“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中的“以”含

义相同。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都城沦陷后,副使马鸣禄、太守任民育及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在小东门。

B.忠烈未死的传言遍布大江南北,英、霍义军假托忠烈的名号起义抗清,就好像陈涉起义

时假托自己是项燕。

C.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是为了批评当时神仙鬼怪说法的荒诞可

笑。

D.作者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虽大,但条理清晰,均赞扬了史忠烈公的崇高节操像梅花一样

芳香不染、冲风傲雪。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14.史可法的哪些行为能够与“忠烈”这一谥号相称?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①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鞍②,斗城③东。轰饮酒炉,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④犬,白羽摘雕弓,

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⑤,怀僮健⑥,落尘笼。簿书丛,鹃弁⑦如云众,

供粗用,忽奇功。笳鼓⑧动,渔阳⑨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⑩种,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