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押题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6/28/wKhkFmZbD96Ab_H5AALGMQPRQcg107.jpg)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押题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6/28/wKhkFmZbD96Ab_H5AALGMQPRQcg1072.jpg)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押题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6/28/wKhkFmZbD96Ab_H5AALGMQPRQcg1073.jpg)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押题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6/28/wKhkFmZbD96Ab_H5AALGMQPRQcg1074.jpg)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押题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6/28/wKhkFmZbD96Ab_H5AALGMQPRQcg10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苏省徐州市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利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之类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节选自《墨子·非儒下》)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鲋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节选自孔鲋《孔丛子·诘墨》)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婴闻A贤人得上B不虚C得下D不危E言听于君F必利人G教行下H必利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文中指答话、回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对”意思相同。B.不肖,文中是谦辞,不才、不贤,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等不肖,请辞去”的“不肖”意思相同。C.知,文中通“智”,智慧、才智,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D.趣,文中指催促、促使,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趣”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多次向晏子询问孔子的情况,但是晏子没有回答。齐景公追问原因,晏子回答说自己能力不足,不了解贤人。B.晏子认为,孔子到楚国后知道了白公的阴谋,他把这阴谋告诉了石乞,导致国君差点身死,白公最终被杀掉。C.齐景公认为很多人给自己进言说孔子是贤人,如果没有晏子,可能自己终身都不知道孔子是和白公一样的人。C.孔鲋指出墨子是通过编造假话的方式毁谤孔子的,因为他所说的孔子和白公的事情不符合历史事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4分)(2)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4分)14.孔鲋从时间角度为孔子进行辩护,请概述相关依据。(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EG(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利上)11.(3分)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和文中的“知”意思相同)12.(3分)B(孔子只是将石乞推荐给白公,而不是把阴谋告诉石乞)13.(8分)(1)(4分)进入到别人的国家,一定致力于使他们君臣关系和睦,使上下的怨气消弭。评分建议:句意2分,“务”、“弭”各1分。“弭”译为“消除”亦可。(2)(4分)夫子接受昭王聘请到楚国去,不被任用而返回,在陈、宋、齐、卫等国周游。评分建议:句意2分,“应聘”、状语后置各1分。14.(3分)①孔子在楚昭王时前往楚国,此时白公不在位;②王孙胜被任命为白公时,孔子已经返回鲁国五年;③白公作乱谋反时,孔子已经去世一百天。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为人怎么样啊?”晏子不回答。齐景又问,又不回答。景公问:“向我说孔子的人很多,都认为是贤能的人。现在我问你,而你不回答,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是无能的,不能够知道贤能的人。即使这样,我所听说的贤能的人,进入到别人的国家,一定致力于使他们君臣关系和睦,使上下的怨气消除。孔子到了楚国,知道白公的阴谋,却把石乞交给他,君主几乎被杀害,而白公也被杀掉了。我听说贤能的人得到上面的任用,不会贪图虚名;得到下面的民心,不会危害君主。言论为君主所采纳一定有利于百姓,教化下面一定有利于君主。所以言论明白而且容易知晓,行动明确容易跟从,奉行道义可以让百姓明白,谋划思考可以通达于君臣。现在孔子深谋远虑去侍奉贼人,劳费思虑竭尽智慧去推行邪恶的事,鼓动下面去犯上,教唆臣下去谋杀君主,这不是贤良人的行为;进入一个国家却结交贼人,这不是正义的人;知道别人不忠诚,反而劝说他作乱,这不是仁义的人。躲开别人在背后谋划,避开别人在背后说话,奉行道义不让人民知道,谋划思虑不可以通达于君臣,我不知道孔子的行为和白公有什么区别,所以不回答。”景公说:“唉!向我进言的人很多,如果不是先生您,我终身都不知道孔子和白公是一样的啊!”材料二:墨子说:“齐景公向晏婴询问孔子(的为人),晏婴却不回答,再三询问,晏婴还是没有回答。”景公说:“在我面前言说孔子的人很多,都以为他是圣贤,今天向您询问却闭口不言,这是为什么呢?”晏婴说:“我听说孔子到达楚国,明明知道王孙胜的阴谋,却把石乞交给他。劝说臣下去犯上,纵容臣子去弑君,这并非圣贤的行为。”孔鲋诘责说:“楚昭王在世时,夫子接受昭王聘请到楚国去,不被任用而返回,在陈、宋、齐、卫等国周游。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继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白公任用他为白公,此时为鲁哀公十五年,夫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已经五年了。白公上任一年后,才图谋作乱。这件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天了。墨子虽欲毁谤圣人,凭空虛造诬枉之言,但是他拿年代不相符合这事怎么办呢?”江苏省盐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指导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天地之滨,大江之潰,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节选自韩愈《与韦舍人书》)材料二: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节选自韩愈《与于襄阳书》)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志存乎A立功B而事C专乎D报E主F虽遇其G人H未暇I礼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词义不同。B.其,表期望的副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C.戚戚,忧伤的样子。与《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戚戚”词义相同。D.干,求取。与《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也不干曾遇骊山母”的“干”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的怪物能力卓绝,呼风唤雨、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不会被高大险峻的山川、宽广的道路等阻隔。B.材料一中的怪物宁愿烂死在泥沙中,也不愿意对别人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因此一旦处于困境,将死生难料。C.材料二认为美好的才华想要显扬需要有人赏识和推荐,伟大的功业想要流传也需要有人歌颂和继承。D.材料二夸赞于襄阳才能非凡,见识独到,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行事进退有度,对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4分)(2)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4分)14.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作目的相似,请简要概括。(3分)10.BFH11.D12.A13(1)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共4分)(2)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共4分)14.目的相似:期待得到对方的赏识提携。(3分)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者,匈奴之强,不过冒顿①。当暴秦刻剥,刘、项战夺之后,中国溘然矣。以今度之,彼宜遂入践中原,如决大河,溃蚁壤,然卒不能越其疆以有吾尺寸之地,何则?中原之强固百倍于匈奴虽积衰新造而犹足以制之也。五代之际,中原无君,晋瑭①苟一时之利,以子行事匈奴,割幽、燕之地以资其强大。孺子继立,大臣外叛,匈奴扫境来寇,兵不血刃而京师不守,天下被其祸。匈奴自是始有轻中原之心,以为可得而取矣。及吾宋景德中大举来寇,章圣皇帝一战而却之,遂与之盟以和。夫人之情胜则狂,狂则败,败则惩,惩则胜。匈奴狃石晋之胜,而有景德之败;惩景德之败,而愚未知其所胜,甚可惧也。虽然,数十年之间,能以无大变者,何也?匈奴之谋必曰:“我百战而胜人,人虽屈而我亦劳。驰一介入中国,以形凌之,以势邀之,岁得金钱数十百万。如此数十岁,我益数百千万,而中国损数百千万;吾日以富,中国日以贫,然后足以有为也。”匈奴之势,日长炎炎。今也柔而养之,以冀其卒无大变,其亦惑矣。(苏洵《审敌》)材料二:中国之有夷狄之患,犹人之有手足之疾也。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于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于药石,而伤之不止于针砭也。中国以禽兽视二虏,故每岁啖以厚利,使就羁绁。圣人之爱中国,而不欲残民之心,古未尝有矣。然夷狄贪,日富日骄,久亦难制。故自宝元以来,赋敛日繁,虽休兵十有馀年,而民适以困者,潜削而不知也。昔先皇帝震怒,举大兵问罪匈奴,师不逾时,而丑虏就盟。彼其时之费,与今无已之赂,不可以同日而语矣。天子恭俭,过于文、景,百官奉法,无敢逾谮,而二虏者实残吾民,此天下雄俊英伟之士,所以扼腕而太息也。——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益困》【注】①冒顿:匈奴首领,统一各部落后,南下侵汉。②晋:即后晋国主石敬。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中原之强A固B百倍C于匈奴D虽积衰E新造F而犹G足H以制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却:使……退却,与《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用法相同。
B.惩:因受创而戒止,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意义相同。
C.然:然而,表转折,与《六国论》中“然则请侯之地有限”的“然”用法相同。
D.丑虏:语出《诗经》,即“众虏”,是对敌人的蔑称,文中指匈奴等少数民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通过推论指出,匈奴一直想取得中原,当前和平的态势是匈奴所不愿看到的。B.苏轼将夷狄之患与手足之疾相类比,意在劝当朝勇于忍一时之痛,解决夷狄问题。
C.苏洵和苏轼都提到了先皇帝大战匈奴后与之结盟的旧事,委婉表达了其备战思想。D.材料中对赂敌危害的认识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基木一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驰一介入中国,以形凌之,以势邀之,岁得金钱数十百万。(4分)
(2)中国以禽兽视二虏,故每岁啖以厚利,使就羁继。(4分)
14.对于当权者赂敌的出发点,苏洵和苏轼的见解有何不同?(3分)10.ADF
11.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然”表示“这样的话”)
12.A(“当前和平的态势是匈奴所不愿看到的”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这种看似和平的态势是匈奴削弱中原、壮大自己的手段)
13.(1)(匈奴)派遣一个使者到中原去,用形势来逼迫中原、向中原求取利益,每年就能得到数十万、上百万金钱。(“一介”、“凌”、“邀”、句意各1分)
(2)中原用对待禽兽的方式看待夷狄,所以每年用丰厚的利益来诱惑他们,让他们安于被束缚。(“视”、“啖以厚利”、“羁继”、句意各1分)
14.苏洵认为赂敌是出于畏敌苟安(1分);苏轼认为赂敌是为了稳住敌人、不想百姓受到伤害(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古时候,匈奴人强横的也不过是冒顿而已,在经过暴秦侵夺剥削、楚汉战乱纷争,中原的势力迅速衰弱。以如今的形势来度量,他们应当由此而进犯中原,如大河泛滥、冲决蚊堤那样容易,但是他们最终没有越过自己的边界来侵占我们哪怕很小的土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中原国势的强盛,确实要比匈奴强上一百倍,虽然汉朝是经历重重磨难而新建立,但尚且足以制服他们。而五代的时候,中原没有统一的君主,后晋石敬塘为了贪图一时的利益,以儿子的身份事奉匈奴,割幽燕之地给匈奴,来帮助匈奴进一步壮大。等到他的儿子继位,大臣发动叛变,匈奴率领全军侵犯中原,兵不血刃就攻下了京师,天下人遭受他们的祸害。匈奴从此开始有了轻视中原之心,认为中原是可以取得的。等到我大宋景德年间,他们又兴兵大举来犯,真宗皇帝亲自督战,一战击退匈奴后,就和匈奴订立盟约来求和。人之常情在于,一旦取得了胜利就会安于现状并习以为常,一旦习以为常就容易导致失败,一旦失败了就会引起反思戒止,一旦反思戒止了就会再次取得胜利。匈奴因为战胜过后晋而将胜利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便有了景德年间战争的失败,而一旦他们对景德之败进行反思惩鉴的话,我不知道他们接下来将会取得怎样的胜利,很是让人担心呀。虽然是这样,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故,这是什么原因呢?匈奴的谋策一定是这样的:即便我能够百战百胜,他人虽然妥协,我也会劳损。匈奴派遣一个使者到中原去,用形势来逼迫中原、向中原求取利益,每年就能得到数十万、上百万金钱。如此这般几十年,我便能增加数百千万的钱财,而同时中原也就损失了数百千万的钱财。我国一天天更加富有,而中原则一天天更加贫困,然后我们就可以大有作为了。如今匈奴的势力正在一天天地迅速增长。如今只以怀柔政策对付他们,希望他们最终不会发动大的变故,这不也是很糊涂吗?
材料二:中原有夷狄的祸患,就像人有手脚上的毛病。受不了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疾病深入骨髓,那么我担心吃的苦比药石多,受的伤比针砭大。中原用对待禽兽的方式看待夷狄,所以每年用丰厚的利益来诱惑他们,让他们安于被束缚。皇上热爱国家,不想使百姓受到残害的心意,自古不曾有过。但是夷狄贪婪,越来越富有,越来越骄横,时间长了恐怕难以控制。所以从宝元年间以来,赋税征收越来越重,虽然休兵十多年,老百姓却越来越贫困,国家实力慢慢削弱而不自知。昔日先皇帝震怒之下,发动大军问罪匈奴,军队没有超过预计时间,匈奴就订立盟约了。那个时候的花费,和现在不得已之下的贿赂,不可以同日而语了。皇上恭谨俭约,超过文帝、景帝,百官奉守法令,无人敢于越权,却让夷狄残害百姓。这就是天下雄俊英伟之士扼腕叹息的原因。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资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帷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节选自刘安《淮南子·道应训》)材料二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节选自《荀子·强国》)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蔡侯奉其社稷A而归之B楚C臣D属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发其赏H子发辞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当,意为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B.却,意为退却,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C.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大学》“在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用法相同。D.劝,意为鼓励倡导,与《兼爱》中的“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发不顾众人反对,对神偷礼遇有加,表现出他不论出身只重才能的独特用人眼光。B.子发让神偷三次潜入敌营,盗取将军身边之物,吓退齐军,表现出他超凡的军事谋略。C.子发拒绝受赏,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表现出他不贪名利、大公无私的的品质。D.荀子不赞同子发的做法,认为他态度虽然谦恭,但却浅陋无知,并且危害深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2)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14.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子发的做法有哪些错误?(3分)10.CGH11.B(被动,不是使动)12.C(原文“臣不宜以众威受赏”表明子发只是将战功归于士卒)13.(1)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2)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14.①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②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③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④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每条1分,答出任意3条可得满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将领子发喜好谋求有技能的人。楚国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就去见他,说:“听说您谋求有技能的人,我善于偷盗,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献我个人的力量。”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左右的人说:“偷窃之人,是盗取天下之物的,为什么以礼相见呢?”子发说:“这种技能并不是你们都具有的。”没过几天,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一交一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楚国军中贤能的谋士将领都毫无保留地献出才智和忠诚,但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这时神偷请战,说:“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为您效劳。”子发说:“好吧!”没有请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第二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帅头上的簪子,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材料二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诫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进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节选自《孟子·离娄下》)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①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②,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①讟(dú):怨恨,诽谤。②詹何: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舜A为法B于天下C可传D于后世E我由未免F为乡人也G是H则可忧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与禽兽奚择哉”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择”意思相同。B.“为君之道”与《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意思不同。C.“上治而下乱者”与《大学之道》“国治而后天下平”中“治”意思相同。D.“问其治国之要”与《孟子》“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要”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仁”和“礼”是人的本心,君子内心存有“仁”和“礼”,所以他不同于一般人。B.孟子认为人要重仁信礼,能以舜为典范,像他那样去做,即使有一时的忧患,也不需要担心。C.唐太宗运用割股啖腹的比喻形象表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认为要做好君主,就不能侵害百姓。D.楚庄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国,使国家安定;魏征希望唐太宗明白古人治国的道理,向古人学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2)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1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自反”的重要,但孟子和唐太宗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D13.(1)如果有人在这里,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2)楚王又问怎样治理国家,詹何说:“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好而国家却混乱的。”14.孟子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反躬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唐太宗则侧重于强调君主的治国之道,认为君主应该先存百姓,正身修己,才能治理好国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舜为法于天下”,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单独成句,“可传于后世”,是另一完整的句子,所以C处断开;“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间应停顿,“我”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E处断开;“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中间应停顿,“是”是后一句的主语,且“是则可忧也”是对前文的总结,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不同,“择”,区别;/舍弃。句意: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B.正确。不同,“道”,法则;/风尚、习俗。句意:做君主的法则。/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C.正确。相同,“治”,治理好,安定。句意: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D.正确。不同,“要”,关键,要领;/求取。句意: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庄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国,使国家安定”错,由“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楚王又问治国何如”,可知楚庄王聘用詹何,并询问詹何如何治国,而不是直接“楚庄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国,使国家安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人于此”,假设语气,补充“如果”,如果有人在这里;“横逆”,粗暴蛮横的态度;“待我以横逆”,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横逆待我”,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反’,反省。(2)“治国何如”,宾语前置,怎样治理国家;“治”,修养好;“乱”,混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等内容,可知:孟子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反躬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由“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朕每思此,不敢纵逸”等内容,可知:唐太宗则侧重于强调君主的治国之道,认为君主应该先存百姓,正身修己,才能治理好国家。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如果有人在这里,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忧患了。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又问怎样治理国家,詹何说:‘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好而国家却混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余若水先生传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科技支撑分析
- 用电安全事故中安全设施的改进措施
- 电力工程项目中人员安全风险控制
- 电商平台中的仓储空间优化及配送效率提升
-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生态社区建设中的水文化传播与教育
- 电子商务技术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电力设备故障预测与智能检修服务策略研究
- 电商平台的数据驱动决策分析
- 班组安全风险评估与员工培训的融合
- 《中电联团体标准-220kV变电站并联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新版ISO22301BCM体系手册
- 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49-55项)
- 中国主要蜜源植物蜜源花期和分布知识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应用
-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培训-2024鲜版
-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与运作机制
- 金点子活动总结汇报
- 原料验收标准知识培训课件
- 江苏春节风俗 南京夫子庙、盐水鸭与昆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