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研究型论文13篇篇1:研究型教学模式论文1教学内容1.1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分析教学的整体内容可以发现,每一个章节基本上都是在分析某一种机械零件,单章内容主要由基本内容、理论知识和基本用途这几部分构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是基本知识线,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用途、特点、具体应用和维护方法;二是分析设计线,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特点、设计步骤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内容的特殊性选择较为合适的教学路线,以方便学生理解,但是,一般都不会脱离这两条教学路线。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设计上,着重讲解各个分散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机械零部件之间的横向比较,对不同机械传动、不同零部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教学内容的研究性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引进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出机械设计教学的前沿动态及研究进展,将机械设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探究科研型课题。让学生开展科研课题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教学方法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抽象的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据老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气氛是灵活的、形象生动的,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2.1互动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困惑,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授课的重点及节奏,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强调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锻炼创新能力。2.2将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内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注重综合能力的`学科,主要培养对零件进行计算的能力、设计手册资料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能力。在这几个能力当中,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最差,许多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想出零件之间的构造,看不懂联轴器跟离合器的构造图,无法理解其运行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零件的结构实质突显出来,演示零件的装配方式。在动画演示之后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使枯燥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的结构。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编动画软件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便于理解的知识。如在“蜗轮蜗杆传动”这个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仅靠书本上的平面设计图很难理解其转动原理,所以,在类似章节的授课中,教师可运用自编软件将该结构及工作原理逼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投入到科研技术研究中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3结语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寓教于研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篇2:对数字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论文对数字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论文数字通信是面向高等院校信息类学科高年级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理论性、技术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给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掌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针对高年级大学生思想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素养、对创新和能力开发有热情等特点,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字通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研究型教学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且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研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目的。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深入理解、探究学科知识的目的。传授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实现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教师将教学内容用研究性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研究型教学强调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主动思考和探索欲望。2研究型教学改革措施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实施层面,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评价等几个主要环节开展实施。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积极性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在数字通信课程教学中,我们深入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动机,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教学活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新模式。2.1.1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爱护老师,在人格上相互平等,才能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和氛围提供基础,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维系师生平等而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虽然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爱和尊重,在此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建立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2.1.2珍惜学生的学习机会珍惜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在教师精心的课程准备和精彩的课堂呈现中,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搜集课程资料,融会贯通讲授内容,设计构思好讲授方法。高年级本科生的特点是开始正视自己毕业以后的发展问题,将大多数精力用于准备就业、考研或出国,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当即将离开校园、面对这一人生转折点的时候,学生又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化解迷茫和不安情绪。因此,我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将数字通信的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致使学生被动听讲,参与较少。因此必须实现从以教为主导向以学为主导的转变,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2.2.1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展开学习和教学,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和表达呈现能力。我们在每一章的开始提出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本章内容,在讲授过程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问题,学习结束后,再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回顾总结。2.2.2基于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基于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是通过讨论课的形式发挥师生双向的主动作用和主导效应,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拓展思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在辩论中一步步接近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有切身感受的知识。因此学生既能在自我展示中获得表达能力的锻炼,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辩证的学习,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2.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数字通信课程的教与学难度较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为此,我们设计了网络上的教学论坛,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得到了考研学生的欢迎和支持。2.3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增进对理论的理解深度,增强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主动与导师联系和沟通,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邀请其他老师和研究生学生开设通信前沿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锻炼他们的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指导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3结束语在研究性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入手,在教学方法上突出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讨论与合作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之,数字通信课程研究性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促进教师的科研活动。篇3:研究型教学开启师范教育新模式的论文研究型教学开启师范教育新模式的论文摘要:在进行研究型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高师生的研究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让高师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切实有效地提升搜集处理信息与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为其将来在基础教育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师范教育;教学模式一、研究型教学的特点开展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去深入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迁移能力,为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有: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指导高师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在问题的研究上就能集思广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地指引着学生研究学习方向。2.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高师生在熟知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查找资料。以此来认识相关课题的内涵、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的剖析,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对课题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师生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就会提出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的形式获得知识,并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师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单调的条文背诵,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讲、记忆、重复的状态当中,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可以给高师生创造一个平台,通过自己体验、领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学习小组内集体相互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1.学习知识的过程。研究性的学习,通过高师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去体验与领悟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性学习在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能将知识应用与现实中。在高师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纯粹的只为学习而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他们不仅懂得这些知识,也要有自己的见解,由理论指导实践,与现实问题结合,运用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3.学习中的体验。在研究过程中,高师生发现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们会通过很多途径去了解。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中,能感受到自己懂得更多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等都会慢慢形成。4.所有的成员参与到活动当中。研究型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它鼓励成员的全体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他们要依靠成员们的.集体智慧懂得相互交流与合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既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方式结合老师提出的研究型学习要求:了解组内各成员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选题,自主选题制定方案,通过审核,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典型发言,老师点评,展示成果。在这个要求的指导下,组长要懂得统筹兼顾,发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之前设定一个整体的活动方式,即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如下:第一、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课本的熟悉,在确定时间集中讨论之前成员认真看书,并从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第二、各成员在对课本熟悉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理解,首先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再把题目集中一起,相互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通过的题目。第三、组长了解各成员的兴趣爱好,按照兴趣爱好分配工作,通过书籍查阅,网上搜索,摘抄报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了解。活动的成功开展同时建立在成员的自主性参与的基础上。第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他们探讨方法的多样性: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鉴赏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研讨、探究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③对资料中存在有争论的观点,让成员大胆发表,阐明理由。④对于大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⑤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相联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第五、探讨的过程中,要求成员讨论同时记下相关知识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探讨得出的结果更加条理化。第六、由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记下老师和同学的各种评价,并修改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教师给出研究主题范围,高师生熟知课本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从中选定主题,大家共同讨论。特别对不同点,有争议的,不明白的地方着重讨论。讨论过程中各个成员记录相关信息,并由代表发言的成员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后,给成员相互查看,做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完成初稿!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收获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它不足的地方,也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高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好的地方,高师生要善于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基础:首先,由于男生和女生住宿区不在同一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在组织人员上有时并不能全数地到达,而且集合时间有时比较拖延,对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其次,因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点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摸索着进行的,查找资料等方面也花费很多时间。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1.对于所分配的任务,成员都能很好的完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收集、处理资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凝练有一定的提高。3.在小组内的学习,是在一个集体性的学习,从中他们学到更多为人相处做事的道理。4.集体性的学习区别于独立性的学习,在集体中更加讲求分工合作。5.加强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6.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与现实实际问题相联系。五、几点思考1.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以减少他们在活动中走弯路。2.活动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是图书馆、网站、报刊杂志上获得资料来源,他们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3.在集体性学习当中,要提高自己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的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4.平时要注意多扩展自己的知识,并做到知识要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篇4: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型教学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型教学的应用论文摘要: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应该越来越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在实际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在研究新型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帮助学生喜爱上了这门课程。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计算机网络通信;课程;兴趣一、研究型教学的意义研究型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学习等能够更加深入研究。因此,研究型教学已经是全国各大高校进行改革的主要方向。对学生进行研究型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加具备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且还有可能会出现改造社会的人才。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所要学习的理论和模型比较多,并且还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具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在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重视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环节。计算机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比较抽象,并且内容变动不大,使得学生没有动力去学习,这样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方案第一,注重改善教学方法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具备多年的发展历程,所以其所具有的知识体系相对来说也比较完善,相关的理论也比较成熟。但是其内容比较陈旧,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新兴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学术深度,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只是,而不是一味地提高教学难度,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适当的提高学术深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让他们有更多的信心对学术进行钻研,并取得创新性的提高。在教学手段上,各大高校应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在课堂上,就能够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原理等,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样就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扩展课外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形式就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研究型教学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同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能加深课堂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增强课外学习,知识不能局限在学校课本上,更要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上课之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这个作业给予课堂内容,但是又要加上课堂之外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设计综合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学里面应用性十分广泛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对其的理解是需要靠大量实际操作练习来完成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导师不仅通过教学的互动向学生传递了教学知识,同时也能在课堂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综合实验练习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实验改革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包括许多实践环节,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其中许多实验都是为验证性实验。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当中,学生已经提前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知道只要通过合理的步骤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但如果在新的同一试验中,并不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是何种,只是有多种实验数据。通过条件的限制,去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兴趣。例如:在验证子网掩码作用的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数据实验数据,其中给学生随机分配,让学生去验证子网掩码对子网划分的作用。第二层次的实验是扩展性试验,这类实验是对有挑战欲望、基础扎实的学生准备的,这些实验可以选择性的向学生提供,以丰富学生的业务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展性试验一般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等相关方面。这类实验都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常常用到的实际知识,通过对实际知识的提炼形成题目向学生展示,可以增加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际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做试验过程中的创新和体验也会被记录,这样可以保持真个扩展性实验的长期发展。第三层次的实验是综合设计性试验。这类实验,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难度、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性实验。例如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会出现对一栋新开发楼层综合布线网站,请学生结合做学知识,对楼层的局域网进行模拟布置和建设。这样的一个情景过程,对学生软件、硬件的使用能力都有着极强的要求,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还需要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有着充分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可以充当顾问的角色。合理安排实验小组成员团队角色,安排学生合理分工,对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存在的难点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完成任务,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第四,课程考核注重刺激思维,鼓励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通过研究型教学的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在课堂考核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可总结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思维模式上创新,这个随堂测试的时间可以固定为在一个章节结束之后;二是在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安排课程实践任务,包括做一份课程设计,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三是综合测试,综合测试就是人们所指的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四、结束语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改革,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受到了学生和师生的广泛喜爱,使学生的学生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参考文献:[1]袁园.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大学,,54(21):21-24.篇5:研究型大学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探索的论文在我国工科院校,不论理科方向还是工科方向,有机化学都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的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有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在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市面上针对有机化学的教材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历来有机领域所建立起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不变,仍然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讲授的基本内容与重点,也是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所必须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在信息化技术改革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比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对我们现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推陈出新,从课程中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课本知识学习无缝衔接。但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群体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变。近几年来,高校基本上迎来了历史上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的一批批大学生,个性强但独立性也稍差,用于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时间不多动力不足[1]。二是先进电子科技的发展,查文献搜索科技信息以及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和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却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多数学生基本不动手做笔记,而是依赖于教师的课件及希望教师所划出的考试重点,对化学反应的机理理解不透甚至不理解。三是由于课时的压缩,系统复习的时间不够,造成学生复习的仓促和顾此失彼。四是理论教学内容乏味单一,无法与基本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感兴趣的新东西新内容太少,教学效果不好[2]。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我校实施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启动,我们从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工程特点、教学方法方面实践有效学习、教学手段上引入新式工具及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工科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1教学内容上突出工科特点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有机化学不仅是化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在人类更加关注地球的生存环境和追求无害化生活质量的今天,有机化学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其原因是多类行业的污染排放控制中毒害最大也是最难处理的那部分有害物质大多与有机结构的物质有关,因此对有机物质的认识、研究与分析是实现可持续环保化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3]。有机化学教学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但工科性不强,因此,对于我校研究型工科大学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突出工科特点,由基本的有机合成原理引伸出这些原理在最新的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即能引发学生极大的课堂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侧重点划分式讲解。目前,我校有机化学课程选择的是由徐寿昌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并且根据我校学科特点及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将前十七章即从绪论、烷烃至杂环化合物作为教学内容,该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按官能团分类方式进行安排,从各章的内容结构来看,基本上每章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性质,包括分子结构、构造特征、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等;第二部分为相同类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反应、化学性质与反应机制,此部分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为含有此类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根据这样一条主线,每章内容都有相同的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把章节之间相互交叉的内容前后渗透着讲解,比如后面章节有机化合物制备的化学反应与前几章节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反应部分相互重叠,讲课时进行了简化合并,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工科体系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来看,每章的第一部分为物质基础知识,内容基本雷同,这部分在绪论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中系统讲解后,后面章节不再累赘,完全可以靠学生自学解决,既能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得出其中的规律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记忆。而第三部分内容则相对简单易懂但又有些过时和繁琐,因此完全可以不放在课堂讲解,只作为一种常识留给学生自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扩展第二部分内容并向工科基础延伸。其次,对重点内容突出工科特色,强化有机化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工科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借助于工艺过程不仅仅是解决能得到什么,还要从原材料的来源、工艺路线、条件、以及产率等多方面考虑,而这些工程特点的内容通过引入有机化学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应用成果体现出来,这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极大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精简教学内容、适当删除部分过时和繁琐部分内容的背景下,将经典有机化学理论与相关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适当交叉讲述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如材料、环境、食品、能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能激发学生听课与思考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例如,讲解“苯酚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时,这历来都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几个反应之一,很可能因为难以理解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这一部分,造成对这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以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例——双酚A事件开始:有机化合物双酚A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原料之一,在塑料制品中添加双酚A可以使其具有无色透明、耐用、轻巧和突出的防冲击性能等特性,广泛用于水瓶、奶瓶、牙齿填充物等。可是最近卫生部明令禁止生产双酚A塑料奶瓶,而且这个禁令最早由欧盟提出而且已经在欧盟实施半年,但双酚A依然以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那双酚A又是什么呢?双酚A正是“苯酚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的一种产物,由此切入这一反应类型机理的讲解,将复杂繁琐的有机反应机制与生产生活实际产品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会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为后续课程中双酚A作为原材料去制备环氧树脂的工程路线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当然,诸如此类的反应机制大多都能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这些突出工科特点的教学内容既能强化基础又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可用性。再者,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增强环保意识。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中有些化学反应尽管典型但后来在应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过时或基本已被淘汰,对于这些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弱化其地位,只作为了解性内容介绍;同时,结合讲授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绿色有机合成路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感受到有机化学发展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酯交换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一大类,如聚碳酸酯的合成,作为一种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有机化学课程中是由双酚A和光气(COCl2)的酯交换法来合成,而Tundo报道了一种经酯交换和缩聚反应的绿色合成路线,先用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然后在固态熔融状态下由双酚A和碳酸二甲酯聚合生产聚碳酸酯。此工艺取代了常规的光气合成路线,并同时实现了两个绿色化学目标,一是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二是不再使用可疑的致癌物——甲基氯化物作为溶剂。通过这样的实例使绿色化学的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反应具备广阔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学生将来从事创新活动的思考空间,学生对此充满兴趣,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2教学方法上践行有效学习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复杂,需要记忆的化学反应又多,因此,课堂讲解起来显得比较零散,尤其是讲到后面几章时,学生也失去了耐心,造成了前后混淆或者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局面,复习的时候也是越复习越没有信心[4]。但仔细研究发现,按照官能团分类的教学内容安排,章节内及章节之间内容的规律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随时总结归纳的方式,把前后交叉的内容串联起来,合理科学地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内,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引导学生将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在课堂上最大化地消化与吸收,达到有效学习。例如:(1)对乙烯的氧化反应产物,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氧化机制和产物,学生对此总是把握不好。为此,我们在综合了所有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对烯烃的氧化反应条件及相应的产物进行了归纳,如图1所示,这张图就让学生有了清晰的区别式记忆,不容易混淆而且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牢固。(2)有机化学中两大类型的四种反应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包括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和亲核加成四大反应,其反应机理及反应发生的方向与快慢的影响因素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杂乱无章的内容。为此,我们采取了逐级总结、分步展开的方法进行讲解,先对卤代烷烃的化学反应总结,三类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与金属的反应;再对三类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如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归纳如图2所示。这样的讲解与总结方式,很好地梳理了各类型反应特点、机理与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对学生理解与掌握难点内容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不仅记忆起来容易而且能让学生即时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消化掌握,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3)醛酮类的化学反应和β-二羰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在整个有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工业的基础与纽带。但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分辨不清,甚至无法正确掌握其反应机理和反应产物。为此,我们对醛酮类官能团的羟醛缩合反应和交叉歧化反应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即“三乙合成”反应进行类比式总结归纳,前后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化,使学生对不同类型官能团的反应机理及产物有了明确的辨别与分析,同时记忆,达到了高效地掌握重点记忆重点,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了这一部分即是重点又是最为复杂的内容。通过这种逐级归纳、分类总结及类比式、区别式归纳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点都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牢固地理清容易混淆的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课堂上有效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归纳总结能力。3教学手段上拓展新型科技渠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工具,将其充分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也必将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我们开创了新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观看和应用手机、电脑等影像与视频也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因此,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完全有条件拓展更多更好更新型的.信息化科技渠道。首先,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很好地呈现出了其优越性,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物质结构、分子构象、反应机理等抽象性的概念,这些空间结构不能只靠平面式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力去理解,而是在通过多媒体在教学课件中通过图片、视频及动画的方式,对开拓学生的空间意识、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愿意去思考和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再次,我们将新型的有机化学软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ChemDraw、ChemWindow、ChemOffice等,这些桌面化学软件不仅能更加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还能够以动画和三维Flash的形式展现出分子结构的3D空间及分子轨道形成过程。这些软件的使用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由此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美观内容更加充实和饱满。与此同时,教师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使用这些软件中的一种或几种,增加学生对电脑的应用技能,学生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对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和工作环节都颇有帮助。另外,微课是最新发展起来一种教学方式,以其灵活方便、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和与教师随时互动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在网络、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微课在大学教学中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按需学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查缺补漏,尤其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起到了更大的帮助作用。比如我们用微课建立了涉及格利雅(Grignard)试剂的各种合成反应,并把由此建立了一张合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网状散射图,将各种醇(伯、仲、叔醇)、羧酸及酮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与合成机理呈现得淋漓尽致,微课里的视频将授课内容大幅浓缩,将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去掉而仅保留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做到专注地记忆与思考;同时附有习题与测试可供学生加以巩固,这在接下来有机合成题的课堂练习与检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以往学生对大部分有机合成题目都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知道用哪类简单有机物质去合成,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或路线来合成,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授课,既让学生抓住了课堂内容的主线又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有机合成题学生能够做到分步分析,逐步找出正确合理的合成路线,始终保持思路清晰。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随时跟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4教学目标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在教育历史的延展中承担了育人、科研、服务的职能,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其发展目标必然是把研究放在首位,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即提供全面的学位计划,宽基础的学习也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做铺垫。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化学,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特别地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研究型大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培养多层次人才所必备的教书育人模式。现代社会是个发展突飞猛进、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将来走向科研领域还是进入社会,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依赖于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成为教学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有机化学课堂内容、实验课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相结合,针对目前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研究并设计了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首先,当今大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总是想追求新颖的东西,但由于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宽、对行业认知不深,无法把所学知识与行业中的发展需求相联系,从而缺乏创新的源泉和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将所学有机合成反应与相应行业的最新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行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思考。如“单环芳烃”这一章,在讲到单环芳烃的来源时,学生了解到苯及其同系物主要来源于煤的干馏分解产物,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动向,我们在此引入了目前研究最热的课题之一——煤燃烧过程中的结焦与结渣问题,这是影响燃煤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的严重问题,要求学生与课堂内容相联系,思考如何去研究,同时与前面章节讲到的红外光谱前后呼应去分析结焦与结渣与哪些因素尤其是哪些有机物质有关,可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样的例子,我们在讲到“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章时,其中一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学生在高中已经学过且有些反应产物已经被淘汰或过时,在此,在精简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适时地引入与羧酸衍生物相关的材料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即一种新型的超塑化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PCE),它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添加剂,以减水率高、保坍性能好、强度增长快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配制超高强混凝土、高流动性及自密实混凝土,其分子结构与合成路线与本章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既能让学生接触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又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素材与源动力,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自己利用和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再者,创新能力培养光有创新灵感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掌握并具备相应的创新技能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心。为此,我们为充满创新意识又学生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创新科技的方法,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羧酸及其衍生物”部分,教学过程中摒弃了过时的和学生高中所学过的部分内容,而将“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作为这一章节内容的拓展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发挥其敏捷的思维与创新思想、大胆地去尝试新的合成工艺路线,不怕失败还是从失败中总结规律和经验,通过学生坚持不懈的尝试与创新,通过不断失败的合成路线的实验摸索,综合分析了各种合成工艺条件及对合成的产品的评价后,发现了一种新的合成工艺即低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方法。因此,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而培养起来的。总之,通过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经验体会,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目标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了我校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技术人才的要求,优化了教学内容,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当然,有机化学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合格化工专业人才。参考文献[1]刘涛,杜荣斌,孔学军,等.突出工程教育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1):263-264.[2]张军,王启宝,王立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4):164-165.[3]陈立根,颜秀花,张红,等.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21):268-269.[4]周远明,杨爱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4(6):19-22.篇6:浅析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论文浅析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论文研究型教学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及频次最高的主题之一。基于不同视角,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直观来说,研究型教学是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学生承担科研任务并从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来理解,研究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从本质上看,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研究依托教学-教学支持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的教学和科研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型教学要求在课程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功能的双重转型,即教师要从“教”转向“导”,而学生则从“学”转向“研”,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探索、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型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知识获取的能力。本科教学面对的是被动学习成为习惯、主动学习正在形成、研究能力尚需培养的从高中向研究生过渡阶段的学生,这些课程受众对新的知识既有好奇心,又有探索精神,而且更有跃跃欲试展示能力的实践冲动。研究型教学十分适合本科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但是,现有多数研究型教学的相关文献都从理论层面或依托具体课程分析研究型教学,较少论及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执行模式,特别是很少根据本科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提出系统的实践步骤和过程。据此,课题组从课堂引导、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出发,构建和分析了三层次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本科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和能力提升特点,提出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活动不应止步于课堂或课程,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与支持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观点。这样既能补充和丰富研究型教学的理论研究,又能对研究型教学实践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希望能够启发大学本科教育实践者对本科生研究型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一、课堂引导层次传统本科课堂教学属于接受性教学,在课程知识传承上讲究继承,在教学思维方式上注重求同,在内容讲授方式上偏重主导,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提倡统一。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本科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被动学习习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主动精神和创新创造才能。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变革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其核心是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具体而言,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引导层次是指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转向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模式。这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相关内容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课堂知识要领,并且能够提出解决的设想和方案。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引导离不开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相关前沿知识点的综合。传统教材一般讲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整体而对个别知识点的探讨或研究不够深入,因而依据教材知识体系的讲授往往会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输。由此,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堂应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开放性、前沿性与综合性,在保证课程基本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适量融入研究性与热门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主动深入理解知识点。本科研究型课堂引导层次最后需要根据课程和研究的内容提出一系列的小型探究课题。在学习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重要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找数据,完成以论文或者小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初级研究性活动,并准备在后续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即将研究型教学导入课堂实践层次。因此,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引导层次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研究性特征,启迪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二、课堂实践层次传统教学缺乏课堂实践,似乎经过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以及课堂交流互动就算完成了本科教学的课堂实践行为。事实上这种提问与回答方式的互动是浅层次和短效应的,教师依旧是主动提问,学生依旧是被动回答,学生的思考过程短暂,几乎没有真正的知识领会与实践贯通的过程,更谈不上所谓的学生研究活动。需要指出,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实践层次是学生从“学”转向“研”的重要一步。要求学生在课下探索课堂引导层次中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在课堂上汇报研究内容与成果。在课堂实践层次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对研究相关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以探索式的教学互动模式开展课堂实践。因此,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堂实践层次的.活动与传统教学的浅层次课堂互动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主要在于,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堂实践层次的基础是课堂引导层次提出的问题及课后学生自行开展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表现形式为学生研究内容与成果的课堂展示。其实施过程是对授课对象进行分组,各个研究小组选择研究主题,各小组组长进行任务分配,最后完成研究工作、PPT制作并演示。课堂实践层次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小组讲解与演示后组织开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评,包括研究内容与选题适合度,研究思路与内容组织安排情况,演示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同时,教师应该指出研究活动的借鉴意义和对研究主题进一步研究的发展空间,以激发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实践层次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工作和汇报开启更富有成效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二是通过学生课下的问题思考、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汇报内容与展示完成等初步研究活动,使学生明白学习和研究的真正功夫是下在课外。三是要以多样化的研究实践活动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予以指导和帮助,从而进入研究型教学的课后实践层次。三、课后实践层次传统本科教学的教学活动以及大多数师生课程教与学的关系往往依托于课程内容,即这种关系大都会随着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讲授的完成、课程内容考试或考核的结束而结束,至于课程学到的知识能不能够运用,有没有真正理解,似乎都是学生的事情了,教师基本不再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相反,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后实践层次是以学生自发性与研究主题开放性为特点的研究型教学的深入阶段,这一点在之前多数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研究中都没有明确提及,在传统的本科教学活动研究中更是没有谈到。应该说,本科研究型教学不应该止步于课堂或课程,而是教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长期系统工作。但这一层次的研究型教学实践并不一定针对所有学生,而是经过课堂引导层次和课堂实践层次的教学活动后,对有兴趣、有动力和有能力的同学进行继续引导与帮助,使其参与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因此,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后实践层次的研究主题也并不必限定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而是根据教师专业与研究特长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践的时间也与课程是否结束无关,其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横跨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整个学习与研究阶段。课后实践层次是教师从“教”转向“导”、学生从“学”转向“研”,是师生关系从“教学”转向“合作”的实践过程。这一层次的研究型教学活动不仅仅对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有一定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且能够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具体来说,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后实践层次一方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可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一过程经历了选题论证、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设计和实施研究活动、论文写作等各个阶段,学生能够真正地经历研究过程,锻炼科研思维,形成初步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并产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指教师向学生提供研究课题的参与机会,在教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下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在教师指导下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锻炼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四、结语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入研究元素,激发和督促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需要专注于知识的获取,而且在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活动中也要继续投入数倍于课内的努力。课堂引导层次和课堂实践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符合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对教学的理解,即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而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层次中的真实研究活动能够进一步体会学习与研究的关系,使研究型教学活动“教学与科研相长”的本质得以体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篇7: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论文一直以来,对于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鉴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不同特征,实践中人们“重技能,轻素养”的一贯认识,以及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不同(如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技能,公共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承担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导致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分裂培养的沟痕愈来愈深。事实上,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未来职业人才需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不可偏废。研究型教学以“干中学”为基本路径,通过“干中学”培养学习者的素养、技能或能力。可以说,研究型教学为职业人才职业素养与技能同步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受到职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提出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为什么)、“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什么”(以下简称是什么)、“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如何做)等三个方面阐述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内涵与操作。一、为什么(一)职业教育理论方面的思考1.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说。任何教育都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两个根本问题。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高端人才的关键特征。所谓高素质,就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技能水平。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从来都不是单纯职业素养培养或单纯技能培养的单一论,而是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融合论。但是,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常常存在在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单打一”问题。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高职人才规格的总体特征,既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实践一线的呼唤。2.从职业人才规格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来说,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职业岗位以职业实践作为职业人素质的外显载体。而职业实践从来都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职业人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也需要职业人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岗位工作经验等。高职教育作为高职生未来职场的准备教育及高职生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需要为高职生未来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储备,还需要通过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为高职生提供经验。要教给高职生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向高职生传授这些内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等方面予以策划、设计、研发与实施,则成为高职教育及其承担部门必须研究的问题。3.从研究型教学的根本属性上来说。研究型教学,以研究的渗透性、全程性特点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厘定、教学该如何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先导。因此,研究型教学涉及到高职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结果等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与此同时,研究型教学通过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人士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协商共同实施,可以丰富教师实践理论,增加学生就业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衔接度。(二)解决高职教育现行问题的需要1.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分割。职业素养与技能是面向职业人岗位胜任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整体需要。在具体职业实践中,职业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机器,也不能只讲做人不能做事的人。职业活动实践是一个既涉及到职业素养,又涉及到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外显、反思、生成的过程。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单一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或把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分开实施的状况多有存在。2.“别人指定的”与“自我发掘的”错位。传统的教学常常以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为教学实施的蓝本,通过对这些固化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的演绎实施教学。教学成了一种“别人”指定的教学要求的传授过程。因此,有教育学者惊呼“目中无人的教学”。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原有的国家教学大纲被教学标准所取代,原有的全国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所取代,同时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加入了本土化、校本化的诸多元素,促使教学改革的“人化”方向发展。反观当前我国的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也存在“别人指定的”抢尽风头的态势,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学科体系的”与“实践体系的.”倒置。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学科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教学逻辑的现象。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是未来职业实践体系。实践体系遵循的是综合、整体的逻辑。以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职教学很难适应实践体系的逻辑需要。这就出现了高职教学中学科体系占据主要位置,实践体系不受重视的倒置现象。由学科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研究”的力量加以推动。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思考及实践反思,我们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以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实施。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则是必须交待的问题。二、是什么从不同的维度审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兼顾不同维度的内涵关系。(一)从纵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上的层次之别。其中,其宏观上的内涵是指研究高职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确定高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中观层次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就是确立课程标准,建立课程体系;微观层次上的内涵主要是指“方式方法”的变革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手段支持,使高职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得到培育和养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完整涵义应该是指以上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相互链接与互融。只强调其中一点或其中的某个层次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系统的。(二)从横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研究职业岗位所需通用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职业支撑能力所内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并把这些模块化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通过适当的项目载体开发、教学方式与手段变革、支撑条件建设,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养成。二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既有理论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也有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所谓理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就是指依据高职院校专科学历资格与应职应岗的职业资格需求,通过理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达到高职学生的应知应会目标;所谓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开发与实施,既是指通过实训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达到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是指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就是指:以研究、分析、反思为主线,在横向上,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中所蕴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需求元素的研究分析为“内容维”,以如何把“内容维”转化为高职教学所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为“方法维”,以通过何种途径、方法及教学手段变革及支撑条件建设为“保障维”,最终形成关于“内容维”、“方法维”与“保障维”的系统性、综合性体系框架;在纵向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核心内涵是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职业流程中所需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分析,研究开发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这些职业素养与技能所对应的课程模块(主要有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利于学生应职应岗能力形成的教学综合实践项目(理论课项目、实践课项目、第二课堂项目等等),并研究这些项目的方案设计、运作实施、如何评价等方面内容,最终通过项目凸显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内容要求,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三、如何做(一)研探“三标一系”内容框架“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由“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等部分整合而成。一般来讲,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并不是实体的现成存在,需要教育者依据专业教学需要而进行研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纲要。在此,“研究”、“探究”具有了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者如何通过分析职业标准、典型岗位职业工作项目与任务,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历要求,使得“职业标准、岗位标准”经过研发后成为“课程标准”,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总体内容框架与指导性纲要。同样,研发出课程标准后,如何研发与设计课程与课程体系,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合理安排与岗位群应职应岗能力需求的课程类型、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块来支撑。这就凸显了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与应职应岗能力生成相匹配的课程类型有职业基础课、核心职业能力课、职业能力支撑课等。其中,职业基础课是指以职业领域职业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是指在职业领域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职业综合性核心能力课(毕业综合实践)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实践课,如毕业设计与论文等。(二)研析应职应岗能力内涵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开发的关键是基于典型工作流程中应职应岗能力的需求分析。任何一种职业岗位,总是要求不断地解决与本职业岗位职责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体现该岗位承担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应职应岗能力,是职业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依据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标准的宏观指导,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广泛收集企业工作岗位项目与任务,经过归纳、总结、分析、整合等思维运作,离析出适应相关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种类、特征、内涵、属性等,形成学生能力生成目标。(三)研发教学内容研发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人员要在“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指导下,结合应职应岗能力分析,进行包括教学实施纲要开发、能力本位教材(含指导书)编制、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教学实施纲要又叫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总体规划设计;能力本位教材是依据应职应岗理论、实践、知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分析,结合学校专业、学生、师资、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编制出适合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校本教材”,它包括课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纲要,也包括应用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学生应岗能力的多方面需求,在内涵上拓展更多教学所需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相关材料,以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时获取足够信息,满足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更多的技术(知识)应用方法手段需求。(四)研建保障机制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外与课内的协同,也需要研究与教学的互动,不仅需要面向企业需求,也需兼顾学校实际,不仅需要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需要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行政、思政等各方面的协作配合。这就需要从“内外一体、多方联动”上下功夫。所谓“内外一体”,包括“学校内外”与“教学内外”两层含义。“学校内外”,指的是学校要通过研究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与任务,分析企业工作岗位中蕴含的技能与技术“硬要求”,还要分析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敬业、乐岗、忠诚、创新品质”等职业素养“软要素”,并把二者渗入到“课程标准”中,指导人才培养;“教学内外”指的是学校教学、行政、思政等多方力量,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专业教学中渗入“人文”,在素质拓展中注重技能的培养。篇8: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探索教育论文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探索教育论文摘要:随着大学办学规模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科研的愈益重视,许多教学型大学也正逐渐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本文通过阐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丑小鸭读后感(15篇)
- 现代物流产业与物流
- 读书月活动演讲稿4篇
- canon打印机维修技术手册
- 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 课时5:大数的改写(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平面设计师实习报告(5篇)
- 幼儿园教师心得模板10篇
- 房产销售工作总结合集15篇
- 陕西省石泉县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5.1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实录 苏教版必修2
- 数独比赛“六宫”练习题(96道)练习
- 高一物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 锚索张拉和锁定记录表
- 基于PID控制方式的10A开关电源MATLAB仿真研究
-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电力建设实施细则
- 足球兴趣小组活动记录617
- 昆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最新抵押表全三套(共4页)
- 中小学生备战期末迎接期末考试动员班会PPT
- 国自然模板(空白版)
- 各边坡规范监测技术要求
- 化学镍金常见缺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