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310
CCSA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XXXX—XXXX
代替GB10408.1-2000、GB10408.2-2000、GB10408.3-2000、GB10408.4-2000、GB10408.5-2000、
GB10408.6-2009、GB/T10408.8-2008、GB10408.9-2001、GB15209-2006、GB15407-2010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入侵探测器
Intrusionandhold-upalarmsystemsIntrudedetectors
(征求意见稿)
目 次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实施
I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10408.2-2000《入侵探测器
第2部分: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
探测器》、GB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10408.5-2000《入侵探
测器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GB10408.6-2009《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T
10408.8-2008《振动入侵探测器》、GB10408.9-2001《入侵探测器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
测器》、GB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GB15407-2010《遮挡式微波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本
文件与GB10408.1-2000、GB10408.2-2000、GB10408.3-2000、GB10408.4-2000、GB10408.5-2000、
GB10408.6-2009、GB/T10408.8-2008、GB10408.9-2001、GB15209-2006、GB15407-2010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产品分类分级与标识(见4);
——更改了外观及结构要求(见5.1.1,GB10408.6-2009的4.3,GB10408.9-2001的5.6,GB
15209-2006的5.2);
——更改了外壳防护等级要求(见5.1.2,GB10408.1-2000的6.6,GB10408.6-2009的4.3.2,
GB/T10408.8-2008的5.1.2);
——增加了入侵报警响应时间要求(见5.1.3);
——更改了线缆保护要求(见5.1.8,GB10408.2-2000的5.1.9,GB10408.3-2000的5.1.9,GB
10408.8-2008的5.2.9,GB10408.5-2000的5.1.8,GB/T10408.8-2008的5.2.9,GB
10408.9-2001的5.1.6);
——更改了工作电压要求(见5.1.10,GB10408.1-2000的6.1.4,GB10408.6-2009的4.5.2,
GB/T10408.8-2008的5.2.5、5.2.6,GB10408.9-2001的5.1.3);
——增加了事件处理和状态指示要求(见5.1.11);
——增加了无线传输性能要求(见5.1.12);
——更改了安全性要求(见5.1.13,GB10408.1-2000的6.3,GB10408.3-2000的5.3,GB
10408.6-2009的4.11,GB/T10408.8-2008的5.8);
——更改了环境适应性要求(见5.1.14,GB10408.1-2000的6.2,GB10408.6-2009的4.6,GB/T
10408.8-2008的5.3,GB10408.9-2001的5.2,GB15209-2006的5.4);
——更改了电磁兼容适应性要求(见5.1.15,GB10408.1-2000的6.1.3、6.2,GB10408.6-2009
的4.9,GB/T10408.8-2008的5.4);
——更改了移动目标入侵探测器探测性能要求(见5.2.1.1,GB10408.1-2000的6.1.1~6.1.2,
GB10408.2-2000的5.1.1~5.1.6、GB10408.3-2000的5.1.1~5.1.6、GB10408.5-2000的
5.1.1~5.1.2、GB10408.6-2009的4.5.4);
——更改了玻璃破碎入侵探测器探测性能要求(见5.2.2.1,GB10408.9-2001的5.1.1);
——更改了玻璃破碎入侵探测器抗干扰要求(见5.2.2.2,GB10408.9-2001的5.1.1,GB
10408.9-2001的5.1.5);
——更改了磁开关入侵探测器探测间隙要求(见5.2.3.1,GB15209-2006的5.3.1);
——增加了磁开关入侵探测器抗磁场干扰要求(见5.2.3.2);
——增加了振动入侵探测器抗磁场干扰要求(见5.2.4.3);
——删除了可靠性要求(见GB10408.1-2000的6.4,GB10408.6-2009的4.12,GB/T10408.8-2008
的5.7);
——删除了说明书要求(见GB10408.1-2000的6.8,GB10408.2-2000的5.8,GB10408.3-2000
的5.8,GB10408.5-2000的5.8,GB10408.9-2001的5.8);
——删除了增强和任选要求(见GB10408.1-2000的6.9,GB10408.2-2000的5.9,GB10408.3-2000
的5.9,GB10408.9-2001的5.9);
——删除了稳定性要求(见GB10408.2-2000的5.1.7,GB10408.3-2000的5.1.7,GB10408.6-2009
III
的4.7,GB/T10408.8-2008的5.5,GB15209-2006的5.5);
——删除了步行测试指示器要求(见GB10408.2-2000的5.7,GB10408.3-2000的5.7,GB
10408.5-2000的5.7,GB10408.6-2009的4.5.3);
——删除了抗小(动物)目标要求(见GB10408.5-2000的5.1.3,GB10408.6-2009的4.8.2);
——删除了抗背景温度变化要求(见GB10408.5-2000的5.1.4);
——删除了抗环境干扰要求(见GB10408.6-2009的4.8.3);
——删除了耐久性要求(见GB10408.6-2009的4.10,GB/T10408.8-2008的5.6,GB15209-2006
的5.6);
——删除了玻璃破碎入侵探测器试验装置的安装要求(见GB10408.9-2001的5.10);
——删除了磁开关入侵探测器一般要求、接触电阻要求、绝缘电阻要求、触点过载要求、耐退磁要
求(见GB15209-2006的5.1、5.3.2、5.3.3、5.3.5、5.3.6);
——增加了周界入侵探测器要求(见5.3);
——增加了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和定位精度要求(见5.3.1.1、5.3.1.2);
——删除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性能要求的部分内容(见5.3.2,见GB10408.4-2000的4.1);
——更改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距离要求(见5.3.2.2,见GB10408.4-2000的4.1.7);
——更改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和结构要求(见5.1.13、5.1.14,
GB10408.4-2000的4.2、4.4、4.5);
——增加了激光对射入侵探测器的探测响应时间、探测距离和抗外界光干扰功能要求(见
5.3.3.1~5.3.3.3);
——删除了遮挡式微波对射入侵探测器的外观及机械结构、性能要求、功能要求、环境适应性、稳
定性、电磁兼容、耐久性、安全性要求和可靠性要求(见GB15407-2010的4.1~4.3、4.5~
4.10);
——增加了张力式围栏入侵探测器的警戒张力值范围、张力索拉紧报警位移量和张力索松弛报警阈
值要求(见5.3.5.1~5.3.5.3);
——增加了雷达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定位精度、最低可探测运动速度和最小目标分离距离要求
(见5.3.6.1~5.3.6.4);
——增加了其他入侵探测器的探测性能要求(见5.4.1)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9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1-1989,2000年第一次修订;
——1989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2-1989,2000年第一次修订;
——1988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3,1988,2000年第一次修订;
——1989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4-1989,2000年第一次修订;
——1989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5-1989,2000年第一次修订;
——1991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6-1991,2009年第一次修订;
——1997年首次发布为GB/T10408.8-1997,2008年第一次修订;
——2001年首次发布为GB10408.9-2001;
——1997年首次发布为GB15209-1994,2006年第一次修订;
——1994年首次发布为GB15407-1994,2010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对GB10408.1-2000、GB10408.2-2000、GB10408.3-2000、GB
10408.4-2000、GB10408.5-2000、GB10408.6-2009、GB/T10408.8-2008、GB10408.9-2001、GB
15209-2006、GB15407-2010范围内的产品的要求进行了统一规定,并扩展了部分入侵探测器产品。
IV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入侵探测器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用于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中的入侵探测器的产品分类、分级与标识、技术要求、标志、
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确立了检验规则,描述了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中的入侵探测器的设计、生产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5211-2013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环境适应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6796-2022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30148-2013安全防范报警系统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
GB/T32581-2016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B/T31132-2014入侵报警系统无线(射频)设备互联技术要求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GB/T32581-2016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术语定义
3.1.1
传感器Sensor
探测器的部件,感知由于入侵或企图入侵所引起的状态变化。
3.1.2
处理器Processor
处理来自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以确定报警状态是否产生的装置。
3.1.3
移动目标入侵探测器MotionDetector
一种利用传感器探测人体移动的入侵探测器。
3.1.4
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PIRintrusiondetector
用于通过感应人体发出的广谱红外线来确定人类入侵者是否存在的入侵探测器。
3.1.5
微波入侵探测器MWintrusiondetector
1
用于通过感应由于人体移动引起的发射和反射微波信号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是否存在人类入侵者的入
侵探测器。
3.1.6
被动红外与微波复合入侵探测器PIR&MWintrusiondetector
用于通过感应人体发射的广谱红外线以及由于人体相关运动导致的发射和反射微波信号之间的差异
来确定人类入侵者是否存在的入侵探测器。
3.1.7
标准步行测试目标Standardwalktesttarget
穿着紧身服装的具有确定体重和身高的人。
3.1.8
模拟步行测试目标Simulatedwalktesttarget
用于模拟标准步行测试目标的非真人或合成的目标。根据被检测对象,该目标装有热源和/或微波反射
器。
3.2缩略语
PIR被动红外(PassiveInfraRed)
MW微波(Microwave)
SWT标准步行测试目标(StandardWalkingTestObjective)
4产品分类、分级与标识
4.1产品分类
4.1.1按照入侵探测器与控制指示设备之间信号传输方式的不同,将入侵探测器分为:
a)有线型;
b)无线型;
c)有线/无线复合型。
4.1.2按照入侵探测器安装区域的不同,将入侵探测器分为:
a)建筑物用入侵探测器;
b)周界入侵探测器;
c)其他入侵探测器。
4.2安全等级
4.2.1安全等级1:低安全等级
防范对象为基本不具备I&HAS知识且仅使用常见、有限的工具实施破坏的入侵者或抢劫者。
4.2.2安全等级2:中低安全等级
防范对象为仅具备少量I&HAS知识,懂得使用常规工具和便携式工具(如万用表)的入侵者或抢劫者。
4.2.3安全等级3:中高安全等级
防范对象为熟悉I&HAS,可以使用复杂工具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入侵者或抢劫者。
2
4.2.4安全等级4:高安全等级
防范对象为具备实施入侵或抢劫的详细计划和所需的能力或资源,具有所有可获得的设备,且懂得替
换I&HAS部件的方法的入侵者或抢劫者。
4.3产品标识
入侵探测器的产品标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a)产品名称、型号:由制造商自行规定;
b)安全等级: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1表示安全等级1、2表示安全等级2、3表示安全等级3、4表示
安全等级4;
c)使用环境: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I表示室内、O表示室外;
d)制造商。
5技术要求
5.1通用要求
5.1.1外观及结构要求
外壳表面应无划伤、裂纹、起泡、毛刺和变形,金属表面涂覆不应露出底层并无腐蚀和砂眼等缺陷,
应有明显、清晰的标志。
5.1.2外壳防护等级
室内用探测器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2017中IP51等级要求的规定,室外用探测器外壳防护等
级应满足GB/T4208-2017中IP55等级要求的规定。
5.1.3入侵报警响应时间
当探测器被触发时,探测器应在3s内产生入侵报警信号。
5.1.4报警信号持续时间
当探测器产生报警信号时,其报警信号持续时间应不小于1s。
5.1.5警戒状态的恢复
引起报警状态的入侵活动停止后,应在3s内恢复到警戒状态。
5.1.6接口
有线型探测器应配备无电位常闭触点,报警时触点打开,除非制造商另有规定。
5.1.7防拆保护
探测器应设有防拆开关或其他装置,当其外壳被打开或从其安装表面移开,则应产生防拆信号或消息。
5.1.8线缆保护
若传感器和它的信号处理器不在同一壳体内,连接他们的线缆应被看做探测器的一部分,应对其进行
电气监测。任何发生导线开路、短路或并接任意负载而使报警信息或防拆报警信息不能被处理器接收到时,
处理器应在10s内产生报警状态。
5.1.9自检功能
对于等级2和等级3的探测器,检测其本地自检功能。对于等级4的探测器除本地自检外,还要检测远
程自检功能。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见表1所示。自检完成后应能进入正常的警戒状态,当自检过程中出
现故障时,应有故障提示。
3
表1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
信号类型
事件类型
入侵报警防拆报警故障指示
本地自检正常无无无
远程自检正常信号输出无无
本地自检异常无无信号输出
远程自检异常无无信号输出
5.1.10工作电压
输入电压介于额定电压的75%~125%之间时,或者如果厂家规定的电压值更宽,则输入电压值在厂家
规定值范围内,探测器应能正常工作。
5.1.11事件处理和状态指示
事件处理和状态指示应符合表2和表3的规定。
表2各等级探测器可处理的事件
测试等级1等级2等级3等级4
入侵探测强制强制强制强制
防拆强制强制强制强制
低电压a可选可选强制强制
断电可选强制强制强制
本地自检可选强制强制强制
远程自检可选可选可选强制
a采用开关电源供电时,不适用。
表3状态指示
测试入侵指示防拆指示故障指示
无事件无无无
入侵探测强制无无
防拆无强制无
低电压a可选可选强制
断电强制可选可选
本地自检通过无无无
本地自检未通过无无强制
远程自检通过强制无无
远程自检未通过无无强制
a采用开关电源供电时,不适用。
5.1.12无线传输性能
4
安全等级1~4级的产品应分别符合GB/T31132-2014中1~4级规定的要求。
5.1.13安全性
5.1.13.1电气安全
应符合GB16796-2022中的相关规定。
5.1.13.2信息安全
安全等级为4级的产品应符合GB/T32581-2016中6.7.5的要求。
5.1.14环境适应性
室内用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T15211-2013中等级II的相关要求,室外用探测器的环境适应
性应符合GB/T15211-2013中等级Ⅳ的相关要求。
5.1.15电磁兼容适应性
入侵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T30148-2013中的相关要求。
5.1.16标志
探测器应简明和永久地标出制造商的名称(或符号)及产品的名称和型号。如果设计允许,探测器应简
明和永久地标出下列附加信息:
a)产品序列号或唯一标识;
b)制造日期(可使用代码);
c)电源规格即标称电压、电流和频率;
d)探测器的接线端子和引线应用编号、颜色或其他方法加以分辨。
如果设计不允许,则应在产品说明书或包装中给出上述信息。
5.2建筑物用入侵探测器
5.2.1移动目标入侵探测器
5.2.1.1探测性能
探测器产生报警信号前,所有的探测技术应处于激活/被触发状态。
当标准或模拟步行测试目标以表4的速率和姿势移动时,探测器应产生入侵报警信号或信息。进行边
界穿越探测时,步行测试距离应为边界两侧1.5m;进行边界内移动探测时,步行测试距离应为3.0m。
表4步测姿势与速度要求
测试等级1等级2等级3等级4
边界穿越探测强制强制强制强制
速度1.0m/s1.0m/s1.0m/s1.0m/s
姿势直立直立直立直立
边界内移动探测强制强制强制强制
速度0.3m/s0.3m/s0.2m/s0.1m/s
姿势直立直立直立直立
5
快速移动探测可选强制强制强制
速度不适用2.0m/s2.5m/s3.0m/s
姿势不适用直立直立直立
近距离探测(覆盖角度不大于180°)强制强制强制强制
距离2.0m2.0m0.5m0.5m
速度0.5m/s0.4m/s0.3m/s0.2m/s
姿势直立直立爬行爬行
轴向移动探测(覆盖角度大于180°)强制强制强制强制
速度0.5m/s0.4m/s0.3m/s0.2m/s
姿势直立直立直立直立
a
间歇性移动探测可选可选强制强制
速度不适用不适用1.0m/s1.0m/s
姿势不适用不适用直立直立
5.2.1.2抗干扰要求
5.2.1.2.1抗热气流干扰
具有被动红外单元的探测器在警戒状态下遇热气流干扰时应能正常工作,不应出现误报警和漏报警。
5.2.1.2.2抗车头灯光干扰
具有被动红外单元的探测器,用等效于车头灯的光透过玻璃照射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但如果有
人体移动且玻璃窗被打开时,则应产生报警。
5.2.1.2.3抗荧光干扰
具有微波单元的探测器,在距探测器规定距离处的荧光灯产生的干扰不应使探测器产生报警状态。
5.2.2玻璃破碎入侵探测器
5.2.2.1探测性能
该测试将根据制造商声称的支持条件验证玻璃破损的探测性能。它将根据制造商声称支持的不同玻
璃类型和尺寸,验证包括最大和最小范围在内的覆盖范围以及随机选择的探测器安装位置的性能。根据
相应的测试部分,许多类型和尺寸的标准玻璃需要通过此测试。当要求的一个模拟的或真实的玻璃破碎发
生时,探测器应产生入侵信号或信息。
5.2.2.2抗干扰要求
5.2.2.2.1抗小物体撞击玻璃干扰
当冰雹、沙子、砾石等小物体撞击被监测玻璃的外侧时,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
5.2.2.2.2抗软物体撞击玻璃干扰
6
当软物体(例如人的拳头)撞击被监测玻璃的外侧时,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
5.2.2.2.3抗硬物撞击玻璃干扰
当硬物(例如自行车的把手)撞击被监测玻璃的外侧时,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
5.2.2.2.4抗磁场干扰
当对玻璃外侧施加磁场时,探测器既不应产生报警状态,也不应妨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5.2.3磁开关入侵探测器
5.2.3.1探测间隙
探测间隙应符合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标称值,并应符合探测间隙>20mm。
5.2.3.2抗磁场干扰
当探测器按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安装并受到外部磁场干扰时,探测器应不受外部磁场的影响并能够继
续正常工作,探测间隙不超过规定的2倍。
5.2.4振动入侵探测器
5.2.4.1报警响应灵敏度
振动入侵探测器报警响应灵敏度应满足表5的要求。
表5报警响应数据表
振动入侵探测器应用类别
名称单位
地音建筑物保险柜ATM机
冲击脉冲宽度ms1~100.2~50.1~10.1~1
A二层薄钢板加沙
石水泥型结构
≥200
加速度m/s2≥10≥200≥800
B厚钢板型结构
≥600
5.2.4.2探测范围
振动入侵探测器探测范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中给出的数值,为适应不同场合探测范围的变化要求,探
测器的灵敏度允许可调。
5.2.4.3抗磁场干扰
当对振动入侵探测器施加磁场时,探测器既不应产生报警状态,也不应妨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5.3周界入侵探测器
5.3.1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
5.3.1.1探测距离
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符合产品说明书中的规定,在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处应能实现入侵报警功能。
7
5.3.1.2定位精度
定位型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的定位精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定位精度
探测距离(km)定位精度(m)
>80≤200
>40且≤80≤100
>20且≤40≤50
>5且≤20≤25
≤5≤10
5.3.2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5.3.2.1探测响应时间
探测器工作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的百分比部分遮蔽的持续时间大于
40ms±10%,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的百分比部分遮蔽的持续时间小于20ms±10%,
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
5.3.2.2探测距离
5.3.2.2.1红外对射
室内用:发射机与接收机经正确安装和对准并工作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辐射能量有75%的衰减
时,接收机不应产生报警状态。
室外用:探测器的最大射束距离应是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的6倍以上。
5.3.2.2.2红外栅栏
室内用:发射机与接收机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的1.5倍时,接收机不应产生入侵报警状态,且单
束或多束光被遮挡时均能产生入侵报警状态。
室外用:发射机与接收机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的2倍时,接收机不应产生入侵报警状态,且单束
或多束光被遮挡时均能产生入侵报警状态。
5.3.2.3抗外界光干扰
探测器对位于与射束轴线成15°或更大角度某处的任何外界光源(包括市电、直流电驱动的光源或自
然光源,如户外太阳光,特别是夏季)的辐射干扰,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
5.3.3激光对射入侵探测器
5.3.3.1探测响应时间
探测器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工作时,当被遮挡的光束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且被遮挡的持续时间
大于响应时间设定值的110%时,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当被遮挡的光束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且被遮挡
的持续时间小于响应时间设定值的90%时,探测器不应产生入侵报警状态。
5.3.3.2探测距离
5.3.3.2.1室内型
发射机与接收机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发射能量被衰减50%时,接收机不应产生入侵报警状态,
且被遮挡的光束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时应能产生入侵报警状态。
5.3.3.2.2室外型
8
发射机与接收机间距为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的1.5倍,发射能量被衰减50%时,接收机不应产生入
侵报警状态,且被遮挡的光束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时应能产生入侵报警状态。
5.3.3.3抗外界光干扰
接收机在接收到位于与光束轴线成15°或更大角度处的任何外界光源的辐射干扰时,探测器不应产生
误报警和漏报警。
5.3.4遮挡式微波对射入侵探测器
5.3.4.1探测距离
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5.3.4.2探测宽度
探测器的探测宽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5.3.4.3探测速度范围
室内型:0.1m/s~3m/s;
室外型:0.1m/s~10m/s。
5.3.5张力式围栏入侵探测器
5.3.5.1警戒张力值范围
张力索的警戒张力值应在100N~450N之间。
5.3.5.2张力索拉紧报警位移量
张力索拉紧报警时所对应的张力索位移量应不大于75mm。
5.3.5.3张力索松弛报警阈值
张力索松弛报警阈值应小于正常运行时张力警戒值的1/3。
5.3.6雷达入侵探测器
5.3.6.1探测范围
入侵报警目标进入探测器的警戒区域时,应能产生入侵报警信号;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应在产品说明书
内明示。
5.3.6.2定位精度
定位精度不大于探测范围长度的2%,至少不大于1.0m。
5.3.6.3最低可探测运动速度
入侵报警目标进入探测器的警戒区域时,能够触发探测器报警的入侵报警目标的最低运动速度应不大
于0.8m/s。
5.3.6.4最小目标分离距离
多个入侵报警目标进入探测器的警戒区域时,探测器应能同时检测到分离距离不小于1m的不同入侵报
警目标。
5.4其他入侵探测器
5.4.1探测性能
9
探测器应能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电源电压范围内和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达到规定的性能。当探测器被触
发时,应能输出入侵报警信号或信息,该信号的输出形式应在说明书中明示且应区别于其他报警信号。
6试验方法
6.1试验环境
除特别声明外,试验应在下列环境条件下进行:
温度:15℃~35℃
相对湿度:15%~75%
大气压:86kPa~106kPa
探测器在试验时应按照制造商推荐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并应依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试验。当给定安
装范围时,试验应在安装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进行。
6.2通用要求检验
6.2.1外观及结构要求检验
目视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1的要求。
6.2.2外壳防护等级检验
按照GB/T4208-2017的方法进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2的要求。
6.2.3入侵报警响应时间检验
对探测器进行触发,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3的要求。
6.2.4报警信号持续时间检验
触发探测器产生报警信号,检测其报警持续时间是否符合5.1.4的要求。
6.2.5警戒状态的恢复检验
引起报警状态的入侵活动停止后,检测其恢复到警戒状态的时间是否符合5.1.5的要求。
6.2.6接口检验
触发探测器产生报警信号并恢复到警戒状态,检测其报警输出接口是否符合5.1.6的要求。
6.2.7防拆保护检验
使用通常方法打开探测器外壳或试图使其从安装表面移开,检测探测器是否符合5.1.7的要求。
6.2.8线缆保护检验
对连接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的线缆进行开路、短路或并接负载,检测其信号处理器的报警状态是否符
合5.1.8的要求。
6.2.9自检功能检验
6.2.9.1本地自检检验
探测器开机自检,在探测器开机自检过程中,探测器仅应产生入侵报警信号输出,但无防拆和故障信
号输出。自检完成后对探测器进行触发,探测器应能产生报警;如出现故障,应有故障提示。
6.2.9.2远程自检检验
探测器开机自检过程中的状态,探测器仅应产生入侵报警信号输出,但无防拆和故障信号输出。自检
完成后对探测器进行触发,探测器应能产生报警;如出现故障,应有故障提示,且输出能远程接收。
10
6.2.10工作电压检验
按照产品说明书额定工作电压的75%~125%或者厂家规定的更宽电压范围对探测器加电,判定结果是
否符合5.1.10的要求。
6.2.11事件处理和状态指示检验
对入侵探测器进行入侵探测、防拆报警等操作,检测其产生的信号和状态指示,判定结果是否符合
5.1.11的要求。
6.2.12无线传输性能检验
按照GB/T31132-201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1.12的要求
6.2.13安全性检验
6.2.13.1电气安全检验
按照GB16796-202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判断结果是否满足5.1.13.1的要求。
6.2.13.2信息安全检验
检查探测器是否具有探测信号的延迟、修改、替换或丢失的方法及探测后是否会产生故障或防拆信号
或信息,使用秒表记录探测的最大时间周期,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1.13.2的要求。
6.2.14环境适应性检验
6.2.14.1高温(工作状态)检验
室内用探测器按照GB/T15211-2013中8.3.4中II级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55±2℃,8h,试验中及试
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和误报警。
室外用探测器按照GB/T15211-2013中8.3.4中Ⅳ级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70±2℃,2h,试验中及试
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和误报警。
6.2.14.2低温(工作状态)检验
室内用探测器按照GB/T15211-2013中10.3.4中II级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10±3℃,8h,试验中及
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和误报警。
室外用探测器按照GB/T15211-2013中10.3.4中Ⅳ级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25±3℃,2h,试验中及
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和误报警。
6.2.14.3恒定湿热检验
在温度40℃±2℃、相对湿度90%~95%的环境中保持48h后,再接通电源工作48h,试验后应能正常工
作。
6.2.14.4正弦振动(工作状态)检验
按照GB/T15211-2013中23.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后功能应正常,外观应无明显机械损伤。
6.2.14.5冲击(工作状态)检验
按照GB/T15211-2013中20.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后功能应正常,外观应无明显机械损伤。
6.2.14.6锤击(工作状态)检验
按照GB/T15211-2013中21.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
警和误报警。
6.2.15电磁兼容性检验
11
6.2.15.1电源电压跌落、短时中断检验
按照GB/T30148-2013中8.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
和误报警。
6.2.15.2静电放电抗扰度检验
按照GB/T30148-2013中9.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警
和误报警。
6.2.15.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检验
按照GB/T30148-2013中10.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
警和误报警。
6.2.15.4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检验
按照GB/T30148-2013中11.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
警和误报警。
6.2.15.5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检验
按照GB/T30148-2013中12.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
警和误报警。
6.2.15.6浪涌(冲击)抗扰度检验
按照GB/T30148-2013中13.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中及试验后功能应正常,不应产生漏报
警和误报警。
6.2.16标志检验
对探测器的标志进行检验,判断结果是否满足5.1.16的要求。
6.3建筑物用入侵探测器检验
6.3.1移动目标入侵探测器检验
6.3.1.1探测性能检验
6.3.1.1.1测试环境
探测性能测试需要一个封闭、无障碍且无气流的区域,以便能够测试制造商声称的覆盖模式。测试区
域应足够大,以免因反射而显著影响微波覆盖模式。测试区域的墙壁和地板在8μm~14μm波长之间的辐
射率应不小于80%,且至少应覆盖在人体参考目标的后面和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内。
SWT后面的背景表面的温度应在15℃~25℃的范围内,并且在该区域内水平方向温度均匀至±2℃。在
整个背景区域应在整个覆盖图案中均匀分布的十个点进行测量,平均背景温度是十个点的线性平均值。
6.3.1.1.2安装高度
如果制造商对不同的安装高度要求不同的检测图案,则每个图案都应在规定的高度进行测试。如果制
造商声称在安装高度范围内使用一种图案,则应在声称的标称高度下测试整个图案。如果没有指定标称值,
则应在高度范围的中间值处测试完整图案。对于覆盖角小于或等于180°的探测器,距离探测器小于4.0
m的测试点均应进行测试,并且位于最大探测边界上的所有测试点均应测试。对于覆盖角为360°的探测
器,所有位于最大探测边界上的测试点均应测试。
安装高度仅适用于步行测试,不适用于任何其他测试,例如EMC和环境。
6.3.1.1.3标准步行测试目标SWT
12
6.3.1.1.3.1尺寸
SWT的物理尺寸应为1.60m至1.85m的高度,重量为70kg±10kg,并应穿着贴身衣服,在8μm~14
μm波长之间推荐的发射率至少为80%。SWT不得佩戴或携带金属物体,否则将导致不当的微波反射。
6.3.1.1.3.2温度
面向探测器的SWT的五个点的表面温度应测量:头、胸、手背、膝盖、脚。
应用非接触式温度计或等同的方式测试这5个点的温度,温度计的波长灵敏度范围应为6μm~18μm,
收集角不大于3°,发射率为95%。
对所测得的五个点的温度按照表7进行加权平均,取得温差Dtr。
表7用于Dtr计算的区域特定加权因子
身体部位身体部位-背景:温差意义:权重因子
头Dtr1W12
胸Dtr2W24
手背Dtr3W34
膝盖Dtr4W42
脚Dtr5W51
Dtr应在2.8~4.2℃之间,如果Dtr大于4.2℃(3.5℃+20%),可以通过为测试目标多加一层衣服或提
升背景温度;如果Dtr小于2.8℃(3.5℃-20%),则需要调低背景温度。
应有方法计量和控制SWT按照需要的速度移动。
如果满足温度和微波辐射的要求,也可以用模拟器或机器人替代SWT。模拟器或机器人模拟目标如果
冲突,首先要考虑用人体步行测试。
6.3.1.1.4测试程序
6.3.1.1.4.1基本要求
探测器应连接到标称电源电压,并连接到具有监控入侵信号或信息的设备。应让探测器稳定工作180s。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所有测试都将在最敏感的设置(例如最小脉冲计数)下进行。
步行测试是通过SWT在探测器视场内的受控移动来完成的。SWT使用的相关速度和姿态在表4中指定,
这些速度应为表4给定的±10%。SWT开始和结束步行时,都应双脚并拢。探测器应安装在符合6.3.1.1.2
的高度。方向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并在要进行的步行测试时视野中无障碍。
在开始和完成每次步行测试之后,SWT应至少等待20s。步行测试姿态-爬行,是一种爬行姿态,包
括标准步行测试目标移动、手和膝盖接触地板。步行测试姿态-直立,是一种直立姿态,包括标准步行测
试目标站立和行走、双臂放在身体两侧。
条款6.1和6.3.1.1.1的试验条件适用于本系列的所有试验。
探测性能应根据制造商的书面声明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制造商应向测试实验室提供叠加在2.0m
网格上的检测边界的比例图,制造商应声明探测器参考轴。
13
图1探测性能测试图
确定探测边界时应谨慎小心,因为边界中的不准确可能导致测试失败。
建议测试实验室在比例图纸上标记,测试点的位置由以下程序确定,以供步行测试时参考。探测设置
应设置为制造商推荐的值,以实现声称的性能。
探测范围最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试,但是如果检测阵列尺寸超过可用的测试空间,则允许分段测试
检测性能,前提是微波技术的性能不受近距离墙壁或其他物体的影响。例如,覆盖角为360°的探测器可
以允许旋转探测器以完成完整覆盖模式进行测试。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则在靠近墙壁或其他结构安装时应
提供足够的间隙,以便为不受阻碍地进行测试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探测器是分段测试的,则应在测试报
告中说明方法。
6.3.1.1.4.2探测角度不大于180°探测器的边界穿越探测测试
图2给出了制造商声称的覆盖角不大于180°的探测器的探测边界示例。
围绕探测器声称的探测边界,从探测器到声称的探测边界与探测器参考轴交叉的地方开始,以2.0m的
间隔(以直线距离测量)放置测试点。对检测图案的另一侧重复此操作。如果每边最后一点之间的间隙大
于2.0m,则在声称的探测边界与探测器参考轴线轴相交的地方放置一个测试点。
每个测试点通过轴向连线到探测器。在每个测试点,在与轴向线的+45°和-45°处,采用两个测试方
向进入检测覆盖模式。两个方向都应从距测试点1.5m的距离开始测试,并在距离测试点1.5m后结束。
一个步行测试是在一个方向上步行通过测试点。
产生入侵信号或消息的步行测试是通过的步行测试。
通过/失败标准:第一个步行测试应产生入侵信号或消息。或者,如果第一个步行测试没有产生入侵
信号或消息,则应再进行4次测试,且4次测试都应生成入侵信号或消息。
14
图2探测角度不大于180°探测器的边界穿越探测测试图
6.3.1.1.4.3探测角度大于180°探测器的边界穿越探测测试
图3给出了制造商声称的覆盖角为360°的探测器的探测边界示例。
围绕探测器声称的探测边界,从探测器开始到声称的探测边界与探测器参考轴交叉的地方,以2.0m
的间隔(以直线距离测量)放置测试点。对检测图案的另一侧重复此操作。如果每边最后一点之间的间隙
大于2.0m,则在声称的探测边界与探测器轴相交的地方放置一个测试点。
在每个测试点,在与径向线的+45°和-45°处,可以使用两个测试方向进入探测覆盖模式。两个方向
都应从距测试点1.5m的距离开始测试,并在距离测试点1.5m后结束。
一个步行测试是在一个方向上步行通过测试点。
产生入侵信号或消息的步行测试是通过的步行测试。
如果探测性能是分段测试的(如四段90°),则测试点必须落在圆周周围的相同点上,就像测试是在
360°中完成的一样。
通过/失败标准:第一个步行测试应产生入侵信号或消息。如果第一个步行测试没有产生入侵信号或
消息,则应再进行4次测试,且4次测试都应生成入侵信号或消息。
15
图3探测角度大于180°探测器的边界穿越探测测试图
6.3.1.1.4.4探测角度不大于180°探测器的边界内移动探测测试
图4给出了制造商声称的覆盖角不大于180°的探测器的边界内探测示例。
从探测器开始,沿探测器参考轴在4.0m处放置第一个测试点。使用2.0m2网格,在声称的检测边界
内的交替网格交叉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爱国卫生工作计划例文
- 计算机实习计划书例文
- 后勤部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团队协作与职业技能培养
- 高三第一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
- 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范文
-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范文样本
- 第二学期数学科计划
- 2024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计划
- 政务办年度行政工作计划
- 2021年XX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计划
- 酒店装修预算表57286
- 小学数学中的“倍比关系”
- 钢结构马道施工方案(共32页)
- 四川省工程建设统一用表(新版施工单位用表)
- 简单环形网络的潮流计算
- 铝挤成型工艺介绍PPT-文库
- 时光科技主轴S系列伺服控制器说明书
- (完整)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500题
- 货物进出口证明书
- lonely-planet-PDF-大全
- 烟花爆竹零售店点安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