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典例_第1页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典例_第2页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典例_第3页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典例_第4页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典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步骤过程与方法聚落的类型一、聚落的类型同学们,今年的国庆节你们出去旅游了吗?哪些同学去的是城市?哪些同学去的是乡村?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吗?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第81页的图文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完成以下表格填空,并总结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乡村城市自然景观建筑物(高度、密度等)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学生回答。乡村城市自然景观以农田为主,房屋稀疏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建筑物(高度、密度等)低,稀疏高,密集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类型少、数量少、不太便利类型多、数量多、非常便利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工人,从事工业劳动结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教师点拨:乡村的类型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乡村聚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新的小城镇,甚至有可能形成大城市。比如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已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了。我国现在有很多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一批新的小城镇正在雨后春笋般出现,也许不久也会形成新的大城市呢!【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形态,并说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完成乡村与城市比较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并将观察到的地理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学生通过读图能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乡村与城市在房屋的高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口规模以及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续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二、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过渡】新城市甚至大城市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宜形成聚落,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那么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条件制约呢?同学们观察教材图4.13,抢答以下图片中的问题。学生回答: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的地方。教师点拨:由此可见,聚落一般是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所以沿海、沿河、沿交通线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规模较大,而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荒漠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与炎热潮湿的低纬度地区,则很少甚至没有聚落。【设计意图】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图片,并设计为问题,呈现给学生,富有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我们观察目前世界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四个地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答案,选取代表回答。学生回答:都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这些地方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问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以致用:我们掌握了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行。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小组讨论)(续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参考答案:1.乡村沿河分布,地势平坦2.B该地处在两河交汇处,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讲练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捷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对于多种地理事物现象有一定的兴趣,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易于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生活感知出发,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丰富的活动设置,恰当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多向深层次的互动交流。环境对聚落的形态影响三、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过渡】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它不但影响着聚落的分布,而且还影响着聚落的形态,聚落的形态往往和所处的地形特点密切相关。观察教材提供的图4.14和图4.15,自主完成以下填空题。在有些平原地区,因为地形,聚落规模,人口,房屋,聚落的形态多呈现为。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河流,获得生产生活必需的,聚落沿河流分布,呈状;而在山区,有的聚落沿着山麓、谷地延伸,也呈状。学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学生通过教材的图文资料就可以掌握,老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简洁高效。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四、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过渡】自然环境不但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形态、也影响着民居。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一些特色的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阅读教材P83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图4.16西亚民居和图4.17东南亚民居,并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小组合作,探究这些特色民居的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回答以下问题:(续表)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西亚地区的气候是气候,特点是,因此房屋具有的特点,是为了;而东南亚大多是气候和气候,特点是,因此乡村聚落中常见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是为了。学生讨论回答。拓展运用: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便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同学们课前已经准备了很多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的图片,现在相互交流,并尝试说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交流五分钟)通过交流,同学们一定对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吧?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民居的图片和资料,结合上面的世界气候分布图,尝试说出民居的名称以及和当地气候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甲图民居是,该地气候为,降水稀少,草场广阔,该民居适合生产活动。乙图民居是,该地气候为,降水较少,土壤直立性强,不易坍塌,该民居的优点有。丙图民居是,该地气候为,气候严寒,该民居的优点是。学生讨论回答。小结:当然世界各地的特色民居还有很多。其实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人类聪明睿智,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环境影响聚落,聚落适应环境。聚落因环境各有千秋,环境因聚落多姿多彩。【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将地理教学与平时的观察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有了基本认识后,再结合聚落图片完成填空。由于初中学生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恰当地启发及引导,采用讲练结合、合作探究完成,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在地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建议再增加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如各地的年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五、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过渡】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很多的聚落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色民居。多媒体展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水城威尼斯等。可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正在逐渐消失,甚至被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所吞没。学生自读教材85页活动内容,认识到丽江古城建筑古朴的风貌与所承载的丰富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在发展旅游业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小组讨论,解决教材所列举的问题。(续表)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师点拨:因为人们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特色民居缺乏保护意识,加上过度的商业化开发,造成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古民居所承载的丰富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在悄然消失,这将会对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实不只是丽江古城,我国很多特色民居都在遭受着相同的威胁。读下面这则新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我们该不该保护这些特色民居呢?2014年5月12日,人民网讯,北京的四合院,从乾隆时期的4万个到如今仅存的3000多个。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四合院因人口众多,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还有一些修缮却改作他用的四合院又因为迁走原住居民而缺少市井气息。对此,原国家文物局局长马自树呼吁:北京四合院正走向消亡,需要更多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点拨。教师点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过:“北京如果想要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是想要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吗?我们又应该为保护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呢?【设计意图】本环节涉及的内容丰富,问题梯度明显,层次清晰。季老师最后的小结部分归纳总结非常好,渗透了正确的思想教育。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世界与中国特色聚落,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水城威尼斯等古聚落,再展示一些被破坏的古代聚落进行对比。“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辩论,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更易于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聚落的形状有团块状、条带状。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