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件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徵(“征”的繁体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让我们一起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领略魏徵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课前导入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培养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十思”的主要内容,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目标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劝谏内容从十个方面分条劝谏太宗的疏文疏文体知识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谥号,由礼官为古代帝王死后议上。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只有诸侯、嫔妃、帝王将相等有身份的人才有,平民没有。谥号可褒可贬。)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皇帝一般称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后,每个皇亲才都有了庙号。年号,新皇登基,为区别上一任皇帝,纪自己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自汉武帝继位始有,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唐太宗:庙号知识补充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国号壹·知人论世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知人论世“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作者简介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唐太宗与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唐太宗与魏征皇上,你这么干可不行,你得这么着!哦哦哦,我记下了,老哥!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贰·初读体会诵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听名家朗诵,订正字音。求木之长浚塞源殷忧黜恶谬赏垂拱壅蔽载舟

zhǎngyīnchùmiùgǒngyōngsèzàijùn订正读音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提出问题以“固本思源”为喻细读全文理清思路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分析问题总结历史教训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3.解决问题提出具体做法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叁·深度探究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一段固:使……稳固。而:却。浚:疏通。德义:德行和道义。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明哲:明智的人;指唐太宗。树根译文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树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第一段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将崇极天之峻: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将,副词,就要;极天,皇权。无疆之休:无限、无穷,休:福禄。念:思考处:保持;斯……也:固定句式,这是……。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胜:克服译文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实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源泉却想要水流得远啊。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第一段文本探究文章不是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不易为君主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第一段第一层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源不深望流远根不固求木长德不厚思国理比喻论证正面论证比喻论证反面论证积其德义思考这一层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本探究

第一段第二层神器之重域中之大极天之峻无疆之休人君责任重大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考第二层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一段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正反对比十思的出发点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第二段凡百:所有的。道:德行实:副词,的确。景:大殷忧:深深忧虑。盖:大概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竭尽诚心。胡越:北方、南方两个民族译文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陌生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第二段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状语后置句,“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其:难道……吗?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感念国君的仁德。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所宜深慎: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董:督察振:同“震”,威吓比喻十分危险第二段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感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第二段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文本探究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3、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文本探究第2段主要内容?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文本探究解读第二段从哪个角度展开论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与守业、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为何思?(为什么)第二段小结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能创业却不能守业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对比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第二

段设问水和舟民和君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名作动,统治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兴作建筑表目的约束使…安宁打猎名作动,居于…之下骄傲自满以…为乐考虑到堵塞猎网只布三面谨慎地把事情做完蒙蔽通“毋”排斥、罢免使…端正第三段译文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第三段作者所提“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文本探究(讨论:请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第三段3.念高危4.惧满溢5.乐盘游(狩猎)6.忧懈怠7.虑雍蔽8.惧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1.见可欲2.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以怒而滥刑思三驱以为度十思戒奢侈扰民戒骄傲自满戒纵欲过度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生活)(待人)(处事)(用人)(执法)(克制欲望)(适可而止)(谦虚自养)(广开言路)(有所限制)(慎始慎终)(虚心纳谏)(端身黜恶)(奖赏得当)(用刑有度)十思五戒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据说是上古两位仙人:赤松子、王子乔忧烦的事情教化竭尽用尽献出选拔九种德行这,此有能力的人好的建议散播、扩大管理出游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损毁奴役第三段译文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第三段第三段明君除“十思”外,还要做到什么?最终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第三段3.听从善言1.弘九德2.选拔任用人才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本探究作者以美好的政治愿景来吸引唐太宗,打动其内心,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除十思外,还要第3段主要内容?文本探究解读第三段从哪个角度展开论证?提出“十思”,并指出做到“十思”的结果。

思什么?(怎么做)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思源戒奢以俭居安思危壹对比、比喻论证贰总结历史引出警告克终盖寡善始实繁对比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叁提出十思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反面正面手段积德义主旨理清思路中心论点: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正反取江山守江山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盈…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理清思路全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出发点,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主旨思想魏征的劝谏艺术:一、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①深中人主心理。一开始魏征就抓准了唐太宗祈求国家发展壮大、长治久安、害怕亡国的心理。②恰当的称谓称谓。第一段魏征称自己为“下愚”,称皇帝为“明哲”,皇帝听了自然高兴,魏征的低姿态为后文进谏的全面展开做了铺垫。另外,魏征在陈述时使用“人君”“元首”“君人者”“君”这类泛称,而并未用“陛下”“上”这种当面称谓,让唐太宗没有被指着鼻子说话的感觉,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文本探究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③文章结尾对未来的展望也可谓切中人性。魏征为唐太宗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尽管我们都知道如果太宗能做到“十思”,就必然不是无为而治,是需要劳心劳力的,但这个“鼓励式”的结尾还是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动力,因为“好逸恶劳”可能是人之天性。文本探究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唐太宗当时是有很多思虑欠明的做法的,如“召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幸”“欲封禅泰山”“纵情畋猎,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等,但《谏太宗十思疏》里一件也没有提,而是采用“隐讽之”的做法,或比喻论证,或论古讽今,都是有的放矢,暗有所指。魏征的劝谏艺术:二、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三、说理有据。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比喻形象生动,正反论述对比有力,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文本探究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肆·思考延伸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此文在形式上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避散句,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写作特点作特点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多处运用排比,铺排罗列,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第3段中的“十思”。4.雄辩的逻辑力量。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写作特点现实意义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发展,但国内国际影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现实意义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现实意义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背后却议论、抵触,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拓展延伸敢言、会言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应该据理力争,决不让步。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应该讲究沟通的艺术,不但要敢说,还要会说,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向这位千古诤臣学习什么?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结束语伍、基础知识归纳文言知识通假字振之以威怒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振”通“震”“无”通“毋”古今异义根本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纵情虚心以为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古:使心虚今:谦虚的美德古:以之为今:认为文言知识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安定怎么,疑问副词什么,疑问代词安身养人垂拱而治不效则治臣之罪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治治理惩处医治文言知识一词多义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孚福也忌不自信信诚实信任信用相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求要求探求祈求追求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则思知之以安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同“而”注释为:“来”介词,用,拿目的连词,以便介词,因,因为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哉介词,把语助词,呢语助词,表反问语助词,呢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必固其根本载舟覆舟则思知止而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何必劳神苦思则思虚心以纳下固,使动用法覆,使动用法安,使动用法正,使动用法宏,使动用法劳、苦,使动用法虚,使动用法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则思正身以黜恶惧谗邪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择善而从之貌恭而不心服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貌,名词做状语下,名词活用做动词乐,意动用法文言知识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