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词多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点解读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其主要作用是联结
语言单位。它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与文言实词相比,数量虽
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
气。
厂人称代词——吾、予、余、我;女、汝、若、尔、而、
一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
件涓一—足司司件;有1___;住敦布T古日界层有委总
-不定代词——或、莫
」特指代词——者、所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
时间副词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
文言虚词1
“口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
「氾围副词独、徒仅
'------1副词卜-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力口、滋、
-频率副词——再、又、复、迭、频、数(shud)
、五=可口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
旧飞引词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
介词前置介词——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
一结构助词一一之、是
-缀加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词尾)
助词一
夫、唯、盖、岂、其(句首),也、者、
L语气助词-
"乎、耳、欤、与、牙B、耶、哉、云(句尾
「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
L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
।一表递进
-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唯
文言虚词2如、若、其、且、将、其……其……、弓
「一表选择..则……、孰若、孰与、与其……毋宁….
连词一
一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
一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
—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
L表转折但、然、而、则、顾
叹词——表感叹——吁、嗟乎、嘻、呜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它强调了
三个重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了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即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I、者、之”;
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语法功能,而
非词典意;三是“理解”,是指运用推断技巧,通过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判断虚词意
义和用法的能力。
目前,在课标全国卷中,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是将其放
在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中间接考查;在个别自主命题地区的试卷中,一般以对比辨析的
形式考查,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课文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
和用法是否相同。
现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如下:
试卷第2页,共32页
(一)而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一《项脊轩志》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①剑阁峥噪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蜀道难》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④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师说》
③武既至海上,縻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
④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蛛衔之。——《张衡传》
(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劝学》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①夜缱而出,见秦伯。一《烛之武退秦师》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一一《病梅馆记》
(二)何
1.代词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归去来兮辞并序》
(3)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4)疑问代词,译为“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蜀道难》
(三)乎
1.介词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等»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师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助词
(1)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①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③子卿尚复谁为乎?一《苏武传》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传》
(3)表示推测或商量语气,译为“吧”“呢
试卷第4页,共32页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师说》
(4)用在副词或其他虚词之后,舒缓语气。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爱莲说》
(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一《捕蛇者说》
(6)表示呼告,译为“啊”。
①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论语・里仁》
(7)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一《赤壁赋》
②噫吁蹴,危乎高哉!一一《蜀道难》
(四)乃
1.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示儿》
(2)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①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一《孔雀东南飞并序》
2.副词
(1)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译为“便”“就
①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
②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一《鸿门宴》
③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④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一《张衡传》
(2)表示两事顺承,译为“才”。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一《隆中对》
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译为“却”“反而”“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师说》
(4)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只''"仅仅”。
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一《史记・项羽本纪》
(5)用于判断句中,加强肯定的语气,译为“就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陈涉世家》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一《游褒禅山记》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2
①郅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大将军邓鹭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3)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4)指示代词,译为“这(个/些)”“那(个/些)
①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②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一《苏武传》
(5)其中(的)。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2.副词
(1)表示推测,译为“也许”“大概”。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师说》
(2)表示反诘,译为“难道”。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游褒禅山记》
(3)表示祈使,译为“应当”“一定”。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伶官传序》
3.连词
(1)“其……其……”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试卷第6页,共32页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一《送
东阳马生序》
4.助词
(1)用在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离骚》
(2)用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可不译。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一《诗经•静女》
(六)且
1.副词
(1)将,将要。
①不出,火其尽。—《游褒禅山记》
(2)将近,接近。
①北山愚公者,年其九十。——《愚公移山》
(3)暂且,姑且。
①存者其偷生,死者长己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
①磐石方其厚,可以卒千年。一《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王不行,示赵弱其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其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其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更进一层的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①其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一一《陈涉世家》
(4)表示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①臣死其不避,卮酒安足辞!一一《鸿门宴》
(七)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一《苏武传》
(2)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的2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一《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
①其言兹若人之信乎?——《五柳先生传》
2.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烛之武退秦师》
3.助词
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一《诗经•氓》
(八)所
1.助词
(1)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
情”等。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赤壁赋》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2)常与“为”搭配,表示被动。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鸿门宴》
②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一《孔雀东南飞并序》
2.复音虚词[所以]
(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方法、手段或凭借等,译为“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一《师说》
试卷第8页,共32页
(九)为
1.介词
(1)读w6i,表示被动,有时与“所”搭配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读w6i,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替”“给
①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一《苏武传》
(3)读w3i,介绍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4)读wGi,介绍目的,译为“为了”。
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一《苏武传》
(5)读wGi,译为“向”“对”。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助词
(1)读w6i,与“之”搭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读wd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胡”等搭配,表示反问或感叹。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一一《鸿门宴》
(十)焉
1.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译为“它”“他”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烛之武退秦师》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为什么”。
①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4)疑问代词,译为“怎么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助词
(1)表陈述或肯定语气,不译。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烛之武退秦师》
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劝学》
(2)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译为“呢”。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曹刿论战》
(3)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呢阿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鱼我所欲也》
(4)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赤壁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5)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①盘盘焉,困困焉,峰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此”“于之”。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一《劝学》
(H^一)也
1.助词
(1)表判断或肯定语气。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维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一《苏武传》
③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
(2)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苏武传》
(3)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一《寡人之于国也》
试卷第10页,共32页
(4)表感叹语气。
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副词
“也……也……”表示并列关系。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十二)以
1.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用”“拿”。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②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一《过秦论》
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凭借的身份或资格,译为“凭……身份”"以……资格”。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将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一《苏武传》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根据”。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7)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于
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一《苏武传》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且”。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示顺承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①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一《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结果,译为“以致”“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3.副词
通“已”,已经。
①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一《荆轲刺秦王》
4.助词
(1)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游褒禅山记》
②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2)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一一《孔雀东南飞并序》
(十三)因
1.介词
(1)表示凭借,译为“凭借”“依靠”。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一《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依据,译为“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核舟记》
(3)表示时间、时机,译为“趁”“趁机”。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4)表示所经,译为“经由”“通过”。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一《苏武传》
试卷第12页,共32页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归去来兮辞并序》
2.副词
于是,就。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一一《张衡传》
(十四)于
介词
(1)表示时间、地点等,译为“在”。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出师表》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③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译为“在……方面”。
①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报任安书》
(3)译为“从”“自”。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劝学》
(4)表示方向、目标,译为“到”“至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②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
(5)译为“对”“对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6)译为响”。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7)表示比较,译为“比”。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师说》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8)表示被动,译为“被”。
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9)表示原因,译为“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进学解》
(10)译为“和”“与”。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一《寡人之于国也》
(十五)与
1.介词
(1)译为“跟”“同”。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译为“替”“为”。
①奈何不与道士诗?—《游东山记》
2.连词
表示并列,译为“和”“及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寡人之于国也》
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苏武传》
3.助词
(1)通“欤”,读yd,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读yii,表感叹语气。
①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秋水》
(3)读yii,表推测语气。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一一《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则
1.副词
(1)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译为“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译为“早就”。
①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2.连词
(1)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便
试卷第14页,共32页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蛛衔之。一《张衡传》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一《师说》
(4)表示选择关系,常与“非”“不”搭配,译为“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一《捕蛇者说》
(5)表示让步关系,译为“倒是”。
①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6)“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一一《六国论》
(十七)者
1.代词
(1)表示人、物、事等,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2)用在数词后,表示上文所述的几项事物,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
事情”等。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岳阳楼记》
⑶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一《捕蛇者说》
2.助词
(1)用于判断句中,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绥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
(2)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之末,引出原因。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3)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可不译。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鸿门宴》
(4)用于疑问句的句末,表疑问语气。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一《鸿门宴》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一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欲自杀,胜、惠共止之。一《苏武传》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示代词,译为“此”“这比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③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一《苏武传》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师说》
(3)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一《烛之武退秦师》
(4)用在被后置的定语之前,中心语之后,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一一《苏武传》
试卷第16页,共32页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一《寡人之于国也》
二、解题策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理解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
并不固定,用法也很灵活,所以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理解语境,考试中,
还要掌握以下方法帮助判断。
1.代入筛选法
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
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如:
①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②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首先将“焉”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列出:
①疑问代词,译为"哪里";②疑问代词,译为"什么""为什么";③疑问代词,译
为“怎么”;④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肯定等语气,不译;⑤助词,用在句中,表
示停顿或舒缓语气;⑥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⑦
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⑧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译为“它”“他”;等
等。
然后将以上义项逐一代入语句中筛选,即可判断出两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兼
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
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知
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如:
①贤之不可己也如是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
前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句的“何厌之有”
很明显是宾语前置句,“之”在此处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结构分析法
(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可从一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词性和用
法。如:
①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②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前一句中的’'其"作“人民”的定语,是代词,译为“它的”;后一句中的“其”
处于主谓之间,修饰谓语“令”,是副词,加强祈使语气。
4.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和意义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来源
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
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
①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判断出
“是”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句例比对法
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文言文或考试时就可用
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顺利解题。如:
①御制诗以纪其事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前一句中的“以”,可以根据《岳阳楼记》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
推知其为连词,表示目的;后一句出自课文《六国论》,“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示结果。
考点通关练
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
试卷第18页,共32页
2.与“吾其还也”的“其”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B.其皆出于此乎
C.其可怪也欤D.其孰能讥之乎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4.关于“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基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爱基子,择师而教之
C.基皆出于此乎D.于基身也,则耻师焉
5.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
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
灭?
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6.下列各句中“焉”作兼词的一项是()
A.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盘盘焉,困困焉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与“愿为小相焉"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焉用亡郑以陪邻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下列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有青麻头伏卷B.积土成山,风雨兴帚
C.积水成渊,蛟龙生帚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售
9.以下虚词“以”不能翻译为“把”的一项是()
A.仁以为己任B.蜒埴以为器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D.圣人以治天下
为事者也
1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①⑤⑦D.②④⑥⑧
11.对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艇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园日涉以成趣
⑤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1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使工以药淬之
C.而乃以手共搏之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试卷第20页,共32页
1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以刀劈狼首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余/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14.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场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5.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C.故贼人以利其身
D.是以圣人欲不欲
16.与怨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B.具告以事
C.以其无礼于晋D.如其礼乐,/俟君子
17.请根据所给虚词的义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序号写在相
应的横线上。
以
①动词,“以为”“认为“
②动词,“任用”
③介词,“因为”“由于“
④介词,“在,从”
⑤介词,“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⑥连词,表并列
⑦连词,表因果
⑧连词,表修饰
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⑩连词,表承接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余功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作《师说》以贻之
(6)引壶觞以自酌
(7)忽魂悸"魄动
(8)木欣欣以向荣
18.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B.用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折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9.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B.吾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夫秦王用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试卷第22页,共32页
20.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夫子欲之。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之二虫又
何知。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
此也。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B.⑤⑥C.③⑧D.④⑦
2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烟炎张天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犹不能不以石兴怀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子犯请击之⑧曾不知老年将至
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B.①/②③/⑤⑦/⑥/④⑧
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⑥/②④/③⑤
24.按照“之”字的意义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④蚓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25.与“臣之壮也”的“之”用法相同一项是()
A.子犯请击之B.炎B子之徒
C.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6.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彼童子之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士大夫之族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①和③相同B.②和⑤相同C.①和⑥相同D.②和④相同。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必知乱书所自起B.虽父之不慈子
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D.故大夫之相乱家
28.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佐书,内立法度,务耕织B.北收要害本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29.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
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30.与“顷之,持一象笏至“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B.先妣抚之甚厚
C.儿之成,则可待乎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顺风则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吾尝终日则思矣
C.小学加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于是饮酒乐甚,扣舷画歌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5年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湖北省鄂州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 2025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会财管复习测试题
- 咨询-规划复习测试有答案
- 2025年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年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视频号运营】视频号运营108招
- 新能源客车安全应急处理指南
- (正式版)JTT 421-2024 港口固定式起重机安全要求
- 地连墙施工MJS工法桩施工方案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DLT 5190.2
- 教案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 (正式版)JBT 14682-2024 多关节机器人用伺服电动机技术规范
- 《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学习笔记
- 信访维稳工作培训
- 品牌社群视角下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基于小米社群运营案例分析
- 《银行保险理财沙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