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0-2021学年上海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0-2021学年上海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0-2021学年上海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0-2021学年上海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应用6分

1.按要求填空。

(1)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3)《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

二阅读54分

(-)(1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诗歌不在远方

莫砺锋

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

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号承学声”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

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甲,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

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

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碱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

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

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

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乙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

《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

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

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丙—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

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

丁—o

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

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

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

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娟接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

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

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

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

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

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

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

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

说得好:“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

远?

(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o

4.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

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

②如“秦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

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

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

5.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

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

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

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

6.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弓I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

7.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荷花淀

孙犁

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

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

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著席。编成了多少

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

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

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

香。

④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⑤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

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⑦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⑧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⑨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⑩“睡了。”

@“小华哩?”

⑫“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⑬水生等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⑭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⑮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8.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0.分析第⑬段“水生笑了一下”中“笑”的内涵。

11.第⑮段中对于女人一“震”-“吮”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

(三)(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鬲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洪。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2.下列关于本诗说法不走旗的一项是()o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14.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四)(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级传

①王缓,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芈累戍朔州。永乐初,用

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②缓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

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尊也。有谏之者,缓目: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能能③馈,请再写一枝为

配。缓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级不应。同列语之日:“此黔国公也。”缓目:“我非不闻之,是必于

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缓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级始为作画。既而日:“我画直遗黔公不

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

[注]①楮(chti):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瞿毛觎(qushu):毛织的地毯。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除中书舍人()⑵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洪武中,飨累戍朔州()

A.定罪B.因为C.犯罪D.获罪

(2)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婢也()

A.照顾B,顾忌C.顾及D.考虑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统索前画裂之,还其馈尔募无忘乃父之志

D.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19.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绒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级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1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

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

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田已

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

人也哉!

20.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A.必B.则C.其D.乃

21.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兴衰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

知道了。

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

知道了。

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

知道了。

D.王朝兴废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

知道了。

2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3.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40分

24.作文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其弟子教诲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知”与“行”的关系,

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附加题(20分)

一、(8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

25.“少年游”是这首词的,从字数上看属于o

2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

B.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

C.下片写妻子本想仿效李白对酒邀月以慰寂寥,却不意反惹出更加惆怅的情绪。

D.结尾借月中姮娥只怜爱双栖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写出了妻子月下的孤独。

27.简要赏析下片画线句运用的艺术技巧。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戴文进传

[清]毛先舒

①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

②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①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

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

日:“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徐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③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

者,观之,即进所造,恍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精②?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

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

惟煌煌③是耽④,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绿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④然进数奇,虽得待诏,变情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

锻工耳,而命意⑤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待诏:官名,待命供奉内廷的人。②精:粮食。③煌煌:明亮。④耽:喜爱。⑤命意:这里是立志、下决心

的意思。

2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画人红袍垂钓水去()(2)今人烁吾所造,0所爱()

29.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故进住京师,颇宪乏()

A.贫穷B.穷苦C.困窘D.不得志

(2)然进蓼邕虽得待诏()

A.不寻常B.卓异C.出奇D.命运不好

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将家托吾指而后可②案知工苦

③画惟红不易蓍④奈何蓍此钓鱼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3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

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戴进住进京城,生活贫困。

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

震动。

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

名。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应用6分

1.按要求填空。

(1),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o(李商隐《锦瑟》)

(3)《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

【答案】①.校尉羽书飞瀚海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出师未捷身先死④.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瀚、鹃、捷、长、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按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一项是()

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指人在艰辛磨炼后成功。语境说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使用正

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更护花”原本是表达诗人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后成为歌颂奉献精神的传世名句。语

境中是表现“孝心”,不符合语境;

C.“慷慨自古英雄色,甘酒热血写青春”歌颂青年保家卫国的豪情,语境指参军为国做贡献,使用正确;

D.“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形容人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语境是评价“最佳辩手”,使用正确。

故选B。

二阅读54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诗歌不在远方

莫砺锋

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

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罩零学母”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

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甲,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

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

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破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

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

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

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乙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

《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

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

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丙—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

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

丁—。

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炀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

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

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

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娟接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

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

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

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

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

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

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

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

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

远?

(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o

4.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

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

②如“秦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

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

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

5.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弓I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

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

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

D.第③段中弓I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

6.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弓I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

7.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3.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4.B5.C

6.三处弓I用分别证明了“人间”确实令人烦恼,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的观点;不仅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消极的“世

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恰恰是他长安

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

的描写和自然流露。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鹦鹉学舌”意思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结合语境,“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

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可知,是某些当代诗

人仿照“诗和远方”这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真的在远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

甲处,结合“都是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可知,此处应当有两句以上的诗句,且必须是表现普通人的“眼前境

遇”。②句有两句诗句,且“蓊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表现对爱情的执着;“昔我往兮,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表现戍边的征人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都属于“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

写”,因此此处应排②;

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知,这里的诗句要能体现诗人的非凡想象

力,④句是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意思是“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

同邀游太清”,正能体现浪漫的想象,因此此处排④;

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可知,此处

的诗句应当能够表现不能摆脱现实的苦闷,而①句波德莱尔的“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

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排①;

丁处,结合“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此处是表现

嫦娥脱离人间之后的苦闷,而③句的“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排③。

整个排序为②④①③。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错,结合此段最后一句“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

的!”可知,弓I用岑参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诗歌只在眼前,没有“远方”;

B.“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错,结合“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

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

下的大地?”可知,无论现实多么不堪,真正的“远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必也无法逃离现实去找寻到真正的“远

方”;

D.“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错,结合“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

仙药啊”可知,弓I用李商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诗人的形象无论多么非凡,“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第④段划线句共三处,第一处是引用李白的诗句“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结合前文“诚然,滚滚红尘,攘

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可知,此处引用是为了证明“人间”确实令人烦恼,为下文写人间的喧嚣和烦扰是无

法真正摆脱的做铺垫;

第二、三处是引用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和

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结合“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

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可知,这两处弓I用是为了论证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

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段弓I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富有文化

气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

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分析所给句子,是描写美好的梦境破灭之后,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

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

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

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

一些消息。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

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这恰于本文的观点相合,无论诗人的想象力多么非凡,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好诗必然是源于现实的,是现

实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因此,诗歌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在活生生的“人间”。

(-)(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荷花淀

孙犁

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

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

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著席。编成了多少

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

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

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

香。

④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⑤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

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⑦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⑧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⑨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⑩“睡了。”

@“小华哩?”

⑫“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⑬水生等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⑭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⑮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见了一下。

8.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0.分析第⑬段“水生笑了一下”中“笑”的内涵。

11.第⑮段中对于女人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

【答案】8.运用设问和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又避免平铺直叙,让白洋淀苇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也写出白洋淀人的骄傲。

9.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展现夜晚白洋淀特有的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的形象;第③段的

环境描写描绘出白洋淀优美的风景,为人物提供了背景,交代了人物身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0.这是满足的笑,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这全是妻子操持有方的结果,因为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笑;

这是内疚的笑,因为自己刚回来就要出发,不能陪伴妻子,但知道妻子会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一个

深明大义的妻子而笑。

11.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写出水生嫂在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去部队的消息时的震惊和内心的波动,以及巧

妙的掩饰。这个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接连提出“白洋淀有多少苇地?”“每年出多少苇子?”两个问题,然后先用两个

“不知道”回答,接着用“只晓得”侧面回答。这样写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更突出了白洋淀苇地之多、苇子之多,

令人印象深刻。

再用比喻手法,把堆起来的白洋淀苇子比喻成“长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艺术地回答了前面提

出的两个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白洋淀人的骄傲和自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第一段描写了皎洁的月光,凉爽的空气,干净整洁的院落,营造出宁静、明丽、和平的意境。在这优美的氛围中,

水生嫂出场了。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篇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给人物的塑造设置了美好的背景,烘托了水生嫂

美好的形象。

第三段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

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

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

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感情精神面貌,交代人物身份。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

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

中烘托出来。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交代了水生嫂的身份: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从上下文看,“笑了一下”是水生在听完水生嫂对自己“爹哩?”“小华哩?”问题的回答之后的表情,这是对亲

人关切的表现,自己去区上开会,能不为家中琐事所累,水生嫂的作用很关键,这“笑”包含对水生嫂的赞赏;

同时,这“笑”也包含对妻子的歉疚,因为他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家

中老人和孩子都得妻子照顾,生活的重担即将全部压在妻子肩上,但是他知道妻子深明大义,不会阻拦他,因此这

“笑”既有对妻子的赞赏,也有对妻子的歉疚。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震”和“吮”既属于动作描写,也属于细节描写。这是水生嫂在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自然

反应。一“震”一“吮”,寥寥数笔,不仅维妙维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不经意的习

惯性的动作,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

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从这个“震动”中,我们多少看出一点她的失望

和以往的担心变为现实的震惊,但更的多是怕丈夫看出来的掩饰。这两个细节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

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三)(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洪。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更唧的一项是()o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14.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2.D13.B

14.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

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

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弓I”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

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

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解析】

【12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诗歌歌的押韵和词句内容分析。解答该种题型时,考生要了解关于诗词的一些基本

常诗。然后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内容,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

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赏析有误。“军容随赤羽”是写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表

现雄壮的军容。故选D项。

【1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确切地说是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生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并

能结合具体的诗词加以判断。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颔联写自己作

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

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

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

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所以,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慷慨激越。

【1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

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说本诗与

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要注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考生要先仔细研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分

析表达的情感。回答时要注意分析本诗作为送别诗,没有伤感失落之情,那么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要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这首诗是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登”和“指”表现出昂扬的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以“关山事”

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与一般的慰问也不同。此处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

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随”“弓I”表现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表达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

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因此

说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

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

有揭露统治者穷兵臧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

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

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

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

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

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

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

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

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四)(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缓传

①王线,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成朔州。永乐初,用

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②级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

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缓目: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可寻何以哉!”

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能能③馈,请再写一枝为

配。缆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缓不应。同列语之口:“此黔国公也。”级目:“我非不闻之,是必于

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缓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缓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

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

[注]①楮(chU):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瞿揄毛(qushu):毛织的地毯。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除中书舍人((2)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洪武中,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