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2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1486—202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技术导则Technicalguidelinesforurbantransit2023-11-24发布2024-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标准分享吧http://www.bzfxbJT/T1486—2023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 6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7城市公共交通调查与需求分析 8城市公共交通线网 9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 10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11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 12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 13规划评估与实施 附录A(资料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主要内容 附录B(资料性)线路优化调整方法 参考文献 Ⅰ标准分享吧http://www.bzfxbJT/T1486—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9)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准点公共交通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Ⅱ标准分享吧http://www.bzfxbJT/T1486—202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共交通调查与需求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规划评估与实施和配套政策体系等的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公共汽电车规划编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484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GB/T37114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GB/T5054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5132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34城市综合交通调查技术标准CJJ15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JT/T1052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调查和统计方法JT/T1355城市定制公交服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城市公共交通urbantransit运用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客运轮渡等运载工具和有关设施,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城市客运方式。3.2按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其趋势,统筹公共交通方式之间协调发展,所确定的城市公共交通功能定3.3以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为运载工具的公共交通方式。1标准分享吧http://www.bzfxbJT/T1486—20233.4为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务,且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注:可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普通运量公交。大运量公交指单向客运能力大于3万人次/h的公共交通方式;中运量公交指单向客运能力为1万~3万人次/h的公共交通方式;普通运量公交指单向客运能力小于1万人次/h的公共交通方式。3.5辅助型公共交通paratransit满足特定人群个性化出行需求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如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特定地区的轮渡等。3.6公共交通客流集中分布的廊道。3.7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usrapidtransit(BRT)以大容量、高性能公共汽电车沿专用车道运行,有专用站台,实现站外售票、乘客水平乘降,并由智能调度系统、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控制的快速公共交通方式。3.8以公共汽电车为运载工具,沿固定线路、站点、按班次运行的单向客运能力小于1万人次/h的城市客运方式。3.9具有线路长、站距大、速度快、直达性强等特点,主要为城市组团间和跨区出行提供快速运输服务的公共汽电车线路。具有客流量大等特点,主要服务于中、长距离的跨区域出行的公共汽电车线路。具有线路短、站距短、客流量小等特点,主要服务于区域内的中、短距离出行的公共汽电车线路。[来源:GB/T37114—2018,3.6,主要为城市区域、社区提供“最后一公里”2标准分享吧http://www.bzfxb3JT/T1486—2023为特殊出行需求提供路径可变的公交服务。4总体要求4.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任务应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运力配置等设施设备规模、布局方案,以及行业发展政策制度建议。主要内容见附录A。4.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以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规划范围与年限应与其保持一致,规划内容相衔接,并符合以下规定:a)编制重点应为中心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以及都市圈范围内城际公交的衔接;b)应符合城市所在地和城市不同发展分区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阶段;c)宜对重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远景发展进行布局规划和用地控制。4.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统筹安排公共交通时空资源,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和提升人的出行体验,注重多元利益的平衡和融合,提升城市交通整体运行效率和社会公平性,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保障城市安全。4.4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保障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4.5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保证城市公共交通各子系统之间、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融合发展,应在发展目标、建设时序、服务水平和运营组织等方面进行协调。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要求。5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5.1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模相适应,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引导城市用地布局优化,促进职住空间的平衡。5.2城市应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引导的发展模式,通过公共交通走廊、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合理布局,引导城市的集约开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与服务应根据城市区域人口岗位等用地特征差异化提供。5.3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布局应有利于城市集约、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并符合以下规定:a)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应引导周边用地高强度混合开发,并进行一体化设计与无缝衔接;b)以大中运量公交构成的骨干网络应串联城市活动联系密切的城市功能地区,应与客流走廊相契合;c)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应实现与整个城市功能系统的高度契合,以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发展轴,人口居住和就业分布沿着公共交通走廊两侧聚集。5.4城市建成区的更新地区,应优先落实规划预留各类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及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单元进行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配建,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高品质衔接。6城市公共交通体系6.1.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由集约型公共交通和辅助型公共交通构成有机整体,实现各种公共交通4JT/T1486—2023方式功能互补、一体化发展。6.1.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体现:a)优先发展集约型公共交通;b)鼓励发展辅助型公共交通;c)因地制宜打造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经济可靠、绿色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6.1.3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线网、枢纽、场站、路权、运营管理和信息服务求特征进行规划,强化衔接,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一张网”。6.2集约型公共交通6.2.1不同规模城市的集约型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应根据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客流实际需求等,形成大中运量等多模式组合的公共交通线网系统;中小城市以常规公交为主构建公共交通线网系统,具备条件的客流走廊可布设中运量公交系统;b)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的常规公交线网宜按功能划分为快线、干线、支线、微线四个层级,中小城市划分为干线、支线两个层级。6.2.2公共交通走廊按照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或客流强度可分为高、大、中与普通客流走廊四个层级。各层级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客流特征和运载方式的选择应符合GB/T51328的规定。6.3辅助型公共交通6.3.1宜根据城市性质、空间布局、交通需求特征和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合理确定辅助型公共交通的发展规模、形式与配套服务设施,高效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出行需要。6.3.2客运轮渡、水上巴士等辅助型公共交通方式宜结合城市实际需求合理布局。7城市公共交通调查与需求分析7.1.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以相关数据和资料为依据,通过人工调查或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对城市基础资料、交通基础资料、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情况等进行收集。若居民在缺失或失去时效性时,应开展相关的补充调查。7.1.3反映现状的数据宜采用规划基年前1~2年的资料;用于发展趋势分析的数据资料不应少于连续的5个年度,且最近的年份不宜早于规划基年前2年。现状分析和公共交通模型建立应采用5年内的交通调查资料。7.1.4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宜在综合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需求分析的衔接。当需求测算与上位规划数据不一致时,应给出解释说明。7.2城市公共交通调查7.2.1城市公共交通调查的内容和精度应符合GB/T51334的规定。7.2.2无条件开展居民出行调查的城市,应对居民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时耗等关键数据进行调查,抽样率不宜低于居民出行调查抽样率要求,调查方法应符合GB/T51334的规定。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调查应符合JT/T1052的规定。7.2.3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调查应包括跟车客流调查、公交发车频率及满载率调查、车辆延误调查、公交出行意向及满意度调查、乘客公交出行起讫点(OD)调查等。其中跟车客流量调查的抽样率应符合5JT/T1486—2023表1跟车流量调查抽样率城市规模被调查线路承担客流量占总客流量比例线路抽样率客流走廊公交线路抽样率超(特)大城市小城市—7.2.4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调研内容应包括相关资料收集、行业发展意见和建议询问等,调研对象应包括政府部门调研对象、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调研对象和社会调研对象三大类:a)政府部门调研对象包括发展和改革、交通运输、公安交警、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b)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调研对象包括城市公交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有轨电车公司、轮渡公司等;c)社会调研对象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妇联、残联和相关产业的代表等。7.2.5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包括公交卡和轨道交通卡刷卡数据、城市公交车辆定位数据、城市公交枢纽与场站和城市公交车内视频数据等。有条件的城市可收集手机信令数据、手机App数据、城市公交移动支付数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定位数据等。通过手机信令、手机App等数据处理获得的人口和岗位数据,其栅格精度应与交通模型中的交通小区划分相适配,原则上不宜低于500m×500m。7.3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7.3.1城市公共交通模型宜以城市综合交通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行状况和需求进行分析,为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供定量依据。方案测试和评价指标除城市公共交通指标外,还宜包括7.3.2城市公共交通模型应包括参数估计、标定、校核和应用过程,并符合以下规定:a)模型建立宜采用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也可采用基于出行链的需求预测法等其他方法,b)应利用城市的基础数据迭代进行模型标定和校核,校验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客流总7.3.3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a)人口与就业岗位特征分析;b)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时空特征分析;c)常规公交网络与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的融合程度分析,常规公交网络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如有)的融合程度分析;d)主要客流集散点和公共交通走廊的客流特征分析;e)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和运力需求分析。7.3.4交通需求预测结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交通出行总需求和出行结构;c)城市公共交通运力需求、设施规模需求。6JT/T1486—20238城市公共交通线网8.1.1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系统构成及功能层次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空间形态、客流需求、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等因素确定。8.1.2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中的线网规划应重点涉及线网规模、形态、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专项规划,应结合GB/T37114确定具体方案。方案确定后,应从实施条件、客流影响等方面开展综合性评价分析,并进行实施方案的后评估工作。8.1.3线网优化调整应综合考虑公共交通客流变化、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布局、城市道路建设、居民出行需求等因素开展。8.1.4按城市公共交通车站服务半径300m计算,城市建成区站点覆盖率不应低于50%,中心城区建成区站点覆盖率不应低于70%。8.1.5城市中心区线网覆盖比例应符合GB/T22484规定。8.2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网络8.2.1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承担以下功能:a)已建成或规划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或城市片区,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与城市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b)没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或城市片区,应为城市公共交通骨架或者为城市轨道交通培育客流。8.2.2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的客流走廊布局形式及等级应依据以下因素确定:a)交通需求预测结果;b)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c)城市公共交通方式构成;d)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8.2.3线路规划设计应依据城市形态、功能布局、客流条件、道路用地条件等因素开展。在线路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及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表2线路规划设计原则及要求类别要求规划设计原则a)系统的单方向客运能力设计应满足规划阶段预测的高峰小时最大断面的客流需求,并不低于1万人次/h;b)应提高系统直达性,减少乘客换乘,节省乘客时间;c)应减少系统运营成本;d)应提高运输效率;e)每个车站运行的线路,应与车道、车站、车辆配置相协调规划设计要求a)一般以单程时间不超过1h为宜,每条线路长度不宜超过25km;适宜长度在10km~25km之间;b)线路站间距不宜小于500m;c)应根据走廊客流需求配置线路服务计划,重点集中在高客流需求区间;d)相同方向或相近目的地的线路应设置在同一子站内,提供不同线路选择方案;e)应便于系统与多种交通模式和客流吸引点的接驳7JT/T1486—20238.2.4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建设时序和近期建设方案应根据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时序、城市财政状况等因素确定。8.3常规公交线网8.3.1.1快线应采用长距离、大站距的运输模式,实现城市各主要组团、大型客流集散点和大型枢纽之间的快速联系。表3快线指标推荐值指标要求指标要求线路长度(km)≥15非直线系数平均站距(km)不宜小于0.8平均运送速度(km/h)≥258.3.1.3快线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应串联沿线主要客流集散点,宜同步配套相应的支线或微循环线路以增加覆盖范围;b)应允许快线进入城市快速路运行,城市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对快线全线的覆盖率宜在80%以上,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简称“公交专用道”)对快线全线的覆盖率宜在50%以上;c)对于出行时间较长,且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线网未覆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出行需求,应依托城市主要通道、枢纽等规划快线网络;d)增设时序应根据道路、枢纽规划建设等确定。8.3.2.1干线主要实现跨区和区内主要客流集散点之间的贯通。干线应具有线形顺直、客流量大、发车频率高、直达快捷的特征,性能指标见表4。表4干线指标推荐值指标要求指标要求线路长度(km)高峰发车间隔(min)平均站距(km)平均运送时速(km/h)非直线系数干线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宜允许干线进入城市快速路运行,城市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对干线全线的覆盖率宜在80%以上,公交专用道对干线全线的覆盖率宜在50%以上;b)应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线网未覆盖的大规模居民中长距离出行需求,对干线进行规划,并适度优化调整,优化调整以稳固优化为主。优化调整方法见附录B。8.3.3.1支线作用应符合以下规定:a)提供中、短距离出行服务,填补公共交通快线和干线服务空白;b)接驳快线、干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8JT/T1486—2023支线应具有线路较短、站距较小、客流量较低的特征,性能指标见表5。表5支线指标推荐值指标要求指标要求线路长度(km)非直线系数平均站距(km)支线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主要在城市次干路、支路运行,所经拥堵路段宜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b)优化调整方法见附录B,新增线路主要结合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网络服务盲区及接驳换乘需求确定。线路优化调整时序应根据受影响客流占比、场站规划建设情况等综合确定。8.3.4.1微线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站点以及快线和干线接驳线路。微线应具有站点密集、运营方式灵活的特征,性能指标见表6。表6微线指标推荐值指标要求指标要求线路长度(km)3~8平均站距(km)微线规划宜符合以下规定:a)主要在支路、小区或街巷道路运行,提供较小范围的内区域性出行;b)以新增为主,深入社区内部,连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站点与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客流集散点;c)增设时序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时序,以及沿途道路情况等确定。8.3.5辅助型公共交通8.3.5.1辅助型公共交通用于因地制宜提供多元化公交服务,提升公共交通覆盖性,常见的包括定制公交线路和需求响应式公交线路。定制公交线路设置应符合JT/T1355的规定。需求响应式公交线路应采用预约方式提供,城市公交服务路径可变,在规划过程中,主要采用移动终端、网络终端、电话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并全面分析居民出行需求,同时结合道路、车辆条件等,合理规划线路及站点,灵活运营。8.4.1各层级线路车辆规模应依据预测的客流需求、线路长度、发车频率、运送速度、运营调度模式、车型结构等因素确定。8.4.2不同层级的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应根据功能定位、客流需求等配置不同车型车辆,其中客流需求相对较小的支线与微线宜采用小型车辆。8.4.3车辆应满足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并彰显人性化关怀,逐步实现适老化、无障碍、适儿化。8.4.4车辆应绿色环保,并配套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8.4.5车辆运营调度应采用智能化手段,动态精准调配运力。9JT/T1486—20239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9.1.1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的总体布局和用地规模应根据公共交通需求、土地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车辆规模和动力类型,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合理确定。9.1.3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应根据新能源公交车辆需求配建能源补给设施设备,并鼓励立体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9.1.4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及场站用地控制应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互衔接,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9.2城市公共交通枢纽9.2.1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可根据使用功能分类,见表7。表7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分类分类综合客运换乘枢纽主要服务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客运需求,面向城际间长距离出行的集散与转换城乡换乘枢纽中心城区与市域重点乡镇/毗邻城市间的交通出行衔接和换乘枢纽(公路短途客运站、大型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等),衔接外围乡镇至中心城区的公交线路城市内部公交换乘枢纽城市不同公交方式、多条公交线路交汇的地点,公交之间、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旅游特色枢纽主要为游客提供公交旅游专线服务设施中心镇集散中心中心城区外围重要的乡镇客流集散点9.2.2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布局应以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为基础,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客流分布及强度,协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城市活动中心布局的关系。9.2.3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中不同功能、方式、线路间的客流服务设施应共享或合并设置,根据客流转换规模合理规划枢纽用地,用地规模应符合GB/T51328的规定。9.2.4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衔接交通设施的配置,见表8。表8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衔接交通设施配置要求客运枢纽区位交通设施配置要求城市中心区a)宜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首末站;b)应设置步行交通系统;c)宜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d)宜设置出租车和社会车辆上、落客区其他地区a)应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首末站;b)应设置步行交通系统;c)宜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d)应设置出租车上、落客区;e)宜设置社会车辆立体停车设施JT/T1486—20239.2.5微型公共交通枢纽宜结合居住社区等设置,配置便利店、游憩设施等适老化、无障碍、适儿化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兼具公共交通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9.3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及车站9.3.1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应根据服务需求、车辆类型、车辆数、服务半径和用地条件等因素均衡布局;b)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的设施配置要求见表9;c)各类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应节约用地,鼓励结合需求综合立体建设;可根据需求与用地条件,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其功能、服务能力要求和用地条件;e)应根据新能源车辆的发展规模合理确定各类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的布局和设施配置。表9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设施配置要求类型设施配置要求首末站a)应配备乘客候车、上落客等设施;b)首站应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组织调度设施;c)根据用地条件宜配套设置驾乘人员服务设施;d)根据用地条件宜设置车辆停放、能源补给设施停车场a)应设置运营车辆停放、简单维修设施;b)宜设置修车材料、燃料储存空间;c)应设置能源补给、车辆清洗等服务设施;d)宜配套设置驾乘人员的服务设施保养场b)应设置修车材料、燃料储存空间;c)宜设置能源补给、车辆清洗等服务设施;d)根据用地条件宜与车辆停放设施结合布置9.3.2停车场规划布局时应以城市公交服务片区为单元,视功能需要灵活布局、合理选址,并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9.3.3保养场与所服务的各停车场的距离宜控制在5km以内。大城市的保养场宜设置在城市的每一个分区线网的重心处,中、小城市的保养场宜设置在城市边缘。9.3.4修理厂宜设置在距离城市各分区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交通流较小的主干道旁,周围有一定发展余地和便捷的给排水、电力等市政设施的市区边缘。9.3.5城市公共汽电车首末站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应以提高公交服务覆盖为基本原则,临近公共交通走廊、便于与其他客运交通方式换乘进行布局;b)用地规模应按线路所配运营的车辆总数和车辆类型结构确定,每辆标准车首末站用地面积应2设置,单个首末站的用地面积不宜低于2000m2,在用地紧张地区,配建首末站宜以服务车辆调度为主要功能,用地面积可适当缩减,不应低于800m2;c)宜结合居住区、城市各级中心、交通枢纽等主要客流集散点配建首末站,配建首末站的人口与就业岗位要求应符合GB/T51328的规定。JT/T1486—20239.3.6城市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规划符合以下规定:a)应综合考虑车辆性能、运营要求及对乘客总出行时间的影响,宜以线路上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化为目标优化站间距,并考虑需求响应式公共交通车辆停靠需求灵活设置站点;b)应设置在城市公交线路沿途所经过的客流集散点处。10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10.1.1公交专用道是在城市道路或公路上划出一定路权给予公共交通优先使用权的空间,空间布局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和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动态调整。10.1.2公交专用道应结合城市交通管理要求,对启用时段、通行车辆类型进行规定,如允许出租车、校车、高承载车辆和特种车辆通行等。10.1.3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应与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协同,符合高效、多层次、网络化和安全的原则,并符合以下规定:a)应与公共交通走廊相吻合;b)应依据道路条件合理设置,并考虑对道路交通影响;c)应成网运营,宜延伸至交叉口停止线;d)设置形式、设置方法应保证运行安全。10.1.4公交专用道应施划专用的标志标线,宜配套设置公交优先信号控制、图像取证等设备设施,应加强公交专用道的监控和管理。10.2.1公共交通走廊应根据公共交通需求、城市功能布局、道路网规划等因素综合确定。10.2.2公交专用道需求分析,关键指标应包括单向车道数、公交车速、高峰单向公交客流、高峰单向公交车流等。10.3.1公交专用道设置标准应考虑不同道路等级和单向车道数,以现状或预测单向高峰断面公交客流量、单向高峰断面公交车流量等指标作为依据。满足表10条件之一时,宜设置公交专用道。表10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推荐表单向机动车道数单向高峰断面公交客流量(人次/h)单向高峰断面公交车流量单向断面公交客流量占道路断面客流量比例(%)—10.3.2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公交客流及公交提速需求设置公交专用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城市道路宜连续设置公交专用道:a)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走廊相吻合;b)道路上60%的路段符合设置公交专用道条件。10.3.3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应在分析道路及设施条件、城市公交运行与社会车辆的相互干扰、客流JT/T1486—2023需求等的基础上研究确定,设置形式应符合以下规定:a)外侧式公交专用道设置于机动车道行驶方向的最右侧,主要适用于城市主、次干道,以及高、快速路的公交专用道设计;b)内侧式公交专用道设置于机动车道行驶方向的最左侧,主要适用于城市主干道,以及高、快速路的公交专用道设计。10.4.1公交专用道规划和实施计划应以公交专用道规划的实施评估结论为依据编制。10.4.2公交专用道的运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应反映公交专用道的实际供需匹配与效益情况,宜包括公交专用道线网覆盖率、公交专用道客运走廊覆盖率、公交专用道平均客流、城市公共汽电车与小汽车车速比等指标。11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11.1.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应做好城市公共交通各子系统以及其他交通的协调规划,宜包括线路融合、站点融合和运营组织融合等内容。11.1.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差异化确定公共客运系统内不同交通系统的功能定11.2.1进入城区的城际公交线路、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线路应减少与城市公交线路的重复与竞争,并做到合理衔接。11.2.2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之间重合程度,以较高等级线路站点被重合的个数或低等级线路重合比例进行判定,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a)高度重合:站点重合数大于10个,或重合线路长度占线路总长度大于70%;b)一般重合:站点重合数为5~9个,或重合线路长度占线路总长度大于30%且小于70%;c)低重合:站点重合数小于5个,或重合线路长度占线路总长度小于30%。11.2.3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有轨电车线网的融合应以交通需求特征为依据,研究确定不同场景下线网调整方法。a)宜根据重合度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高度重合线路可视其功能情况,予以撤销,一般重合,可适当调整线路走向,或通过缩短间距调整线路功能;b)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客流超饱和路段,可适当保留与其重叠走向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起到分流的作用;c)在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满足沿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条件下,宜适当减少与其重合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减少两者的重复。11.2.4城市公共汽电车线网宜通过截短或优化长距离重合线路等方式降低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和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之间的重合程度,宜通过发展短接驳线路等方式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和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的融合程度。11.3基础设施一体化11.3.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衔接其他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应采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共交通中途站的形式。JT/T1486—202311.3.2城市综合客运换乘枢纽的公共交通衔接符合以下规定:a)提供城市公共交通加油/气/电/氢,以及停车与维保服务的,应设置专用停车场,并与城市综合客运换乘枢纽人流密集的交通功能区分离;b)应设置城市公共交通衔接设施,规划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主要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有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对外交通集散规模超过每天5000人次,城市公共汽电车衔接设施面积应按22计算;c)城市公共交通与主要换乘交通方式出入口之间旅客步行距离不宜超过200m。11.3.3城乡换乘枢纽的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符合以下规定:a)应考虑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形态、土地利用情况、道路布设等明确衔接模式;b)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应结合城乡换乘枢纽出入口设置,换乘距离宜小于50m。11.3.4城市公共交通中途站衔接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a)向城际公交、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等交通方式车辆开放共享,方便客车乘员下车换乘;b)城市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的衔接,通过将中途站设置在居住小区出入口等客流集散点附近,并优化步行环境提高步行交通的连续性、舒适性和便捷性;c)城市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通过中途站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衔接。11.3.5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常规公交之间的融合符合以下规定:a)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交汇处应设置换乘站;b)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路之间的换乘,宜设在同一站内;c)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道路处的城市公交系统接驳停靠位置应符合GB/T50546和GB/T51328的规定;d)常规公交线路宜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路同站台接驳换乘,交叉口异站台换乘时,换乘e)常规公交线路之间换乘应符合CJJ152的规定。11.4运营服务一体化11.4.1运营服务一体化应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运营企业间数据开放共享为基础。11.4.2信息服务方式宜采用移动终端、网站、站牌等多种途径,为公众提供出行全过程实时信息服务。11.4.3交通支付功能宜满足一体化出行,加强跨交通方式的非现金一体化支付服务。11.5运营管理一体化11.5.1城市公交线路与其他交通系统宜采用统一运行调度,实现运营组织高效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场景:a)起讫点与其他交通系统相衔接的城市公交线路,宜通过统一运行调度,使城市公交运营时间与其他交通系统线路的首末班时间、高平峰发车时刻表等衔接,全时段满足乘客的快速接续换乘需求,换乘时间低于15min;b)与其他交通系统之间,若空间上有重叠路段,宜通过统一运行调度交错运行,实现该路段高频次稳定发车,发车间隔低于10min。11.5.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线网、常规公交线网、多样化公交线网之间的运营时间宜匹配衔接。11.5.3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和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宜进行协同运行调度,使各方式的首末班时间、高平峰发车时刻表等相互精准衔接,全时段满足乘客的快速连续换乘需求,换乘等待JT/T1486—202311.5.4运营管理体制应满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安全应急等方面多部门联合推进机制的要求。12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12.1.1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的范围、内容及投资规模应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已有技术基础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12.1.2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专题规划研究应围绕企业高效运营组织调度、乘客精准信息服务、政府科学监管决策等方面,规划涵盖智能感知、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基础支撑等技术体系。12.2智能化技术体系12.2.1智能感知体系应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驾驶员驾驶行为、客流时空分布、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等方面的智能感知功能。12.2.2数据资源体系规划应结合企业运营调度、乘客信息服务、政府监管决策等业务需求,对元数据12.2.3应用服务体系规划应与企业、政府、乘客等各方实际业务需求相匹配,应符合以下规定:a)运营组织调度应用体系注重车辆、场站、人力、能源、物资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安全高效利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b)行业监管决策应用体系注重线网规划与优化、运营服务监管、安全与应急、票价及补贴等方面的监管与决策;c)乘客出行信息服务应用体系注重为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出行阶段、以不同的信息服务方机房等各方面进行规划。13规划评估与实施13.1.1规划方案评估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法,着重规划方案与功能定位、规划目标吻合程度的综合评估。13.1.2城市应建立规划方案滚动评估及调整机制,实施年度评估并优化规划方案。13.2.1综合评估宜从以下方面进行:a)系统性评估:主要评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发展水平是否达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是否支撑城市机动化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否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结构,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是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等;b)引导性评估:主要从城市公共交通总体布局方面评估规划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空间格局、是否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紧凑发展,包括公共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发展轴线相协调,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体系是否与城市中心体系相匹配,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JT/T1486—2023c)经济性评估:主要评价规划方案实施的经济支撑力度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相适应程度,规划方案实施给社会或运输企业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规划方案带来的减少拥堵等间接经济效益;d)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规划方案与生态资源、景观风貌、人文历史等要素的协调程度,工程条件、技术条件对规划方案实施的满足程度,财务条件、管理措施对规划方案实施的支撑程度,以及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城市运行产生的影响。13.2.2评估指标体系应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兼顾多方利益,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1。表11评估指标体系序号类别指标类型1绿色低碳绿色出行比例约束性指标2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约束性指标3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约束性指标4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的人口与就业岗位比例参考性指标5城市公共汽电车车内出行时间占出行时耗的比重约束性指标6快捷舒适城市公共汽电车和小汽车速度比约束性指标7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约束性指标8城市公交线路网密度约束性指标9城市公共交通正点率约束性指标高峰时段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拥挤度约束性指标城市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率参考性指标高效经济高峰时段城市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时速约束性指标城市公共汽电车单位车次载客量参考性指标公交专用道利用率约束性指标万人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约束性指标综合开发公交枢纽及首末站占比参考性指标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单位能源消耗强度约束性指标韧性灵活城市公共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约束性指标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分布密度参考性指标城市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实时预报率约束性指标公共交通客流走廊每日运营时间约束性指标城市公共汽电车安全驾驶配套设施配备率约束性指标13.2.3实施计划应结合城市开发建设时序、交通设施发展现状及近期建设计划,明确近期公共交通JT/T1486—202314配套政策体系14.1.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对其建设、管理和运营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保障规划方案有效实施。14.1.2城市公共交通配套政策体系应包括用地保障、财政补贴、市场监管、服务考核、票制票价等内容,并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14.1.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配套政策的制定方向和思路,满足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行业深化改革的要求,与相关部门充分协调,与社会群体取得共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4.2城市公共交通用地保障14.2.1城市公共交通用地政策应提出公共交通走廊内及公交枢纽周边用地功能组织、开发强度等用地控制要求。14.2.2城市公共交通用地政策应提出市政建设保障机制的建议,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与城市用地开发、道路建设的协调。14.2.3城市公共交通用地政策应强调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应纳入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行落实。14.3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14.3.1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制度的制定应以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导向,以维持和激励城市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服务考核指标为参考。14.3.2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模式应符合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实际,并将补贴金额与考核结果挂钩。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模式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a)科学性:补贴核算科学合理,标准有据可循;b)公平性:可接受的公交票价,更加公平的公交服务;c)差异性:根据公交服务类型差异化管理和补贴;d)指导性:改善服务水平,财政补贴投入产出最大化;e)市场性:鼓励企业拓展市场化服务,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14.4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14.4.1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政策宜包括公交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定、城市公交企业经营权以及信用管理等机制。14.4.2城市公共交通监管模式应符合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互联网公共租赁自行车、出租车等协调发展的要求。14.5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考核14.5.1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考核体系应满足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对公交运营企业开展公交服务考核的要求。14.5.2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考核体系应包括运营指标考核和服务质量考核,应定期修编考核体系,其中考核标准应根据公交服务类型进行差异化考核。公交服务监管宜依托智慧化手段开展,向社会公示增加公众参与,考核结果可用于公交补贴发放和线路运营权管理等的依据。JT/T1486—202314.6城市公共交通票制调整14.6.1城市公共交通票价政策应加强城市公交换乘优惠、特定群体优惠等专项票价优惠。14.6.2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结构应综合考虑居民收入水平、比价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可承受性等因素确定。14.7城市公共交通政策法规14.7.1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制定、完善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的相关条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14.7.2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提出制修订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相关标准要求。JT/T1486—2023(资料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主要内容以交通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在执行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模型。A.2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根据城市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等,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并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及约束条件,分析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具体对策;研判未来交通发展,论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与定位,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A.3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辨识公共交通客流走廊,形成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总体框架;根据客流方式划分和客流分布,确定不同层次线网的公共交通方式;根据线网属性、服务指标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对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进行分层规划与结构优化,形成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案。A.4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规划确定各类枢纽场站规划建设和布局原则。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分类与分级方案,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车场等各类设施的总体布局、用地控制和交通衔接等,并提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场站用地保障策略和建设要求。A.5城市公共交通运力配置与发展分阶段确定城市公共交通运力需求总量和运力结构,制定运力调整方案,对不同功能线路车型提出建议,鼓励推广应用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A.6公交专用道规划结合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明确公交专用道规划技术准则、适用条件和发展规模,提出公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房地产销售代理合同:别墅销售代理
- 机器拉带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常州消防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合同
- 榻榻米专用座椅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膝上桌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合同
- 2024年度商业保理合同保理融资额度与利率
- 赛车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科学用棱镜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国际餐饮文化交流活动策划合同
- 唱游子吟小儿垂钓课件小学音乐苏少0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1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必考题)模拟卷和答案
- 社团面试评分表
- 智慧园区 物流基地集装箱货堆场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血清转氨酶异常病因分析
- PDCA提高护理管道标识规范率
- 世界未解之谜英文版
- 中小跨径公路桥梁设计课件
- 放射培训考试习题及答案
- 译林牛津版9A-Unit8-Detective-Stories-Reading-2公开课优质课件
- 邯郸市政府采购办事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