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B/38/wKhkGGZZUeqAZsXFAAKzhwknmoE776.jpg)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B/38/wKhkGGZZUeqAZsXFAAKzhwknmoE7762.jpg)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B/38/wKhkGGZZUeqAZsXFAAKzhwknmoE7763.jpg)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B/38/wKhkGGZZUeqAZsXFAAKzhwknmoE7764.jpg)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2B/38/wKhkGGZZUeqAZsXFAAKzhwknmoE77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
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
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
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
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
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
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
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
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
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
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
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
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
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
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
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
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
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
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
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
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
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
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
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
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
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
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
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
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
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
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
要去除态度一一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
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
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不融入科学家的
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也不关
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
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二者论述的目的是相同的。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
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借此摆脱控物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C.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苏轼《琴诗》:”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
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K答案U1.B2.C3.B
4.首先提出对于事物的看法各人不尽相同,并以木商、植物学家、画家观赏古松为例,引出
实用、科学和美感的态度;然后区分三种态度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实用、科学与美感归于
真善美。
5.①诗人笔下的“桂花”“春山”“月”“山鸟”“幽篁”等景物不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
而是一个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契合的的清幽宁静世界。这就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
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
的情感倾向,竹林与明月构造出清幽澄净的环境与弹琴与长啸所表现的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
表里,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K解析》
【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内容的能力。
B.“不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错误。原文是“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
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是“很少有”,不是“不融入”,选项表述绝对。
【2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二者论述的目的是相同的”有误,两者论述的目的不同。材料一是为了引出实用、科学
和美感的态度,材料二是为了提出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
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
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
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D.“借此摆脱控物的方式”错误,原文为“'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
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
命境界……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一一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
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由此
可知,“摆脱控物的方式”的是“生命的态度”。
【3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
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
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
B.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
C.”月照花林皆似霰”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
D.语句探讨文学艺术美的产生要依赖主客观的统一规律,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
【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至四段,“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这棵古松对
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木商的实用的态度……
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首先提出对于事物的看法各人不尽相同,并以木商、植物学家、
画家观赏古松为例,引出实用、科学和美感的态度;
第五至八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
活……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注意力
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区分三种态度的不同之处;
第九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
高目的”,最后总结实用、科学与美感归于真善美。
【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在王维的作品里,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
的“明月”和“山鸟”,都不仅仅是诗人的客观审美对象,而是具有思想意志,能与“我”
产生互动(如“明月来相照”)的生命主体。再结合原文“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
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因此,诗人笔下
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
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王维诗中的竹林中的“明月”,春涧中的“山鸟”都不仅仅是“我”眼中的对象,而是具有
主观的情感活动,具备生命本然意义。而整个月下竹林、月下春涧即使没有“我”的存在,
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而结合原文”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
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
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可知,在王维的诗里,诗人
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
在王维的这两首诗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明月照“我”、山鸟鸣叫的客观现实,而没有明确表
现出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
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一一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
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因此,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
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聋子
雨果
第二天早上她醒来的时候,明白自己睡了一个好觉,这件奇怪的事使她惊讶起来,她己
经很久不习惯睡觉了。愉快的朝阳从窗洞口射进来,照到她的脸上,看见太阳的时候,她看
见窗口还有一个使她害怕的东西一一伽西莫多不幸的形象。她不自觉地用手遮住眼睛,可是
没用,她老是觉得透过自己玫瑰色的眼皮看见了那个用来扮演侏儒的假面具:独眼,缺牙齿。
她一直闭着双眼,但却听见一个粗哑的声音温柔地向她说道:“别害怕。我是你的朋友,我
是来看你睡觉的。我来看你睡觉,这对你没有什么坏处吧。不是吗?当你闭着眼睛的时候,
我在这里看你有什么关系呢?你瞧,我躲到墙后面去了,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这几句话的声调里含有比这几句话本身更为惨痛的成分,受了感动的埃及姑娘睁开了眼
睛,他真的已经不在窗口了。她走到窗前去,看见那可怜的驼子坐在墙角,带着痛苦的顺从
的表情。她努力克制住对他的厌恶,向他温和地说:“来吧。”看见埃及姑娘的嘴唇在动,
他以为她是在赶他走,于是他站起来,低着头一跛一跛地慢慢走开去了,甚至不敢抬起充满
失望的眼睛向那姑娘看一眼。“来吧!”她喊道,可是他继续走远了。于是她冲出小屋向他
跑去,抓住了他的胳膊。感觉到姑娘的接触,伽西莫多便浑身哆嗦起来。他抬起恳求的眼睛,
看见姑娘想把他拉到她身边去,他脸色就变得又欢快又温柔。她想把他拉进小屋,可是他坚
持要呆在门槛上。“不,不,”他说道,“鹏枭可不能到云雀的窝里去。”
于是她姿态优美地坐在她的垫褥上,羊儿躺在她的脚边,两人好一会儿没有动弹,默默
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难看。每一刻她都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
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独眼。她不明白全身如此奇形怪状
的人怎么能够生存。但是他脸上表现出的那样的悲哀和痛苦,使她有点心软了。
他首先说起话来:“那么你是叫我回来吗?”
她肯定地点点头答道:“是呀。”
他明白点头的意思。“哎!”他说,似乎犹豫着不想说下去,“因为……我是聋子。”
“可怜的人!”埃及姑娘带着善意的同情喊道。
他痛苦地微笑起来。“你发现我不只有这个缺陷,不是吗?是呀,我是聋子,我生来就
是这副模样,这真是可怕,不是吗?你呢,你却这么漂亮!”
在那不幸的人的语气里,有一种对于自身不幸的深深的感慨,使她没有勇气回答,何况
即使回答,他也是听不见的。他接着说道: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白自己的丑陋。我把自己同你比较的时候,我就非常怜悯自
己,我是多么可怜的不幸的怪物呀!我一定使你把我当成野兽了。你呀,你是一道阳光,一
滴露珠,一支鸟儿的歌!我呢,我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不像人也不是禽兽,是某种比脚下
的石头更粗硬、更难看、更不成形的东西!”
于是他笑起来了,那是世界上最痛心的笑声。他接着说道:“是呀,我是聋子。但你可
以用表情用手势对我讲话,我有一个主人曾经教我这种办法。这样,从你嘴唇的动作和你的
眼神,我很快就会明白你的意思。”
“好呀!”她微笑着说道,“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救我。”
她讲话的时候,他注意地看着她。
“我明白了,”他回答道,“你问我为什么要救你,你忘了,一天晚上,有个坏家伙想
把你抢走,第二天你却在他们的可耻的刑台上帮助了他。我即使付出性命也报答不了那滴水
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同情心呀。你已经忘掉那个坏家伙了,但他却还记得呢。”
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像
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
“听我说,”他不再担心眼泪掉下来了才说道,“那边有两座很高的钟塔,一个人假若
从那里掉下去,还没有掉到地上就会摔死。要是你愿意我从那里摔下去,你连一句话也不用
说,只要用眼睛表示一下就行了。”
于是他站了起来。这个怪人啊,那埃及姑娘虽然自己十分悲伤,却还对他产生了几分同
情。她做了个手势叫他不要走。
“不,不,”他说道,“我不应该呆得太久。你看着我,我就觉得不自在。你不肯掉头
去不看我,那是出于怜悯。我要去呆在一个我看得见你,你却看不见我的地方,这样会好一
止匕”
—、O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金属的小口哨说:“拿去吧。你需要我的时候,你想叫我来的时候,
你不太害怕看见我的时候,就把这只口哨吹响吧,口哨的声音我是听得见的。”
他把口哨放在地上便走了开去。
(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人民文学出版社,陈敬容译)
(备注力相关情节补充:美丽善良的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白天靠跳舞卖艺为生,国王卫
队的队长菲比斯垂涎艾丝美拉达的美色,骗取了她的芳心。就在菲比斯和艾丝美拉达在旅馆
幽会时,妒火中烧的克洛德从房中弹出,抽出匕首,插进了菲比斯的胸膛。克洛德逃走了,
吉卜赛女郎刺杀卫队长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艾丝美拉达被逮捕后屈打成招,被法庭判处
纹刑。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将她救下带入圣母院避难。节选部分是从艾丝美拉达被
带入圣母院开始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斯梅达拉在窗口看见伽西莫多时“不自觉地用手遮住眼睛”,一方面表现了爱斯梅拉达
的单纯,另一方面衬托出伽西莫多外表的丑陋程度。
B.当艾丝美拉达试图拉住卡西莫多时,卡西莫多感到被她一碰,不由得四肢直打战,这刻画
出卡西莫多救人后余悸未消的心理。
C.“于是他笑起来了,那是世界上最痛心的笑声”,面对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过去不懂
得美丑的伽西莫多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丑陋,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
D.卡西莫多之所以救艾丝美拉达,有着感恩的心理,因为他在耻辱柱上时,艾丝美拉达曾给
他喂水喝,让他感受到美丽女孩内心的善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对阳光的描写“愉快的朝阳从窗洞口射进来,照到她的脸上”,衬托出艾丝
美拉达被救后内心的平静与舒畅。
B.当爱斯梅拉达想把伽西莫多让到自己的小屋里去的时候,伽西莫却“坚持要呆在门槛上”,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伽西莫多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
C.作者运用夸张的笔调,集侏儒、独眼、缺牙、肢脚、罗圈腿、驼背、耳聋等诸多“丑”的
因素于一身,勾勒出卡西莫多丑得出奇的形象。
D.文章开头写伽西莫多在窗外看爱斯梅拉达睡觉,说明他很喜欢爱斯梅拉达,但后文又说
“我不应该呆得太久”,对比鲜明,表现出伽西莫多的矛盾心理。
8.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文中艾丝美拉达对卡西莫多的心理变化过程。
9.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就节选部分简要
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及艺术效果。
K答案U6.B7.D
8.①开始时的厌恶。虽然知道卡西莫多救了她,但卡西莫多丑陋的外形让她难以接受,她只
能拼命克制对他的厌恶。
②平静地接受了卡西莫多的丑陋。她姿态优雅地蹲在她的床垫上,默默地对视着,慢慢开始
适应了。
③相处后的感动。她为卡西莫多不顾安危的报恩行动而感动。
④相处后的同情。对卡西莫多的遭遇深表同情。
9.具体体现:
①艾丝美拉达的美丽与卡西莫多的丑陋的对照;
②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与他善良、懂得感恩的内心形成了对照。
③艺术效果: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增强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k解析H
【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刻画出卡西莫多救人后余悸未消的心理”错误。根据文中信息可知,卡西莫多是害怕
自己的丑陋外形吓到艾丝美拉达。
【7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对比鲜明,表现出伽西莫多的矛盾心理”错误。不属于对比手法,“矛盾心理”也不准
确,都表现了伽西莫多的善良和对爱斯梅拉达的喜爱。
【8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开始时的厌恶。结合“她不自觉地用手遮住眼睛,可是没用,她老是觉得透过自己玫瑰色的
眼皮看见了那个用来扮演侏儒的假面具:独眼,缺牙齿”“这几句话的声调里含有比这几句
话本身更为惨痛的成分,受了感动的埃及姑娘睁开了眼睛,他真的已经不在窗口了。她走到
窗前去,看见那可怜的驼子坐在墙角,带着痛苦的顺从的表情。她努力克制住对他的厌恶,
向他温和地说:‘来吧’”可知,虽然知道卡西莫多救了她,但卡西莫多丑陋的外形让她难
以接受,她只能拼命克制对他的厌恶。
平静地接受了卡西莫多的丑陋。结合“于是她姿态优美地坐在她的垫褥上,羊儿躺在她的脚
边,两人好一会儿没有动弹,默默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难看。每一
刻她都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
独眼。她不明白全身如此奇形怪状的人怎么能够生存。但是他脸上表现出的那样的悲哀和痛
苦,使她有点心软了”可知,她姿态优雅地蹲在她的床垫上,默默地对视着,慢慢开始适应
了。
相处后的感动。结合“'我明白了,'他回答道,'你问我为什么要救你,你忘了,一天晚
上,有个坏家伙想把你抢走,第二天你却在他们的可耻的刑台上帮助了他。我即使付出性命
也报答不了那滴水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同情心呀。你已经忘掉那个坏家伙了,但他却还记得
呢。'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
像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可知,她为卡西莫多不顾安危的报恩行动而感动。
相处后的同情。结合“‘听我说,'他不再担心眼泪掉下来了才说道,'那边有两座很高的
钟塔,一个人假若从那里掉下去,还没有掉到地上就会摔死。要是你愿意我从那里摔下去,
你连一句话也不用说,只要用眼睛表示一下就行了。'于是他站了起来。这个怪人啊,那埃
及姑娘虽然自己十分悲伤,却还对他产生了几分同情。她做了个手势叫他不要走”可知,对
卡西莫多的遭遇深表同情。
[9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
结合“于是她姿态优美地坐在她的垫褥上,羊儿躺在她的脚边,两人好一会儿没有动弹,默
默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难看。每一刻她都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
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独眼”可知,艾丝美拉达的美丽与
卡西莫多的丑陋的对照;
结合“她老是觉得透过自己玫瑰色的眼皮看见了那个用来扮演侏儒的假面具:独眼,缺牙
齿”“你问我为什么要救你,你忘了,一天晚上,有个坏家伙想把你抢走,第二天你却在他
们的可耻的刑台上帮助了他。我即使付出性命也报答不了那滴水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同情心
呀。你已经忘掉那个坏家伙了,但他却还记得呢”“那边有两座很高的钟塔,一个人假若从
那里掉下去,还没有掉到地上就会摔死。要是你愿意我从那里摔下去,你连一句话也不用说,
只要用眼睛表示一下就行了”可知,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与他善良、懂得感恩的内心形成了
对照。
艺术效果: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用艾丝美拉达的美丽来衬托他的丑陋,给
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增强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
中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
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则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座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
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
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
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
“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
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国嬖臣景监以
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
德意丕和于俗成大功着丕谋于众是以圣人荀可以强国丕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
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
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
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
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糠其师公孙贾。明日,秦
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净,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
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
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K备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
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
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
国/不法其故/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
国/不法其故/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
国不法其故/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
国不法其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刑罚的名称。又指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
名责实,慎赏明罚。
B.“公叔召鞅谢曰”中的“谢”指道歉,“谢”与《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含
义相同。
C.“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中的“因”指通过,“因”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的“因”含义相同。
D.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犹言天下,多将五湖四海联系一起,喻指全国各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即位后就立即整顿国家,修明政治,下令寻找变法人才,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
行来到秦国。
B.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座手下做事,公叔座深知公孙鞅的才干,病重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
只是最后魏惠王并未听从其建议重用公孙鞅。
C.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
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
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粽其师公孙贾。
14.商鞅如何解决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简要概括。
K答案U10.A11.C12.A
13.(1)现在宾客群臣中有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的人,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
(2)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
贾脸上刺字。
14.①秦人不愿变法时,商鞅以理先说服秦孝公;②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在集市立木
建信;③太子犯法,商鞅主张对太子师傅施刑,以此立威。
k解析H
【10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谈论高尚道德
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
拘泥于旧传统。
“夫民不可与虑始”,“始”作“虑”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而可与乐成”,“成”作“乐”的宾语,“不可与虑始”与“而可与乐成”结果对称,排
除C
【1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公叔召鞅谢日”句意:公叔座召见公孙鞅道歉说。/“乃令张良留谢”句意:刘
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C.“含义相同”错误。通过/趁机。句意: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趁机用丰厚的礼物
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D.正确。
【12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立即”错误。秦孝公下令寻人是第二年的事情。
【13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定语后置句;“尊”,使动用法,使……尊贵;
(2)“嗣”,继承人;第二个“刑”,动词,处刑。
【1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
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可知,当商鞅遇到困难,
秦人不愿变法时,他首先说服秦孝公,求得秦王的支持;
由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可知,商鞅在法令没有发布
之前,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和政府,在国都集市南门立木悬赏,践行诺言,从而建立变法的
信用基础;
由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
其傅公子虔,粽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后,为了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商鞅建议惩罚
太子的老师,向社会立威。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
政治,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
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
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深
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正赶上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瘗,问道:“您如
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座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
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座又说:“如
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
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瘗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
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
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
座,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瘁病入膏盲,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
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
强兵的方略游说秦孝公。孝公大喜过望,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
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
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
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
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
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
“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给他五十金。这时,公孙
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用千计算。
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
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
第二天,秦国人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
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
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
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
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
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
当政者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B.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C.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很多名门大家都请怀素题字,强调民众喜爱怀素书法。
D.诗中写怀素赠送作者草书,作者作诗赠送怀素,表达愿以怀素为师的赞誉。
16.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
所作。请你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将进酒》的相似之处,
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K答案』15.D
16.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
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K解析H
【1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诗中写怀素赠送作者草书”错误,诗中描写了怀素酒后运笔狂放疾书的情境,并没有写
怀素赠送作者草书。
【1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
“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指一会儿,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一会
的功夫就就横扫了几千张字,运用了夸张写法。“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范茫”,如
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怀素在
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将进酒》“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
“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远;”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
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比喻手法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
用词大胆,也表现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诗“如闻神鬼
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
人公的赞美。《将进酒》由饮酒想到“古来圣贤”“陈王”曹植,是虚写,“岑夫子,丹丘
生,将进酒,杯莫停”是实写。
“须臾扫尽数千张”是正面描写,描写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属于侧面描写,以环境烘托怀素创作的情景。《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
百杯”正面写饮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
欢谑”侧面写饮酒。
两首诗都使用了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飘风骤雨惊飒飒”“恍恍如闻神鬼惊",“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属
于直抒胸臆;“恍恍如闻神鬼惊",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
凤舞巨蟒游走,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抒
胸臆,写尽内心的痛楚和绝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诗中的原句回答“,
(2)《蜀道难》中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原因是“,
(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
k答案』(1)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
声夹杂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①地寻求
突破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
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铜锣,镶金绣
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
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②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
小的舞台,使平素过得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而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
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③。脸谱、水袖、兰花指以及奇奇怪怪的道
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的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的赏心悦目、勾魂摄魄
的审美效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
又精于提炼。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
观察,又精于提炼。
C.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精于提炼,
又勤于观察。
D.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
又勤于观察。
(答案》18.①苦心孤诣(煞费苦心)
②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③形神兼备19.C20.A
K解析H
【18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指艺人费尽心思钻研,应填“苦心孤诣”,或者“煞费苦心”。“苦心孤诣”,
指刻苦用心地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指为了寻求解决某一问题的办法而煞费
苦心。“煞费苦心”,形容费尽了心思。
第二空,根据下文“人间生活”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丰富多彩的生活,应用“五光十色”,
或者“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丰富多彩”,指内容充实,
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第三空,此处的语境是指从而做到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应用“形神兼备”。“形神
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
【19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文说的是“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从话题一致的角度,应先说
“音乐和舞蹈",排除BD;
再根据陈述角度的一致性,排除A。
【20题详析】
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质检考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模块综合检测卷(素能提升训练)-勤径学升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测(统编版2019)
- 2025年专利共有协议制定指南
- 2025年企业产权交换策划合同书
- 2025年信贷购买房产转卖合同样本
- 2025年公积金缴纳责任协议
- 2025年人力资源合作与交流协议书
- 2025年促销礼品市场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锌材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免疫细胞质量控制与检验检测协议
- GB/T 44230-2024政务信息系统基本要求
- 共享wifi贴合同范本
- 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
- 国能辽宁北票 200MW 风力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024年松溪县城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中电联团体标准-220kV变电站并联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新版ISO22301BCM体系手册
- 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49-55项)
- 《公路智慧养护信息化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 中国主要蜜源植物蜜源花期和分布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