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南省常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
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
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
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一一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
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
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
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
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
地。
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
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
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
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
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
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一一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
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
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
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
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
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
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
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
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
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事墨色一一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
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
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
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
过的空间一一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
《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淞沆碰,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
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
之境,是无我之境一一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瓒和赵孟)慎、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
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
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
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
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
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
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
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
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
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
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
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
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
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
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些空
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
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
破一一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
(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2023年10月5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
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B.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
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C.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
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D.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
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
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
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
C.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
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
D.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
言”,“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
(3)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夕阳”和“人”,
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
B.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
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
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
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
(4)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
(5)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
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
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
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
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
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
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
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
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
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②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
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
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一一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
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
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
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
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
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
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
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③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
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一一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
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
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
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
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④“不卖不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用繁笔写各个时令叶三所卖的各色瓜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
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B.季陶民经常给叶三赠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叶三的真挚情意,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叶
三鉴赏能力的充分肯定。
C.“连大气都不出”“深深吸一口气”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叶三观看作画时的疑惑与紧张,
与下文季陶民的得意形成反差。
D.“你这画不对”,叶三直接指出季陶民画作中的错误,依据的是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
是季陶民“对叶三另眼相看”的原因。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连用两个“第一个”,是对季陶民画技和叶三鉴赏力的充分肯定,并激发起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老大老二提出不让叶三卖果子,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父亲“走宅门卖果子”
有些丢人。
C.句子③中的“我师”耐人寻味,既体现了季陶民对叶三的信任和欣赏,也体现了季陶
民的谦逊。
D.句子④简短有力,斩钉截铁,表现叶三不卖画的坚决态度,也反映出叶三对季陶民画
作的无比珍惜。
(3)小说结尾“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这一结局前文多有铺垫,请对相关细节作出梳理。
(4)有人曾评价:“汪曾祺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请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世为部落酋帅,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曾行马群,见
一白蛇,头有两角,咒之,求畜牧芳息。自是牛羊骅旦旦觉滋盛鱼别为群谷量之。.朝廷每有
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孝文嘉之。明帝时,以年老,启求传爵于荣。荣洁
白美容貌,幼而神机明决。及长,好射猎,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阵之法,号令严肃,众莫敢
犯。太宰元天穆从容言荣勋业,宜调政养人。荣便攘肘谓天穆日:“推奉天子者,此是人臣
常节。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如闻朝士犹自宽纵,今秋欲共兄
戒勒士马,校猎嵩原,令贪污期贵,入围搏虎。萧衍若降,乞万户侯;如其不降,径度数千
骑,便往缚取。待六合宁一,八表无尘,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观风俗,布政教,如此乃
可称勋耳。”及见四方无事,用遣人奏曰:“参军许周劝臣取九锡①,臣恶其此言,已发遣令
去。”荣时望得殊礼,故以意讽朝廷。帝实不欲与之,因称其忠。荣见帝年长明悟,为众所
归,欲移自近,皆使由己。荣虽威名大振,而举止轻脱,曾欲出猎,有人诉之,披啄不已,
发怒,即射杀之。曾见沙弥重骑一马,荣即令相触,力穷不复能动,遂使傍人以头相击,死
而后已。
(节选自《北史•尔朱荣传》)
材料二: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②桎梏天下人之手足,
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以旗,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
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
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节选自黄宗羲《原法》)
【注】①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礼遇。②
非法之法:立一家之法,法越严密,天下的动乱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非法之法。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自是A牛羊B驼马C日觉滋盛D色E别为群F谷G量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指繁殖,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的词义不同。
B.朝,指“使……朝见”,与《齐桓晋文之事》“朝秦楚”中“朝”的用法相同。
C.陈,指陈述、述说,前文“启求传爵于荣”中的“启”也指陈述,两者词义相同。
D.设施,文中作动词,指施行,与现在所说的“防洪设施”中的“设施”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荣世代担任部落酋长,其父常献私马和资财粮草给朝廷,帮助解决军队费用问题,
皇帝很是赞赏。
B.尔朱荣聪敏果断,有出色的指挥才能,每次围猎时都按照军队布阵的方式,号令严明,
众人不敢冒犯。
C.尔朱荣位高权重,备受尊崇,曾经与元天穆一道护卫天子去巡视各地,观察风土人情,
推广政令教化。
D.尔朱荣借参军许周之口表达自己渴望得到九锡之赐的想法,但皇帝不想给他特殊待遇,
因此赞他忠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
②荣见帝年长明悟,为众所归,欲移自近,皆使由己。
(5)试用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评价尔朱荣对待沙弥的行为。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人之常德
萧立之①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海图②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注】①萧立之:南宋诗人。宋亡归隐。②“海图”:杜甫《北征》诗:“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海图诉波涛,旧绣移曲折。”意思是: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过的旧衣裳刚
过两膝,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嶂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以“秋风”“桐叶”“幽篁”“山鬼”等意象渲染、烘托出秋令之时送别的清
冷、萧瑟、凄凉的氛围。
B.“海图”句用典故写友人收拾衣装的情形,“笑指秦人溪”与“翠冷山鬼啼”的送别情
景对比,诗情转向豁达。
C.“编蓬”二句用委婉含蓄之语写出了友人到达桃源后编蓬结宅、采薪食果的自由生活
之乐,弥散着愉悦的气息。
D.本诗以友人去处为摹写重点,因情造境,为表达出对友情的珍重,描写自然景观,传
达出亡国遗民的心声。
(2)钱锦书说:“这首诗感慨在元人统治下的地方已经没有干净土,希望真有个陶潜所
描写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善用叠字,如以“”写渭水、樊川的浩荡,以
“”写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
②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的句子
③中国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请写出含有“龙”的古诗词:
六、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丕受.年龄、性别、一、
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A,每天快走约30分
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①每天步行超过1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②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
于健身效果越好。③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④那么除了步数以外,⑤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
是衡量的重要标准。⑥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
“无效步数”,⑦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⑧若
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⑨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⑩也不会获得很好的运动。
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并不
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Bo如对青少年来说,
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在
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
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
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
将领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①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
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为五斗
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②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他
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壬锤百
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筑,
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
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
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
了词人之道。③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1)文中的“大”字很有表现力,请从①②两处画横线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大”字
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
(2)试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③的艺术效果。
(3)语言文字运用I和n中画波浪线部分,前者用顿号隔开,后者用逗号隔开,试分析
二者的不同。
①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
②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八、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海明威
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才能够真诚地活着。一一梭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湖南省常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
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
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
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一一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
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
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
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
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
地。
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
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
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
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
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
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一一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
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
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
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
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
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
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
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
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
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事墨色一一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
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
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
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
过的空间一一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
《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淞沆扬,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
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
之境,是无我之境一一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瓒和赵孟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
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
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
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
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
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
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
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
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
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
人却说“己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
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
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
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
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些空
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
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
破一一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
(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2023年10月5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
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B.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
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C.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
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D.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
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
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
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
C.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
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
D.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
言”,“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
(3)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
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夕阳”和“人”,
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
B.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
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
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
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
(4)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
(5)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
分析。
【答案】(1)D
(2)A
(3)D
(4)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
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5)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
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
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
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
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
辨别分析,认真推敲。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
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
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D.“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D。
(2)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错误,因
果颠倒,结合“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
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可知。
故选Ao
(3)D.错误,本项与留白无关。
故选D。
(4)①结合"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
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可知,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
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结合“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
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可知,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5)①结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可知,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
②结合“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
白”可知,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
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
的空白。③结合“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
可知,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
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答案:
(1)D
(2)A
(3)D
(4)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
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5)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
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
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
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
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
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
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
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
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
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
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
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
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
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②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
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
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一一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
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
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
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
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
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
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
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③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
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一一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
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
民的回,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
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
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④“不卖不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开篇,作者用繁笔写各个时令叶三所卖的各色瓜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
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B.季陶民经常给叶三赠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叶三的真挚情意,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叶
三鉴赏能力的充分肯定。
C.“连大气都不出”“深深吸一口气”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叶三观看作画时的疑惑与紧张,
与下文季陶民的得意形成反差。
D.“你这画不对”,叶三直接指出季陶民画作中的错误,依据的是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
是季陶民“对叶三另眼相看”的原因。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句子①连用两个“第一个”,是对季陶民画技和叶三鉴赏力的充分肯定,并激发起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老大老二提出不让叶三卖果子,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父亲“走宅门卖果子”
有些丢人。
C.句子③中的“我师”耐人寻味,既体现了季陶民对叶三的信任和欣赏,也体现了季陶
民的谦逊。
D.句子④简短有力,斩钉截铁,表现叶三不卖画的坚决态度,也反映出叶三对季陶民画
作的无比珍惜。
(3)小说结尾“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这一结局前文多有铺垫,请对相关细节作出梳理。
(4)有人曾评价:“汪曾祺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请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C
(2)B
(3)①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从“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来看,叶
三和季陶民的关系非同一般。②叶三钟爱季陶民的画。从“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
他的画”来看,叶三对季陶民的画非常喜爱。③叶三不想卖季陶民的画。从“题不题上
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来看,叶三从没有卖画的想法。④叶三拒绝卖季陶民的画。
从“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而叶三却说“不卖”来看,叶三不卖画的态度一直十分坚
决。
(4)“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指他的作品有贴近生活、贴近底层的一面。如对各季水果
的不厌其烦的介绍,勾勒出了小城物产的丰富和生活的宁静淳美;季陶民与叶三之间的
对话,是艺术鉴赏,又如邻里之间的攀谈。
“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主要指透过文字所表现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一个卖果子的
底层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眼光卓异的鉴赏者,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具有浪漫色彩;叶三与
季陶民之间跨越身份的卖果子的与买果子的、“画家”与“鉴赏家”的关系,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交往,体现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
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
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相关细节作出梳理的能力。需要联系上下文,将与此有关的所有信息筛选
出来,然后分层次整理,精练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
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
明确探究方向。
【解答】(1)C.“表现出叶三观看作画时的疑惑与紧张,与下文季陶民的得意形成反差”
错误,结合“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
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
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知。
故选c。
(2)B."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父亲’走宅门卖果子'有些丢人”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B。
(3)①结合”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可知,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
关系非同一般。②结合“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可知,叶三钟爱季陶民的
画。③结合“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可知,叶三不想卖季陶民的画。从
没有卖画的想法。④结合“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而叶三却说“不卖”可知,叶三拒
绝卖季陶民的画。态度一直十分坚决。
(4)“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指他的作品有贴近生活、贴近底层的一面。结合“立春前
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
可知,如对各季水果的不厌其烦的介绍,勾勒出了小城物产的丰富和生活的宁静淳美;“这
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一一有上款不好卖”,季陶民与叶三之间的对话,是艺
术鉴赏,又如邻里之间的攀谈。
“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主要指透过文字所表现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结合“'红花莲
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可知,一个卖果子的底层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眼光卓异的鉴赏者,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具
有浪漫色彩;”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叶三与季陶民之间跨越身份的卖
果子的与买果子的、“画家”与“鉴赏家”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交往,体现出了可
贵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
答案:
(1)C
(2)B
(3)①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从“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来看,叶
三和季陶民的关系非同一般。②叶三钟爱季陶民的画。从“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
他的画”来看,叶三对季陶民的画非常喜爱。③叶三不想卖季陶民的画。从“题不题上
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来看,叶三从没有卖画的想法。④叶三拒绝卖季陶民的画。
从“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而叶三却说“不卖”来看,叶三不卖画的态度一直十分坚
决。
(4)“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指他的作品有贴近生活、贴近底层的一面。如对各季水果
的不厌其烦的介绍,勾勒出了小城物产的丰富和生活的宁静淳美;季陶民与叶三之间的
对话,是艺术鉴赏,又如邻里之间的攀谈。
“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主要指透过文字所表现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一个卖果子的
底层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眼光卓异的鉴赏者,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具有浪漫色彩;叶三与
季陶民之间跨越身份的卖果子的与买果子的、“画家”与“鉴赏家”的关系,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交往,体现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世为部落酋帅,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曾行马群,见
一白蛇,头有两角,咒之,求畜牧菁息。自是牛羊骅马旦觉滋盛鱼别为群谷量之。朝廷每有
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孝文嘉之。明帝时,以年老,启求传爵于荣。荣洁
白美容貌,幼而神机明决。及长,好射猎,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阵之法,号令严肃,众莫敢
犯。太宰元天穆从容言荣勋业,宜调政养人。荣便攘肘谓天穆日:“推奉天子者,此是人臣
常节。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如闻朝士犹自宽纵,今秋欲共兄
戒勒士马,校猎嵩原,令贪污期贵,入围搏虎。萧衍若降,乞万户侯;如其不降,径度数千
骑,便往缚取。待六合宁一,八表无尘,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观风俗,布政教,如此乃
可称勋耳。”及见四方无事,用遣人奏曰:“参军许周劝臣取九锡①,臣恶其此言,已发遣令
去。”荣时望得殊礼,故以意讽朝廷。帝实不欲与之,因称其忠。荣见帝年长明悟,为众所
归,欲移自近,皆使由己。荣虽威名大振,而举止轻脱,曾欲出猎,有人诉之,披际不已,
发怒,即射杀之。曾见沙弥重骑一马,荣即令相触,力穷不复能动,遂使傍人以头相击,死
而后已。
(节选自《北史•尔朱荣传》)
材料二: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②桎梏天下人之手足,
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以砥,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
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
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节选自黄宗羲《原法》)
【注】①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礼遇。②
非法之法:立一家之法,法越严密,天下的动乱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非法之法。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自是A牛羊B驼马C日觉滋盛D色E别为群F谷G量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蕃,指繁殖,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的词义不同。
B.朝,指“使……朝见”,与《齐桓晋文之事》“朝秦楚”中“朝”的用法相同。
C.陈,指陈述、述说,前文“启求传爵于荣”中的“启”也指陈述,两者词义相同。
D.设施,文中作动词,指施行,与现在所说的“防洪设施”中的“设施”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尔朱荣世代担任部落酋长,其父常献私马和资财粮草给朝廷,帮助解决军队费用问题,
皇帝很是赞赏。
B.尔朱荣聪敏果断,有出色的指挥才能,每次围猎时都按照军队布阵的方式,号令严明,
众人不敢冒犯。
C.尔朱荣位高权重,备受尊崇,曾经与元天穆一道护卫天子去巡视各地,观察风土人情,
推广政令教化。
D.尔朱荣借参军许周之口表达自己渴望得到九锡之赐的想法,但皇帝不想给他特殊待遇,
因此赞他忠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
②荣见帝年长明悟,为众所归,欲移自近,皆使由己。
(5)试用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评价尔朱荣对待沙弥的行为。
【答案】(1)ADF
(2)B
(3)C
(4)①近年承蒙国家给我极大的荣誉、地位,但还没有能统一天下,今天怎么就能谈得
上有功勋业绩呢?
②尔朱荣见到皇帝已经长大,聪明机智,被众人称赞,就打算靠近他,使他一举一动都
能由自己控制。
(5)①在黄宗羲看来,“法治”优于“人治”。②尔朱荣对待沙弥的行为十分残暴,完全
是率性而为,草菅人命。③这种行为之所以存在,其本质在于“权大于法”。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
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自是”是表时间的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日觉滋盛”修饰的士“牛
羊驼马”,要连在一起,是说牛羊驼马等牲畜一天比一天多,表意完整,其后断开;“谷”
作句子状语,其前断开,综上应在ADF三处断开。句意:此后,部落中的牛羊驼马等牲
畜,一天比一天多,以至于后来把他们按颜色专门分类,每群都以山谷作为计量单位。
(2)B."指'使……朝见’”“用法相同”有误。朝:朝中的;使……朝见。句意:让那
些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朝中贵人们;即让秦国和楚国来拜见。
故选:B„
(3)C.“曾经与元天穆一道护卫天子去巡视各地,观察风土人情,推广政令教化”有误,
原文表述为“待六合宁一,八表无尘,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观风俗,布政教”。这是
尔朱荣的设想。
故选:Co
(4)①顷来:近年;混一:统一;勋:功勋业绩。译文:近年承蒙国家给我极大的荣誉、
地位,但还没有能统一天下,今天怎么就能谈得上有功勋业绩呢?
②明悟:聪明机智;为……所:被;为众所归:被众人称赞。译文:尔朱荣见到皇帝已
经长大,聪明机智,被众人称赞,就打算靠近他,使他一举一动都能由自己控制。
(5)材料二中黄宗羲认为“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故曰有治法
而后有治人”。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材料一中说到“曾见沙弥重骑一马,荣即
令相触,力穷不复能动,遂使傍人以头相击,死而后已”。大意是“他曾经看见两个和尚
同骑一匹马,他就马上把他们叫过来,让他们用头相顶角力。两个人力气用完后不再动
弹,于是又让旁边的人抓着他们的头互相碰撞,一直把他们撞死才算完事”。尔朱荣对待
沙弥的行为十分残暴,完全是率性而为,草菅人命。而这种行为之所以存在,其本质在
于“权大于法”。
答案:
(1)ADF
(2)B
(3)C
(4)①近年承蒙国家给我极大的荣誉、地位,但还没有能统一天下,今天怎么就能谈得
上有功勋业绩呢?
②尔朱荣见到皇帝已经长大,聪明机智,被众人称赞,就打算靠近他,使他一举一动都
能由自己控制。
(5)①在黄宗羲看来,“法治”优于“人治”。②尔朱荣对待沙弥的行为十分残暴,完全
是率性而为,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融资租赁合同关于租金支付及甲方权益保障(2024版)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标准的品牌授权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分包方工程勘察设计知识产权合同3篇
- 辣椒购销合同
- 银行抵押协议
- 2024版居间合同范本:软件开发与销售3篇
- 2024权许可使用合同(建筑作品)
- 子宫肌瘤课件
- 龙门吊设备租赁费用结算合同
- 2024版影视制作服务委托合同3篇
- 《无土栽培技术》课件
- 城市更新前期调研报告
- 运输成本控制与燃油管理
- 2024年国药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浩瀚宇宙》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盈亏问题完整
- 新院外急救课件
- 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课件
- 《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18版)》第三册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 美国RAZ分级读物目录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