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如图本质的是()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3.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彻底清算文革时期错误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5.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这些措施()A.促使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改变B.使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D.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7.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以支持持久抗战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8.如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9.下图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10.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11.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12.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影响,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如图本质的是()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答案D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答案A3.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答案B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彻底清算文革时期错误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答案D5.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这些措施()A.促使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改变B.使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D.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6.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答案B7.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以支持持久抗战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答案D8.如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答案A9.下图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答案D10.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答案B11.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答案B12.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答案D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影响,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