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一职,掌管宾客事宜,迎送接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外国的王公、使臣来朝。这一职位是()A.典客 B.大鸿胪C.护乌桓校尉 D.礼部2.突厥是唐代的重要民族之一。公元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 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D.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3.如图是朝阳纺织厂唐墓中出土的两件陶胡人俑。这两个陶俑的形象与《新唐书》记载的大食人俑相吻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食人俑和洛阳出土的三彩胡俑的形象基本一致。因此,该俑的族属很有可能为波斯人。这反映出当时()A.兼容并蓄下的开拓精神B.中外交流的深入发展C.对外丝路贸易的纵深发展D.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入4.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5.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6.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7.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州府如下表所示,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由此可知,唐朝()唐代羁縻州府概况军政划分所辖羁縻州府羁縻州府主要隶属机构所辖主要少数民族地理区域关内道119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东突厥、铁勒、回纥、党项、吐谷浑北疆续表军政划分所辖羁縻州府羁縻州府主要隶属机构所辖主要少数民族地理区域河北道60安东大都护府西突厥、契丹、高丽、靺鞨东北陇右道249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突厥、党项、吐谷浑、西域各族西北剑南道261其他若干边州都督府羌、南诏等西南岭南道92安南大都护府蛮、俚、獠等南疆A.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B.边疆治理呈现新突破C.民族交融导致边疆拓展D.中央集权逐步地削弱8.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9.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这说明()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10.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遏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11.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2.《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北宋到南宋,赵氏王朝一直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其立足点始终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方面。所谓“欲理外,先理内”,正反映了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内在心态。因此,宋政府不仅对北方政权采取守势,而且在外交上也遵循收缩、内敛的原则,并不积极追求宗主国的地位和万国朝拜的荣耀,而是平淡地,有时甚至是放任地处理外交关系。这种外交政策和态度固然无法带来唐王朝那种崇高的国际威望,却使中外关系更多地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宋政府更多的是从追求实利的角度来看待对外关系,对海外贸易,尤其是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不仅大幅度放宽对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与此相联系,对于带来虚名的贡赐贸易,则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由此促成了对外关系的重心由官方向民间的转移。——摘编自陈国灿《江南与宋代对外开放》(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一职,掌管宾客事宜,迎送接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外国的王公、使臣来朝。这一职位是()A.典客 B.大鸿胪C.护乌桓校尉 D.礼部答案B2.突厥是唐代的重要民族之一。公元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 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D.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答案D3.如图是朝阳纺织厂唐墓中出土的两件陶胡人俑。这两个陶俑的形象与《新唐书》记载的大食人俑相吻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食人俑和洛阳出土的三彩胡俑的形象基本一致。因此,该俑的族属很有可能为波斯人。这反映出当时()A.兼容并蓄下的开拓精神B.中外交流的深入发展C.对外丝路贸易的纵深发展D.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入答案B4.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5.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答案B6.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A7.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州府如下表所示,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由此可知,唐朝()唐代羁縻州府概况军政划分所辖羁縻州府羁縻州府主要隶属机构所辖主要少数民族地理区域关内道119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东突厥、铁勒、回纥、党项、吐谷浑北疆续表军政划分所辖羁縻州府羁縻州府主要隶属机构所辖主要少数民族地理区域河北道60安东大都护府西突厥、契丹、高丽、靺鞨东北陇右道249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突厥、党项、吐谷浑、西域各族西北剑南道261其他若干边州都督府羌、南诏等西南岭南道92安南大都护府蛮、俚、獠等南疆A.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B.边疆治理呈现新突破C.民族交融导致边疆拓展D.中央集权逐步地削弱答案B8.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9.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这说明()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答案C10.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遏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答案C11.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答案C12.《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答案A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北宋到南宋,赵氏王朝一直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其立足点始终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方面。所谓“欲理外,先理内”,正反映了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内在心态。因此,宋政府不仅对北方政权采取守势,而且在外交上也遵循收缩、内敛的原则,并不积极追求宗主国的地位和万国朝拜的荣耀,而是平淡地,有时甚至是放任地处理外交关系。这种外交政策和态度固然无法带来唐王朝那种崇高的国际威望,却使中外关系更多地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宋政府更多的是从追求实利的角度来看待对外关系,对海外贸易,尤其是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不仅大幅度放宽对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与此相联系,对于带来虚名的贡赐贸易,则采取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