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会以“文脉”为视点,透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探寻其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会以“文脉”为视点,透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探寻其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一)教学导入,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1)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朱竹”别具一格;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2)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3)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2岁)七月,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经常到湖北黄州赤鼻矶头游览眺望。元丰五年(1082年,45岁),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苏轼知道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只是触情生情,借题发挥。任务一:诵读全文,感知一种特别的文体1.文体知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在形式上,赋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在内容上,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事迹或相关典故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2.
品读赏析(一)入世困境,出世求解1.赏风月任务(1)为摆脱入世被贬的困境,苏轼出世求解,于是游赤壁“赏风月”。请大家在第一段找出“赏风月”的三个句子并赏析,然后概括赤壁夜景的特点。明确: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第三句为月下之景)问题预设:“清风徐来”可否换成“清风吹来”?明确:不可。“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以闲适、柔和、温馨(舒畅)之感,也才符合“水波不兴”这一情景。问题预设:“徘徊”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写出了明月慢慢升起,在云雾中穿行的视觉效果;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问题预设:“横”字描摹出怎样的画面?明确:“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了江面水雾缥缈、茫茫一片的景象。赤壁夜景特点:描绘出清幽宁静、月色朦胧、水雾缥缈的特征。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朗读体验:请大家用悠扬、舒缓的语调朗读“赏风月”三个句子,体会赤壁夜景亦真亦幻的朦胧美。2.思美人任务2:美景配美人。景色如此好,佳人何在?请在第一段中找出写美人的句子,并作赏析。预设:送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读体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品鉴体验: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点拨过渡:苏轼触景生情,不由得响起《诗经》中的美人。他内心情感的波涛,是蕴藏在“歌窈窕之章”里的。作者的情感波涛真的因为思念美人吗?苏轼被贬之困境,风月与美人带给他解脱了吗?我们继续赏析第二段“求解不得,心系入世。”(二)求解不得,心系入世3.恋明君任务1.第二段作者“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把他从得道升仙的感觉中拉回到了现实中来。这一段中的“歌”与第一段中的“歌”有一歌共同点是什么?找出并赏析。预设:它与第一段中《诗经》里的句子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美人”这个意象,“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教师追问:这里化用了《楚辞》中的诗句,请大家齐读《楚辞》代表作《离骚》中的三句诗,同时想一想,最后一句你读出了什么?朗读体验: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节选教师点拨:“美人”,屈原有时指自己,有时泛指贤士,有时指国君,这里指楚怀王。这两句表现屈原由草木的迅速零落,想到时光易逝,深恐楚怀王不能趁壮盛之年有所作为,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业。任务2:作者为什么反复吟唱“美人”?有什么深意?预设:“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明主”“美政”的象征,作者反复吟唱“美人”,实则是在“恋明君”。教师点拨: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入世理想却一直萦绕在心头。朗读体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读法:用苍凉、抑郁的语调朗读,“天一方”要一字一顿地读。点拨过渡:苏轼被贬蛮荒之地,虽“心系入世”,但圣主却在“天一方”,“入世而不得”。(三)入世不得,千古同悲4.慕英雄任务1.苏轼“入世不得”,于是,心“怨”目“泣”。然而,“怨”“泣”不是苏轼情感逻辑的终点。锁定第三段“客曰”部分,找出“慕英雄”的句子,并作赏析。学生自读:“慕英雄”的句子。自读任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自曹操的《短歌行》,请大家诵读屏幕上的诗句,并赏析最后一句。PPT呈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节选)教师点拨: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曹操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于自己。任务2:苏轼写曹操的用意有哪些?紧扣原文内容指出并作分析。预设:曹操求贤若渴、求贤文能,苏轼渴望遇到曹操一样的明主。然而,自己却被贬蛮荒,心生“明主”之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预设:苏轼渴望像曹操那样建功立业。(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预设:苏轼以曹操的“一世之雄”,反衬自己的落魄之悲。(况吾与子渔樵)预设:为情感转换作铺垫,表达英名不再(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英雄不再)的感慨。点拨过渡: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更何况是落魄的自己呢?于是,作者将其情感逻辑再往前推进一步——哀须臾。5.哀须臾任务3:苏轼在第三段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慨叹?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预设: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之叹。朗读体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读法:用苍凉的语调慢速朗读。教师小结: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苏轼不想放下的东西太多,从渴望遇到明主到期盼建功立业。在他内心,悲情层层绕,千千结。这已不是苏轼的一己之悲,而是古代文人的千古同悲。此时,一个满怀悲怆的苏子形象活化在我们面前。点拨过渡:苏轼如何走出内心的悲苦?“须臾”与“无穷”怎样达成“和解”?让我们走进第四段“万物等齐,自然共适”寻找答案。(四)万物等齐,自然共适6.悟永恒任务1.苏轼深受道家“万物等齐”思想的影响,为其人生困境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在哪儿?请用原句回答。预设:“物与我皆无尽也。”意即:万物与人类都是永恒的。朗读体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任务2:苏轼一生中哪些东西是“无尽”(永恒)的?预设:诗情、才名、艺术魅力、人格魅力教师点拨: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份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份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份大度,少了几分埋怨。2000年,法国评选“千年影响世界”的十二位英雄人物,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千年英雄,可见其人格魅力之永恒。教师追问:苏轼的生命是“无尽”的吗?教师小结:在这里,苏轼用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来观照万物,在“变”与“不变”中,“人”与“物”同样是“无尽”的。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在轮回中保持不灭,所以不要为生命的短暂而悲叹。7.皈自然任务3:当苏轼认识到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链中的永恒之后,其生命状态是怎样的呢?请在第四段中找出原句,并用两个四字短语归纳。预设:莫取他物,共适风月小结过渡:行文至此,作者将其情感逻辑推到了终点——皈依自然。苏轼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把生命寄托给清风与明月。大自然既能让你产生哀怨的情绪,又能引导你走出困境。文章第一段,苏轼赏风月,迷离了自我,以催生悲情;第四段,苏轼观水月,彻悟永恒,走出了自我,活在了当下。可见,苏轼的皈依自然是一种“佛心释然,活在当下”的生命状态。(五)佛心释然,活在当下教师点拨:文章第五段写道:“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正是作者美美地活在当下的一个唯美的特写镜头,当然,“一词二赋”更是他“活在当下”,为后世奉献宝贵精神财富的宏达证据。3.课堂小结儒家的苏轼,以儒治世,拿得起,得志能进,济世报国;道家的苏轼,以道治身,想得开,失志能退,明理赋能;佛家的苏轼,以佛治心,放得下进退求“真”,奉献自我。被贬黄州,人生蜕变,为历史奉献了不可复制的“一词二赋”。教师点拨:赏风月——思美人——恋明君——慕英雄——哀须臾——悟永恒——皈自然,《赤壁赋》中这一条清晰的文脉,也正是苏轼的情感逻辑链。苏轼以儒治世,拿得起;以道治身,想得开;以佛治心,放得下。在深处人生困境的时候,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随缘自适,活在当下,这就是苏轼深陷精神困境后的自我救赎。4.
鉴赏画面,品味作者的情感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之下,上有皓月当空,下有万顷碧波,月光如流水一样倾泻而下,与水面上白茫茫的水汽交融在一起,一片朦胧,一片迷离,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在江面轻轻滑过,任意飘荡。景色幽美如梦幻一般的仙境。人物:“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子与客借助一叶扁舟,进入景中,对月饮酒吟诵诗歌,惬意舒适。景人交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如此幽美开阔的仙境中,苏子与客乘一叶扁舟快速在水面滑过,犹如脱离人世的,凌空驾风而行的仙人。人在美丽的景色中受到熏陶濡染,人景一体,染上了梦幻的仙气,翱翔的自由,乐哉!总结提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山水是中国文人心灵自救的主动选择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是中国文人心灵自救的主动选择。他们主动亲近、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是主动思索这“水与月”“山与日”。苏轼“乐水”,从赤壁“水月”之中寻找到了一条儒与道互助共生的疗愈自救之路。就像动态的太极图一般,正所谓“知者动”,他成功实现了儒与道的动态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平衡;姚鼐“乐山”,从岱宗“山日”之中获得了“弘毅守志”的力量,在儒家以做官为主流的道路旁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正所谓“仁者静”,他选择坚守在太极儒家这一侧那个小小的圆点之上,“任凭日月星辰流转,我自岿然不动”。于是,苏轼“乐”,是因为他的旷达乐观、“利万物而不争”;姚鼐“寿”,是因为他的弘毅守志、“稳如泰山”。另外,谁说山与水、智者与仁者是对立的呢?他们本来就如太极图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二)山水就在那里我们要向苏、姚二人学习从山水中汲取力量的智慧,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游览名山大川,就如同郁达夫可以坐在小院中感受故都的秋味、朱自清在家门口欣赏荷塘月色、史铁生到离家很近的地坛去思考人生,我们到校园里小小的翠湖……正所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山水就在那里!教师感悟
苏轼在《赤壁赋》中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文中情感由乐转悲,再由悲转喜的变化过程及原因,体悟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同时,从他内心由悲到喜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有乐观精神的人。他是在与自我的辩论中战胜了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突围,具有了诗意的超脱。最后,分享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两句诗:“与他人争辩是修辞,与自己争辩是诗歌。”七、布置作业1.理解性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用比喻正面描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句子是
,
。(2)《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
。(3)《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
。(4)《赤壁赋》中用
,
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2.简答(1)在这篇赋中,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本文怎样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整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3.类文拓展秋声赋〔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1)下列句子中对标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果实(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夷则为七月之律A.常以肃杀而为心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故其为声也(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②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4)根据全文总结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
参考答案1.(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内科冠心病护理查房
- 《数控加工技术说课》课件
- 《秘书工作交流》课件
- 超市员工年终工作总结
- 心得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 心肌梗塞个案护理查房
- 2024店铺承包合同协议书
- 心梗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
- 幼儿健康教育评价
- 外研版英语初一下听说训练
-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英语
- 充电桩知识培训
- 《物业消防管理培训》课件
- 幼儿秋冬季常见病及预防
- 《房建项目交底安全》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粮食仓储设备行业供需状况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申论公务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复习(苏科版九年级上)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9.1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2-《做更好的自己》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详解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