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断句的总体思路

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语句大意

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忌讳“断章取义”。故做断句题时,也不能只关注句子本身,而应联系上下文内

容,明确人物和人物的关系,言行和人物的关系,言行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二.研究断句差异点,采用排除法(针对选择题型)

高考卷中的断句题一般都会提供两处断句差异点,这两处断句差异点便是你解题的重心,我们一般要

结合语句逻辑、文言文表达习惯、语法要求等具体方法,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掉存在逻辑问题、不符合

文言文表达习惯、不符合语法要求等问题的错误项,从而得出结论。

三.翻译语句,进行复核

得出结论后,要对结论句进行翻译复核。结论句应符合情理,逻辑自洽,语意自然。

第二部分: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表示说话的动词身后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中,表示说话行为的动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在其身后一般都要断开。典型的如“曰”“云”

等。例如: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

孔子云:”何陋之有?”

1.六月,壬戌(指壬戌日,这里是干支纪日),王(指刘裕,他在东晋时的爵位为宋王)至建康。傅亮讽(劝说)

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禅位于宋,具(准备)诏草(诏书的草稿)呈帝,使书之。帝一欣

然操笔谓左右.日桓玄之时澄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资

治通鉴•宋纪》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日桓玄之时/晋氏己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B.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日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C.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D.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参考答案:C

第1页共27页

①.根据刚才介绍的经验,正确断法显然应为“谓左右日”,而不应为“日桓玄之时”。所谓“谓左右

日”,意为“对侍从们说”。据此排除AB。(“谓…日"可视作古代汉语的一种标准表述模式,如:项伯许诺,谓沛

公日。)

②.“为所句”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为…”“…为…所…”或“为…所…”“…为所…”,无论哪一种

形式,“所”字身后都一定要接文字。故应为“重为刘公所延”,意为“重新被刘公延续”。据此排除D。

参考译文:晋恭帝欣然提笔,对侍从们说:“桓玄篡位的时候,晋朝便已经失去了天下。晋朝后来又

重新被刘公延续了将尽二十年,现在我禅位给刘公,本来就是心甘情愿的。”

二.使用“承前省略法”帮助判断断句点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非常喜欢省略人称主语,尤其喜欢承前省略人称主语。故在一个以逗号间隔开,

拥有多个分句的句子中,如果一个分句没有明确的人称主语,我们便会自动定义其为承前省略人称主语(也

就是继承前文的主语)。根据这一方法,便能判断一个分句是否具有合理性。

【示例】1.于时八月,上皇(指明英宗)北狩(委婉的说法,指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且(将尽)

一年矣。也先(瓦剌首领)见中国无衅(祸乱),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

月天色已定宁夏有他顾理当遽奉迎耳堂顾而政容日丛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于谦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日/从

B.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

C.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日/从

D.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日/从

历史背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明朝便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是为明代宗。明英宗

被俘一年后,瓦剌因无法得利而选择归还明英宗,明朝经过商讨后决定迎回明英宗。文段中的上皇指明英

宗,帝指明代宗。

参考答案:D

①.如果按照BC选项“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的断句结果,“不悦”显然缺少主语,这种情

第2页共27页

况下,我们便会自动定义其承前省略了人称主语“大臣王直等”。那么,语意便不合理。王直等人提议派

遣使者接回帝,于谦、帝都表示同意(“当速奉迎”“从汝”),那么,王直等人为什么会不高兴呢?显然,

AD选项“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的断句结果才是正确的,其意为:王直等人提议派遣使者迎接上

皇(明英宗),皇帝(明代宗)对此不高兴。据此排除BC。

②.“顾”字常用在句首,表示语意转折,可以译为“不过、只是、却”。如《荆轲刺秦王》:“樊将

军仰天太息流涕目:'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故该语段中的“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顾理当速奉迎耳”意为:皇位已经确定,难道还会是其他人的?只是按照道理应当赶紧迎接上皇罢了。据

此排除Ao

参考译文:大臣王直等人提议派遣使者接回上皇,皇帝不高兴。于谦不慌不忙地说:“皇位已经确定,

难道还会是其他人的?只是按照道理应当赶紧接回上皇罢了。”皇帝看着于谦改变脸色说:“听你的。”

2.葛怀燮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愿关史震恐民务里四爸回便澎里众左壬电邠迳援之所贼已苴塞及还。

《宋史•范仲淹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

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

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己/出塞

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

乃还

参考答案:D

①.如果按照AB选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的断句结果,“大掠至潘原”显然缺少主语,

这种情况下,我们便会自动定义其承前省略了人称主语“葛怀敏”。那么,语意便不合理。通过“葛怀敏

败于定川贼”可知葛怀敏应是官军,而“(葛怀敏)大掠至潘原”意为官军大肆掠夺到潘原,便不合理了。

据此排除AB„

②.C项中的“闻贼已”显然表意不完整,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句。据此排除C。

参考译文:葛怀敏在定川战败,贼军大肆掠夺到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恐慌,百姓大多逃窜到山谷间。

范仲淹率领六千部众,从邠泾出发援救关中。听说贼军已经出塞,于是回师。

第3页共27页

3.已而奢崇明(明朝丞■亍富抚司,天启元弃■战乱)国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秦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

赂退遛丕选理良至鼓什而埋速断都长矍抵成都贼逐解凰去。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

春提(率领)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依靠、倚仗)惟良玉及张令二军。《明史•秦良玉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己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

/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B.己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

/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C.己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

/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D.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

/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参考答案:D

①.如果按照AB选项“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的断句结果,“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

显然缺少主语,这种情况下,我们便会自动定义其承前省略了人称主语“奢崇明”。那么,语意便不合理。

奢崇明是叛军,而朱燮元作为巡抚,显然是官军,那么奢崇明怎么可能催促巡抚朱燮元檄调秦良玉讨贼平

叛呢?据此排除AB。

②.如果按照C选项“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的断法,这两个分句都缺少主语,我们便会自动定义

这两个分句都承前省略了人称主语“良玉”。其中“(良玉)遂解围去”的语意便不合理。秦良玉是来救

援成都的,为什么会解除包围离开呢?据此排除C。

参考译文:不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檄调秦良玉讨贼平叛。当时各地土司都贪

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秦良玉击鼓向西进军,收复新都,长驱直抵成都,贼军于是解除包围离开。

4.魏徵,字玄成,鸵鹿曲城人也。好读书,多所通涉(广泛涉猎),见天下渐乱,尤属意(专注于)纵横

之说。太业末式怛述丞兀宝藏举兵必应李蜜召徵便典书用蜜噪见宝瀛之琉木尝丕称善跪阁徵所为遽便召之o

《旧唐书•魏徵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

使召之

第4页共27页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

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

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

使召之

参考答案:C

①.典,其常作动词使用,理解为“掌管、管理”,其身后一定要接文字。如:已使之治财(理财)矣,

又转而使之典狱(掌管刑狱)。故事(依照旧例),阁臣(内阁大学士)典试(主管考试),翰(翰林)、詹(詹

事)一人副之。故应为“召徵使典书记”,据此排除AD。

②.如果按照B选项的断句结果,其语意便不合理。按照B选项的语意,元宝藏和魏徽之间便不存在交

集,那么,元宝藏写给李密的疏文怎么会是魏徵代笔的呢?另外,即便二人之间存在文章未表明的交集,

元宝藏写给李密的疏文的确是魏徵代笔的,但李密已经徵召魏徵为典书记,“(密)遽使召之”如何解释

呢?显然,应该按照C选项的断法,“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武阳郡丞元宝)召徵使典书记/密

每见宝藏之疏/(密)未尝不称善/(密)既闻徵所为/(密)遽使召之”,意为: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

李密,并征召魏徵让他担任典书记。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写给自己的疏文,总是赞不绝口,等到听说这些

疏文是魏徵写的,就赶紧派人征召魏徵。据此排除B。

参考译文:大业末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并征召魏徵让他担任典书记。李密每次见到元

宝藏写给自己的疏文,总是赞不绝口,等到听说这些疏文是魏徵写的,就赶紧派人征召魏徵。

5.琅(施琅,清朝将领,率军收复台湾)自督(统领)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

国轩(刘国轩,明郑将领)遁归台湾。克牛(郑克域,郑成功之孙,明郑首领)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

八月限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下毒手)于郑氏。琅目:“绝岛(孤岛)新(刚)附

(归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惶恐不安)。吾所以衔恤茹痛(忍受忧愁痛苦)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清史稿•施琅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城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埃大原/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第5页共27页

参考答案:C

依据承前省略的经验,A选项我们会理解为“克域大惊/(克埃)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琅)许

之”,而“(琅)许之”便不合理了,因为施琅作为臣下有上疏的权力,而没有批准的权力。

B选项我们会理解为“克域大惊/(克境)遣使诣军前乞降琅/(克埃)疏陈上/(克域)许之”,而“(克

埃)疏陈上”“(克埃)许之”便不合理了,郑克壕并不隶属清朝,他没有上疏的权力,更不可能有批准

的权力。

D选项我们会理解为“克埃大惊/(克境)遣使诣军前乞降琅/(克埃)疏陈/上许之",而“(克域.)

疏陈”便不合理了,道理同上。故正确答案为C。

参考译文:郑克壤非常吃惊,派遣使者去到施琅军营中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说情况,皇上同意了。

八月,施琅率领军队进入鹿耳门,到达台湾。

三.文言文语句有整齐对偶的特点

古代汉语最典型的特点是整齐,因而文言文语句中会大量存在整齐对偶的句子。例如:故不积畦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需要提醒的是,整齐

对偶并非指字数完全等同,而是指句子的形式结构相同。

1.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骚乱不宁)。淳口:“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

老弱而暨其壮勇则圄者丕是乱汰者丕熊乱笑。“从之,事遂定。《明史・张淳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参考答案:B

文言文常呈现出整齐对偶的特点,而人物的话语,更是如此。显然,“留则有用”和“汰则叵测”为

对偶,“汰其老弱”和“留其壮勇”为对偶,“留者不思乱”和“汰者不能乱”为对偶。

参考译文:这些骄横凶悍的士兵,留下来还有用处,裁汰掉就不可预测(他们会有怎样的行为)。不如裁

汰其中年老体弱的,留下其中强壮勇猛的。那么留下来的士兵便不会叛乱,而淘汰掉的士兵也无法叛乱。

2.史臣日:裴珀(唐朝元和名相)精鉴默识(精于识人),举贤任能,弼谐(辅佐协调)王道。吉甫(李吉甫,

第6页共27页

唐速兀和段枫)仗裴埴之拔擢纹期理之式序吉甫先埴之熊别俊彦垠担吉甫之鲁任贤良相须而成丕是丕克所谓

箜续之邑其此之谓是?《新唐书•裴珀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仗裴培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治之能别俊彦/始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B.吉甫仗裴埴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始之能别俊彦/始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C.吉甫仗裴用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治之能别俊彦/始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D.吉甫仗裴始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始之能别俊彦/士自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参考答案:D

显然,“仗裴珀之拔耀”与“致朝班之式序”是一组对偶,“吉甫知埴之能别俊彦"与“珀知吉甫之

善任贤良”是一组对偶。据此排除ABCo

参考译文:李吉甫仰仗裴珀破格提拔,共同组成朝廷官员的梯度;李吉甫知道裴珀能够鉴别优秀人才,

裴埴知道李吉甫善于任用贤良人才。他们相互辅助相互成就,彼此不忌讳,不相克。所谓“经天纬地的大

臣”,恐怕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

3.上又召大夏(刘大夏,明朝中期名臣)于便殿,谕(告诉)之曰:“事有不可,每欲召卿议,又以非卿部

事(所属的事)而止。今后有当行当罢者,卿可揭帖(公文)启朕。”大夏对日:“不敢。”上问:“何也?”

曰:“臣下以揭帖磔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枚陛下宜远法帝王迎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

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臣不敢效顺(顺从、听从)。”上称善。《明史纪事本末•弘

治君臣》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

内咨阁臣可也

B.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

内咨阁臣可也

C.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

内咨阁臣可也

第7页共27页

D.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

内咨阁臣/可也

参考答案:C

显然,“臣下以揭帖进”与“朝廷以揭帖行”是一组对偶,“远法帝王”与“近法祖宗”是一组对偶,

“外付府部”与“内咨阁臣”是一组对偶。据此排除ABD„

参考译文:我用揭帖上报朝廷,朝廷依据揭帖推行,这和前朝的斜封墨敕又有什么不同呢?往远了讲,

陛下应效仿古代的帝王;往近了讲,陛下应效仿祖宗。事情能不能推行,外事交付朝廷各部门,内事咨询

阁臣,就可以了。

4.司空张华问之日:“安乐公(指刘禅)何如(怎么样)?”密(李密)目:“可次(比得上)齐桓。”华

问其故,对日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晋

书•李密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对日/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参考答案:D

1.显然,“齐桓得管仲而霸”与“(齐桓)用竖刁而虫流”是一组对偶,“虫流”是死的意思。“安

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和“(安乐公)任黄皓而丧国”又是一组对偶。对于对偶的理解,不应拘泥于字数

完全相同,而应以结构相同为依据。据此排除AC。

2.“是知成败一也”才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句子,其意为: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据此排

除B,

参考译文: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佐而称霸,任用竖刁而身死人手;安乐公得到诸葛亮

的辅佐而抗衡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

5.援(马援,东汉初年名将)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讥讽议论),通轻(交好)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回

信)诫之曰:“吾欲汰曾阁人过失如同其△之名耳可得用口丕可得言也好迨以人长组安建韭攻法此吾所大恶

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资治通鉴•汉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8页共27页

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

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B.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

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C.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

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D.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

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参考答案:D

还是依据此前的经验,对于对偶的理解,不应拘泥于字数完全相同,而应以结构相同为依据。“耳可

得闻”与“口不可得言”是一组对偶,“好论议人长短”与“妄是非政法”是一组对偶。据此排除ABCo

参考译文:我希望你们听到他人的过失,就如同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口中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他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听说子孙

有这样的行为。

四.一些文言文字词身前或身后必须接对象或特定对象

以此前讲过的内容为例子,如“为所句”中“所”字身后一定要接文字,如“典”字解释为动词义时,

身后一定要接文字,类似的情况要注重积累。

1.(卢文伟)年三十八,始举秀才(推举为秀才)。除本则田北府长流参军说剌史裴俊装接I旦迹修全亢陂

涉田万余顷氏赖.其利修立三功多以委文侑。孝昌中,诏兼尚书郎中,时行台常景启留为行台郎中。《北

齐书•卢文伟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B.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C.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D.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参考答案:0

①.“除”是文言文表示授予、任命官职的常见字,当其表示授予、任命官职时,其身后一定要接官职

鱼。本语段中的除显然表示授予、任命官职,故应为“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因为“平北府”属于行

第9页共27页

政机构,“平北府长流参军”属于官职。意为"朝廷任命卢文伟担任本州平北府的长流参军”。类似的如:

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据此排除BD。

②.AC选项的不同在于一者表述为“修督亢”,一者表述为“修督亢陂”,这就需要考虑搭配的问题。

“督亢”是地名,如《荆轲刺秦王》: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那么

显然“修”无法和“督亢”搭配。“陂”有“池塘、水岸”等含义,其和“修”是可以搭配的。“说刺史

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意为“卢文伟劝说刺史裴俊依照旧迹修整督、亢两地的堤岸”。据此排除A。

参考译文:朝廷任命卢文伟担任本州平北府的长流参军,卢文伟劝说刺史裴俊依照旧迹修整督、亢两

地的堤岸,灌溉一万多顷良田,百姓因此受益。以后的修整工程,大多都委派给卢文伟。

2.钱易,字希白。始,父保(钱保)嗣(继位)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钱俶)。俶更

朝(指归顺宋朝),群从(兄弟子侄)悉补官(补授官职)。县与卫昆圣见文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

简傻民熊诗送草,隶书累官右讳议大未必秘书监于家。《宋史.钱易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

秘书/监于家

B.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

秘书监于家

C.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

秘书监于家

D.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

秘书监于家

参考答案:0

①.语句中的“见”显然不是动词,而是被动句的标志。而当“见”作为被动句的标志时,其身后一定

要接文字。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据此排除A。

②.那么,到底是“不见录”,还是“不见录遂”呢?“遂”是经典副词,当其作副词“于是、就、竟

然”理解时,只出现在句首或句中,不出现在句末。如: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赵王于是遂

遣相如奉璧西入秦。所谓“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意为“钱易和哥哥钱昆不被任用,二人于是

笃志读书”。据此排除D。

③.类似“昆字裕之”的表述,是文言文介绍人物名字的标准表述。类似的如:①.范云字彦龙。②.严

郢,字叔敖。据此排除B。

第10页共27页

参考译文:钱易和哥哥钱昆不被任用,二人于是笃志读书。钱昆字裕之,考中进士。他为政宽容,与

民方便。擅长诗歌,又擅长草书、隶书,屡次升迁为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的身份退休回家。

3.后五年,伐越。越主勾邀迎击败关王姑苏伤国炉指笔却固走病创号比谓太丈夫差旦尔摩勾邀奎尔区

里关差对旦丕瓢忘关夕阑庭妇去羞即安为主?但整为太笨。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阖庐即阖闾)《史

记•伍子胥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

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懿为太宰

B.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

对日/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懿为太宰

C.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志勾践杀尔父乎/夫差

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懿为太宰

D.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

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

参考答案:B

①.,,以…为…”或,,以为…”是经典的文言文句式,如果在“以”前面接文字,只能接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故“为王以伯懿为太宰”句中,“为王”是动宾短语,显然不能用在“以”前面。而“以伯懿为太

宰”则承前省略主语“夫差”,这便符合“以"身前只能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特征了。据此排除CD。

②.“伤阖庐指”意为击伤阖庐的手指;“军却”意为吴军退却。对古代战争的记载中,常见手指受伤

的情况。如《宋史•李汉琼传》:“汉琼与牛思进主攻城南偏,汉琼先登,矢集其脑,并中指,伤甚犹力

疾战。”所谓“矢集其脑,并中指”,意为:箭矢射中李汉琼头部并射中手指。据此排除A。

参考译文:越王勾践率军迎击吴军,在姑苏击败吴军,击伤阖庐的手指,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复发将

要死去,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记勾践杀死你的父亲么?”夫差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

死了。夫差继任吴王后,任命伯甄担任太卒。

4.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即唐高祖李渊)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帝王不称呼臣子之

名,只称呼其官职)。唐壬跪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建东自直济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篦贼渠帅氏羌首长重遣于

弟人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11页共27页

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

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

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

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

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参考答案:B

①.如果按照AD选项的表述,那么“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便是不合理的。因为“以书谕诸郡县”这一

行为的主体对象要么是人,要么是官府,主语不应该是“长安”。据此排除AD。与之相对,BC选项表述为

“以书谕诸郡县”,它便承前省略了主语“唐王”,这就合理了。

②.如果按照C选项的表述,那么“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中,“入见

请降”的主语便是“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这是不合理的。按照语意,“郡县长吏及盗贼渠

帅/氐羌酋长”的行为是“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据此排除C。

参考译文:唐王攻克长安后,用书信通告各个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郡县的长官、盗贼的

首领、氐羌的酋长争相派遣子弟入朝求见唐王请求归顺,有关部门回复的书信,每天以百计数。

五.一些文言字词有其特定的出现位置

1.如“夫、盖、惟(唯)、凡、今、岂”等常见于句首,在它们身前一般都要断开。

①.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③.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镇,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报

任安书》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⑥.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另外如“且夫、至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然则”等复合词也常见

于句首,在它们身前一般都要断开。

2.如“者、也、矣、耳、焉”等常见于陈述句句尾,“耶(邪)、与(欤)、乎”等常见于疑问句句

第12页共27页

尾,“哉”等常见于感叹句句尾,在它们身后一般都要断开。

①.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②.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介词和连词因其语法性质,基本出现在句中,如''于、则、而、以”,它们身前一般可以断开,也

可以不断开。

1.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辱骂)。捕之不获,怒,尽禁(囚禁)其乡邻。履(吴履)阅狱(审

查案件)问故,立释之,乃白(禀告)以中。以中益怒,目:“丞慢(怠慢)我。”履日犯公着一人耳其邻何

罪仝禁者众而捕已急旦有变奈何以中意及解。《明史.吴履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萦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B.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萦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C.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萦者众/而捕未己/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D.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萦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参考答案:C

①.“耳”常见于句末,据此排除A。

②.“未已”常见于句末,其身后一般都要断开。如“蔡葭采采,白露未已”“二人喜其词致,谈至月

上未已”等。据此排除BDo

参考译文:吴履说:“触犯您的只有一个人罢了,他的邻居有什么罪过呢?现在抓起来的人已经很多,

而抓捕仍未停止。如果把百姓逼急了滋生变故,将要怎么办?”周以中的怒气才缓和下来。

2.王世充以东都食尽,率众诣(去、至D偃师.求决战。密(李密)与诸将计。仁基日:“世充尽锐而至

洛工心虚可今兵守其赛路今丕往东简精兵二万像河西出必通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按兵不动)。世充

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北史•裴仁基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第13页共27页

参考答案:B

①.如果按照“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世充尽锐而至洛下”的语意是通顺的,但“必虚”显然

缺少主语,这种情况下,我们便会自动定义其承前省略了人称主语“世充”,而“(世充)必虚”在语意

上显然就不合理了,因为上文提到王世充离开东都洛阳去到偃师,故空虚的一定是洛阳。故BCD“世充尽锐

而至/洛下必虚”的断法才正确。据此排除A。

②.“东”和“简”在教材中都有例子。如“顺江而东”“简能而任之”,故“东”常作动词,意为“向

东进军”,“简”常作动词,通假“拣”,意为“挑选”。那么,“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就很好理解了,

意为:让他无法向东进军,同时挑选三万精兵。据此排除D。

③.“以”字作为重要虚词,它出现的位置很有特点,无论作为介词还是连词,它只可能出现在句中或

句首,不可能出现在句尾。如“以无厚入有间”“以乱易整”“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等。原因便在于,

无论是介词还是连词,身后都要带对象。据此排除C。

参考译文:王世充率领全部精锐来到这里,洛阳必定空虚,我们可以分派军队把守重要路口,让他无

法向东进军,同时挑选三万精兵,沿着黄河西进,用来逼近洛阳。

3.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也孰与

弃之必资强敌裁!《明史•胡松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

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

B.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

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

C.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

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

D.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

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

参考答案:D

①.“今”理解为“现在”时,基本都作为句首使用。同时,“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是可以翻译的,

意为:青壮年大多逃到漠北并被敌寇征用;“今宜招使归”意为:现在应该招抚他们使他们回来。据此排

除AC。

②.“者”表示人时,基本都用在句中或句末。“有携畜产器械来者”意为:有携带牲畜、生产器械归

第14页共27页

来的人。据此,排除B。

参考译文:大同自从兵变以来,青壮年大多逃到漠北并被敌寇征用,现在应该招抚他们使他们回来。

有携带牲畜、生产器械归来的人,任由他自行持有,安抚并任用他们,都能成为劲旅。和抛弃他们用来资

助、强大敌人相比怎么样呢?

六.特殊短语的出现位置有特点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短语的出现位置是有特点的。如介宾短语常见于句末,这源自古代汉语常状

语后置的语言表达习惯,如:①.浴乎沂,风乎舞零。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珊。;又如数量词常见于

句末,这源自古代汉语常定语后置的语言表达习惯,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

父。等等。

1.太宗即位,力口(曹彬)同平章事。议征太原,召彬问日:“周世宗及太祖皆亲征,何以不能克?”援

巴世宗时史彦超败主无岭差人情惊扰拉班师太狸场兵甘堇拽会遂餐现军士务疾因建出止。太宗日:"今吾

欲北征,卿以为何如?”彬目:“以国家兵甲精锐,剪(除)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

太宗意遂决。《宋史•曹彬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暑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

B.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暑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

C.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暑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

D.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暑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

参考答案:A

①.因为介宾短语常作为句尾,故“于石岭关”这一介宾短语显然应作为句尾出现,故“史彦超败于石

岭关”才是正确的说法。据此排除CD。

②.“太祖顿兵甘草地”实则省略了介词“于”,其完整形态为“太祖顿兵于甘草地”,“于甘草地”

这一介宾短语也是作为句尾出现。同时,也可以联系“会”字常作为句首,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故

“会岁暑雨”才是正确说法。据此排除B。

参考译文:曹彬说:“周世宗时,史彦超在石岭关战败,军心动摇,所以退军。太祖皇帝在甘草地屯

兵,恰逢当年天气炎热且多雨,士兵大多患病,因此终止征讨太原。”

2.十五年正月,大计(考核)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告诉)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一

第15页共27页

立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官职升降)。”主升频首月膨下图迨若此案社福也婺丕仰承.自送达丕士

煮三壬余人暨当召西广思澄刘大夏为兵部曲书o《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

B.文升顿首日/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

C.文升顿首日/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

D.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

参考答案:A

1.“若此”或“如此”其实也是介宾短语,古代汉语经常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也就经常作为句尾。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有了这样的知识前提,便很容易判断“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更

符合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据此,可以排除CD。

2.根据我们刚才介绍的经验,用“二千余人”修饰“不职者”显然更符合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汰

不职者二千余人”意为:裁汰两千多名不称职的官员。据此,可以排除B。

参考译文:马文升叩头说:“陛下像这样想要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宗庙社稷的福气,我怎么敢不按照

陛下的意见行事呢!”自此,裁汰两千多名不称职的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罪。征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

兵部尚书。

七.积累古人约定俗成的词汇、说法

1.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佚叔明

见之日公辅才也百性机鳖有迟具善属久工笔辄成时人卷疑其指构。《南史.范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日/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

B.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

C.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日/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

D.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日/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

参考答案:B

第16页共27页

1.“名知人”是固定的词汇,其意为“以知人闻名”。这一词汇在高考中考察过,2017年全国一卷《宋

书•谢弘微传》中有“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一句,意为“过继家的叔父谢混以知人闻名”。据此排除CD。

2.“时人”是固定的词汇,其意为“当时的人”。如《隆中对》中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

之许也”一句。故应为“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意为:下笔即成,当时的人经常怀疑他是事先构思

好的。据此排除A。

参考译文:陈郡的殷琰以知人闻名,他看望袁叔明时见到范云,说:“你是三公、辅相那样的人才啊!”

范云生性机警,有见识,擅长写文章,下笔即成,当时的人经常怀疑他是事先构思好的。

2.州县长吏选授太轻(轻率),部寺之官计日(短时间)而取郡守,不问才行。吏治日污,民生日瘁(凋

敝),是谓州县之害。芝宣之权大于守仝横任无是莫塾维何奴渭南沟县张栋迨行王烟裁抑芝宣被埃丕获行里

覆谓夕宜N害。《明史•赵南星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

乡官之害

B.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

乡官之害

C.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

乡官之害

D.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

乡官之害

参考答案:D

1.“谁何”是固定的词汇,其意为“过问、盘问”。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故“莫敢谁何”意为“没有人敢过问”。据此排除AB。

2.“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显然更为合理。“守令”指太守县令,均是乡官的上级。“横行

无忌”承接上句主语,指乡官横行无忌。据此排除C。

参考译文:乡官的权力比太守、县令的权力还要大,横行乡里无所顾忌,没有人敢过问。像渭南知县

张栋,治理水平和个人品行都很好,裁撤约束乡官,结果被谗言中伤没有获得升迁,这就是所说的乡官的

害处。

3.时禄山(安禄山)遣蒋钦凑、高邈率众五千守土门。钦凑军隶常山郡,高邈往幽州未还,杲卿(颜杲卿)

第17页共27页

遣吏召钦凑至郡计事(商议事情)。筑凑至金之于传金会饮腕瞥令袁履谦与参军当虔簧条筑凑雇博必较凑首

见果卿相与垂泣熹事交济也。是夜,稿城尉崔安石报高邈还至薄城,即令冯虔与安石往图之。《旧唐

书•颜杲卿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

交济也

B.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

交济也

C.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

交济也

D.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

交济也

参考答案:C

1.“舍”在文言文中除了有名词词义外,还经常作为动词使用,有“住宿”“安排住宿”等含义。同

时,“舍某人(于)某地”是习惯性的表达模式。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遂许斋戒五日,舍

相如广成传”一句。故“舍之于传舍”意为:(颜杲卿)安排蒋钦凑住宿在传舍。据此排除AD。

2.因为介宾短语用来修饰谓语,故介宾短语身前或身后一定要有谓语。“以钦凑首”显然是介宾短语,

而如果依照“履谦以钦凑首”的断法,语句便缺少谓语,故一定要按照“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这样子,

介宾短语“以钦凑首”就修饰谓语动词“见”。据此排除B。

参考译文:蒋钦凑到后,颜杲卿安排他住宿在传舍。适逢蒋钦凑喝酒喝醉了,颜杲卿就命令袁履谦和

参军冯虔等人杀死蒋钦凑。袁履谦拿着蒋钦凑的头来见颜杲卿,大家全都落了泪,是为事情接近成功了。

4.三十二土代阴兴行工尉事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显宗即位以融从匹于林为护羌校尉五年卒时年七十八

谨旦戴侯。《后汉书•窦融传》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五年/卒时

年七十八/谥曰戴侯

B.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五年/卒/时

年七十八/谥曰戴侯

C.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五年/卒/时

第18页共27页

年七十八/谥曰戴侯

D.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融长子穆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