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结合矿物标本,了解矿物的类型及其特点。(地理实践力)2.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循环的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综合思维)【自主预习】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1.矿物(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①或单质。

(2)基本存在形式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3)分类金属矿: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有色金属——黄铜矿;贵金属——自然金;稀有金属——锆、钼等。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2.岩石(1)岩浆岩成因:炽热的岩浆②形成。

分类:③,如花岗岩;④,如安山岩、玄武岩。

(2)沉积岩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⑤、⑥、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

特点:具有⑦构造或常含有⑧。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成因:已经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的⑩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常见岩石: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由碳酸盐岩变质形成)、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形成)、板岩(由页岩变质形成)。二、岩石圈物质循环1.概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3.影响:大地的沧桑巨变;岩石圈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岩石的转化。4.【答案】①化合物②冷凝③侵入岩④喷出岩⑤风吹⑥日晒⑦层理⑧化石⑨岩浆活动⑩温度、压力放射性物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合作探究】情境导入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古植物化石,初步推断其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纪、二叠纪,现已绝灭。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你能推断含有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岩石的形成过程。主题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题探究情境某同学在旅游景区看到了一块被称为“磨脚石”的多孔岩石。任务1按照岩石的成因来划分,该“磨脚石”属于哪类岩石?说出判断的依据。【答案】喷出型岩浆岩。依据:该岩石为多气孔结构,且其被称为“磨脚石”,结合磨脚石的特点可知其比较坚硬。任务2形成这类岩石的物质来源于哪里?【答案】地幔的软流层。素养培育传统文化——培育综合思维情境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务1诗中所述岩石是什么?按成因划分属于哪类岩石?【答案】诗中所述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划分属于沉积岩。任务2在这种岩石中能否找到生物化石?【答案】能。任务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什么?简述这种岩石的用途。【答案】大理岩。用途:优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知识小结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和联系分类形成特点有用成分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矿物结晶颗粒较粗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岩浆岩中蕴藏的多种金属矿物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矿物结晶颗粒较细,岩石中常见气孔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沉积岩中的钾盐是化工原料;沉积岩中蕴藏的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对点训练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下列对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有()。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由“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形成时冷却较慢。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为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种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答案】D【解析】制作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这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主题2: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主题探究情境2023年2月8日11时左右,位于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昭和火山口接连发生两次喷发,火山灰最高喷至距离火山口1000m处,9日凌晨再次喷发,烟雾高达1500m,这也是该火山口自2018年4月初以来,时隔近5年首次喷发。任务1火山喷发会形成哪类岩石?【答案】岩浆岩。任务2简述该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答案】岩浆在强大内力作用下,喷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下降,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素养培育资源的形成与开发——培育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情境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距今8亿~7亿年前,南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白云石大理岩的岩层,这便是和田玉的胚胎。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任务1说明和田玉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答案】沉积岩层(白云石大理岩层)被岩浆侵入,形成变质岩;地壳隆起抬升,含有玉石的岩石在岩石破碎处出露地表。任务2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原因。【答案】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在此发生沉积。任务3判断乙处最佳的拾玉季节,并说明其自然原因。【答案】秋季。夏季河流流量大,河水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知识小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图示对点训练图Ⅰ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图Ⅱ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1~2题。1.形成图Ⅰ所示的岩石类型的地质作用对应图Ⅱ中的()。A.③B.④C.⑥D.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理岩属于乙类岩石B.⑦属于内力作用C.甲类岩石含有生物化石D.丙类岩石能直接形成岩浆岩【答案】1.C2.B【解析】第1题,图Ⅰ所示山体为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图Ⅱ中,⑥由沉积物指向丁,故丁为沉积岩,⑥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甲、乙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丁为沉积岩,所以丙为变质岩,⑦表示内力抬升作用,③表示冷却凝固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乙类岩石属于岩浆岩;甲为岩浆岩,而有层理构造和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不能由变质岩(丙)直接形成;⑦表示内力挤压抬升作用,将地下的沉积岩、变质岩及侵入型岩浆岩等抬升至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沉积物。【随堂检测】思维构建【答案】①变质岩②相互转化即时训练太平洋某海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座新岛屿(图Ⅱ),图Ⅰ是地壳物质循环略图。读图,回答1~2题。1.组成新岛屿的物质来源及组成该岛屿的岩石最可能是()。A.岩石圈,花岗岩B.地壳,页岩C.地幔,玄武岩D.地核,石灰岩2.图Ⅰ地质作用中表示外力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的分别是()。A.①和④B.②和④C.②和③D.③和④【答案】1.C2.B【解析】第1题,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不包含软流层)组成的。图中表述的岛屿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发物为岩浆,岩浆分布在上地幔的软流层;由材料可知,该岛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组成该岛屿的岩石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页岩属于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岩浆岩或变质岩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②正确;重熔再生作用一般指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④正确。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表示岩浆B.②表示沉积岩C.③表示变质岩D.④表示岩浆岩4.图中箭头M表示()。A.冷却凝固B.重熔再生C.变质作用D.岩浆活动【答案】3.A4.C【解析】第3题,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