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赣州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唐朝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作相须读书人”。《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扩大文人建功途径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D.众设其官分散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作相须读书人”“特赐及第以劝来者”体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政策,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2.晚清时期的中国,危机此起彼伏。伴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国边疆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19世纪中晚期的中国,哪些区域陷入边疆危机之中?①西北地区②西南地区③东南海疆④北部海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北部海疆也陷入危机之中,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3.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4.小亚细亚是一个历史的名称,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联结亚欧大陆的通道。自公元1世纪起,这里先后处于几个跨洲大帝国的统治之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A.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B.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D.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7年开始,395年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综上所诉可知正确的顺序是A;BC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A。5.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解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汽车”、“油”、“氧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图片揭示的不是发电机,排除C;D项图片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考点: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及特征6.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D.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答案〗B〖解析〗材料“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可见,,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资源和能源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发展中国家开始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选B;材料没有干预经济力度的对比,排除A;材料没有反对合作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把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排除D。7.侯建新教授指出,中国与西欧的“封建”不应被视作相同的概念,“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中西“封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体系更加完善C.东西方社会制度发展有很多差异D.西欧封建制度利于近代社会到来〖答案〗C〖解析〗材料中侯建新教授指出中西“封建”不应被视作相同的概念,“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说明东西方社会制度发展有很多差异,故C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权力的分散,先秦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存在与西欧相类似的封建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讨论古代中国和西欧哪种社会体系更加完善,故排除B项;“西欧封建制度利于近代社会到来”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8.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清律例刑律诉讼》“亲属相为容隐”A.逐渐强化血缘关系 B.法律与公德融为一体C.儒家伦理观法律化 D.封建等级秩序日趋固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相互检举、告发,否则将会判以重刑。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重视血缘亲情,材料中法律条文与儒家伦理道德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法律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无法体现血缘关系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与儒家伦理融为一体,而不是与公德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禁止亲属之间相互告发,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没有涉及到社会等级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对于社会各阶层实行有效的管理,统计工作非常详实;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于社会发展与人口数量“了解得相当清楚”。这些都是在讲这一时期,国家对于社会基层的有效管控,因此选项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自我管理”“小农经济”“政治等级秩序”,因此选项ACD错误。10.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煤铁的这一发展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 B.机器生产动力的革新C.新式能源的广泛应用 D.殖民扩张的不断加剧〖答案〗B〖解析〗材料中英国从1770年到1861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煤铁产量的迅速增长显然是因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即机器生产动力的革新促进了煤铁产量增加,B正确;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17世纪末,排除A;煤炭不属于新式能源,排除C;题干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11.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1957—1975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从图式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率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平缓延伸,因此反映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故A项表述正确;比较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曲线图可知,二者并不是正比例增长关系,B项错误;1958年发起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虽然在1975年邓小平支持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因此C项说法言过其实,排除C;工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化进程,“消极影响”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D。12.2020“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全社会对疫病原因的关注。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C.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主要和人口密度大有关,其中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当时城市人口的聚集,B正确;疫情爆发与驻军制度、信任佛教无关,AD排除;市坊分开和破坏环境无必然关系,C排除。故选B。13.1870年,随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教案的幕僚,刚一到津城就一边批判津城“华夷杂处,市侩充塞,故城市全无清雅之气”,一边又相约游“紫竹林”(租界)吃洋点心、打台球、登轮船。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近代天津开埠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B.满清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十分推崇C.天津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D.华夷杂处是天津教案的发生重要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天津“华夷杂处”,而且在饮食方面西方饮食、生活、娱乐等在天津租界盛行,可见天津开埠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选项A正确;曾国藩幕僚批判天津城无清雅之气,可知满清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有一定抵触,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并非谈论教案发生原因,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点石成金』】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时间和“吃洋点心、打台球、登轮船”等信息,推断出天津受到西方影响。14.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其中,对“贸易之海”的理解相对准确的是()A.在古代地中海的贸易地位不是很重要 B.近代以来地中海的贸易地位有所上升C.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发展地 D.近代以来地中海失去贸易中心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失去贸易中心的地位,D项正确,排除B项;在古代,地中海的贸易地位十分重要,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排除A项;“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发展地”是对“伟大的海”的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15.《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表明秦律()A.在法条中渗透-定的理性倾向 B.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C.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 D.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可知,《秦律》在量刑上区分考虑不同状况,因此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特点和倾向,A项正确;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材料三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解析〗(1)根据“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概括得出: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态度和方法:根据“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和材料一、二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基础上结合自己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3)特点:综合材料可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可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分析,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实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材料二: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命,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令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1)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发展演变脉络。(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1)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成就:取消国王的人事任免权;奠定了文官常任的原则;文官体系纳入议会领导。

政治因素:议会和国王的斗争;两党政治的发展;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3)内容:公开考试录用文官;实行文官政绩晋升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选官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军功爵制,到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在隋朝时形成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善。(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可知,这次改革取消国王的人事任免权;根据材料“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知,这次改革奠定了文官常任的原则;根据“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可知,文官体系纳入议会领导。第二小问:根据这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英国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斗争、英国政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根据材料三中“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可知,这次改革的内容是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录用文官;根据材料“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可进一步得出改革的内容是要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录用文官以及实行文官政绩晋升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49年10月1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所给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信息及题干要求的“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来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其它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风俗变革等角度进行切入,需要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材料二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三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材料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请回答:(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依据材料四,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人的认识有什么发展?〖答案〗(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辛亥革命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原因:*###*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合作;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1)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回答。(2)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内外方面考虑。(3)第一小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积极成果;第二小问即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4)结合###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江西省赣州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三)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唐朝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作相须读书人”。《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扩大文人建功途径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D.众设其官分散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作相须读书人”“特赐及第以劝来者”体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政策,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2.晚清时期的中国,危机此起彼伏。伴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国边疆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19世纪中晚期的中国,哪些区域陷入边疆危机之中?①西北地区②西南地区③东南海疆④北部海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北部海疆也陷入危机之中,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3.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4.小亚细亚是一个历史的名称,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联结亚欧大陆的通道。自公元1世纪起,这里先后处于几个跨洲大帝国的统治之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A.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B.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D.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7年开始,395年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综上所诉可知正确的顺序是A;BC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A。5.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解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汽车”、“油”、“氧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图片揭示的不是发电机,排除C;D项图片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考点: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及特征6.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D.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答案〗B〖解析〗材料“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可见,,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资源和能源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发展中国家开始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选B;材料没有干预经济力度的对比,排除A;材料没有反对合作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把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排除D。7.侯建新教授指出,中国与西欧的“封建”不应被视作相同的概念,“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中西“封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体系更加完善C.东西方社会制度发展有很多差异D.西欧封建制度利于近代社会到来〖答案〗C〖解析〗材料中侯建新教授指出中西“封建”不应被视作相同的概念,“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说明东西方社会制度发展有很多差异,故C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权力的分散,先秦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存在与西欧相类似的封建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讨论古代中国和西欧哪种社会体系更加完善,故排除B项;“西欧封建制度利于近代社会到来”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8.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清律例刑律诉讼》“亲属相为容隐”A.逐渐强化血缘关系 B.法律与公德融为一体C.儒家伦理观法律化 D.封建等级秩序日趋固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相互检举、告发,否则将会判以重刑。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重视血缘亲情,材料中法律条文与儒家伦理道德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法律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无法体现血缘关系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与儒家伦理融为一体,而不是与公德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禁止亲属之间相互告发,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没有涉及到社会等级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对于社会各阶层实行有效的管理,统计工作非常详实;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于社会发展与人口数量“了解得相当清楚”。这些都是在讲这一时期,国家对于社会基层的有效管控,因此选项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自我管理”“小农经济”“政治等级秩序”,因此选项ACD错误。10.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煤铁的这一发展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 B.机器生产动力的革新C.新式能源的广泛应用 D.殖民扩张的不断加剧〖答案〗B〖解析〗材料中英国从1770年到1861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煤铁产量的迅速增长显然是因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即机器生产动力的革新促进了煤铁产量增加,B正确;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17世纪末,排除A;煤炭不属于新式能源,排除C;题干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11.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1957—1975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从图式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率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平缓延伸,因此反映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故A项表述正确;比较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曲线图可知,二者并不是正比例增长关系,B项错误;1958年发起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虽然在1975年邓小平支持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因此C项说法言过其实,排除C;工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化进程,“消极影响”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D。12.2020“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全社会对疫病原因的关注。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C.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主要和人口密度大有关,其中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当时城市人口的聚集,B正确;疫情爆发与驻军制度、信任佛教无关,AD排除;市坊分开和破坏环境无必然关系,C排除。故选B。13.1870年,随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教案的幕僚,刚一到津城就一边批判津城“华夷杂处,市侩充塞,故城市全无清雅之气”,一边又相约游“紫竹林”(租界)吃洋点心、打台球、登轮船。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近代天津开埠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B.满清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十分推崇C.天津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D.华夷杂处是天津教案的发生重要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天津“华夷杂处”,而且在饮食方面西方饮食、生活、娱乐等在天津租界盛行,可见天津开埠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选项A正确;曾国藩幕僚批判天津城无清雅之气,可知满清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有一定抵触,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并非谈论教案发生原因,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点石成金』】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时间和“吃洋点心、打台球、登轮船”等信息,推断出天津受到西方影响。14.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其中,对“贸易之海”的理解相对准确的是()A.在古代地中海的贸易地位不是很重要 B.近代以来地中海的贸易地位有所上升C.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发展地 D.近代以来地中海失去贸易中心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失去贸易中心的地位,D项正确,排除B项;在古代,地中海的贸易地位十分重要,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排除A项;“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发展地”是对“伟大的海”的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15.《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表明秦律()A.在法条中渗透-定的理性倾向 B.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C.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 D.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可知,《秦律》在量刑上区分考虑不同状况,因此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特点和倾向,A项正确;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材料三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解析〗(1)根据“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概括得出: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态度和方法:根据“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和材料一、二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基础上结合自己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3)特点:综合材料可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可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分析,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实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材料二: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命,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令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1)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发展演变脉络。(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1)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成就:取消国王的人事任免权;奠定了文官常任的原则;文官体系纳入议会领导。

政治因素:议会和国王的斗争;两党政治的发展;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3)内容:公开考试录用文官;实行文官政绩晋升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选官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军功爵制,到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在隋朝时形成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善。(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可知,这次改革取消国王的人事任免权;根据材料“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知,这次改革奠定了文官常任的原则;根据“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可知,文官体系纳入议会领导。第二小问:根据这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英国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斗争、英国政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根据材料三中“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可知,这次改革的内容是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录用文官;根据材料“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可进一步得出改革的内容是要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录用文官以及实行文官政绩晋升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