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兼收并蓄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到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定于一尊。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佛道两教发展迅速,到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三教合一的潮流出现;两宋时期,理学诞生,儒学朝着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另外,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艺也迅速发展,成就突出。主题解读考向一从汉到宋儒学的新发展1.(2022·辽宁高考,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材料表述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2.(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依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依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者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3.(2022·重庆高考,5)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

植某物,亦皆有理。”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

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材料体现了理学主张格物致知,D选项为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格物的目的在于获取顺应时代需要的、符合儒家伦理体系的价值观,故选D项;A选项为心学家陆九渊的观点,排除A项;B项反映的是朱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材料反映内容不符,排除B项;C选项为朱熹对万物有理的阐述,缺乏对理的穷尽,内容片面,排除C项。考向二明清进步思想1.(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材料“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依旧可以追随圣贤的步伐,尽心实践“圣人之学”。“百姓日用即道”是明代思想家王艮的主张,意在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意思是通过自我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将天理和人欲对立,强调天理即道德规范,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主张,反对重农抑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2022·6月浙江选考,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根据题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B项正确;材料与道家无为而治无关,排除A项;再续《春秋》与务实无关,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3.(2022·1月浙江选考,8)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论及君臣关系时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思想家还提出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天地之化日新”D.“天下为主,君为客”√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也是其主张,D项正确;“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是王守仁的思想,排除A项;“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B项;“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思想,排除C项。考向三古代文艺与科技1.(2023·6月浙江选考,4)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A项正确;魏晋时期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排除B项;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排除C项;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D项。2.(2022·6月浙江选考,3)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3.(2022·江苏高考,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书法受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4.(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C.行书

D.草书√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不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1.历史理解——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2.历史解释——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影响3.历史理解——儒、佛、道的争鸣与融合4.时空观念——中华文化圈的形成5.历史理解——宋明理学6.历史解释——认识书法艺术7.历史理解——古代文学发展历程8.历史解释——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视角1中国古代的思想变迁1.(2023·广东大湾区二模)“五德终始说”是邹衍解释历史变迁、王朝更迭的依据,在秦和汉初并未被朝廷所采用。汉武帝接受儒生的建议承认秦为水德,并主张汉朝改从土德,“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这一转变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客观解释了王朝更迭原因C.旨在构建新的思想学说

D.有助于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汉武帝用“五德终始说”解释汉朝取代秦朝的合理性,颁行新历法,使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人民生产生活协调统一,有助于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故选D项。2.(2023·东阳模拟)《虎溪三笑图》描绘的是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据题干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佛教等思想能够同时并存,说明该时期的思想比较活跃,呈现多元化,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述及佛教完成了本土化,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道教最受官方尊崇是在唐朝初年,排除D项。3.(2023·惠州一模)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A.排斥外来思想

B.复兴传统儒学C.传播理学思想

D.反对藩镇割据√唐中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猛烈冲击,韩愈作为使命感、责任感突出的儒生,坚持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故选B项;韩愈排斥所有挑战儒学地位的异端思想,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思想”,故A项错误;当时理学尚未出现,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方面的信息,故C、D项错误。4.(2023·重庆三模)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能即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的核心主张是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

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

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主张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学校教育信息,排除D项。5.(2023·日照二模)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如下),成为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这表明书院教育的目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A.修德成材 B.弘扬经典

C.传播文化 D.服务政治√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书院师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经典,排除B项;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传播文化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C项;服务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6.(2023·潍坊二模)下面为南宋学者陈淳编写的蒙学教材《启蒙初诵》(节选)。这反映了当时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货利。A.政府主导蒙学教育

B.蒙学教材注重思辨C.伦理道德得到重塑

D.儒学教育的世俗化√南宋的学者将儒家思想融入启蒙教材中,起到普及儒学、教化世人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蒙学教材注重思辨,排除B项;宋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7.(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取消汉唐以来辞赋取士之法,于是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学为主。这反映出当时A.进士科不再是主要考试科目

B.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C.儒生的社会地位逐渐在提高

D.理学的社会影响力迅速增强√据材料可知,元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变化,以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表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的社会影响力迅速增强,故选D项。8.(2023·菏泽二模)黄宗羲提出用学术指导政治,建立具有议政功能的学校,用学校监督王权和各级地方政权,使“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他提出这一主张旨在A.从制度层面限制君权

B.宣扬代议制民主思想C.表达对君主制的不满

D.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主张通过学校建立监督机制,限制地方政府和君主的权力,故选A项;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本质上依然是传统儒学的范畴,排除B项;黄宗羲并未否定君主制,排除C项;在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和传统儒学占主导的明清时期,黄宗羲的思想对社会的冲击力有限,排除D项。视角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1.(2023·湛江二模)如图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汉代家庭宴饮中,有歌舞场景,且宾客满座,体现了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故选A项;画像砖出土于南方,但描绘的是歌舞场景,并非普通农家场景,且由一块画像砖不能得出南方百姓整体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违背儒家礼制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宴饮,市民文化多集中于市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2.(2023·南京三模)如图为甘肃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画,在莲花上站立着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该壁画体现了A.西域民众生活富足

B.体育和艺术的结合C.市民阶层精神解放

D.社会崇尚奢靡享乐√材料既体现了当时体育运动的进步,也展现了壁画艺术的美感,故选B项;由壁画不能看出西域民众生活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孩童的身份是否是市民阶层,排除C项;壁画风格简明、朴素,不存在奢华、享乐的相关描绘,排除D项。3.(2023·保定二模)962年,宋太祖对近臣明确指示:“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他诏令史馆日进《太平总类》三卷,“朕当亲览”。上述现象A.表明宋代大力推行文官治国方略B.利于促进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C.是当时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因素D.推动了宋代学术文化的下移和繁荣√据材料可知,宋代统治者督促官员读书,适应了重文轻武的基本政策,这有助于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故选B项。4.(2023·沧州一模)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说:“里中儿代庖(下厨)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由此可见,当时的小说A.蕴含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C.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D.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冯梦龙通过“里中儿”的事例,强调话本小说中蕴含的儒家忠孝节义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忠孝节义并非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学作为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未发生变化,D项排除。5.(2023·邯郸三模)清代小说《林兰香》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这折射出当时A.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

B.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速√小说中出现的多为市井人物,这说明关注市井人物的世俗文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项;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并不代表其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弛,排除C项;“日益加速”过于夸大,排除D项。视角3中国古代的科技1.造纸术是何时问世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下表中的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造纸术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可以反映出出土年份出土情况1942年内蒙古额济纳河出土了东汉的纸张,纸上有墨色字迹,但词句不甚完整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1974年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1986年甘肃放马滩出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张,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A.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B.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C.西北造纸工艺领先全国

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据表可知,西汉时期的纸还不便于书写,东汉时纸上已经出现文字墨迹,说明东汉时期的纸可用于书写,造纸技术发展进步了,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